心臟衰竭並非少見,事實上在許多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身上,過半的人都有心衰竭,只是早期症狀並不明顯,許多人都會忽略。根據最新美國心臟協會發現,其實睡眠跟心衰竭有極大相關性,當每天有睡足7~8個小時後,沒有失眠問題時,跟不健康的睡眠人相比降低42%心臟衰竭的風險。
儘管這幾年對心血管治療日趨進步,但台灣心衰竭的病人不減反增,每年全台約有7萬名患者因此住院。如今新的研究證明,其實睡眠問題對於心衰竭有極大影響關係。美國心臟協會最新研究,刊登在《循環》(Circulation)上,他們針對一共4萬名年紀介在37至73歲的參與者,進行長達四年的調查,每個參與者依據睡眠時間分為三組:睡眠時間短,每天少於7小時;每天睡7至8個小時;睡眠較長每天9小時以上。研究人員同時也分析每一個人的「睡眠質量」以及「睡眠模式」,包含是否有白天嗜睡的現象,本身是否為夜貓子等,結果發現睡眠行為確實影響心衰竭地發生風險。
最健康的參與者與不健康睡眠方式的人相比,心力衰竭的風險降低了42%。新奧爾良杜蘭大學肥胖研究中心主任盧琦(Lu Qi)表示:「我們強調改善整體睡眠模式,是有效預防心力衰竭的重要性。」 但該怎麼麽樣睡好,對於許多現代人也是困擾的問題點,美國心臟協會也條列 4 點有效幫助改善睡眠品質的方法。
1.手機放遠一點:盡可能讓手機放離床較遠的地方進行充電,增加3C產品使用的距離,通常可以幫助減少不知所措的感覺。
2.調整手機螢幕:大多數手機發出的藍光會干擾晝夜節律和褪黑激素的產生,可以將屏幕設定暗一點。
3.設定睡眠時間:不只早起需要鬧鐘提醒,其實可以設定個睡眠鬧鐘,提醒自己是時候要準備睡覺可以讓自己放鬆進入準備睡眠的狀態。
4.關閉手機通知:別讓睡眠中有任何的聲音干擾,可將電子郵件、社交軟體、LINE訊息的通知都關閉。
資料來源/How to Sleep Better、元氣網
責任編輯/妞妞
入冬小心腦中風,許多中風患者生活無法自理,還要當心中風後肢體痙攣造成失能。鍾先生在33歲時,體重達133公斤,某日上班途中出現嚴重頭暈症狀,說話、走路嘴巴歪斜,左半身中風失去知覺,緊急送醫後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無法自己翻身、上下床,爸媽、妹妹輪流照顧他,讓家人工作、照護兩頭燒。
所幸,經醫療團隊安排,一週6天的密集復健訓練下,3個月後鍾先生已能自行拄著拐杖出院,獨立搭公車回診復健,後續也成功重返職場。然而,中風後引發的肢體痙攣導致左手無法伸直,讓他自嘲是「單手超人」,只能靠右手處理生活事務。直到接受肉毒桿菌素治療,並搭配規律復健下,左手已經能拿起水杯、輔助右手工作。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中風中心主任連立明表示,根據台灣中風登錄資料,患者中風後1個月內失能比例為61.2%,半年內失能比率達51.72%。其中造成中風後失能的最大主因就是「肢體痙攣」,不僅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照護者的工作和生活也受到明顯影響。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周中興表示,每年台灣至少新增3萬名中風患者,患者中風後有9成會出現肢體痙攣相關症狀,但實際上卻只有約6成8患者確診,這是由於肢體痙攣並非在中風後馬上出現,而是1個月到半年之間都有可能發生,且發生時間、嚴重程度及對患者的生活功能影響程度不一。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公布最新「腦中風患者與照護者生活大調查」回收345份有效問卷,結果顯示,僅3成7患者在中風後可自行進食,2成5能自行洗澡及更衣,生活大小事都需依賴家屬或照護者協助;同時,有6成照護者工作、身心及生涯規劃受影響,造成「一人中風,全家發瘋」的負擔極重。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欣熹表示,中風患者失能比例高,有4成患者會在中風後6個月內出現肢體痙攣,是導致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中風後肢體痙攣最常見的部位包括:
