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瘦身減重的盲點將會影響心情起伏 透過簡單4個觀念改變它
1
體重機上的一場騙局
瘦身減重的盲點將會影響心情起伏 透過簡單4個觀念改變它
2
體脂肪
你有多瞭解體脂肪?多數人降體脂失敗都是因為這3大原因
3
歲月催人胖!改善血液循環,可以避免痠痛,更能降低脂肪堆積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瘦身減重的盲點將會影響心情起伏 透過簡單4個觀念改變它

2021-02-03
話題 瘦身 觀念 減脂 體脂肪

你是否有曾經花了幾週的時間進行運動及飲食管理,就只是為了能看見體重機上的數字下降?相信絕大部分要瘦身或減重的人,都會十分的在意那一點點數字變化,然而,這樣的數字變化真的可以代表全部嗎?雖然,這些變化都是對於瘦身這件事是否能有毅力堅持下去的關鍵,但也有許多變化是我們看不見的,接下來我們將介紹4種在瘦身時,也能更有效率的觀察方式,讓你除了體重機的數字外,來能有更好的目標。

體重機上的一場騙局
瘦身減重的盲點將會影響心情起伏 透過簡單4個觀念改變它

1.追蹤體脂肪

體重機是一個管理體重十分有效的工具,但如果能擁有量測體脂肪的體重機,將會是一個十分好的選擇,因為只要單純的體重數據並無法說明身體的狀態,例如健美型的運動員肌肉重量將會佔體重的比例較高,即使他的體脂肪率非常的低,但如果以BMI的方式來進行計算,就很容易被列為超重的行列。

當你了解自己的體脂肪百分比之後,就可以更了解自己該減多少體脂而並非關注於體重的數字,即使你身型有瘦下來,但體重機的數據也可能會保持不變,尤其是正在進行減脂和增加肌肉的情況之下。所以,建議可以採用下列的方式來進行觀察體脂肪的數據:

1.每週或兩週量一次,因為我們的體脂肪不會在一夜之間就消失,如果你每天都進行量測可能會看不見明顯的數據變化,這樣反而會影響你瘦身的心情。

2.盡量同一台機器量測,不同的機器可能會有些許的差異,因此,我們可以盡量採用同一個機器來做紀錄與觀察。

3.量測標準統一,基本上來說體脂率的量測大多是採用生物電阻,因此,我們就必須要盡量在每一次的量測條件上統一,例如量測的時間、飲水量、食物攝取量以及天候溫度都有可能會影響數據。

注意體脂肪的比例
體重輕的人不見得體脂率較低,所以別只是看體重數據也要多關注體脂肪。

2.別在意體重的波動

有許多的人都十分計較體重機上的數據,甚至只要增加0.1kg就覺得好像天要塌了一樣,其實,在體重機上數據有可能會隨著以下幾點變化:

1.食物增重

你是否也會在飯後進行量體重這件事?千萬不要這個時候進行量測!因為食物會增加體重的變化,但這只是暫時性的增加,在接下來幾個小時內會透過消化,讓這些重量消失。

2.肌肉增加

肌肉跟脂肪一樣也不會一夜之間增加,再加上肌肉又比脂肪的密度更高,因此佔用的空間更小,所以,即使你在減重的過程中有可能因為肌肉的增加,而造成體重機上的數字沒有過多的變化。

3.水份影響

我們人體有大約60%左右的水份,所以水份的波動變化也可能會改變體重機上所呈現出來的數字,如果你身體處於脫水狀態或吃過多的鹽,造成體內累積水份或缺乏水分,都可能會影響體重機上的數字變化;另外,許多女生在月經來的時候,身體也會因為積水造成水腫現象,同樣的也會改變體重機上的數字。

體重機數字跳動
你是否也會因為體重機數據變化0.1kg而影響心情呢?

