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並不可怕,只要有機會,就能證明自己。」她說:「要珍惜每一次的機會。」 2021年總統教育獎,東京帕運健力國家代表隊選手林亞璇,燦爛的笑容身後有一長串說不完的人生故事。
林亞璇幼年因墜樓意外不慎導致胸部以下癱瘓,縱然必須依靠輪椅行動,但她的心靈卻比任何人走得更遠,眼界也更為寬廣。
儘管身障帶來諸多不便,她沒有因此放棄,無論是讀書求學上都有著好成績,跟著學姐投入健力運動,沒想到投入健力運動一轉眼二十多年光景。至今已經參加過五屆帕運,六屆亞帕運及多次世界盃競賽。健力運動對於身障者的分級與鑑定,並不像其他運動細分,而純粹以體重為區分。在林亞璇的 61 公斤量級,不只參賽選手眾多,也有許多身體健全的侏儒運動員、長短腳選手、小兒麻痺選手等等。
「健力是全身運動,很多侏儒選手可以靠拱腰或核心去發力,可以舉到一百三十公斤。但我因為胸椎第四節損傷,只能單靠雙手去推,能推到八十七到九十公斤就已經是極限了。」靠雙臂發力跟自核心發力是完全不同層次的健力表現,亞璇說道:「但我不氣餒,只要有兩三公斤的進步都很高興。」熟識健力運動的復健師告訴她,如果只是健身當然可以選擇健力,但目標放在競技上,脊椎受傷的亞璇在健力項目很吃虧,不適合。
受限於身障條件,儘管奪金很難,亞璇沒有選擇放棄,面對每一次挑戰都盡力去做出最佳表現。在不利的條件下,她在北京帕運舉出第六名的成績,不只帶給她信心,也讓她有接下一步的勇氣,接著又在 2011 年阿拉伯世界輪椅運動會女子六十公斤級奪下金牌。
「現實很殘忍,但我知道我可以,因為我夠努力。」她說:「我希望讓大家知道,參加帕運不是去玩的。」
大大小小得過無數獎牌的她,也曾在亞帕運取得銅牌、輪椅運動會女子六十公斤級金牌。言談之中,亞璇仍謙虛地把讚譽給了學妹資惠,笑說資惠表現比較好,她只是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盡力而為。不同量級的兩人,出國比賽彼此照應、形同姊妹。然而,2020年東京帕運,林亞璇將獨自前往日本參賽,承擔起隊友的祝褔,用自己的雙手舉起世界。
六度前進帕運殿堂,林亞璇表示東京帕運有著不同的意義:除了獨自參賽,沒有好姊妹資惠陪同之外。這屆的難度也越來越難,許多侏儒選手越舉越重。參加過六次帕運的她也練了二十二年歲月,很難想像下一屆的巴黎帕運還有機會。
「參加這麼多比賽,我已經不需要向他人證明自己了。」亞璇說:「我對自己還是有期許,還可以再努力下去,這個信念推著我前進。」
已然站在健力項目最前端的亞璇,原本不知道是否有機會前往東京帕運,在 2019 年世界盃一舉舉起個人國際比賽最佳記錄 84 公斤,IPC(國際帕委會)宣布獲得參賽資格,這顆擱在心上的石頭才卸下。「每一屆帕運的水準越來越高,是否還有機會前往巴黎帕運也不知道。」她說道:「二十二年來付出了很多,曾經也懷疑要不要堅持下去。但這是我的選擇。」
身為帕運等級的健力選手,亞璇自然也是諸多付出,不久前左肩肌腱受傷,自杜拜回到台後趕緊去復健治療。為了健力的夢想,住在台中的亞璇每天騎摩托車前往彰化和美實驗學校訓練,全台灣只有和美實驗學校有專業教練與專業設備,但這樣的交通往返來回就要兩個小時,風雨無阻。
過往僅選上國手會有補助經費,但整年的訓練過程中,一切都必須靠自己。亞璇說道:「今年確實有比較多的資源與幫助,讓更多的身障運動員被看見,這是一個很大很大的進步,感謝體育署跟中華民國殘障運動總會,大家一起為身心障礙運動的努力。」,亞璇分享:「帕運跟奧運不一樣,奧運會有國光獎章,有很高的獎金。但帕運是依據績優身心障礙運動選手及其有功教練獎勵辦法辦理,沒有國光獎章,獎金也不多。如果沒有很強烈的動機,帕運運動員很難堅持下去。」,從言談中,除了感受到亞璇對於健力運動的熱愛,也發現她對於整體環境優化的期待!