手肘彎曲
手腕緊繃
腳踝
肩膀內收
蔡欣熹說明,當腦細胞壞死時,運動神經的興奮和抑制失衡,會出現肩膀內收、手肘屈曲等情況,常見拳頭緊握的姿勢猶如「小叮噹手」,通常中風時間拉長,發生肢體痙攣的比例會升高,但其中僅不到4成患者持續復健超過半年。
蔡欣熹說:「中風後6個月至1年是治療關鍵期,這段期間內運動能力恢復最快,建議患者盡快實行高強度的密集復健。」但患者及照護者常誤以為在復健過程中,所產生的肢體疼痛、緊繃症狀是痙攣加重情形,進而降低持續復健的意願,事實上,停止復健可能造成永久性關節攣縮,形成永久失能。
蔡欣熹提醒,規律復健運動至關重要,完整的復健計畫及藥物治療應並行,目前已有口服肌肉鬆弛劑等抗痙攣藥物,若治療效果不佳,也可選擇近年新興的肉毒桿菌素治療,能抑制神經傳導物質釋放,達到抑制肌肉收縮的效果。
蔡欣熹解釋,醫師會評估患者各部位張力及關節活動度,調整所需的肉毒桿菌劑量,每3~4個月局部注射1次,可對張力過大的上下肢肌肉達到放鬆效果、避免攣縮,且沒有全身性的副作用,待肌肉張力減緩後,再搭配積極復健訓練,有助於減緩疼痛、改善痙攣和增加行動能力,也能較恢復正常肢體外觀。
蔡欣熹補充,肉毒桿菌治療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治療約3週就有肌肉鬆弛效果;若中風後初期肌肉張力太大,也可考慮自費使用。肉毒桿菌治療也成為台灣神經學學會、台灣復健醫學會與台灣腦中風學會之「腦中風後痙攣治療指引」建議的優先治療方式。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你有發現隨著年紀增長,我們的身體也越來越僵硬,以前能夠輕而易舉做到的動作,現在卻變的卡卡的,那到底為何我們的身體會越來越硬呢?其實,當我們的身體處於長時間不動或是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的時候,就很容易構成關節與肌肉的關節囊與肌纖維、筋膜等軟組織排列就會產生紊亂,這時候身體就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造成關節活動度變窄、肌肉量減少、肌健與韌帶等無法有效伸展的狀況,久而久之身體就越來越僵硬!
然而,「身體僵硬」只的就是肌肉在伸展與收縮產生困難,簡單來說就是原本能輕鬆順暢完成收縮與伸展的肌肉,經過長時間不動或是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後,無法恢復原本100%的狀態時,就是所謂的僵硬!這也會影響我們身體的代謝功能,因為,我們的血液循環主要會藉由肌肉的收縮與伸展,讓體內多餘的多餘水分和老舊廢物組織排出體外,而當我們的肌肉無法100%回到原本的做用時,這些原本要排除體外的老舊廢物就會囤積於體內,導致身體浮腫及疲勞的狀態;另外,當體內所產生的老舊廢物堆積時,肌肉就會變僵硬難以伸展,這時候進階著就會引起肩膀酸痛、寒性體質或腰部痠痛等問題。
1.長期不良站坐姿
這個是現代人最常見的問題-站姿與做姿長時間不良,例如:身體重心總是前移站立會引起骨盆前傾,進而引起髖部內側緊張、外旋差或膝關節超伸;而我們身體的脊椎,為了調整骨盆前傾引起的身體向前移位時會向後移位,接著就會而形成肩頸周圍緊張。
2.骨骼關節位置不正
