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肩關節夾擠──重訓常見錯誤
1
肩關節夾擠──重訓常見錯誤
2
飲食+運動瘦身效果加倍 營養師告訴你怎麼吃+動
3
競技壺鈴入門

肩關節夾擠──重訓常見錯誤

2018-01-02
知識庫 健身 重量訓練 上半身肌群 肩部肌群 觀念

肩膀的複雜性

在做重量訓練時,常會執行許多上拉或推舉的上肢訓練,不過這時候卻常常因為姿勢不良造成肩關節夾擠而受傷。想好好認識肩膀,你必須先瞭解它的複雜性。肩膀很脆弱、活動性高且適應性強,但也很容易因為不當的動作而受傷。更糟的是,肩關節發炎會擴散到肋骨和脊椎骨等附近的區域,因此保護好你的肩膀是首要的任務。在你還無法確定某項動作的重要性或正確的姿勢時,千萬別做太多的組數。

肩關節夾擠是重訓時常被忽略的問題。

旋轉肌袖:肩膀的敏感區域

旋轉肌袖在很多情況下會被過度使用,有時是因為意外而受傷,但大多數是由於長期以錯誤的姿勢反覆訓練,而產生全面的發炎反應。當肩胛骨的關節盂,處於不理想位置或是不適當的活動角度時,肱骨頭可能位移而出現夾擠狀況。當夾擠程度越強或越頻繁時,旋轉肌袖發炎的情形也會越嚴重。

事實上,由於肩旋轉肌袖的肌腱行經關節盂及肱骨,因此在這種狀況下,肌腱也可能被擠壓而受傷。

肩胛關節盂是由肩峰、肩峰鎖骨關節、鳥喙突及喙肩韌帶所組成。肩旋轉肌袖是由以下五個肌群所組成:棘上肌、棘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及肱二頭肌的長頭。

又小又脆弱的肩膀韌帶
上面所說的那些負責肩膀活動與保護肩膀的肌肉,其實相當脆弱,而在這些肌肉之下的韌帶亦很容易因為錯誤的姿勢而受傷!因此,訓練的動作標準一定要嚴格要求。

肩膀夾擠大多發生在動作的尾端,而且產生的疼痛足以影響訓練的進行。發生的原因是在錯誤的姿勢下,強力且反覆地使用關節,而讓骨頭在肌腱或滑液囊間不斷磨損所導致。

長期以錯誤動作訓練,將持續造成肩關節夾擠,而造成極大的受傷風險。以下特別提出幾個比較常見的重要錯誤,其餘就不贅述了。

首先,以啞鈴 ( 或彈力帶) 做側平舉 (lateral raise)。當姿勢正確時,主要訓練到的是側三角肌,很多初學者會用錯方式而容易產生運動傷害。

正確的姿勢是將啞鈴 ( 或槓鈴) 提到頂端時,手肘和肩膀的高度相當,且肩關節不要向前轉 ( 下圖抓握啞鈴的方式,會使得肩關節向前轉),盡量讓手肘引導側舉的角度及手臂的上升動作,而不是手腕在施力,以免讓手臂內旋而使用到斜方肌。

高拉是另一種會讓肩膀出現肩峰下夾擠,而傷害到肩膀的訓練,此動作常出現在直立划船運動,或是其他的肩膀訓練上。

在運動員進行高強度訓練時,經常會出現錯誤的高拉動作 (下圖手肘拉高時,肩關節會向前轉),不論是以槓鈴或壺鈴進行上搏或划船訓練,這種錯誤絕對不能再犯,應該立即改正。

接下來是健身房最常見的胸大肌訓練項目-臥推,不論是以啞鈴或傳統槓鈴操作,若姿勢不正確會危及肱骨的穩定。通常臥推訓練的熱愛者,會傾向使用較寬的臥推椅來增加整體的穩定性,且雙手採用寬握姿。

