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早起健身做重訓表現差﹗跑步卻沒差?
1
早起健身做重訓表現差
早起健身做重訓表現差﹗跑步卻沒差?
2
規律訓練使老年人肌力回春
健身房不是年輕人專利! 物理治療師:規律訓練使老年人肌力回春
3
預防籃球運動傷害的9個肌力訓練
史考特醫師
史考特醫師

早起健身做重訓表現差﹗跑步卻沒差?

2021-07-20
知識庫 健身 觀念 增肌 重量訓練 史考特醫師 書摘

科學家發現,傍晚進行高強度運動或重量訓練,表現會比較好;至於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和生理時鐘之間的關聯性則較不顯著。

早起健身做重訓表現差
早起健身做重訓表現差﹗跑步卻沒差?

平時我們仰賴手錶來得知時間,其實大腦裡也有個生理時鐘在記錄日夜循環。為了研究人類在太空中失去日夜時間感的後果,1962 年一位法國科學家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地底洞穴住了 62 天,他沒帶手錶或任何計時裝置,地面上的人也無法與他聯繫。每天起床、吃飯、睡覺時,他會向地面人員打信號以記錄作息時間,看看在失去時間感的環境裡,人的作息會變成什麼樣子。

每天他睏了就睡,餓了就吃。雖然不見天日,也無從得知時間,他的作息竟然維持著 24 個小時又 30 分鐘的日夜循環。由此可證明,人體裡也有一個生理時鐘在持續運轉,這個時鐘不僅掌管我們的作息循環,還控制了我們的內分泌、體溫、食慾、以及運動表現。

研究運動科學的學者於是想到,運動表現是否會隨著生理時鐘變化?我們又是否可以配合生理時鐘以獲得最佳訓練效果?答案是:確實可以!

健身練肌肉傍晚做最好、早起做反而差

科學家發現做爆發型、力量型、無氧的運動,例如重量訓練,在傍晚 4-8 點之間表現最好,早上 6-10 點反而是力量最差的時刻。

根據不同研究的數據,早上跟傍晚的運動表現差距在 3-21%之間。換句話說,傍晚的肌肉力量可能比早上高出 3-21%不等。2009 年的研究甚至發現,重量訓練在傍晚做,得到的肌肥大效果比早上做多了 0.8%(未達統計顯著)。科學家還不完全知道這個現象的成因,有人猜是體溫變化,其他人則認為是神經徵召能力的改變。總之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發掘。

人體一天的力量、爆發力變化
人體一天的力量、爆發力變化

相對起來,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就比較不受日夜循環影響。有些人喜歡晨跑、晨泳,有些人則喜歡在晚飯後、睡覺前去健身房騎飛輪。不管是何種有氧,其運動表現跟生理時鐘沒有關係,早上或晚上跑步基本上是沒差的。

雖然高強度運動或是重量訓練的表現在傍晚比較好,習慣練早上的朋友也別太過擔心了。研究顯示,身體會對特定的訓練時間產生適應。換句話說,習慣練早上的人,早上的力量反而會比下午更強。而習慣練傍晚的人,則是會進一步拉大早上與晚上之間的力量差距。

運動金字塔,訂製符合自己習慣的運動模式

話說回來,再好的運動計畫、再理想的運動時間,只要沒有持續執行都是枉然,貫徹始終才是運動習慣的基礎。現代人生活忙碌,上班、上學、帶小孩、交報告、趕死線,光要擠出時間來運動就很困難了。

除了職業運動員,很少人有那樣的時間彈性,可以決定要早上還是晚上運動。儘管固定時間運動、或是傍晚做重訓,可以讓你獲得一點點優勢,但選擇個人最方便、最實際,最可行的時間來運動,我想對大多數人才是可長可久的策略。

