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來談談足底筋膜炎,臨床中總是有許多五花八門的 「足底筋膜炎」患者上門求診,仔細一看,其實真正的足底筋膜炎只佔這些足底痛患者的三成左右。
咦咦咦?那另外七成的患者發生了什麼事呢?原來,裡面摻了許多也是足底痛,但卻不是足底筋膜炎的苦主,因為誤把其他病症當成足底筋膜炎來治療。可是每種足部疼痛的成因與治療方向也大不相同…想當然爾,治療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治了超久也無濟於事。
所以啊…正確分辨自己的足痛類型非常重要!本篇就先讓我們來了解常見被誤認第一名:跟骨炎。
由於疼痛的位置大多位於足跟正下方,與常見的足底筋膜炎的跟骨內前側疼痛相當接近,所以常常會被混淆而當成足底筋膜炎治療。
事實上,相較於足底筋膜炎,跟骨炎的治療是相對簡單的。跟骨炎的主要成因有兩種:
1. 有明確的外力撞擊事件造成
此類型的跟骨炎就像跌倒撞到小腿前方的脛骨一樣,會有明顯的觸壓痛,要先以X光確診排除是否有跟骨骨裂的情形。如果沒有骨裂,只要暫時以足跟軟墊進行保護,大多數的患者在1~2週內即有明顯改善。
2. 足底脂肪墊退化
足底脂肪墊是位於跟骨正下方的天然避震墊。
這類患者大多會抱怨跟骨的正下方有觸壓痛,穿硬的鞋子或是足跟直接踩在地板上會很不舒服,但不至於痛到無法走路,這時會發現按壓足跟正下方會有種皮包骨的觸感,被壓到的時候心裡會有「矮額」的被侵犯的感覺。
此時仔細一看,足跟看起來會比同體型年輕的人來得寬大許多。沒錯!足跟外擴變寬了!而且會伴隨著跟骨周遭去不完的角質。
這也成為許多全職中高年媽媽們的困擾!由於在家的時間長,常常會穿著薄底的室內拖,或是喜歡赤腳踩在乾淨的地板上 這時足底的脂肪墊就會因為缺乏鞋子的保護而遭受跟骨與地板無情的擠壓,久而久之,脂肪墊就會像被正拳打中中心的麵糰一樣,擴散成甜甜圈狀;而跟骨缺乏足底脂肪墊的保護,就會跟地板硬碰硬,久而久之便發炎了。
首先要更換成足底有避震軟墊保護的鞋具,然後請治療師利用治療性的貼紮,將跟骨四散的脂肪墊往中間集中。
自己也可以常常用虎口扣住外擴的足跟將脂肪墊擠向跟骨正下方,並停留15秒鐘,每回重複3~5次,每天數回,就能有自行保養的功效。
以上簡單的介紹常見混淆的問題之一「跟骨炎」,可以嘗試處理看看,但若是狀況較為嚴重,建議還是要先尋求醫療協助,釐清問題方向。
(部分取材自阿瘦足健康俱樂部FB社團影片、網路)
動晰物理治療所的核心理念為「全人、科技、預防」,期望結合不同領域專長的治療師,建構最完整的治療方案。由不同治療師從不同面向解析問題,找尋各種解決問題的可能與治療方式。
根據英國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若雇主成功鼓勵員工做到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運動指導方針,就可促進世界經濟,一年規模達1000億美元之多,甚至可以讓身體更健康。然而英國活力健康保險集團及智庫蘭德歐洲研究發現,每天多步行15分鐘,或每天固定慢跑一公里,或許可以改善生產力及延長預期壽命,也就能帶動經濟成長。
這項研究的作者表示,經濟成長的動能主要來自死亡率降低,也就是活著的人口更多,能勞動、對經濟有貢獻的時間更長,員工請病假的天數也更少。「蘭德歐洲」的主席龐恩(Hans Pung)表示,這項研究凸顯「不運動與生產力降低之間的顯著關聯」,應能給予決策者及雇主有關如何提升人民及員工生產力的新觀點。研究結果發現,若所有18歲到64歲成人每天多走15分鐘,就可能在一年期的比較中增加約1000億美元的全球經濟產出。研究還發現,不運動的40歲成人每天若慢跑20分鐘,平均可增加3.2歲的預期壽命。
最近有很多關於走路與健康的研究,要減少癌症的發生除了健康的飲食、維持正常體重及運動,其中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要「運動」,最近又有相關的研究發表,只要動一動就能減少死亡的風險,一個禮拜只要走路約120分鐘或更少都可以,這樣就能減少死亡的風險,但不是鼓勵壓馬路的逛街、逛百貨公司,而是還是多少需要一點速度的走路,稍微讓你的呼吸增快,而且這樣的走路要每20分鐘走一英哩(約1.61公里)的速度就可以達到減少死亡風險的目的。
