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運動部落
  • 抬腿會影響衝刺表現嗎? 關鍵在這部位肌群的能力
1
抬腿會影響衝刺表現嗎?
抬腿會影響衝刺表現嗎? 關鍵在這部位肌群的能力
2
挪威三鐵好手擔任2019年田中馬健跑組領跑
彰化馬拉松嘉年華啟動 全國首創聯合線上路跑
3
一個人的奧林匹克運動會
 運動科學網
運動科學網

抬腿會影響衝刺表現嗎? 關鍵在這部位肌群的能力

2021-07-26
運動部落 跑步 運動科學網 跑步姿勢 跑步訓練

「髖部屈曲」的力量在許多運動項目中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能力,尤其在短距離衝刺的下肢擺動階段,髖部屈曲的力量是獲得更大加速度的重要因素。因此,擁有優秀的髖屈肌能力對於運動能力的提升十分重要。

抬腿會影響衝刺表現嗎?
抬腿會影響衝刺表現嗎? 關鍵在這部位肌群的能力

短跑速度、步幅和步頻,與髖屈肌強度的關係

過去已有研究使用手提式測功機與等速測功機 (Isokinetic dynamometer) 測量髖屈肌的力量,但是這些器材皆無法有效評估衝刺運動下的真實情況,更不用說其所需要的昂貴儀器和專業知識。此外,也有研究嘗試使用垂直跳躍測驗,間接評估髖關節屈曲能力,但是此測驗方式不容易在現場精確評估。鑑於以上測驗方法的限制,若能找出一種簡單且準確的方法來評估髖關節屈曲能力,對於想預測衝刺成績與監控訓練成效的教練與運動員會有很大的幫助。

為了能準確的計算肢段運動參數,通常需要使用到運動捕捉系統 (Motion Capture)來獲得各部位的端點座標,但此系統操作複雜且價格昂貴,難用於現場與日常監控。慣性感測器 (IMU,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是由加速規、陀螺儀和磁力計所組成的輕巧無線設備,非常適合攜帶並用於實際現場測試。通過感測器中的座標轉換和角度變化,可以估算出關節力矩與功率,如此一來就可以使用 IMU 準確地獲取髖關節屈曲力矩和力量,而這些數據信息對於預測短跑成績十分重要。因此,利用 IMU 來預測髖屈力量或許是一個簡單且有效的方法。

2020 年有一篇實證性的研究就嘗試使用 IMU 發展出一套髖屈肌檢測方式,並驗證其作為短跑表現指標的有效性。此研究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實驗先招募 8 位參與者同時使用動作捕捉系統與 IMU 紀錄測試期間腿的運動,再進行 6 次的髖屈肌強度測試 (如下圖);每位參與者分別以最大努力的 50%、75% 和 100% 來進行兩次測試,並以最快的速度屈曲和伸展髖部,過程中不可以改變膝蓋和腳踝角度。

第二個實驗,是招募 24 位男性運動員,使用慣用腳進行兩次最大努力的髖屈肌強度測試,兩次測驗間休息至少 1 分鐘,並以第一個實驗相同的程序紀錄髖關節屈伸運動;測驗結束後再進行兩次最快速度的 50 米衝刺,兩次試驗間休息時間至少為五分鐘,觀察短跑速度、步幅和步頻與 IMU 髖屈肌強度測試的關係。

髖屈肌強度測試
髖屈肌強度測試:試驗過程中,每位參與者的軀幹都用兩條皮帶固定在平台上,同時仰臥,右腿在臀部下方,不受平台支撐,再指示參與者將右髖部置於過度伸展擺位,執行時快速的從水平腿位置屈曲 20 度,而膝蓋 (180度)和踝關節 (90度)均保持不變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38(1), 53-61

抬腿與垂直彈跳能力都會影響髖屈肌強度

根據研究的結果,IMU 可以準確提供與動作捕捉系統相當的髖屈角衝量、平均力矩、正向功和力量,尤其是平均力矩呈現較小的偏差,因此建議將平均力矩視為髖屈肌強度測試的最佳指標。而藉由 IMU 測得的髖屈肌平均力矩通過衝刺性能和步幅的正相關關係被認為是衝刺性能的最佳指標,並且在衝刺過程中的第 5-8 步時呈顯著相關性,而步頻則沒有。作者認為,可能是因為提高髖部屈曲能力會導致步幅增加且不會影響步頻,進而提高了短跑的速度與性能。