運動時間金字塔依照重要性從下往上,金字塔的第一層是依照個人時間許可/喜好來安排訓練,第二層是固定每天在一個時間訓練,第三層才是高強度運動在傍晚做。

運動時間金字塔
運動時間金字塔

運動是一輩子的事情,初學者的第一要務就是奠定習慣,不要半途而廢,所以沒有壓力,能好好運動的時間就是好時間。時間比較有彈性的朋友,固定在下午做重量訓練可能會更好。而有氧運動者就不用擔心這個,什麼時候練都很好。

至於常有朋友詢問,晚上做重訓會不會影響睡眠? 2018 年發表在《運動醫學(Sports Medicine)》期刊上的統合性研究,發現晚上運動不會妨礙睡眠,甚至能增進睡眠品質!針對重訓所做的研究也發現,不管是早上、下午、晚上做重訓,對於睡眠都有正向幫助,有做都比沒做好。

不過對於超高強度,或是在睡前一小時內做運動,還沒有什麼研究可供佐證。原本就有失眠困擾的朋友,為了保險起見,最好別在睡前一小時內做高強度運動。而沒有失眠問題的朋友,請放心的運動。

Dr.史考特1分鐘小叮嚀

訓練時間首重個人偏好、再來是固定訓練時間、最後才是傍晚做重訓。晚上做運動其實不會睡不著,對時間緊迫的現代人來說,晚上也是可以運動的。

資訊

• 圖文摘自三采文化出版,史考特醫師著
《一分鐘健瘦身教室2 Dr.史考特的科學增肌減脂全攻略:最新科學研究 X 秒懂圖表解析,破解41個健瘦身迷思!》一書。

本書特色

科學實證!最受信賴的 Dr.史考特,讓你增肌減脂超效率! 
人人都在鍵盤健瘦身的年代,你需要一本最新、最科學的增肌減脂聖經!

你準備開始增肌減脂了嗎?
先讀讀,保證更快更好地達到心中目標!

• 更多《一分鐘健瘦身教室(2)Dr.史考特的科學增肌減脂全攻略》資訊 請點此

一分鐘健瘦身教室2 Dr.史考特的科學增肌減脂全攻略
《一分鐘健瘦身教室2 Dr.史考特的科學增肌減脂全攻略》

責任編輯/Dama 

/ 關於史考特醫師 /
史考特醫師

史考特醫師,本名王思恆。從醫學院時代開始著迷於健身運動,空閒時間不是在運動/烹飪/進食,就是在研究運動/飲食/健康的科學知識,是個健身呆。

分享文章
Heho健康
Heho健康

健身房不是年輕人專利! 物理治療師:規律訓練使老年人肌力回春

2021-03-10
保健高齡觀念健身知識庫

上健身房、負重訓練聽起來總感覺有點危險,直覺上會認為老人家不適合做,但其實老年人更需要健身!只要聽從專業人士的建議,注意用藥狀況、傷病史等等,老年人也可以安全的長肌肉,恢復到年輕時的體力。

規律訓練使老年人肌力回春
健身房不是年輕人專利! 物理治療師:規律訓練使老年人肌力回春

老年人健身重訓 反應變好、記憶力更清晰

和一般年輕人一樣,老年人是可以上健身房健身的,甚至也可以做重量訓練。新樓醫院附設安南診所物理治療師黃宗玄說:「雖然老年人健身在台灣可能還比較陌生,不過如果將其視為維持日常功能的規律運動,或許會比較沒壓力。」

老年人更需要做健身運動。健身運動對於所有年齡層效果都是增強肌力、增加肌肉量、增加骨質密度,而這正是老年人不斷在流失的健康要素,增強自己的體力,不但能延緩老化,還有機會讓肌肉恢復到跟年輕的時候一樣,有力又結實。

且健身不只可以增強肌肉,還可提升本體感覺,使老年人對周遭的環境刺激反應變好,在緊急時刻的反應可以加快,例如,走路時突然看到前方有障礙物,可以較迅速的避開等等。此外,健身也會讓腦部的認知功能進步,記憶力、邏輯思考都能更加清晰。

