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型冠狀病毒病 (COVID-19) 確診人數不斷飆升,2022 至今已近 260 萬人。運動咖染疫關在家 7+7 天雖然很悶,但要注意,無論你是居家隔離中、或是 14 天自主防疫結束後,別趕著報復性運動!紐西蘭研究長新冠 (Long COVID) 的 Anna Brooks 博士於今年 3 月發表的文章提醒,堅持運動可能意味著面臨嚴重而持久的症狀,確診者請等待身體 100% 恢復正常再開始訓練,否則你可能被長新冠症狀騷擾更久。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細胞免疫學家 Anna Brooks 博士正在領導進行一項有關該國長新冠(Long COVID)的大型研究,她曾與一群感染過 Covid-19 的年輕人一起工作,他們都是輕症患者,卻在感染 Covid-19 後變得虛弱。曾受感染的年輕人表示,可能是他們在恢復過程中太早開始過度勞累,引發了他們的長新冠症狀,如果早知道這個影響力,他們永遠不會在恢復期就強迫自己。
指症狀在最初感染後持續超過 4 週,甚至持續數個月,目前不清楚長新冠的時間有多長,但國際上估計 10%-30% 的 Covid-19 患者將出現持續症狀。常見症狀包括疲勞、呼吸困難、咳嗽、頭痛、心跳加速、全身肌肉痠痛無力、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情緒低落。
雖然長新冠的觸發因素尚不完全清楚,其發病可能由於細胞直接感染病毒和體內持續發炎,這可能是病毒清除不完全所引起。那麼,確診後的你該如何降低自己患長新冠的風險呢?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這句話放在哪裡都是正解。恢復期間最重要的就是休息,避免進行任何劇烈運動或忙碌的活動。期間一定要避免漸進式運動測試(GET)、或是任何過度勞累、太急促的壓力源,因為這可能會加劇症狀,並造成進一步傷害。
Brooks 博士提醒,如果你開始鍛煉,並且感覺到任何長新冠症狀,那就是你需要繼續休息的徵兆,堅持下去可能意味著面臨嚴重而持久的症狀。不過,大家要明白,休息不能完全阻止長新冠,因為一些有做到完整休息的人仍然出現長新冠症狀,但休息和避免運動可能會降低罹患長新冠的機會。
到底要等多久才能開始運動?Brooks 表示沒有標準答案,唯一能建議的是,只有在沒有任何症狀跡象的情況下才考慮運動,也就是當你感覺 100% 恢復正常時。如果有任何微小的徵兆,例如比平常更累、頭痛,這都是你必須延長休息時間的警示。所以,你需要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才能得到答案。
即便有官方建議可在 10 天後開始運動,但 Brooks 認為這樣的建議是很危險的,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如前文所說,Brooks 曾經的合作對象中有許多輕症年輕人,因為太早開始運動而變得虛弱。
COVID-19 恢復期與任何疾病一樣,如果你好好照顧身體,它將會有更好的機會完全康復。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營養、補水,以及增強免疫力都會有幫助。
曾確診的人不一定有「無敵星星」,所以現在不是拋開謹慎、佛系接受病毒的時候,要注意即便是輕症,也有患長新冠的風險。所以,保持衛生、戴口罩、接種至少 3 劑疫苗,以及自我加強免疫力是必要的。
研究顯示,如果在不戴口罩的情況下感染 COVID-19,體內將存有更多病毒微粒;相反,如果是戴著口罩時病毒從側面潛入,那麼受病毒感染的機會就會降低。
資料來源/www.renews.co.nz
責任編輯/Dama
人生而不平等,脂肪也是!歐洲心臟雜誌最新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指出,軀幹較有肉的蘋果型身材女性,與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明顯相關;而常被笑稱「大象腿」、腿部脂肪較多的西洋梨型身材女性,反而心血管疾病風險較低。下次當妳雙腿塞不進牛仔褲時看這篇研究,可能會讓妳破涕為笑。
這項新研究於6月30日發表於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研究者追蹤全美國2,683名身體質量指數(BMI值18.5-25kg/m2)正常的停經後婦女,她們的年齡在50-79之間,參與研究前都不曾有心血管疾病發病過。
研究人員測量了所有女性的全身和各局部脂肪,包括腰部、大腿,並將測量結果從高至低分為4組比較。經過近18年的追蹤,有291名女性有過包含冠心病和中風在內的心血管疾病發病,包括202名先天性心臟病、105名中風(其中16名兩者皆有)。
分析數據,埃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研究員發現,全身脂肪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無關;但是,軀幹脂肪高、腿部脂肪低的「蘋果型」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比軀幹脂肪低、腿部脂肪高的「西洋梨型」女性高超過3倍。即便已將吸菸等已知風險納入分析,脂肪和心臟疾病仍有關聯。
研究者解釋﹕研究結果顯示較高的軀幹脂肪與各種代謝紊亂有關,包括胰島素指數高、全身炎症和膽固醇水平異常。另一方面,腿部脂肪與這些不健康標誌的關聯性卻「通常相反」。
對於這項新研究,德國萊比錫大學Matthias Blüher和Ulrich Laufs博士共同發表一篇評論﹕「之前的研究已表明,較低或較高的體重與動脈粥樣硬化風險增加有關。而這篇研究證實,預測心血管疾病與過早死亡最強而有力的因素是腹部或軀幹脂肪增加,而不是BMI過高;此外,並非所有過胖的人都會發生早發性動脈粥樣硬;即便是BMI正常者,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有很大的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發現腿部脂肪可能對動脈粥樣硬化風險產生正面影響。而這個關聯需要深入研究。相較於內臟,腿部脂肪可能釋放出較低濃度的潛在有害代謝物,且腿部脂肪的「抗炎因子」可能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該評論如是說。
心臟病可分為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和冠狀動脈心臟病。其中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是血管粥狀硬化變性最容易引起的一種疾病,它導致許多西方國家年青人或壯年人的死亡。西方國家近年來冠狀動脈心臟病死亡率有減少的趨勢,但在東方的日本及台灣卻慢慢增加,因此國人應及早重視這個問題。以下是冠心病已確認的危險因子﹕
終身無法改變﹕遺傳基因、種族、年歲增高
可改變﹕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抽菸、家族有心血管疾病病史及更年期後的女性、情緒受壓、缺乏運動、濫用古柯鹼或安非他命。
資料來源/CNN, European Heart Journal,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