但這篇研究也表明,雖然此測試可以作為短跑加速中期到後期的性能指標,但數據變量僅能解釋不到 50% 的短跑成績,在過去已有研究發現垂直跳躍能力 (例如:反向跳躍、腳踝連續回彈測試),對於初始和後期的加速度階段有顯著的關聯。因此建議可以將髖屈肌強度測試與垂直跳躍測試一起進行,確保對運動員進行更全面的身體素質評估,該測試的準確性使其成為監測運動員短跑成績的有效工具,並提供傷害預防和康復計畫的方向。

垂直跳躍能力
垂直跳躍能力

參考文獻: Nagahara, R., Kameda, M., Neville, J., & Morin, J. B. (2020).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based hip flexion test as an indicator of sprint performance.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38(1), 53-61.

撰文/楊琇甯 、相子元
*文章授權轉載自《運動科學》網站,原文:抬腿對衝刺表現的影響

/ 關於 運動科學網 /
 運動科學網

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實驗室裡,一群由相子元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正全心投入運動科學研究,和你一樣對未知的領域充滿探索熱忱。

面對運動科學興起的熱潮,許多人想瞭解正確的運動資訊卻不知道從何下手? 運動科學網持續更新經過科學驗證的運動知識與運動觀點。不論是創新產品、研究結果,甚至是專業理論,我們都會轉譯成簡單易懂的文字,讓讀者利用最短的時間瞭解運動的最新趨勢。

為了讓健康的運動觀念進入日常生活,我們創立了運動科學網;為了讓正確的運動知識提升生活品質,我們創立了運動科學網,我們致力於運動科學的研究,希望這些努力不僅僅侷限於學術領域中,而是讓熱愛運動的普羅大眾更健康快樂地運動。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彰化馬拉松嘉年華啟動 全國首創聯合線上路跑

2020-07-13
賽事馬拉松路跑活動跑步話題

彰化縣政府串聯10 至11 月間共 6 場具在地特色的馬拉松賽事,舉辦「2020彰化縣政府馬拉松嘉年華」活動,於13日在彰化縣府舉行記者會正式啟動,去年因「順澤宮」帽爆紅的世界鐵人冠軍伊登(Gustav Iden),也貼心錄製一段影片為活動獻上祝福。系列賽事除了實體聯合報名外,也推出全國首創的聯合線上路跑,號召跑友一起來參與。

2020彰化縣政府馬拉松嘉年華
2020彰化縣政府馬拉松嘉年華活動啟動儀式

今年活動特別邀請鐵人主播侯以理擔任代言人,以健康、活力的形象,代表彰化馬拉松嘉年華跑出健康、跑出活力。她在記者會中提到,將參與二水馬拉松以及田中馬拉松,體驗彰化的路跑文化,縣長也特別致贈活動號碼布卡版給與侯以理,預祝她順利完賽。

世界鐵人冠軍伊登提到,去年第一次拜訪台灣,參加田中馬拉松,感到非常驚豔,今年雖然無法到場參與,但仍會透過線上路跑與大家同樂。伊登還秀了一段中文:「讓我們一起再出發!」,鼓勵大家在疫情過後,再次邁開步伐、挑戰自我。

侯以理
彰化縣政府馬拉松嘉年華活動代言人侯以理
挪威三鐵好手伊登參與2019年田中馬
挪威三鐵好手伊登與彰化縣長王惠美擔任2019年田中馬鳴槍嘉賓

彰化馬拉松嘉年華6場賽事包含10月25員林獅子盃全國公益路跑賽、11月1日戀戀二水跑水馬拉松、11月8日台灣米倉田中馬拉松、11月29日二林伯立歐蕎麥公益路跑、鹿港馬拉松以及社頭織足盃馬拉松賽。雖然受到疫情影響,鹿港馬拉松與社頭織足盃馬拉松賽不以實體馬拉松的形式舉辦,仍會響應嘉年華活動,共同舉辦聯合線上路跑。

聯合線上路跑與運動筆記的LINE官方機器人「跑步吧」合作,採團隊競賽的方式,將6場賽事擬人化,以吉祥物作為隊長,讓參與跑者挑選,加入自己喜愛的團隊。任何人都可以免費參與,也可以選擇加購線上路跑周邊商品,凡報活動並串聯LINE官方機器人成功,即可參加抽獎,有機會把Switch遊戲機及健身環帶回家,實際參與線上聯合路跑並上傳跑步數據成功後,還可額外獲得其他抽獎品,包含CHAIRMAN的章大槌按摩棒,以及運動筆記的運動裝備包等豐富好禮。