3.找出脂肪與瘦組織

體重乘以體內脂肪百分比,例如一個體重為150磅體脂肪率為21%的人,我們就可以估算出他擁有31磅的脂肪和118磅的瘦組織(150 x 0.21 = 31.5磅的脂肪,150-31.5 = 118瘦組織)。接下來,我們就可以根據這樣的數字,每週或每月來追蹤數字的變化,這機能幫助你了解身體組成的變化。

4.透過衣服來看變化

這個建議看起來沒有什麼對吧!但千萬別忽視這是追蹤進度最簡單的方式之一。你可以在準備瘦身之前先進行拍照,並於每一個月拍攝一張,接下來你久可以透過照片看出身型的變化有多明顯。另外,你可以選擇一件或一條稍微緊一點的衣服或褲子,每隔4週就進行嘗試穿上身,看看是否有變得更為寬鬆,無論外在的條件如何,衣服或是褲子的鬆緊程度將不會有太多的變化性。

透過衣服來觀察
你可以選擇一件或一條稍微緊一點的衣服或褲子,每個月來觀察寬鬆程度!

結論

無論你選擇哪種方法來追踪瘦身的進度,都請務必要耐心的等待,我們許多人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以上才能看到身體明顯的變化,即使這樣你可能仍會注意到體重會隨著飲食習慣和訓練方式的變化而波動。要記住!我們不可能永遠都是完美的持續前進,因此,這些數字只是當作參考,而不是用來決定身體健康與否的最重要關鍵。

資料參考/verywellfit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你有多瞭解體脂肪?多數人降體脂失敗都是因為這3大原因

2020-06-16
生活觀念瘦身話題

體重下降已經不再是減肥成功的代表,真的要減重你需要減的是體脂。當你少吃一餐、多喝點水,以及多運動,這些都是減重時必要做的事情,但是,當站在體重機上數字掉下去時,其實你的體脂肪未必下降。但是還好現在大家已有降低體脂肪才是真正瘦的概念,但要成功降低體脂肪除了要真正了解體脂肪外,還要避免以下幾點失敗的原因。

體脂肪
你有多瞭解體脂肪?多數人降體脂失敗都是因為這3大原因

體脂肪怎麼形成的?

體脂肪可以分成以下3種,都是人體必須的能量來源,也具有護器官的功能,不能缺乏但是也不能過多。

內臟脂肪:儲存在腹部、胃腸的脂肪,從人體外觀無法看出脂肪的多寡。功效是保護內臟、協助器官固定位置。內臟脂肪過多,影響健康甚大。

皮下脂肪:佔全部脂肪80%以上,包括:臉、手臂、臀部、腿等遍佈全身。功效是保暖、提供與儲存能量、維持生理機能。皮下脂肪過多會產生大家最在意的「肥胖外型」。

血脂:血脂是由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所組成,從人體外觀無法看出脂肪的多寡。然而血脂過高,就容易引發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臟病變。

©egionathletics.com

飲食是增加體脂的關鍵

身體的體脂肪是靠吃進的食物和熱量來決定是否累積,吃足且不超過自己每日最大消耗熱量/TDEE通常是不容易囤積過多脂肪的。如果每天吃超過TDEE的熱量,多250~1000大卡,每周會增加約0.2公斤~0.9公斤(如想變成肌肉或脂肪,得看運動訓練和食物類型而定,若不運動,多的熱量就是脂肪)。從上述得知,如何減少體脂肪,吃就是增加體脂肪的關鍵點。然而以下想要降低體脂,多數人都是因為這3個原因所導致,來檢視一下自己是否都上榜。

不注重營養均衡

脂肪製造的重要來源碳水化合物,台灣太多美味食物,像是水煎包、、燒餅油條、炒麵、炒飯、雞蛋糕、剉冰、甜湯、手飲料、炸雞排等,真的讓人難以抗拒。然而處處是高糖又高醣的食物,熱量容易破表不提,營養價值真的太少,吃進去身體就是空熱量,最後只好囤積成脂肪。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每日飲食指南手冊顯示,人體基本要攝取蛋白質10~20%、脂質20~30%、醣類(碳水化合物)50~60%。然而蛋白質應該以瘦肉、植物性蛋白為主。脂質來源有動物性、魚類、酪梨、植物性油脂做多元化攝取,盡量不要吃高溫油炸過的油以及精緻澱粉,碳水要吃高營養價值的全穀物、蔬果為主。