老年人做健身運動
老年人更需要做健身運動

老年人健身要點:能蹲就蹲、增加訓練強度

老年人在做健身規劃時,可以以下肢訓練作為重點,常做蹲姿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如果不能蹲,就簡化成坐姿起立,從坐到站除了加強腿部肌肉,還可以訓練重心的位移,掌握重心變化也能避免跌倒。

要注意的是,需選擇剛好膝蓋能呈現九十度、腳掌可以完全踩到地面的椅子來練習,加上扶手更佳。可以從較高的椅子開始,漸次轉換到較低椅子,增加困難度。只要在老年人「可以接受的範圍」內,漸次增加難度,就是安全的。

另一個重點是訓練強度,有必要的時候就開始負重或是用可以增加強度的器材,有強度刺激才可以促進骨質和肌肉的生成,例如,增加負重重量,或是訓練的組數逐漸提升。

負重增加強度可促進骨質和肌肉生成
運用負重可增加強度,有強度刺激才可以促進骨質和肌肉生成

老年人健身要注意什麼?

了解傷病史
若之前身體某部位有受過傷,要先做好防護措施,可與教練或物理治療師討論,不適合做哪些訓練。

注意關節活動度
關節活動度跟肢體疼痛的程度有關。如果在關節有疼痛的情況下(像是膝關節疼痛),老年人自然不敢做彎曲,甚至蹲的動作,建議先從「慢走」開始,逐漸增加膝關節內的關節液潤滑程度,接著在膝蓋疼痛減輕後,再做其他訓練。

監控訓練強度
需依照老年人本身的狀況而定,每次訓練的狀態也不同,一般會建議,若是同樣的重量訓練或是功能性活動,以一週為觀察期,例如,負重 5 公斤的重物,每次停留 10 秒鐘,一組做 10 次,這個強度就持續一週,隨時依照訓練結束後的恢復程度調整。

慢性病藥物要小心
如果老年人有慢性疾病,像是血壓、血糖、血脂的問題,訓練前需與開藥的醫師討論,例如,血壓藥的服用時機和運動訓練的時間怎麼搭配。 黃宗玄也提醒:「老年人在進行健身前,要先取得醫師在運動方面的建議,且在有相關背景的肌力體能教練或是物理治療師的監控下做訓練,會比較安全。」 

文/莊筱彤
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助高齡長者恢復身體活動力的16組超實用肌力訓練
退休不是「好好休息」就好,治療師:運動才是返老還童的最佳良藥!
軟硬大不同!高齡長者健身器材有一套

/ 關於Heho健康 /
Heho健康

什麼是「Heho」?Heho = Health & Hope
我們有最豐富的健康、運動、休閒、養生、美食,和人生經驗的心靈分享……我們有動人的小故事,更有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健康和生活的建議,為大家帶來健康與希望。而我們的小心願是:您能喜歡這份用心,並分享給您的朋友!
【Heho官網】

分享文章

預防籃球運動傷害的9個肌力訓練

2017-06-07
籃球球類知識庫彈力帶健身運動傷害書摘訓練動作

治療運動傷害最好的方法即是一開始就不要受傷。籃球員想要出現的地方是球場,而不是板凳。聰明的健身訓練有助於預防使用過度、反覆動作及訓練過度所造成的慢性傷害,讓你在投三分球時不會肩膀疼痛,在快速突破時也不會一跛一跛。

影響籃球表現最重要的兩個關節分別是膝關節及肩關節。雖然前十字韌帶傷害只佔了NBA所有傷害類別的13%,卻是殺傷力最大的傷害之一,僅次於肩傷。膝關節是打好籃球的關鍵之一,幾乎每個動作都與膝關節有關,包括跳起抓籃板、跑過半場及變向,肩關節則出現在投籃、封阻及搶籃板等動作中。肩關節因過度使用而受傷的情形時有所聞,便是由頻繁的過肩動作所引起。