活動現場展示各賽事紀念品及鄉鎮農特產
活動現場展示各賽事紀念品及鄉鎮農特產

除了創新的聯合線上路跑,為方便跑者報名實體賽事,活動也特別設立聯合報名專區,讓跑者可以在同一個平台,完成多場賽事的報名。今年活動也加碼推出彰化馬拉松嘉年華活動限定獎盃,只要跑者報名三場以上賽事,即可獲得一座木製的個人化獎盃,印有「用跑看見彰化,半線制霸!」字樣,作為跑者激勵自己完成系列賽事的紀念。

線上路跑及聯合報名將於7月15日中午12:00於iRunner報名網開放報名。更多活動資訊請上活動官網(http://www.run4ch.co/)及活動粉絲頁(https://bit.ly/2Zl2zm3),關注第一手的相關資訊。

資料來源/筆記實業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一個人的奧林匹克運動會

2016-07-15
跑步話題奧運故事書摘

 
 

「你在高興什麼呢?」古希臘哲學家第歐根尼問一個年輕人。
 
年輕人自豪地說:「我在奧運會上贏得了勝利。我勝過了所有的選手!」
 
第歐根尼回答:「勝過不如你的人有何光榮可言呢?」

伊利亞‧托亞諾用4年完成80個奧運項目

二○一二年夏天,我和幾十億的地球居民一樣懶洋洋地坐在電視機前,觀賞各種運動競賽,假如沒有每四年舉辦一次的奧運會,我根本不會知道有某些運動項目存在。我觀賞著身形勻稱的選手踩著跳舞般的步伐互相打量,或在一匹盛裝打扮的馬背上表演一個漂亮的動作,或高高地躍上半空中,翻幾個筋斗加轉體。我看見各式各樣扭轉身體的方式,見證了超乎想像的耐力。我什麼也不放過,決賽、半決賽、就連預賽和資格賽也一樣,然而儘管我深受吸引,心中卻隱隱覺得自己錯過了某種根本的東西。

我觀看的時間愈長,那種不滿足的感覺就愈發強烈。我在螢幕上所看見的若非顯得太容易,就是太困難。那些動作一方面流露出自然而然的優雅,另一方面又極端複雜。我無法評估奧運選手所取得的成績意味著什麼,所有的數字都是抽象的(而奧運中絕不缺少數字)。「是怎麼做到的?」和「為什麼會這樣?」這些疑問在我腦中閃過,卻很少得到回答。相反地,那完美的一擊、一推或一擲乃是我所不知道的一個故事末尾的驚嘆號。那種馬戲團演出般的精湛本領隱藏了之前多年的苦練,最高超的技藝顯然是一座冰山的尖角。奧運會上所展示的運動是件光滑無瑕的產品,經過高度琢磨,難以接近,由觀眾在讚嘆聲中被動地加以消費。

這種與民眾之間的距離其來有自。在古希臘,參與競賽者起初就只是朝聖者,他們前往聖地奧林匹亞是為了尊崇眾神,並且信賴那塊傳奇般的肥沃土地。隨著時間過去,這個朝聖地愈來愈大,比賽愈來愈有規則,到後來就只有經過挑選之人前來參賽,他們在故鄉為了這番較量而準備多年。這些運動員會提早一個月抵達,在運動場北方的行政中心伊利斯接受檢查和登記,接著就認真地準備競賽,在當年已經是我們如今所謂的專業選手。

從許多方面來看,運動史在古代的奧林匹亞便已展開。那些廢墟述說著運動從宗教到世俗的發展。馬其頓國王菲利普二世首先建造了宏偉的神廟來光耀自己,之後是他兒子亞歷山大大帝。後來古羅馬的歷代皇帝把自己的雕像豎立在顯眼的位置。排場愈來愈重要:由於尼祿皇帝來訪而建造了一棟別墅,豪華的溫泉浴場使生活風格的設備更加完善。奧運傳統的核心已被人遺忘,亦即對宙斯的崇拜以及朝聖與競賽的結合。古代的比賽隨著基督教的盛行而結束,在近代才又以異教習俗重獲振興,不久就替新的神祇效勞:群眾與金錢。