當重量往胸部降低,會使肩胛骨陷進臥推椅,同時因為胸大肌的收縮,會迫使肱骨頭往肩關節盂擠壓,而此時肩關節盂內正需要較佳的活動度,這個向前移動的過程,可能造成肩膀內側與前方的疼痛。

熟練臥推的技術並採取一些防範措施,就能降低受傷的風險。使用較窄的臥推椅及採用稍窄的握距 ( 略與肩同寬),並避免使用最大的負重,遵循這樣的訓練策略,比較符合人體解剖學。

如果使用啞鈴,只要減少肩部的活動範圍,就能限制胸大肌的收縮及避免肱骨頭的前移。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旗標出版,Aurelien Broussal-Derval, Stephane Ganneau 著作《偷窺運動員的高強度訓練筆記:壺鈴、槓鈴、戰繩、沙袋、輪胎、地雷管全面啟動》一書。

運動員要能夠同時具備高人一等的肌力與體能,這是怎麼練出來的?

在短時間組合數種運動的高強度訓練就是答案。高強度訓練課程的高度變化性,對於多數訓練者很有吸引力;然而這樣一種具創意的課程,如果每天更換新動作、更換不同負重的結果,反而可能阻礙進步。如果組合的運動彼此互相干擾也會事倍功半、事與願違。要能夠正確選擇訓練項目,並提升運動表現,就是此書要帶給您的衝擊。

此書教導您運用各種訓練技巧包括使用壺鈴、槓鈴、戰繩、沙袋、輪胎、地雷管等,並搭配訓練菜單,快速提升運動能力。


•更多旗標科技《偷窺運動員的高強度訓練筆記》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Oliver Wu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飲食+運動瘦身效果加倍 營養師告訴你怎麼吃+動

2017-04-07
運動營養健身書摘減脂飲食瘦身知識庫

我們都知道「飲食」與「運動」為減重的不二法門,因此想要瘦得更快更健康,除了控制飲食,搭配運動效率才會更加倍。根據國民健康署推行的「運動531」原則,建議每周應運動5 次,每次30 分鐘以上,心率保持每分鐘110 下以上,才能有效減重。

運動與飲食息息相關,許多研究發現在正確的時間點給予正確的食物可以造就良好的運動表現,相對地運動效果也更好,這邊告訴大家運動前、中、後該怎麼吃,讓運動表現更上一層樓!

飲食+運動瘦身效果加倍

運動前小食 運動效果更佳

許多人喜歡清晨空腹去運動,但其實這樣可能會讓你的運動效果大打折扣,空腹運動等於開著沒有加滿油的車子出去,很快燃料就會消耗殆盡、後繼無力,因此建議運動前應攝取少量好消化的醣類食物,以及攝取足量的水分,使身體達到最佳水合狀態,同時避免運動時肌肉能量不足而達不到目標強度之窘境,使運動減重效果更佳。

運動中多喝水 適量電解質

運動過程中會流失大量體液,主要有兩大目標:1. 補充流失體液 2. 維持血糖水平。水分建議以少量頻繁的方式補充,每10 ∼ 20 分鐘補充200 ∼ 300 毫升,以預防脫水,另外可選擇冷飲,有助於體內降溫、散熱,若運動時間拉長至1 小時以上或是高強度運動,除了水分補充之外,還要增加電解質與醣類食物(補充2 ∼ 4 份/小時),分次適量補充,幫助維持體力與體內血糖平衡。

運動後立即進食更增肌減脂

運動後馬上吃會胖?別傻了!運動後要馬上吃才會瘦!研究發現運動後身體的肌肉處於能量被榨乾的情形,因此,此時若趕緊進食能幫助身體肌肉能量修復,有助於肌肉蛋白質合成,建議食物組成為蛋白質:碳水化合物= 1:3 ∼ 4 的比例,熱量控制約300 大卡,即可幫助肌肉修復。

假如運動強度較低者,如快走、短程慢跑(1 ∼ 5 公里)等,其實消耗的熱量不多,建議攝取小份量食物,或是將下一餐的熱量分成兩份,分次食用,以避免過度飲食反而攝取太多熱量。