縱然過往資源不足與身障條件不適合,在鏡頭前嶄露笑容的亞璇有著自己的想法:「健力讓我更有自信,也更有信心。比起一般人,我並不差。唯一的差別是別人站著,而我坐著。」她形容就像是愛一個人,付出所有去愛它,即使沒有很好的回報,也因為愛得很開心、很痛快,也收穫很多。健力改變了她的人生,也讓她看見了世界。
亞璇不否認自己曾經很在乎他人的眼光,但接觸健力之後有了自信,在原本小小的心靈上多了一分成就感。讓她能更勇敢地面對生活種種的一切。
「健力是跟自己的比賽」亞璇說道:「那怕只要多舉一公斤,你都會覺得自己有進步。」
以自己六度參賽帕運的親身經歷,鼓勵所有身心障礙者勇於踏出自己的一步。「就算復健師說我不適合,但一次又一次我舉得更重。如果我沒有實力的話,我是不可能走到這裡的。」她說:「只要你願意行動,就算不是到最好,但還是會有奇蹟出現的。」
「有機會來了就要去爭取,不要怕失敗。」她說:「失敗並不可怕,沒有機會才可怕。如果這次帕運我比不好,我努力四年、我準備四年。但如果比不好,沒有機會了,連證明自己的機會都沒有。失敗了可以一直挑戰,但機會不會等你,你也不可能一直都有機會。」有機會就要勇敢去嘗試,而不是讓機會悄悄地溜走。
「儘管放棄一切選擇了健力。」亞璇說:「但我很感謝二十歲的自己,因為我想拚拚看,選上國手的機會不是我想要就能有。」趁著能努力的時候放手一搏,即使失敗了也不要擔憂。
二十二年終不悔,要感謝殘總持續以來的栽培,也要感謝一路以來支持的家人與朋友。「我跟資惠都說,如果我們的手會斷掉,要斷也要斷在比賽台上。」亞璇笑說。
東京帕運過後,隨即到來的是亞帕運,等到年度大賽都過了,她會留給自己一點時間,除了維持訓練外,也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並期許藉由影片或其他方式推廣身心障礙運動,讓更多人認識並感受運動的美好與樂趣。
多年的健力生涯,為亞璇帶來了自信與美好的回憶。真正的強大來自於每一次的體驗與挑戰,一點一點地把重量往上加,隨後再舉起這些重負,比賽總伴隨著成功的喜悅與失敗的淚水,而亞璇不只是舉起了鐵片,也將自己的生命舉向更高、能看得更遠的位置。
照片來源: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林亞璇
文章出處/don 1 don
史考特在「女孩也該重量訓練」系列文中,告訴各位女孩不用怕練太壯變金剛芭比,因為女生沒有雄性激素的幫助,肌肉不易生長。
兩年時間過去了,歲月增長,智慧可不能停在原地,我被新學到的知識狠狠地打臉,因為女生增長肌肉的潛能並不比男性差。
寫到這裡,我知道許多讀者要跳腳了。
「女生舉重明明就只會變女神,不會變大隻!」、「A女可以硬舉體重1.5倍,身材還是一樣纖細火辣呀」、「史考特你騙了我這麼久,看看現在要怎麼賠人家!」
先別急,我並沒有改變一貫的立場,這包括:
而我「有」改變的立場包括:
好了,破完題,以下是我用來佐證論點的內容。
目前明確能促進肌肉生長的荷爾蒙包括雄性激素(Testosterone)與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這兩者也是健身界最常見的體能增強藥物。
正常的男性性腺能製造充足的雄性素,女性雖然也能生產雄性素,但血中濃度僅是男性的1/15左右。如果雄性素是決定肌肉成長的唯一因素,那麼女性平均的肌肉量應該也只有男性的1/15。
還好現實世界中,男女肌肉量差距並沒有那麼大,未經訓練的女性肌肉量約為男性的2/3。
上天如果為你關了一道門,一定會再給你開扇窗。少了雄性素,女性還有生長激素可以倚賴。
1995年國際運動醫學期刊的報導中,重量訓練僅能使男性產生更多雄性素,但男女的生長激素濃度在運動後都有升高。
學者曾比較過沒運動的女性與國手級的菁英舉重選手,這兩個族群的肌肉量差異甚大,但她們血中雄性激素濃度相似,這說明了女性長肌肉,並不需倚賴雄性激素。
過去的研究顯示,女性生長肌肉的潛力與男性並無不同。
美國馬里蘭州大學學者Roth在2001年發表了一篇研究,他招募年輕男女、年長男女共四組人,讓他們接受半年的重量訓練,菜單如下:
這樣的地獄生活過了六個月,四組人的身體發生什麼變化呢?