在研究奧運的過程中,我對於個別運動員的成就愈來愈佩服,對於競技運動則愈來愈反感。不僅是因為商業掛帥,欺騙與行賄之事時有所聞,也因為徹底商業化剝奪了運動的詩意。當然,作弊的人自古有之。只不過在古代奧林匹克運動場的入口前豎立著一列青銅宙斯像,係用違規者所繳交的罰款所鑄造,罰款理由被刻在銘文上令人永誌不忘。每一代新的運動員在入場時都會從這些懲戒的先例之間走過。當時作弊被逮著的人就終身不得再參加比賽,如今那些使用禁藥的事件則頂多只影響了我們憤世嫉俗的程度。

奧運會很早就吸引著我。一九七二年,身為難民兒童的我被大眾的興奮感染,在慕尼黑四處晃蕩,去現場觀賞每一場對大眾開放的比賽。競走選手貝恩德‧坎寧貝格(Bernd Kannenberg)踩著精力充沛的步伐接近,大家熱烈鼓掌,自行車騎士從我身旁呼嘯而過,大家為他們歡呼,坎寧貝格扭動著臀部漸行漸遠,邁向他已成傳奇的勝利。我甚至得以偷偷溜進一座體育場(此事在後文中還會詳述)。

這份吸引力持續著。許多年後我偶爾還會在房間裡擺出所有的玩具,舉行我自己的比賽,發明出比賽項目,規則由我自己制訂。運動場由挑竹籤遊戲棒、德國十字戲(一種桌遊)遊戲板和「慧魚」組合積木構成,運動員則來自兩組「大富翁」遊戲(英文版和德文版)。有一天我用大富翁的棋子進行了一場勝負難分的賽跑。奧運會對我來說就像一座市集,市集上的每一個攤位都在演出一場不同的轟動表演,令人興奮,令人著迷。對當時的我來說,運動更像是戲劇而非比賽,更像是語言而非統計數字。

我對運動的熱衷或許也跟我父母都是運動選手有關,我父親是跨欄跑者,母親是排球選手。也可能跟我小學頭幾年在肯亞的一所英國寄宿學校裡度過有關,那所學校名叫「肯登學院」(Kenton College)。那時我們每天下午都做運動。我的興趣也可能源自早年一股未經思索的預感,意識到人類在運動中得以盡情活出各種嚮往,測出個人的雄心以及社交能力。身為終身的運動迷,在某些項目積極參與(主要是網球),在某些項目被動觀賞(主要是田徑運動),那年夏天我坐在電視機前尋思:這些運動種類的魅力何在?它們述說了人類的什麼故事?還有:假如由我來從事這些運動,我的表現會是如何?

我的疑問當然沒有答案,而頒獎典禮一場接一場地舉行。當又有一面國旗升起,又奏起了一首國歌,我想起本章開頭所引用的那則有關第歐根尼的軼事。在這些頒獎儀式中,儘管獲勝者真情流露,卻不太感覺得到法國詩人波特萊爾所謂「生命中用肢體動作展現誇張真理的重大時刻」。在比賽當中,播報員的注意力就只集中在一個問題上,亦即誰將會獲勝。他們從未解釋過為什麼偏偏是前三名獲頒獎牌,而不是前五名,或是所有進入決賽的選手。總是有某個人「領先」,偶爾會有人「追趕超前」或是「一馬當先」,有時「輕鬆獲勝」,有時「意外獲勝」,有時「轟動獲勝」,但永遠跟「勝利」有關(正因為這樣,要觀賞用外語轉播的運動節目很容易,只要你知道那些運動員的名字)。運動被縮減至單一面向,而這個面向在大多數時候對我來說無關緊要,因為那些划船選手、射箭選手或舉重選手我一個也不認識,因此誰輸誰贏對我來說都無所謂。人類豐富的想像力把每一項運動都塑造成一件活生生的藝術品,而這份豐富卻被縮減成一種簡單的二元編碼:拇指向上或拇指向下。幾乎無人提起運動過程的設計、運動規則的政治與社會背景、肢體動作所涉及的物理學與醫學。而強行映入眼簾的是眾家品牌的宣傳廣告,吹奏著奧運進行曲:贊助商為王。