運動前、中、後—飲食建議總表

瘦身必須搭配運動! 營養師教你六大簡易瘦身操

簡易瘦身運動每回合1 ∼ 6 動作循環,每個動作做60 秒,中間休息30 ∼ 60 秒,2 ∼ 3 回合,可視個人能力決定休息時間與回合數。

動作  1  棒式

背、臀、腳呈一直線,記得收下巴、縮小腹、屁股夾緊,手肘位於肩膀正下方。動作維持30 秒,休息30 秒。

棒式

動作  2  深蹲

雙腳與肩同寬,想像臀部往後坐的感覺,過程中背部 盡量打直。蹲下時以自身舒適自然為主。

深蹲

動作  3  開合跳

站直身體,雙手放在兩旁,跳起同時雙腳向外跨,雙手往上引,拍手、不拍手皆可。落地時,雙腳合併,雙手放回身體兩側。

開合跳

動作  4  橋式

身體平躺,雙腳與肩同寬,曲膝腳掌貼地,以腰、腹、背肌的力量,將骨盆慢慢上抬呈一直線,停留10 秒再緩緩將骨盆放下。

橋式

動作  5  手碰膝蓋

雙手手心朝下平放在胸前,雙腳打開,左右輪流上抬碰到手掌,過程中注意背部與腰部要打直。

手碰膝蓋

動作  6  前弓後箭

雙手插腰,右腳往前跨步,左腳在後,如同弓箭步姿勢般,進行下蹲動作。過程中背打直,膝蓋呈現兩個90 度,勿超過腳尖。

前弓後箭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凱特文化,張佩蓉著作《營養師的36日進食計畫:正確飲食觀、減重食譜、外出用餐All In One!》一書。營養師 張佩蓉Queena的三食三餐,附錄加上36日進食餐桌食曆,6大週日日食譜這樣吃!

張佩蓉(Queena)營養師帶大家由基礎的營養觀念切入,教導大家正確的減重觀念、進食順序、飲食與運動的搭配以及遭遇停滯期該如何突破;接著再帶大家進入實際餐食製作,36天料理好你的三餐飲食。此外,營養師親自示範外食點餐順序與注意事項,怎麼吃得健康享「瘦」又有飽足感。

書籍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曾詠麟

競技壺鈴入門

2016-09-29
運動部落重量訓練壺鈴觀念專欄健身

隨著馬來西亞錦標賽告捷,有許多人開始對壺鈴產生更多的興趣,詢問到底什麼是壺鈴,要怎麼入門?在這我來為大家解答。

首先壺鈴與槓鈴舉重系統技巧相同,jerk挺舉/snatch抓舉/clean&jerk 上膊挺舉,相同的都是爆發力系統,但壺鈴重量較槓鈴輕相較於大重量的槓鈴1RM的提舉,壺鈴提舉比賽時間為10分鐘各項(long cycle jerk santch),由於運動時間較長因此壺鈴訓練也會用到有氧能量系統,所以在這我們知道壺鈴訓練除了爆發力也有心肺耐力合稱為『爆發耐力』。

動作技巧上也因為壺鈴力臂較短的緣故以及競賽方式,也會稍稍不同於槓鈴舉重運動,那麼啞鈴呢?一定也會有人這麼想,啞鈴與槓鈴同為平衡重量,所以操作上的差別為單邊及雙邊,因為壺鈴的造型特殊,訓練上較啞鈴能產生更多的慣性,做出更多專屬壺鈴的動作。

競技壺鈴是一項挑戰「爆發耐力」的運動。 曾詠麟提供

再說到重量的區別,現今IUKL(壺鈴提舉國際聯盟)國際壺鈴規格重量是8、12、16、20、24、28、32、36、40、44、48(單位公斤)。

外型上也分競技壺鈴與鑄鐵壺鈴(鑄鐵壺鈴一樣由8公斤開始計算每4公斤為一單位可以到更大重量98公斤一顆!!)由於4公斤的一個轉換對於進入到大中量時期有時想當困難,所以練習上選擇也有10、14、18、22…非官方規格的尺寸的產生。