本章將介紹幾個預防這些部位受傷的重要方法(當作術前復健操作亦可),就從膝關節開始。

©stack.com

預防前十字韌帶受傷

過去幾年由於前十字韌帶傷害日益頻繁且影響極鉅,使得相關的預防訓練方案獲得相當大的關注。韌帶是由堅固的纖維結締組織構成,提供兩塊骨骼間的穩定。對前十字韌帶而言(圖9.1),所連接的是股骨外髁的內側到脛骨平台上的脛骨棘前內側,其功能則是限制脛骨相對於股骨的內轉及向前平移。

根據2007年的研究顯示,籃球是所有運動中最常造成前十字韌帶傷害的,其中女性球員受傷的機率比男性球員高四到六倍,而高中球員又比大學及職業球員更容易受傷。此外,前十字韌帶撕裂所帶來的嚴重影響更使其免不了受到重視。

想想那短期的疼痛、功能受限、是否接受重建手術的困難抉擇以及重回球場所必需的密集復健,更別提得錯過至少一個完整賽季。好幾個研究指出在前十字韌帶受傷後的二十年內發生膝關節炎的機率是百分之百,無論患者是否進行重建手術。也就是說,若是一位15歲的女籃球員撕裂其前十字韌帶,那麼她在35歲前必定會出現膝關節炎,而且還有高達四分之一的機率會再次撕裂或傷到另一腳的前十字韌帶。對前十字韌帶來說,預防絕對是勝於治療。

前十字韌帶傷害究竟是否能夠加以預防,在文獻中仍有許多爭論。令人遺憾的是,並沒有所謂萬無一失的好方法。這聽起像在玩文字遊戲,不過你卻是應該把「預防」想成「減少」。事實上,要完全避免撕裂傷是不可能的,但的確可以努力降低發生次數。我們沒有辦法避免前十字韌帶遭受撞擊時不會撕裂,但大多數的傷害並非由碰撞引起,也就是說,導致撕裂傷的原因是跟籃球員在打球時的移動習慣比較有關係。因此,透過訓練養成正確移動的習慣並強化控制有效移動肌肉,是能夠降低前十字韌帶受傷之機率的。

前十字韌帶傷害經常是由三種動作的組合所造成:脛骨外轉增加、髖部內轉及內收增加、膝蓋動態外翻。這三者之一若是單獨發生,並不足以造成前十字韌帶受傷,但若三者合而為一,則會造成韌帶難以負荷的強大壓力。

讓我們深入探討一下所謂的「動態外翻」。「外翻」描述的是X型腿姿勢,與描述O型腿姿勢的「內翻」相反。動態外翻發生在運動員進行某些肢體動作(搶籃板落地)而造成膝蓋過度內轉時。內轉的動作會對前十字韌帶帶來異常的力道,使其容易拉傷,常見於躍起落地、轉身或切入。像是為了變向而在快步切入時忽然減速,便會產生極大的壓力。尤其是當這些動作的發生是毫無預警時,後果會更加嚴重,而這正是在籃球場上屢見不鮮的。舉例來說,如果一位往籃下進攻的球員打算閃過防守者,就在減速的那一刻,若是他的軀幹、或腿部肌肉沒有強壯到能夠維持良好的順位,其腿部就可能形成危險的姿勢(動態內翻),使韌帶面臨受傷的危險,而這通常就發生在電光石火之間。

多虧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研究員提姆錫‧哈維特(Timothy Hewett)、葛格瑞‧梅爾(Gregory Myer)及凱文‧福特(Kevin Ford)的偉大研究,才能讓前十字韌帶的預防訓練發展至今日的成就。這些學者論及造成前十字韌帶受傷的神經肌肉不平均症狀,並提出辨識及矯正的最佳方法。目前共發現四種神經肌肉不平均症狀:韌帶過度活躍、股四頭肌過度活躍、腿部過度活躍以及軀幹過度活躍。在完整的前十字韌帶預防訓練中,內容安排是相當全面,並且需要合格專業人員給予適切的回饋。運動及操練都是由淺入深,並根據運動員的個別需求漸進採用,從較靜態的肌力訓練開始,逐步進階到較動態、強調爆發力及技巧的動作,使選手對運動的壓力及要求做好萬全準備。沒有一套所謂的萬用菜單,而紐約州花園市職業運動訓練中心則有一套補足傳統復健療程及運動競技訓練間落差的銜接課程。以下將介紹一些針對各個神經肌肉不平均症狀的基礎肌力訓練。