這種對勝利的狂熱崇拜從何而來?這種對獲勝次數的執迷?一個運動員贏得六面金牌還是七面金牌何以會對他造成巨大差別?某個遠東國家上次贏得九面獎牌,這次則贏得了十一面獎牌,這件事何以重要?大家常說起競賽運動員的悲劇性,而此一悲劇性並不在於他輸掉了比賽,而在於他差點就贏了,或是以些微之差輸了。這份結局難料的戲劇性被那些播報員以嘶啞的聲音和誇張的舉動加以利用。然而,如果落敗乃是一瞬之差,我們也就可以視之為微不足道。把百分之一秒的時間或一公釐的距離看得如此重要(況且是在長達數小時的比賽和多年的訓練之後)使得奧運會號稱要頌揚的運動之美變得庸俗。

「參加最重要!」這是現代奧林匹克復興運動發起人古柏坦男爵(Pierre de Coubertin)的名言經過簡化的版本。一九○八年他在倫敦所說的原文是:「在奧運會中,最重要的不是獲勝,而是參與。」接著他又再詳加說明:「人生中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奮鬥;最重要的不在於獲勝,而在於好好奮鬥過。」

眾所皆知,先知在自己的宗教裡無足輕重。儘管古柏坦男爵這句話常被提起,鑑於如今的現實情況,這句話聽起來空洞而虛假。不僅是勝利,就連排名也被仔細加以評估和評價,被百般比較和衡量,和贊助與投資緊密相扣。獎牌榜就是奧運會的聖經。另一個同樣有名的信條「更快,更高,更強」係由天主教道明會士亨利‧迪東(Henri Didon)所述,遵循著成長的邏輯,引發了運動的許多變態行為,不僅導致選手使用禁藥,也造成愈來愈高的要求,就連職業選手都幾乎吃不消。要運動員為了加快十秒鐘而犧牲十年的光陰,這真能算是英雄行徑嗎?世人已經忘了該把「更高」視為心智上的鍛鍊,並非以分鐘或公尺來量測,而是以經驗和見識來衡量。

我不知道事情是在倫敦奧運會的哪一天發生的,但我忽然領悟(隨著一摔、一擊、一擲),面對這份失望我只能有一種反應:我必須擺脫盯著電視看的被動角色,而喚醒我體內那個運動員。從旁觀者變成行動者!於是我從沙發上一躍而起,從衣櫥最裡面的角落把我的慢跑服裝翻出來。那件上衣緊緊繃在身上,讓我看起來就像一根飽滿的香腸。我自信從容地無視自己的鏡中影像,啪噠啪噠走下樓梯。跑了幾公里之後,雖然我氣喘吁吁,但同時也極為暢快。在汗涔涔的這一刻,一個大膽的念頭從我腦中一閃而過:真正的奧運參與者豈不應該是體驗過所有項目的人嗎?何必每天吃同樣的食物?何必只學一種語言?何必每次度假都去同一個地方?在有這麼多選擇的情況下何必限制自己?這在腦中是一小步,在現實生活中則數不清是多少步(多少次跳躍、多少次遷移)。當然,在這天真興奮的一刻,我無法預見將發生在我身上的一切。只有一件事我從一開始就很清楚:我唯一要戰勝的人就是我自己。

跑步時他想:真正的奧運參與者豈不應該是體驗過所有項目的人嗎?
迎接150公里的挑戰

幾個月後,我的體能狀態恢復到一個程度,足以讓我把我的計畫告訴別人,而不至於讓對方捧腹大笑。儘管如此,對方的反應也不總是令人振奮。大多數的人會自以為聽錯了而再問一次。然後他們還會再問一次。許多人不敢置信地搖頭,說我瘋了。他們雖然深感佩服,但比較像是去佩服一個打算以雙手和膝蓋匍匐前進走完朝聖長路的印度托缽僧。只有一個多年來利用休閒時間訓練鐵人三項的朋友表現出大把熱情與支持。一路和我患難與共的是我太太,在長達數年的訓練中,她常有機會懷疑地皺起眉頭,當她發現我在做一種怪異的練習而且出了差錯。克琳希德比較愛跳,而不愛跑步,比較喜歡玩水,而不喜歡游泳,比較愛盪鞦韆,而不愛做體操,尤其是因為她有一個膝蓋受過傷而不得不如此。因此,我們可以一起訓練的項目只有射擊和帆船,而她對射擊不感興趣,駕駛帆船時又成了落湯雞。偶爾我們會一起在彈簧墊上彈跳。