有的人會有骨骼關節位置不正,造成關節周圍韌帶受力不均勻的問題,例如:膝關節超伸站立,身體重心易向前移動,小腿後側肌肉韌帶就易向後拉,來平衡身體向前移動的重心;於是我們的小腿肚子會變得粗大,甚至小腿肌肉向外翻;同時,大腿前側會緊縮內側肌肉外旋差等等問題,就會相繼出現,這也就引起了身體個體的差異性,所以不同的體態對應的身體問題會有不同。
3.日常生活習慣
身體姿勢的形成跟平時的行為習慣有很大關係,而行為習慣的發生又和自己的本能反應有很多關係,雖然這不見得是所有的人都會這樣,但你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或週邊的人是否也會這樣。例如:骨盆前傾的人一般來說都很積極行動,不知不覺身體就會出現向前移動,展現出隨時行動的傾向;而骨盆後傾的人多安於現狀,它們通常比較安於現狀容易懊惱和失意甚至退縮。
1.容易受傷
大腿肌群是人類最重要的肌群之一,因此,當大腿肌肉伸展不易時,容易造成膝關節負荷增加導致膝蓋疼痛和活動障礙;另外,與之相連的腰大肌、股關節活動變得困難,就會讓人無法大步行走,容易跌倒。而跌倒發生的一剎那,如果身體柔軟度好就能迅速反應,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傷害;但身體僵硬的人則可能引起較嚴重的受傷甚至骨折。
2.身體疼痛
現在有很多的年輕人都會經常腰痛或肩頸酸痛,這與長時間不良的坐姿與站姿有絕大的相關性,同時,也會造成身體僵硬會導致血液循環緩慢,讓身體代謝老舊廢物的效率大打折扣。
3.畏寒畏冷
我們都知道人體的熱量,約40%是由肌肉所產生的;所以,當我們長時間不運動或不讓筋膜恢復原有的彈性,就會導致肌肉衰退、硬化和血液循環惡化後,進而就會讓身體產生的熱量會減少,以致體溫降低。
4.時常疲勞
肌肉柔軟度不足的時候,分佈在其中的毛細血管也會變硬,導致血液無法正常流動;血液循環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輸送營養物質和氧氣,回收體內導致人疲勞乏力的廢舊物質。血液循環功能變差,身體就容易覺得疲勞。
5.體重增加
我們人體攝入的能量和脂肪需要通過肌肉運動燃燒,一旦肌肉活動度變差無法充分活動,就會導致新陳代謝功能下降,脂肪無法燃燒而積存下來,久而久之身體就會越來越胖。
6.皮膚粗糙
當肌肉或血管硬化時,也會影響到皮膚的血液循環,出現面部乾燥、色斑、暗沉、皺紋、鬆弛等問題。
基本上只要透過拉筋的動作,做出與肌肉功能反向的動作,讓具有彎曲功能的部位伸展開來,便能恢復原狀。並透過持續正確的刺激就能讓身體軟組織,逐漸朝著肌肉延伸的方向及運動的方向改變排列的方式,加上原本的肌原纖維也會因為受到延伸的刺激而在分節處增生,因此,我們的肌肉長度就會獲得有效的調整。例如:有些人原本做立姿體前彎動作,無論怎麼做手都無法觸碰到地面,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按摩放鬆與拉筋練習之後,就能觸碰到地面,如果你是屬於短時間練習就能達成的人,表示你原本就有這個柔軟度的能力,只要平時多拉拉筋就能讓身體恢復柔軟。另外,當我們長時間運動量不足或伸展不足的時候,都會讓身體的柔軟度陷入沉睡的狀態,還有如果讓肌肉也長時間維持在收縮緊繃的狀態之下,我們的肌肉纖維就會縮短,這時候就不光是柔軟度變差而已,還會在運動訓練中造成所謂的運動傷害,千萬不可不注意!
雖然,我們的身體能透過伸展拉筋讓它變得柔軟,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可行,畢竟,我們人體關節結締組織的膠原蛋白排列狀態與肌肉彈性都是因人而異,每個人天生的柔軟度就會有所不同,但是,即使身體原本非常的僵硬,只要每天透過正確的方式伸展拉筋,還是能讓身體肌肉與筋膜恢復到一定程度的柔軟度。
資料來源/mensjournal、draxe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