哈維特(Timothy Hewett)、葛格瑞‧梅爾(Gregory Myer)及凱文‧福特(Kevin Ford)研究造成前十字韌帶受傷的神經肌肉不平均症狀原因 ©mayoclinic.org

神經肌肉不平均症狀一:韌帶過度活躍

韌帶過度活躍─或是動態外翻─也就是膝蓋成X型腿的姿勢,要避免這種危險的動作,必須加強髖部側面的肌肉。以下是三種針對韌帶過度活躍的訓練:

 1  彈力帶深蹲

步驟1:將彈力帶套在兩腳膝蓋下緣,彈力帶的阻力大小則根據個人保持雙腿與肩同寬、膝蓋穩定對齊的能力調整。
步驟2:深蹲直到大腿與地面平行,此時仍需持續對彈力帶施加向外的張力,活動臀中肌及臀小肌。

鍛鍊肌群
主要: 股四頭肌(股直肌、股外側肌、股內側肌、股中間肌)、臀中肌、臀小肌
次要:闊筋膜張肌、膕繩肌(半腱肌、股二頭肌、半膜肌)

籃球焦點
彈力帶深蹲能夠鍛練髖部肌力,使你在切入及變向時更加穩定。新手可從阻力較小的彈力帶開始練習,隨著肌力增加再慢慢提高阻力。在進行本運動的深蹲時,足部的正確位置及膝蓋的擺放姿勢也都相當重要。

 2  彈力帶防守滑步

步驟1:將彈力帶套在兩腳膝蓋下緣,成防守站姿,保持足夠的張力使彈力帶繃緊。
步驟2:單腳進行防守滑步,增加對彈力帶施加的張力。當張力到達個人肌力所及的上限時,帶進另一隻腳回到防守站姿。
步驟3:重複操作預定的距離或次數。
步驟4:朝反方向重複操作。

鍛鍊肌群
主要: 股四頭肌(股直肌、股外側肌、股內側肌、股中間肌)、臀中肌、臀小肌
次要:闊筋膜張肌、膕繩肌(半腱肌、股二頭肌、半膜肌)

籃球焦點
本運動模擬籃球比賽中的防守滑步,練習時可以將雙臂張開,就像在防守對手一樣。如同彈力帶深蹲,彈力帶防守滑步能夠鍛練髖部肌力。髖部及臀部肌肉的肌力在轉身及切入時對於穩定下肢十分重要,尤其女籃球員更是如此。

 3  側臥屈膝張腿

步驟1:將彈力帶套在兩腳膝蓋上緣,身體側躺,膝蓋及髖部各彎曲90度,頭部、肩膀、膝蓋及腳踝成一直線。
步驟2:保持側臥姿勢,上方的腿向外旋轉對彈力帶施加張力,使兩膝分開,再回到開始位置。
步驟3:操作預定的次數,接著換邊操作。

鍛鍊肌群
主要: 臀中肌、臀小肌、闊筋膜張肌、梨狀肌、閉孔外肌、股方肌
次要:縫匠肌

籃球焦點
本運動鍛鍊臀部及髖部肌力。在操作時,避免上半身過度旋轉。保持頭部、肩膀、膝蓋及腳踝成一直線,當你旋轉上方的腿時,所有的動作都集中在髖部,而足部並未分開。

