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熱愛碳水化合物。如果有人問我「妳喜歡什麼食物呢?」,我一定會回答「我喜歡碳水化合物」。比起炸雞,我更愛炒年糕;比起糖醋肉,我更愛炸醬麵;比起牛排,我更愛義大利麵;比起生魚片,我更愛壽司。因為,我在吃炒碼麵時,總是只撈麵來吃,所以在我吃完後,我的碗看起來就像剛送上桌的炒碼飯;我也喜歡在吃炒年糕時加麵條,最後加飯下去炒,點心一定要吃到冰淇淋才甘願。
當然,我的碳水化合物成癮症狀也很嚴重。
1. 就算早餐吃很多,午餐前還是會覺得餓。
2. 比起吃飯,更喜歡吃麵包或吃麵。
3. 雖然已經吃飽、吃撐了,還是繼續進食。
4. 飯後一定會吃甜點。
5. 飯後嚴重嗜睡。
6. 就算肚子不餓,偶爾還是想吃點什麼。
7. 下午三點左右,因為缺糖而變得昏沉、無法專心。
8. 一週吃三次以上如餅乾、巧克力、蛋糕、甜甜圈、馬卡龍等甜點。
9. 喜歡可樂、果汁、運動飲料、甜咖啡等有甜味的飲料。
10. 為了減肥控制飲食,卻撐不過三天。
上述事項,若有0~3個符合為正常,4~5個符合為碳水化合物成癮的高風險群,6個以上符合時,即可視為有碳水化合物成癮症的問題。
我10項全部符合。我明知道這件事實,還是理直氣壯地說:「我喜歡吃碳水化合物,我對碳水化合物成癮」。
然而,碳水化合物成癮終究不是件值得炫耀的事。
嘴巴覺得熟悉的碳水化合物最對味,我又能怎麼辦?如同有人為肉類痴狂,我也認為對碳水化合物瘋狂不過是種偏好,營養均衡的健康食物口味既無聊又難吃。對我來說,比起豐盛的韓式定食,不如一碗農心炸醬風味麵更美味。
然而,有一個副作用實在令人難以忽視。那就是吃完碳水化合物,我會非常想睡覺。
食物引起的睏倦,用英文來說就是 food coma(食物昏迷)。吃完滿是碳水化合物的餐點後,真的會睏到接近意識不清,也就是出現昏迷(coma)狀態的程度。學生時期時,就算中午大口吃飯,飯後還吃冰淇淋,頂多只會在下午上課時半夢半醒地聽課。但是,當上醫師後,就絕對不能覺得睏,在這個情況下出現睏倦,讓我非常困擾。在已經睡眠不足的情況下,飯吃下肚後睏意襲來,讓我幾乎要昏睡過去,令人難以承受。我甚至到了在手術室裡打瞌睡,失手把器材掉在地上的程度。出現站著也能睡、睜著眼也能睡,非常地危險。忍住這種襲來的睏意,比被拷問還要痛苦。
不吃飯會餓得受不了,但吃飯又會睏得要命。在進退兩難的情況下,我的解決方法就是「盡快吃完飯,抓住時間小睡」。所以能在五分鐘內解決的杯麵成了我的主食,狼吞虎嚥地填飽肚子後馬上躺下入睡,時間久了,逆流性食道炎也出現了。減肥暫且不論,這件事對我的工作、健康都產生負面影響,讓我漸漸感到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碳水化合物成癮會有什麼問題嗎?
如同字面上的意思,碳水化合物成癮指的就是對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達到上癮的狀態。碳水化合物作為我們身體的能量來源,因此我們的大腦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對碳水化合物的需求;只要攝取碳水化合物,腦部就會分泌多巴胺、腦內啡等讓我們心情愉悅的化學物質。因此,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會越吃越上癮,讓人難以抵擋誘惑。尤其是像砂糖或是麵粉這類的精緻澱粉,因為吸收快速,讓血糖急速上升,比白飯更容易讓人上癮。
雖然碳水化合物作為能量來源,是我們身體必須的營養素,但過度攝取,只會讓腦部越來越渴望碳水化合物,甚至對其成癮。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並不是你自己想吃,而是大腦的需求在驅使你進食碳水化合物。 過度的碳水化合物攝取,也是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等各種成人病的成因。即使目前尚未診斷出任何疾病,也不能掉以輕心;如果體重持續增加,很可能是身體的新陳代謝已經出現了問題。
• 文章摘自墨刻出版-莫克文化《情緒管理x食慾控制減肥法:美女醫師擺脫10年情緒性飲食惡性循環,教你正確瘦身的關鍵方法》一書。
本書強調,飲食控制和運動減肥法,反而容易造成易胖體質;情緒和食慾的穩定,才是減肥的最優先事項!
只要透過控制情緒,你可以吃正確的食物,並使身體處於健康的代謝狀態和較低的體重設定點。
內容將精心整理了,哪些生活習慣和食物會導致你的情緒和食慾波動!
