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總是吃飽就脹氣!醫師教你這「7招」擺脫滿肚子氣
1
總是吃飽就脹氣!醫師教你這「7招」擺脫滿肚子氣
2
國外正夯的健走辦公桌也能擺脫職業傷害?漂亮家居總編輯帶你一同親身體驗!
3
為什麼踝關節受傷會有長期且深遠的影響?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

總是吃飽就脹氣!醫師教你這「7招」擺脫滿肚子氣

2024-07-11
話題 保健 知識

高小姐由於自我要求較高,壓力相對較大,這幾個月進食時常常覺得食道有卡頓感,且容易脹氣,即使空腹狀況下也有脹氣情形,導致食慾低落。雖然因脹氣情形已看過不少門診,連腹部磁振造影檢查也找不出問題,後續,透過完整的腸道菌相功能檢測,才發現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

老是容易在吃飽後出現脹氣的狀況!小心有可能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

吃飽後脹氣恐是SIBO

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指出,餐後脹氣是現代人普遍的身體毛病,而若明明沒吃甚麼東西,甚至是空腹的情況下,卻有脹氣情形,且持續7、8個小時都無法緩解,即有可能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

在正常的腸胃蠕動功能下,吃進去的食物會在順利消化後,進入大腸才產生氣體,並透過放屁的方式,將氣體排出體外。而在SIBO的情況下,卻由於消化不良或腸胃蠕動功能不佳,導致食物沒有完全消化,並且囤積在小腸而產生氣體,就會有脹氣、腹脹不舒服的狀況。

SIBO易復發,找出原因能預防

顏佐樺指出,SIBO非常容易復發,若只是針對SIBO所引起的腸胃症狀處理,復發的可能性非常高,因此唯有釐清成因才能有效診治與預防。SIBO主要成因有以下4點,如經檢測後發現有相關情形,就須特別留意:

1_胃酸酵素不足:胃酸、膽汁、酵素分泌不足,使得食物未被充分消化,促使細菌生長。

2_蠕動不良:蠕動功能不佳,食物及液體停留在腸道中致使細菌生長。

3_藥物及免疫力不佳:長期使用制酸劑、慢性疾病用藥可能會影響胃酸、膽汁、酵素分泌;免疫力下降,易使腸道受感染。

4_喜愛吃精緻糖、易脹氣食物:食用精緻糖和易脹氣食物可能導致腸道產生過多氣體,提供細菌生長的環境。

7招腸道保健

顏佐樺指出,SIBO可以透過「腸道菌相功能檢測」揪出,例如乳果糖呼氣測試,若乳果糖被小腸細菌發酵產生氣體,就能診斷為SIBO。腸道環境的保健,可以從日常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做起:

細嚼慢嚥、飯水分離:有助於提高食物在口腔和胃部的消化效率,促進上消化道消化。

適量攝取酸性食物:如消化不良可搭配酸性食物,如蘋果醋,可刺激胃酸分泌。

補充消化酵素:如食用木瓜、鳳梨等天然食物,或食用消化酵素保健品。

避免加工及易脹氣食物:蘆筍、豌豆、洋蔥、韭菜等雖然是蔬菜,但含有較高的纖維和難消化碳水化合物,亦容易造成腸道脹氣不適。

養成每日排便習慣:醫學上定義3天1次排便為正常排便狀況,但每天排便才是健康的指標。

釋放壓力:釋放壓力以維持腸胃蠕動功能正常運作,減少SIBO的發生。

避免久坐:站立半小時或進行適當運動有助於促進消化。

延伸閱讀:

腸胃不好,吃麵類、糯米怕脹氣?營養師教你「這樣選」安心吃不怕

早餐「喝豆漿」肚子脹氣不舒服?營養師「2招」消脹氣:這樣喝才對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老是吃飽就脹氣?恐因腸道菌叢過度增生!教你「7招」擺脫滿肚子氣

 

/ 關於優活健康網 /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國外正夯的健走辦公桌也能擺脫職業傷害?漂亮家居總編輯帶你一同親身體驗!

2018-10-19
運動器材心得分享專訪LIFESPAN保健話題

你是否每天一進到公司時就要花許多時間「坐」著辦公!並由於長時間坐著的關係,造成腰酸背痛以及腿部水腫等情況?別擔心!這都是身為現代上班族所會面臨的「正常」問題。這次運動星球編輯部特別邀請到,空間設計最具影響力的媒體漂亮家居總編輯-張麗寶小姐,讓她來使用看看這幾年國外正夯的LifeSpan健走辦公桌對於日常工作與身體狀況有產生什麼樣的改變,然而,一項產品的擺設與空間設計當然息息相關,在改善問題的同時,如何將物品置入在對空間也是一項必須注重的問題。

國外正流行的健走桌,要如何可以有效的幫你改變職業傷害呢?