重點來了,四組人體脂率有些下降有些不動,但他們增長肌肉的相對百分比是不相上下的,真要說起來,年輕女性還是進步最多的一群(增加了8.1%的肌肉量,雖然統計上四組沒有差異)。
男性先天較女性擁有更多肌肉,但經過重量訓練,男女老少所能獲得的進步幅度相仿。
「經過適當重量訓練後,男女老少皆可獲得一樣幅度的肌肉成長。」
在類似的研究設計下,美國學者Walts也認為重量訓練可讓男女可相同幅度的肌肉生長。
身為女性的妳,要增加肌肉並不比男生困難,但也不比男生容易。
2014年愛爾蘭學者Healy找來693位國手級或國際級的菁英運動員,仔細記錄他們的內分泌及各項身體數值。
這些運動員的專項包括有健力、籃球、足球、馬拉松、划船、舉重、田徑、曲棍球等。
既然是菁英選手,想必是集先天優勢與後天努力於一身,藉由分析他們身體,我們更可以知道男女身體的極限在哪。
下圖的橫軸是體重,縱軸是肌肉量。我們可以看到,菁英運動員的肌肉量與體重呈現穩定的正向線性關係,在同一體重之下,女性運動員的肌肉量約是男性的85%。
也就是說,男女肌肉增長極限確實有差,但這個差距遠不如一般人想像的大。
Healy認為,男女之間體能的差異完全是來自於肌肉量的不同,身為男或女並不會給你任何優勢或劣勢。
如果女性不需雄性素就能增肌,經訓練後的成長潛力又不輸男性,那為什麼健身房裡的辣妹多半比猛男纖細,頂尖男女運動員間又有15%的差距呢?
我認為可以由下列幾點解釋:
從出生起,我們就不斷接受父母、親友、社會對我們投射的性別期待,男性要霸氣外露,女性要柔順服從。沒有遵從性別刻板印象的個體將遭受到莫大的社會心理壓力,就連台灣奧運舉重選手許淑淨在奪下金牌後,媒體主播都要她「把裙子穿回來,把頭髮留長」。
在性別刻板印象之下,女性對長肌肉有著莫大的恐懼。也因此不論國內外,只要講到女性健身的文章,一定都得再三強調重訓只會變女神,不會變「金剛芭比」,否則根本沒有女生敢踏出有氧器材區一步。
過去的研究顯示,預期性心理對健力選手表現有巨大影響,給一群健力老鳥選手服用「偽裝成雄性素的安慰劑」,竟然使他們的深蹲、握推、硬舉成績增加達30公斤以上。當研究者拆穿這個謊言後,這些健力選手們竟又立刻失去那30公斤的肌力成長,可見心理因素影響肌力表現之深!
女性受限於後天施加的性別意識,總認為自己不該長肌肉,不該舉太重。我認為女性的力量與肌肉量普遍輸給男性,未必是先天生理限制所致,後天社會心理因素也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
本篇文章沒有任何的價值立場,各位女性讀者如果就是偏好纖細體態,不想長太多肌肉,史考特完全尊重妳們。但相反地,如果有女生用了洪荒之力來追求強壯的體魄,也沒人有權要求她「穿回裙子」。
本篇想強調的重點在於:
儘管如此,對多數女性來說「怕練太壯」仍然是不必要的擔憂。大家讚嘆敬畏(或懼怕)的那些超人體態,都是投資了無數訓練時數、飲食控制、甚至違法藥物的使用才能達成。
增肌對男女來說都是相當緩慢而困難的一件事,看史考特就知道(淚),各位女性讀者絕不需害怕摸到槓鈴就會變身金剛芭比
史考特醫師,本名王思恆。從醫學院時代開始著迷於健身運動,空閒時間不是在運動/烹飪/進食,就是在研究運動/飲食/健康的科學知識,是個健身呆。
臀部伸展訓練
鍛鍊肌肉群:全身
動作難度:★★★
STEP 1 準備動作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手擺在後方兩側預備。
STEP 2 向左旋轉
臀部與雙腿離開地面,腰與左手向左邊旋轉。
STEP 3 向右旋轉
臀部與雙腿離開地面,腰與右手向右邊旋轉,停留至少3秒,左右輪替,做1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