美國癌症預防協會的帕托(Patel)博士曾做了一項研究,他與他的團隊從1999年到2013年招募了62000名男性及77000名女性,男性平均年齡71歲,女性是69歲,全部都是老年人,裡面全都沒有抽菸、肥胖與慢性病者。結果發現,男性只有5.8%、女性也只有6.6%的人沒有達到中等度或劇烈運動,這些人與走路或少走者相比,沒有活動者的早死機率提高了26%,只要能夠提高走路速度達到有點喘時,死亡風險就能降低20%,中等運動120分鐘是一個標準,萬一達不成120分鐘還是能夠減少死亡的風險。
資料來源/風傳媒
寔任編輯/妞妞
膝關節積水這個問題真是太重要也太常遇到了。無論是打球的年輕人、喜愛運動的中年歐吉桑、膝部退化的長輩都會遇到。
1. 退化性關節炎
2. 急性運動受傷
3. 慢性運動勞損 (過度使用) 換言之,會膝關節積水,就表示「*膝蓋內構造」出了問題。
膝蓋每天都有正常的關節液(黃色透明液體)循環,自然生成與吸收。若是受傷了,就會導致 人體關節液:生成速度>>>吸收速度。
*膝關節內構造:關節內軟骨、前十字韌帶、後十字韌帶、內側半月板、外側半月板。
*膝關節旁構造:膝內側韌帶、膝外側韌帶-->位處關節邊緣,我將之視為「一半的關節內構造」。
*膝關節外構造:髕骨、髕骨韌帶、髂脛束、鵝掌肌腱、股四頭肌腱 關節內的問題與關節外的問題必須分別清楚。因治療方向差很多。
話說:瑞凡有一天膝蓋打籃球時扭傷,從此之後就非常痛,而且走路很不方便。醫師說是膝關節積水了,要多休息。
然而,膝關節積水會有什麼症狀呢,一定會很痛嗎?有了膝積水,一定要抽掉嗎,不抽掉可以嗎?是否可以再繼續運動呢?有沒有辦法做什麼加速膝關節的回復呢?
其實,大部分受傷的朋友會以行動不良來表現。最多的是 「我以前蹲的下去,現在都蹲不下去」、 「上下樓梯都變得很不方便」、 「我兩邊膝蓋看起來好像不太一樣,比較腫」、 「我自從上次撞到後就這樣,X光檢查過了沒骨折,但就是一直都沒好」。
是的,這些都是膝關節積水的症狀。它就是這麼擾人,從年輕到中年到老年都常發生。但幸好的是,只要知道原由,治療後的恢復效果也很好。
1. 無法蹲跪,行動困難---第一名
2. 膝窩、膝後部腫脹,觸壓痠痛---第二名
3. 膝蓋外觀看起來較腫,有紅、發熱等發炎現象---第三名
4. 痛,但較偏急性運動傷害。慢性以行動、蹲踞不方便為主。 那該怎治療呢?
把握治療的四大原則:打針、吃藥、復健、保養。
A. 詢問病史:
受傷機制--打球、爬山、重訓、種菜...等。
受傷時間--立即受傷、受傷兩週、反復性膝腫脹
B. 判別積水量:
若是量不多(3-10cc),可以採保守性治療(藥物、復健),同時減少活動量,水會慢慢被人體吸收代謝。
積水量多(>10cc)建議抽掉積水,減緩症狀。
積血---建議抽除。因血腫鈣化機率較高,可能造成長期後遺症。
C. 超音波導引抽吸治療:
在超音波之下,盡量抽掉關節內積水。
因關節內構造受損,需注射藥劑治療,進一步保護軟骨及韌帶:
1. 玻尿酸治療
2. PRP增生治療
D. 復健治療與保養:
減少活動量,做復健,服用消炎藥物、使用輔具、服用保養品等。
治療方針可以參照下表。
膝關節積水雖然非常惱人,但有超音波的幫助之下診斷及治療都變得簡單很多。而且治療效果也是非常的好。 特別是年輕人,膝蓋是要用一輩子的,年輕時不好好治療,會加速以後關節內的退化,最後就必須接受手術治療。
目前任職於台北原力復健科診所,致力於打造全世界最棒的復健科診所。善長運動傷害治療、功能性增生注射、Redcord懸吊、運動治療、鐵人三項、肌力與體能訓練。
著作
《顧好下肢筋膜,全身痠痛out!:鐵人醫師最想告訴你的復健眉角》
證照
美國運動醫學會私人教練(ACSM-CPT 1038238)
Cyriax 脊骨矯治
懸吊訓練 Redcord Neurac1認證
台灣運動醫學會隊醫研習
KBC 壺鈴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