身為總編輯的張麗寶小姐大家都稱她為寶姐,是一位在出版社上班的資深媒體人,每天都有接不完案子,她種是有不喜歡把工作帶回家的堅持與毛病!所以,每天只要一進公司就立刻黏在椅子埋首工作,長時間的與椅子成為了工作好夥伴之後,她便發現自己身體漸漸產生一些問題,例如容易腰痛、下肢水腫及女生容易憋尿的壞習慣,連同在精神上也會出現較為恍惚不靈光的狀態。雖然,寶姐一直都有保持著每週固定運動的習慣,但這些久坐所帶來的傷害與困擾接二連三不斷的反覆發生著,直到有一天我們跟她說明現在歐美最夯的LifeSpan健走辦公桌後,就開始了她邊走邊辦公的運動人生!

讓生活與工作多了一項樂趣

就算每天都要在公司工作到很晚的寶姐,還是會空出時間讓自己每個星期跑步1-2次,另外,在家時也會做一些核心訓練及踩飛輪車這類的居家運動。照理來說,像寶姐這樣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身體狀況應該會比較少,不過寶姐卻表示,「雖然我每週都有固定運動的習慣,但久坐導致下半身水腫這件事卻一直讓我非常的困擾。之前在國外網站上有看到很多人都採用站立或是邊走路邊辦公的方式,讓我十分的驚訝!尤其,我們從以前就是坐著上班處理公事,所以在當初要開始使用LifeSpan健走辦公桌的時候,我還在狐疑著這樣的模式要如何把工作做好?沒想到,在使用它一陣子後發現自己除了下半身的水腫逐漸改善外,還感覺到身體與頭腦也越來越輕鬆,後來,為了怕自己邊走邊辦公會很無趣,所以我就給自己設定了每日要走一萬步的目標,沒想到一個半天我就達標了!讓我不禁想起為何國外的人會想要用這樣的方式辦公?原來他們知道這個東西可以給他們這些好處外,還讓工作與生活多了一些趣味。」

LifeSpan健走辦公桌讓辦公或生活都多了一項樂趣。

跑步機結合電動升降桌

在改變身體狀況的同時,寶姐也發現在工作的效率上也比以往快了許多,正因為站著或邊走邊辦公的狀況下,讓我們腦部與血液循環變得比坐著要好,所以,在思考文案以及制定工作計畫也能較迅速的編排與指示,另外,一天下來精神狀態也不像之前那麼容易渙散愛睡。對於一個簡單的習慣改變就能獲得如此多的好處,她也開始對於這項產品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與讚賞!寶姐表示,「像健走桌這樣好的產品,對於我們這些需要長時間在辦公桌前的上班族,簡直是一大福音!而且你看看,它除了在底部採用跟跑步機一樣的設計概念之外,桌子還特別設計有電動調整高低的功能,讓不同身高的人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辦公高度,十分的符合人體工學又充滿時尚感。另外,還可以依照自己當下需要的速度來調整快慢,你們說說看有哪個運動器材可以一邊工作還能這樣運動?」

LifeSpan健走辦公桌採用符合人體工學的升降桌設計,讓使用上更加得心應手。

 
 
久坐是一項致命危機!根據許多研究顯示,久坐的風險高於久站以及其他工作的勞動者,因為長期久坐會導致腸胃蠕動變慢,導致排泄物在體內刺激黏膜,加上腹腔、骨盆、腰椎也會因此血液循環變差,不僅讓身材走樣、精神不濟,嚴重時,脊椎也會彎曲以及椎間盤突出,同時健康也會逐漸亮起紅燈,進而影響工作效率,雖然部分的人都有固定運動習慣,但這些久坐的時間還是不會低於有在活動的時間。因此,打破傳統坐著工作的習慣模式經成為現在最夯的話題。

完美融入各式居家風格

空間設計對於物品的擺置相當重要,身為漂亮家居總編輯的寶姐,對於空間設計有著多年豐富的經驗,她表示作為一位消費者或是內業專業人士,都可以從漂亮家居中學習到許多知識,往後對空間設計以及物品擺放的概念也能逐漸增長,當然,寶姐也特別針對LifeSpan健走桌的整體設計與居家空間做了一個觀察,她發現這樣的設計元素與外型有別於以往我們常看到放置家裡的運動器材,它除了能放置在辦公室使用外,也非常適合擺放在家裡或個人工作室來做使用,無論你在看電視或是閱讀的同時,都能達到順便活動一下的效果。除此之外,LifeSpan健走桌也非常的不佔空間,再加上採用低噪音的設計概念,就算你在辦公室內邊走動邊處理公事,也不會影響到隔壁的同事。另外,據說這個辦公桌還可客製化桌面大小和顏色,這樣人性化的設計對於各式各樣的居家風格也能完美融入,一點都不會顯得突兀。

可以客製化辦公桌大小和顏色的LifeSpan健走桌,讓生活運動也更加充滿時尚感。

最後寶姐跟我們表示,「其實,這個健走桌不僅對於上班族來說有用之外,對於一般人來說也是有其必要性。大家都知道當我們身體不動時,體內的新陳代謝就會逐漸降低,只要它一降低接下來我們就會引發許多身體的問題與疾病,真的別等到身體發生問題時才要來改善,到時候不僅傷身還會傷荷包啊!」

攝影/鄧穎謙
撰文/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為什麼踝關節受傷會有長期且深遠的影響?