神經肌肉不平均症狀二:股四頭肌過度活躍

股四頭肌過度活躍指的是股四頭肌肌群的肌力大於大腿後側肌群。若無客觀的資料,例如昂貴的等速肌力測定,其實很難正確評估股四頭肌是否過度活躍,不過當你以僵硬的膝蓋落地時,有經驗的教練便可一眼看出。當你的膝關節無法深度屈曲時,教練便會合理懷疑可能是大腿後側肌群無力、過度依賴股四頭肌所造成。如此過度活躍導致後腿肌群無法產生緩衝的作用。想要矯正這種過度活躍,可注意整個後側動鍊(膕繩肌、臀肌及下背)在他們躍起落地時能否吸收更多「力量」。以下是針對股四頭肌過度活躍的兩個後腿肌運動:

 4  抗力球後腿彎舉

步驟1:背部平躺在地,兩腿伸直,雙腳置於抗力球上。
步驟2:將髖部抬離地面,做出橋式。
步驟3:保持橋式姿勢,兩膝彎曲,將抗力球往臀部方向滾動,再滾回去,回到開始位置。
步驟4:重複操作預定的次數。

鍛鍊肌群
主要: 膕繩肌(股二頭肌、半膜肌、半腱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
次要:豎脊肌(髂肋肌、最長肌、棘肌)、腹直肌

籃球焦點
在球季中可能遭遇到最大的運動傷害之一就是後腿肌拉傷。若是復健不當,傷勢甚至會持續數月而久久不癒。抗力球後腿彎舉除了藉由橋式增加下背及腹部肌力外,也能強化後腿肌群。很多女籃球員在落地及切入時有明顯的股四頭肌過度活躍症狀,因此需要更多的後側肌力。而增加後腿肌力有助於在進行類似動作時保護膝蓋。

 5  俄式後腿彎舉

步驟1:雙膝跪地,腳踝由旁人協助固定。雙臂自然下垂,手肘彎曲,雙手交疊。
步驟2:保持脊椎自然放鬆,伸展膝蓋,身體盡量放低。
步驟3:當到達髖部不會屈曲的最遠距離時,後腿肌用力,使身體回到開始位置。
步驟4:重複操作預定的次數。

鍛鍊肌群
主要: 膕繩肌(股二頭肌、半膜肌、半腱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
次要:豎脊肌(髂肋肌、最長肌、棘肌)、腹直肌

籃球焦點
本運動是進階的後腿肌強化訓練,需要有人從旁協助,可補充在平常的訓練課程中。由於比賽中常有大量的跑步動作,後腿肌力不足將大幅增加受傷的風險。

神經肌肉不平均症狀三:腿部過度活躍

腿部過度活躍與肌力不對稱有關,也就是說,兩腿之一的肌力明顯大過另一腿。當你慣用某一腿時,自然會出現這種現象,其實就跟慣用手的道理一樣。除此之外,若是傷後復健並未完全恢復原有肌力,也可能會發生類似症狀。矯正方式便是操作雙邊肌力運動,例如深蹲,並漸進到單腿的訓練,像是弓箭步及登階。在改善腿部過度活躍的肌力訓練課程中,我們通常會安排三分之一的內容針對單邊練習。以下是兩個絕佳的單腳運動:

 6  單腳離箱深蹲

步驟1:單腳保持平衡站在高30公分的箱子上,另一腳位於箱子邊緣,腳尖往上勾。
步驟2:箱子上的腳膝蓋彎曲,慢慢蹲下直到另一腳跟與地面接觸。
步驟3:當腳跟一接觸到地面,身體便立即上升回到開始位置。
步驟4:重複操作預定的次數,再換邊操作。

鍛鍊肌群
主要: 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四頭肌(股直肌、股外側肌、股中間肌、股內側肌) 半膜肌、半腱肌、脛前肌
次要:豎脊肌( 髂肋肌、最長肌、棘肌)、腹橫肌、腹直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

籃球焦點
單腳離箱深蹲講究肌力與平衡。若你是新手還無法保持平衡的話,可以抓住固定的東西。本運動可鍛鍊弱側腳的肌力及穩定,在操作時必須注意技巧正確。你將可注意到兩隻腿肌力的差別,尤其是在切入籃下或上籃推蹬慣用腳時更加明顯。