起初我興奮過度,想要從事夏季奧運會的所有項目,直到我明白自己必須放棄團體競賽項目。要找到另外五個或十個跟我水準相當的運動員,而且願意在短時間內和我一起接受密集訓練,這根本行不通。不過,剩下的工作仍舊可觀:二十三種運動,八十個項目。接下來我得把這項浩大的工程分配在三年的時間裡。有幾個決定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十項全能將構成圓滿的結尾。馬拉松賽跑也一樣,但願我在為期三年的訓練將盡時能具備必要的體能。由於我得同時訓練好幾種運動,我擬出一套計畫,把比較費體力的活動和比較偏重技術與腦力的項目搭配在一起。我可以把在射擊台上節省下來的精力用在之後的長跑上,而駕駛帆船和騎自行車也是很好的互補活動,一如桌球和游泳。

桌球的訓練

為了追求效率,我採用了由古怪的雙項運動及三項運動構成的訓練單元。例如,我剛開始練習划輕艇時經常翻船,我就利用落水時來練習一下游泳時的正確姿勢,當我被水草環繞,在多瑙河的一條支流裡漂流。我放鬆手臂,把肩膀向前拉,繃緊腹部,用腳輕輕打水,把漂在我旁邊的船迅速扶正。等我身上的水乾了之後,我就跑八公里路回家。在前往訓練的途中,或是去採買日用品後回家的路上,我每走一步都按照競走項目的要求把膝蓋拉直,不顧旁人詫異的目光。訓練的時程如此緊湊,我也就顧不了鄰居會怎麼想了。

練習輕艇時經常翻船

在典型的一週裡,我在週一做間歇跑步訓練,在週二學習擊劍中的快速回刺,週三則在一位七十八歲的傳奇拳擊手指導下嘗試各種出拳組合。或是我練習羽球,再從城裡奔向山區,為了次日早晨划著輕艇沿著一條湍急的河流順流而下,再隔天則準時出現在維也納普拉特的田徑運動場上訓練十項全能。如果天氣不適合划船,我就去駕駛帆船,反之亦然。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就像《紐約客》經典漫畫〈七秒健身操〉裡的人物,漫畫中一個禿頭男子穿著太長的鞋子,以每小時二十英里的速度跑在一個五十度的斜坡上,同時還舉著五百公斤的槓鈴。
 
俗話說練習勝過研習。但如果不去研習,就會訓練失當。雖然大家針對身體訓練做過許多思考,也寫了很多,但基本原則其實很簡單。要改善體能,人類必須規律地鍛鍊,強度逐漸增加,時間逐漸加長,並且混合了重複與變化。其餘的一切都是細節問題。這一點大家很早以前就知道了。比較新的頂多是「高強度間歇訓練」的概念(英文縮寫是HIIT,聽起來比較像是一種會在婆羅洲的雨林中感染的罕見疾病),這是一套專業的訓練程序,如今也已經被具有企圖心的業餘運動員加以採用。培養體能不單是透過持續的訓練,而是透過短時間的高耗能運動,透過被推到極限的疲勞。例如短跑或是極重的舉重,運動員必須使出全力。這種訓練方法把「No pain no gain」(不勞則無獲)這句英文諺語寫在痠痛的肌肉上。因此,那些預言只要花少許時間即可有大幅進步的訓練大師並非信口開河。至於這種極端的訓練效率能否增加運動的樂趣,就是另一回事了。

就跟每個剛接受新信仰的人一樣,我埋首閱讀神聖的典籍:《跑步聖經》、《體能訓練聖經》、《健身入門》、《隨處可做,無須任何輔助,人人皆可在十二分鐘內完成的健身練習》、《學習擊劍》、《基礎拳擊》、《羽球訓練》。每一次我都覺得自己像個初級班學生。我設法了解各種技術上的輔助工具。我弟弟送給我一件健身器材,有個嚴肅的縮寫「TRX」,是美國海軍「海豹特種部隊」的一名士兵在亞洲出任務時發明的懸吊訓練系統,他太想念家鄉的健身房了,於是用一條粗繩和降落傘的繩子來湊合使用。(一如約瑟夫‧皮拉提斯曾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用室內陳設製作出運動器材。皮拉提斯當時在倫敦擔任拳擊手和馬戲團表演者,在一次大戰爆發後,身為德國人的他被英國拘留,儘管他曾指導過蘇格蘭場的警員防身術。)如今「TRX繩」和皮拉提斯運動器材都被改良成時髦玩意兒,最主要的目的在於消滅偷懶的藉口。我也同樣認真地研讀有關正確飲食的聖經,並且在這個派別林立的市場上選擇了一種嚴格的「低碳飲食法」,大大限制自己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漸漸地,我的早餐成了每個朋友嘲笑的對象:扁豆、酸白菜、雞蛋和茅屋起司,加上印度香料。