以及如何將你「想吃的食物」與「應該吃的食物」搭配起來,成功抑制瘋狂食慾的飲食方法和生活習慣。
• 更多《情緒管理x食慾控制減肥法:美女醫師擺脫10年情緒性飲食惡性循環,教你正確瘦身的關鍵方法》資訊 請點此
這兩年來隨著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迫使許多人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然而,隨著居家辦公的壓力及長時間無法規律正常運動之下,也增加日常生活的不便利及健康風險,包含不規律的飲食時間、久坐不動及運動訓練停止等生活方式,都是造成體重直線上升的罪魁禍首。
雖然肥胖在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令人不安的健康問題,但COVID-19大流行和我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一直是一個促成因素並導致發病率上升;同时,肥胖也是許多健康問題背後相關的原因。雖然解決肥胖問題需要整體上有意識的去改變生活方式及習慣,但根據最新的研究強調,與任何其它年齡層相比之下,年輕人在未來幾年內體重增加的風險很大,接下來將透過國外的研究報告來解釋為什麼。
已發表在《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上的研究,是由倫敦大學、劍橋大學、柏林健康研究所和柏林慈善大學的研究人員帶領一項新研究發現,年齡是體重增加的重要風險因素,並不是以性別、種族或社會地位有關。研究人員查看了1998年至2016年間英國超過200萬成年人的匿名初級保健健康記錄,以調查不同年齡組不同年齡體重增加的風險。
這項研究發現,與65至74歲的人相比,18至24歲的人在未來10年超重和肥胖的可能性他們的4倍;而被歸類為超重和肥胖的年輕人,也更有可能轉向為較高的BMI類別,即從超重類別到肥胖或從非嚴重肥胖到嚴重肥胖,與任何其它年齡組中被歸類為超重或肥胖的人相比。
關於研究的結果就能清楚的表明,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將導致BMI數字產生變化,同時也要考量到年齡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這是由於與老年人相比之下,18至24歲的年輕人在BMI增加的風險將會更高。
該項研究還發現,在肥胖人群中與其他成年人相比,年齡在35至54歲之間的人不減肥的風險最高。研究的結論,最年輕的成年人(18-24歲)在10年內從較高的BMI類別轉變的風險是老年人(65-74 歲)年齡組的4-6倍,而18-24歲的人從正常體重轉變為超重的可能性是65-74歲族群的 4.2倍,從超重類別轉變為肥胖的可能性是4.6倍,從非嚴重肥胖轉變為嚴重肥胖的可能性是5.9倍;所以越年輕的人越應該要注意飲食的習慣及規律運動的重要性。
資料參考/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責任編輯/林彥甫
愛曬太陽的人比較容易瘦?最近一項研究指出,常在戶外曬太陽或用補充劑來補充維生素D,可能會增加去脂體重。而去脂體重越高代表肌肉越多,一般進階的減重概念正是需要維持或增加去脂體重。也就是說,多曬太陽吸收維生素D可能有助減肥!
該研究發表於《營養與代謝年鑑》Annals of Nutrition & Metabolism,目的是測試補充維生素D一年,對於健康成年人的身體組成與身體健康水平的影響。來自日本和中國的研究人員招募了95名受試者,一年內給其中一半人每天服用420IU的維生素D3,另一半則服用安慰劑。到了年底,再將受試者的去脂體重和體脂肪,與年初的數據進行比較;同時也使用握力、伸腿力量和心肺功能來評估身體健康狀況。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民國100年發布的《國人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修訂第七版,18-50歲成人每日建議攝取200 IU的維生素D,51歲以上要加倍為400 IU,至於孕婦及哺乳媽媽要攝取600 IU才足夠。
不過對於維生素D缺乏的高危險群,例如:軟骨症、骨質疏鬆症、年長者、慢性腎臟病患者,建議劑量可以增加。1-18歲可攝取600-1000 IU,19歲以上為1500-2000 IU,在大多數的文獻中,一致認為每日的攝取量應小於2000 IU。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全民健康基金會 )
研究結果發現,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的人去脂體重顯著增加(從體重中減去體脂肪可得),而服用安慰劑組沒有變化。至於兩組在體能指標上均無差異。研究推測,這個結果可能是因為骨骼肌具有維生素D受體,而該受體有助調節肌肉的功能和表現。
即便在這項研究中,維生素D不會使肌力發生變化,但其他研究指出,增加去脂體重可能增強整體肌肉功能。例如2017年發表於《PLOS ONE》期刊上的一項研究指出,低維生素D水平與肌力下降之間有關聯,尤其在老年人上特別顯著。另一份發表於《Bone Reports》期刊的研究指出,維生素D對骨骼健康的益處眾所周知,而其對於肌肉功能的作用,尤其是在肌肉疼痛和無力上,目前越來越多被認可。
美國非營利性醫療保健系統Intermountain Healthcare的流行病學家Heidi May博士表示,儘管在冬季,維生素D補充劑可有效幫助居住高緯度國家的人,但最有效的攝取維生素D方式仍是曬太陽。
此外,Heidi May也指出,我們越來越了解維生素D以及其益處,例如,低維生素D水平與心血管不健康、免疫功能降低都有關聯。因此,出門曬曬太陽、在戶外做些運動,對你將有吸收維生素D和身體活動的雙重好處。
如果沒有特殊身體問題,只要多曬曬太陽、均衡飲食,冬季如果需要補充一顆維他命就足夠。
曬太陽:於上午 10 點到下午 3 點日照較強時段,每週3-4次將臉部、手臂及手曬10-15分鐘即可。應注意的是,曬太陽時不能擦防曬用品,否則無法達到合成維生素D的功效。
食物攝取:鮭魚、鮪魚、旗魚、秋刀魚等魚類,以及黑木耳、香菇、牛奶、優格、蛋、乳酪、動物內臟。要提醒的是,腸道對維生素D的吸收率沒有很好,單靠食物補充不一定足夠。
維生素D補充劑:無法透過曬太陽合成維生素D、食物補充也不足時再考慮選擇此方式攝取。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馬偕院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