2016-07-24
痠痛對策觀念運動恢復運動傷害保健知識庫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當你第一次扭傷腳踝,很快就會發生疲勞性骨折和好幾週都是處於走路一拐一拐的狀態。幾個月後,扭傷似乎終於痊癒了,正當自己覺得一切都恢復正常,也沒有特別去跌倒時,你似乎又不斷感覺自己的腳有新的扭傷在發生,你可能會想,「是不是腳踝的舊傷又復發了?」

事實證明,你沒有錯。

雖然社會上有很多人都說你可以完全擺脫腳踝扭傷,遺憾的是,這並不是事實。現在有研究發現,而且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腳踝是一個運動員身體的根本。你腳踝的一次傷害可能會演變成揮之不去的陰影。

「我們現在意識到的是它一個更嚴重的傷害,」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夏洛特大學的一位副教授邁克·透納 (Mike Turner) 說。透納和他的妻子崔西雅 (Tricia Hubbard-Turner),最近發表了針對腳踝受傷長期影響的一系列研究。

「踝傷不是一次性的,它會有顯著的後患,」威斯康辛大學醫學和公共衛生學院的資深科學家提姆·麥谷因 (Tim McGuine) 補充說。一個針對在過去曾多次遭受踝關節扭傷的大學年齡運動員的研究發現,這些人身體的活動度在受傷之後均明顯低於同齡者,甚至在一天當中上場訓練的次數和時間都變更少了。這幾乎就像他們的大腦根本就不希望過度操練那些曾經受過傷的腳踝。

這個問題是雙重的。「我們才剛開始了解這些傷害在影響活動力方面的長期結果,」麥谷因說。類似的效應也發生於經常性膝關節的傷害問題和它們的長期影響。第二個問題是,腳踝對於整個身體的動作至關重要,特別是在跑步方面。在日常活動之中,它不斷地承擔全身的重量,使得它很難癒合。這就是為什麼透納和他的妻子會針對腳踝做了這麼多研究。「她會說,腳踝是人體最重要的關節,」他如此說道。

根據透納的說明,即使腳踝在受傷後開始癒合,你的大腦會重新安排雙腳的的運動方式,並且,你的身體會以你可能不會察覺到的方式來做補償(即所謂的「代償」)。「結果會變成:你以不同的方式跑步、並以新的姿勢來走路,」他解釋說。他們透過影片分析,結果顯示這些變化相當顯著。

並不需要大量的研究來證明一次腳踝受傷可能會導致一系列新的傷害。研究人員發現,根據一些標準調查程序顯示,即使是一些「小」傷如踝關節扭傷、扭曲、骨折,甚至在該傷害發生過了一年後都還可能會導致一個人的生活品質非常顯著的降低。有過這些傷的人會發現,像一些走上樓梯或做一些需要腳踝的活動性的動作都會變得更難些。在潛意識中,他們甚至會避免可能會導致另一隻腳踝扭傷的事情。

這是因為腳踝扭傷的影響遠比我們可能會想像得到的傷害大得多。

當你沒有以正確姿勢轉動腳踝,或者更糟的是扭傷它,你基本上是在撕開或不正常地拉伸韌帶,這會導致「肉芽組織」在其中形成,麥谷因說。這些肉芽組織會進而影響你的身體機制和功能。不同的研究已經發現重覆性的傷害率可達40%到70%之間,許多人深為數月以至於數年的長期踝關節不穩定所苦。

但是,透納說,讓一個人更容易產生長期的踝關節不穩或甚至踝關節扭傷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扭傷絕大多數是來自於人們將自己的踝關節往外翻,而不是往內;極少部分的踝傷實際上是內部的骨折。

很清楚的是,一旦它發生,你可以做些什麼。讓它自己癒合,透納說,不要認為甩甩腳就可以擺脫它,或認為跑步可以治好它。去找一位可以藉由觀察你身體機制運作而給出專業建議的運動物理治療師或醫生吧,麥谷因說。

也有一些已被證實可以改善腳踝強度和活動性的運動。然而問題是,許多針對踝關節的康復鍛鍊或加強鍛鍊,例如抬起後跟或用你的腳拉住彈力帶往內外擺動,比較傾向於朝著直線或僅侷限於兩到三層平面性的運動。「但腳踝傷並不會發生在一條直線上,」麥谷因解釋說。

相反地,平衡性的運動和一些會運用到腳底肌肉的運動對於踝關節恢復更有效。這些運動可以是相當簡單的,麥谷因說,例如閉上你的眼睛來用一隻腳做平衡。接著,進展到站立在不平坦的表面上,甚至是一些像枕頭的簡單物品上,因為它會迫使你的腳踝和腿部肌肉來互相彌補。更進階一點,你可以嘗試做單腿膝蓋彎曲。

還有一些證據表明,經過一些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來幫你做踝關節的繃帶包紮或貼布貼紮可以幫助穩定腳踝並防止再次受傷,麥谷因說,但這種方法並不能真正解決踝傷的根本問題。

「如果你不保持每天做運動5~10分鐘,世界上再先進的包紮方法都不會有幫助,」麥谷因說。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