練習拳擊

幾週之後,我就明白我的身體是一本書,一本我至今幾乎不曾去讀的書,一本令人驚訝的書,不斷地自行繼續書寫,一再出現新的篇章。每次在練習一種新運動的第一個訓練單元結束後,我的身體就變出了從未表現出來的肌肉。人體有六百多塊不同的肌肉,這份知識我從自己的皮膚底下學到。我漸漸明白,正確的訓練不外乎和自己的身體進行誠實的對話。
克琳希德注意著我身上的每一種變化。經過一年的訓練之後,她把雙手一拍,興奮地喊道:「你有了兩塊。」
「這是什麼意思?」
「六塊肌的三分之一。」
我受寵若驚,眼前浮現了下一期《男性健康》雜誌的封面:「六個月練出兩塊肌。最新神奇鍛鍊術。」我頓時雄心大發,奔向最近一家書店,買下最新出版的《六十六天練出六塊肌》。可供選擇的還包括《六週練出六塊肌》、《九十天練出六塊肌》、《六塊肌戰略》以及其他許多本和六塊肌有關的書籍。(書店老闆向我透露:「要不是有這些跟六塊肌有關的書籍,我這家店老早就關門大吉了。」)所有這些書籍,不管是偏重於身體操練還是專精於飲食生理與新陳代謝,基本上所給的建議都一樣:
 
1. 少吃
2. 更適當地吃
3. 多訓練
4. 更適當地訓練
 
這就是「六塊肌奧祕」的四個祕訣,由我歸結出的原始公式,可供人練出宛如洗衣板的腹肌,這個公式將讓我躋身健身指南的殿堂。
 
時間緊迫,而要把我的目的告訴教練往往並不容易,去對一個終身投入一種運動的教練說:我打算在幾週或幾個月之內以速成的方式從十足的新手變成一個勉強及格的業餘運動員,頂多有能力參加比賽並且贏得最後一名。每一次我和一位新教練見面,對方都會先對我搖頭,因為每一個教練都認為自己所從事的運動十分複雜,難以掌握,而我打算用來認識這門運動的時間卻很有限。很少會有教練說:沒問題,這件事我們兩三下就能搞定。有些教練說服了我,說我這種大膽的計畫在他們所從事的運動中根本就是荒誕不經(例如騎馬或體操),因此在這些情況下,我只好滿足於入門課程和一點參與式的觀察。

為了避免天馬行空的訓練,針對那些可以測出成績的運動種類,我替自己訂下目標,要達到有二○一二年倫敦奧運冠軍一半好的成績。結果發現這個目標在某些項目很容易達成(例如氣槍射擊),在另一些項目則是不可能的任務(例如跳水),但通常驚人準確地界定了我能力的極限。在另一些運動種類上,例如球類運動,我頂多只能學會最基礎的擊球。大多數的教練都重視培養扎實的技巧,這一點正合我意。就算他們明知我們不可能建起穩固的房屋,卻仍然堅持要打下堅實的基礎。不過,有些教練在和我一起訓練期間燃起了熱情,成了鼓勵我並督促我的熱心同謀。

我在大多數的運動種類中都經歷了一個認知與頓悟的時刻,經歷了一種突破、一種大躍進(當然是對我自己而言,這只是一種比喻),在那一刻我理解了該項運動某種根本的東西,並且將之融會貫通到能夠加以應用。那些時刻是幸福的。有一次,在二○一四年七月的某一週裡,這種情況接連幾天在幾種不同的運動項目中發生。週三在一座露天泳池,我在落日的餘暉裡做到了必要的臀部轉動,使我能輕鬆地以捷式划水。週四在多瑙河的一條支流上,我坐在一艘搖搖晃晃的輕艇上,賣力並且偶爾加速地划行超過一個小時而沒有翻船(前一次訓練時,由於一陣強風掀起波瀾,我一共掉進水裡六次)。