 7  保加利亞分深蹲

步驟1:身體成弓箭步,主要以前腳支撐,後腳置於身後的長椅或箱子上。可額外在肩上放橫桿增加負重。
步驟2:身體下降直到前腳膝蓋彎曲90度。注意前腳的位置必須夠前面,以免後腳膝蓋超過前腳腳踝。
步驟3:重複操作預定的次數,再換邊操作。

鍛鍊肌群
主要: 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四頭肌(股直肌、股外側肌、股中間肌、股內側肌) 半膜肌、半腱肌、脛前肌
次要:豎脊肌( 髂肋肌、最長肌、棘肌)、腹橫肌、腹直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

籃球焦點
保加利亞分腿蹲跟單腳深蹲一樣屬於進階的運動,而且因為後腳置於箱子或長椅上,所以更要求軀幹的穩定度。在操作時會發現其中一腳比另一腳有力,記得保持非慣用腳的姿勢正確。鍛練單腳肌力可在單腳跳躍時對地面施加更大的力量,於搶籃板落地時也有所幫助。

神經肌肉不平均症狀四:軀幹過度活躍

軀幹過度活躍就是核心肌力不足。如果無法控制身體或保持重心,很明顯就是軀幹過度活躍,改善方法則是強化核心肌群並提升本體感受能力。接下來將介紹兩個針對軀幹過度活躍的運動:

 8  半圓平衡球雙重捲腹

步驟1:坐在半圓平衡球的球面上,保持身體平衡。
步驟2:彎曲膝蓋及手肘,雙手置於耳朵旁,軀幹及髖部同時屈曲。
步驟3:重複操作預定的次數。

鍛鍊肌群
主要: 腹直肌、腹橫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
次要:豎脊肌(髂肋肌、最長肌、棘肌)、股直肌、腰肌

籃球焦點
強壯的核心是所有動作所必需,諸如跑步、跳躍及防守。維持強壯的核心將有助於在對手進攻時穩固自己的腳步。在變向或落地時,軀幹肌肉能穩定身體重心。當你切入急停時,如果軀幹肌力不足以截阻動量,身體將停不下來。若是缺乏所需的軀幹肌力,膝蓋受傷的機會將大大增加。

 9  抗力球側腹捲曲

步驟1:將抗力球置於髖部旁,並側身靠在球上。雙腳交疊,其中一隻腳伸直抵住牆角以穩定下半身。
步驟2:肩膀、髖部、膝蓋及腳踝成一直線,上半身靠著抗力球進行側屈,再回到開始位置。若要提升訓練難度,可高舉一顆球過肩。
步驟3:重複操作預定的次數,再換邊操作。

鍛鍊肌群
主要: 腹內斜肌、腹外斜肌、腹橫肌
次要:豎脊肌(髂肋肌、最長肌、棘肌)、股直肌、闊筋膜張肌

籃球焦點
抗力球側腹捲曲跟半圓平衡球雙重捲腹一樣,可鍛鍊旋轉及側屈所需的側邊肌力。由於身體會在各個平面上運動,因此軀幹的所有部位都必須強而有力才行。當跳起爭搶籃板球時,上半身可能會呈現詭異的角度。而強壯的核心將有助於穩定上半身,減少落地時膝蓋所承受的壓力。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楓樹林出版, 布萊恩.柯爾, 羅伯.帕納列洛 著作《籃球運動解剖書》一書。NBA年度最佳隊醫.布萊恩‧柯爾以權威的學理及實際的經驗為依據,提供一把在過去數年造就許多成功籃球員的鑰匙。

書中所談各種增進肌力、動力、體能和技巧的訓練,跟跑步、游泳、舉重、健力、健美選手的訓練並不相同。訴求是提升籃球表現,是為了特定競技目標進行鍛鍊,利用全身、局部性等訓練來提升身體素質,達到增進體能及表現的目標。書中不僅針對場內的競技,場外的身體素質培育也一併顧及,這88個精華動作無形間會提升軟組織彈性、關節靈活度、肌力,以及肌肉、肌腱、關節的穩定性。

書籍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