水份攝取太少

許多人在減重時期,都會喝上一些飲品來化解嘴饞,但是,你是否有檢視自己喝的東西正確嗎?否都喝無糖咖啡、無糖茶、純果汁、牛奶、優酪乳、無糖豆漿等?  小心,這其中有陷阱,喝無糖咖啡或茶不能代表補充水分,相反的,它們有利尿作用,會讓你失去更多水分,這會使身體的血液變濃稠且對健康十分不利。而且,攝取太多咖啡因,對於骨質也會有影響。另外,果汁含有水果糖份、奶類商品和豆漿都有熱量,不是可以無限暢飲。

為了抗壓暴飲暴食

為了紓解壓力、排出負面情緒,許多人都會透過暴飲暴食來緩解,然而這點是現代人的通病。當加班、生活勞累、人際關係不佳、支出過大等壓力一來,許多人會開始亂吃東西,像是炸雞、珍珠奶茶、披薩、漢堡等高熱量食物隨之下度,然後下班與放假藉機會聚餐吃好料,但正在降體脂的你仔細想想這樣你真的對身體好嗎?當你眼前事情尚未解決時,身材還跟著胖了一圈。

然而想降體脂,吃真的是關鍵,然而一公斤的脂肪體積是肌肉的3~4倍大,這樣思考你會發現,哪一項會在身上會看起來比較臃腫呢?

資料來源/Health line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歲月催人胖!改善血液循環,可以避免痠痛,更能降低脂肪堆積

2016-07-28
訓練動作書摘伸展瘦身健身知識庫

身體熱量消耗少,誰都會變胖!

有些人認為伸展操是運動前的暖身,或運動後的緩和體操。事實上,的確也有許多朋友習慣在運動前後做伸展。絕大多數民眾認為,想要燃燒體脂肪,必須健走、慢跑或做有氧體操這類有氧運動才有效,優先選擇以鍛鍊肌力的方式增加肌肉,以達到提高熱量消耗的目的。

以上想法都正確。只要能滿足必要的訓練量,身體就有辦法燃燒體脂肪。至於訓練肌力的方法,這裡要介紹給各位的就是伸展操。伸展操的瘦身效果和其他運動一樣值得期待。

歸根究柢,各位曾想過體脂肪是如何增加?又是如何減少的嗎?答案很簡單,可以從「身體藉由飲食所攝取的能量」-「身體所消耗的能量」=正值或負值來判斷;正值代表體脂肪增加,負值則代表體脂肪減少。換句話說,飲食過量又不運動的話,脂肪就會囤積在體內,只是囤積量的多寡因人而異。
 
所以,重點是身體消耗熱量的原因不只有我們的日常活動或運動,光是「活著」所消耗的熱量(基礎代謝)就佔了總量的六成。這概念即可說明「為什麼人類在年紀超過三十歲階段的後半,尤其是進入四十歲階段以後,即使飲食習慣維持不變,小腹與腰圍還是會囤積體脂肪?」原因正是:身體的基礎代謝能力已經隨著年紀增長而下降了。任誰都一樣,不改變飲食習慣,也不做任何運動的話,脂肪就會一點一滴、日積月累地囤積在體內。這是伴隨年紀增長而來的危機,誰都無法逃避。

血液循環不良,脂肪自然會囤積

痠痛部位=代謝不良部位

平時幾乎不運動的人想要降低體脂,可以考慮兩種途徑,一是直接燃燒體脂肪。另一則是提升身體執行日常活動或基礎代謝的熱量消耗水準。前者具體辦法如:健走、慢跑等有氧運動;後者是做可以增加肌力的肌力訓練。
 