這種成功的經驗留存下來,既沒有減弱,也沒有由於之後的挫折而化為烏有,因為我從事每一種運動的時間都不夠長,還來不及體驗到學習曲線上不免會遇到的挫折──起初進步很快,然後逐漸趨緩,到後來甚至可能退步。我的情況正好相反,由於快速進步而充滿動力,在訓練了幾個小時之後,這些進步帶領我入門,讓我在大多數時候折服於該項運動的魅力,看出其特有的吸引力,並且能夠體會其困難之處。一個資質平庸的中年人能夠如此迅速地學會一種全然陌生的活動,還從中得到快樂,這件事委實令人驚訝。那份快樂是如此強烈,以至於每次我在展開一項新訓練時都意外地感到對剛割捨的那項運動依依不捨,直到新的吸引力填補了先前所產生的空虛。

游泳訓練

這本書描述了我人生當中四年的時光,介於倫敦奧運會和二○一六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之間。這四年裡,我幾乎每天都在運動,或是在被迫或自願休息時思索著運動,也經常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並且自我觀察。在這四年裡,我比平常活得更加起勁,也得知了關於人類的許多事,關於人類的感官和渴望,雄心和幻想。運動毫無疑問是種戰鬥,但是種競賽,而非衝突。克服一切阻力要比和對手較量更為重要,克服水的阻力、空氣的阻力,把自身人體構造和精神狀態的極限再往前推。

我對自己也有了一些了解,在書裡也偶爾會提到,雖然我並不相信「認識自我」這個時髦的用語。諸如:發現你自己!你能做到的比你想像中更多!超越你自己!在你體內蟄伏著一隻老虎(或是另一種瀕臨絕種的生物)!在這個經濟掛帥的時代,「認識自我」被縮減為一種值得追求的彈性,這種彈性使我們能保持競爭力,就如同肌肉的定期伸展。像是「你比自己想像中更強壯」,這樣的句子(顯眼地印在我的水瓶上)基本上無所謂對錯,但是做為一句廣告辭令就顯得可疑,讓人馬上聯想到一個長得像湯姆‧克魯斯的教練在週末講習會上做的投影片簡報:挑戰你的極限,你就能克服一切障礙。而真相是你往往比你想像中更軟弱,而且你會一再敗在命運或自己的狂妄所設下的路障上。

而運動也是文化上的一個中心概念,在社會中肩負著重要的功能。運動的軍事起源(紀律、自制、刻苦)就跟固有的社會意圖(夥伴情誼、團結、共處)一樣繼續產生影響。投身一種運動的人若非將之視為藝術,就是視之為科學或宗教。當他們談起該項運動,不管是用數字、代碼還是專門術語,他們顯露出一種肯定的姿態或一種解放的心願。兩者同時起作用,有時甚至是起交互作用。自古流傳下來的儀式替某些運動種類設下框架,左右著氣氛,有些人嚴格遵守,有些人則陽奉陰違。所有的運動員都參加了這種宗教崇拜的行為,有些身為高階祭司,有些則是異端份子。

運動喚起了情感,挑起了態度。我遇見過不容爭辯者和詭辯者,也遇見過異教徒和狂熱份子。我經歷過意識型態的壕溝戰,在理性主義者與神祕主義者、科技狂和強調直覺者之間。有一次在練習射箭時,兩個信奉不同學說的教練互不相讓,而我成了無辜的人質。對許多深入從事運動的人來說,運動帶來了生存的意義。他們被這種活動「帶著走」,符合「Sport」這個字的拉丁字源「de(s)portare」(des=away,portare = carry)。在訓練時他們注視著時間,因為他們多半朝著一個特定的目標訓練。在那之後,在運動場上、俱樂部或是餐廳裡,大家還會花上幾個鐘頭繼續討論自己和別人的成績。在比賽時人人展現出強烈的好勝心。誰要是以為有點年紀的人就會寧靜淡泊、笑看人生,從而慢條斯理地參加比賽,就得修正自己的看法。你在年長者身上尤其會看見一種愈來愈想要實現的雄心壯志,因為這份雄心長久以來不曾被滿足。運動是展現激情的舞台。在我有幸與之一起訓練的同好當中,運動對不少人來說是生活的中心,對有些人來說甚至比他們的職業更重要,他們在此一活動中完成了一趟從「我」到「自我」之旅,常常是和其他人一起。因此,凡是像我一樣曾在運動的世界裡漫遊過的人,所得到的不僅是曬斑和兩塊肌(兩者都是暫時的),也會對人類的本質略知一二(這是長久的)。運動是人類學的一個常數,哪怕人類只是追著一顆球跑。

你比自己想像中更強壯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伊利亞‧托亞諾新書《一個人的奧林匹克運動會》——80個項目,4年完賽,只為戰勝最頑強的對手──自己
書籍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