現在來說壺鈴特色,壺鈴可以單邊提舉,也藉由擺盪過程中產生慣性並使用之,最廣為人知的訓練動作之一swing(擺盪)就可以說是壺鈴動作的最重要的動作基礎。ACSM,NSCA,ACE...等機構都曾經為壺鈴訓練做出相關訓練研究,研究內容皆為對人體訓練為正向幫助,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壺鈴的特殊造型及獨特訓練方式,現今糾正性訓練非常廣泛使用壺鈴當作訓練器材之一,讓糾正性運動科學做出許多訓練能幫助操作者身體的左右平衡,幫助人們恢復正常的體態。

然後說到競賽,我這次所參加的WAKSC馬來西亞區競技壺鈴錦標賽,總共以下項目:
(1)long cycle
(2)Biathlon(jerk+snatch)
(3)jerk(過去因為女性生理構造所以是單邊提舉,於近幾年開始才有了女子雙壺鈴挺舉)
(4)snatch以上皆為在10分鐘的時間裡最大次數的完成提舉。

10分鐘的提舉對於沒有接觸過的人群來說相當具有挑戰(因為技巧及體能的不足),也因此更要有專業教練的指導!

另外也有壺鈴馬拉松比賽30分或以上,這也是一項相當挑戰自己的競賽,目前其中一項世界紀錄是由俄羅斯的競技壺鈴傳奇人物所完成的20小時20kg Jerk挺舉馬拉松紀錄(壺鈴猛獸……),還有團體競賽(4人一組各自完成3分鐘指定動作)…等競賽方式,在臺灣屬於較新穎的運動方式!

我已經在著手將這項運動推廣在臺灣成為一項全民運動喔,如果大家有興趣,請告訴我你的位置,我能介紹專業的壺鈴教練給各位同好!

WAKSC(世界壺鈴運動俱樂部協會)目前有將近100個地區登陸在旗下,很榮幸的轉動壺鈴俱樂部也是WAKSC臺灣唯一代表,目前已經開始籌備2017年臺灣區壺鈴錦標賽,我也會不定時將更多壺鈴訓練的訊息放在網上供大家閱讀,希望能帶給各位壺鈴同好更多的世界資訊!

雙壺鈴挺舉是一項高難度的挑戰。 曾詠麟提供

如果想更進一步暸解競技壺鈴的相關資訊,10月7,8,9,10將有連續4天由IUKL85公斤級Long cycle冠軍及紀錄保持人Denis Vasilev 俄羅斯壺鈴國家隊(退役)、聖彼得堡大學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s體育學碩士來臺授課,這將是國慶連假充實自己的最佳機會!

請點課程報名連結一探究竟。

曾詠麟提供

關於曾詠麟YongLin Tseng(Sam)工作經歷
現職:
轉動運動顧問創辦人
TeraWellness一兆韋德健身私人教練部培訓師
TURN BOXING FIT拳擊體適能編寫者
WAKSC 世界壺鈴運動俱樂部協會臺灣代表
 
過去經歷
California Fitness台灣加州健身私人教練
Water Cube Fitness 水立方健身私教部主管
WILLS FITNESS威爾士健身私人教練培訓師
 
講師資格
KBC L1大中華區講師
TRX STC instructor中國區講師
POWER PLATE振動試訓練講師
STAR TRAC BoxMaster 中國區講師

學歷
大葉大學運動管理學系學士

學習經歷
ACE CPT
NASM CPT
IKFF CKT level1 level2 壺鈴認證
KBC level1 & level2 壺鈴認證
RKC level1 俄羅斯壺鈴認證
CrossFit Kettlebell 壺鈴認證
KETACADEMY level1 & level2 俄羅斯競技壺鈴學院
FMS功能檢測 Lv1 & Lv2
TRX STC , TRX RTC , TRX FTC
國家C級拳擊教練證,裁判證

/ 關於曾詠麟 /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