其實還有一項辦法可提升日常活動或基礎代謝對熱量的消耗水準,那就是「改善血液循環」。由於血液循環不良並不會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一般人在不罹患重大疾病的情況下,通常不會意識到自己的血液循環不良。
 
話雖如此,但在此要請各位思考幾個問題──你的身體有因為舊傷疼痛過嗎?現在哪裡會覺得痛呢?肩膀僵硬嗎?睡到一半,小腿突然抽筋嗎?有沒有意識到自己容易手腳冰冷呢?以上症狀都與血液循環息息相關。當身體有某部位出現痠痛,就代表該部位的血液循環遲滯。而血液循環緩慢會降低代謝及熱量的消耗。肩膀僵硬和小腿抽筋也都是血液循環不良所引發的。換句話說,光是血液循環不良,就會變成容易累積脂肪的體質。

肌肉不易感到痠痛,代表體脂肪也不易囤積

身體痠痛多數是因為肌肉壓迫神經所引起的

到了一定年齡,人們通常會有腰痠背痛、肩膀痠痛等身體不適的經驗。即使是現在已經沒有痠痛的人,也應該曾經有過這樣的感覺。

對於打造低體脂的體質來說,消除肌肉痠痛相當重要。或許有些人很難把「肌肉不再痠痛」和「瘦下來」聯想在一起,但確實如此。因為痠痛會妨礙身體代謝,所以當肌肉不再痠痛,即使飲食習慣、生活習慣與過去相同,照樣能瘦下來。血液循環變差,代謝也會變差。然而,痠痛其實也是影響代謝能力的元兇。

身體感到痠痛,是因為患部血流不順,或是受傷的肌肉組織沾黏,導致肌肉的幫浦機能變差。如果又由於疼痛而沒有好好活動肌肉,那麼肌肉的幫浦機能則會鈍化。血液循環一旦變差,代謝率也會降低。換言之,當肌肉痠痛獲得改善,恢復到可以正確活動後,代謝也會回歸正常。

只要這樣,就容易降低體脂肪。

肌肉痠痛、身體肥胖、肌肉麻痺等症狀,有多數原本是因為肌肉僵硬而壓迫到神經所致。舒緩肌肉不僅可改善以上問題,還能使患部的血液循環變順暢。

平常少活動的肌肉比較容易受傷,但不一定就是激烈的鍛鍊所引起的,一些簡單的日常活動也可能是肇因。由於受傷的肌肉部位容易囤積老廢物質,導致血流不順,因此建議各位在感受到疼痛之前,平時就要勤做伸展。這可是讓身體維持正常代謝的重點喔!

書籍資訊
◎文字摘自岩井隆彰新書《體硬人也能做的伸展操,2週見效! 》——跟著日本奧運復健教練這樣做:筋骨不僵硬,身體不痠痛,降低體脂肪,提升代謝循環,給你好氣色!

全身痠痛、體脂肪高、手腳冰冷、容易抽筋……一切都因為你是體硬人!
你知道嗎?其實伸展操不只是運動前的暖身,或運動後的緩和,更是減重與健身的最佳利器。藉由伸展操使身體恢復應有的柔軟度,讓幫助血液循環的肌肉變得有力,進而提升代謝,有效燃燒體脂!

跟著日本奧運復健教練這樣做,你就能……
▶ 打通循環凝滯的部位,不再痠痛
▶ 揮別手腳冰冷,全身暖呼呼
▶ 提升新陳代謝,長保年輕氣色好
▶ 有效燃燒脂肪,肥胖退散,拒當泡芙人
▶ 舒緩緊繃肌肉,消除疲勞,每一天都神清氣爽,睡得好
▶ 雕塑局部,肌肉線條再進化
▶ 徹底伸展深層肌肉,擴大活動範圍,效果加倍

書籍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