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訓練動作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健身
  • 下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瑜伽
  • 重量訓練
  • 初階訓練
  • 跑5K
  • 跑步
  • 運動器材
  • 核心肌群
  • 肩部肌群
  • 跑步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人物誌
  • 生死一線間!加拿大大膽赤膊男打破世界最高、最長無繫繩高空走索紀錄
1
生死一線間!加拿大大膽赤膊男打破世界最高、最長無繫繩高空走索紀錄
2
「史上最強素人」自行車登山王范永奕的私房東進武嶺備賽攻略
「史上最強素人」自行車登山王范永奕的私房東進武嶺備賽攻略
3
2016臺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收兵 Oscar Pujol Munoz封王 世錦賽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生死一線間!加拿大大膽赤膊男打破世界最高、最長無繫繩高空走索紀錄

2016-07-07
人物誌 戶外運動 故事

在2015年8月2日,當時26歲的加拿大人史賓瑟·希布魯克 (Spencer Seabrooke) 在哈維·史蒂文斯的陪同協助之下,於英屬哥倫比亞省斯闊米什鎮 (Squamish) 山區,一個寬64米、縱深290米的峽谷頂端,在沒有安全繩的保護之下,徒手走在一條繫於兩端的尼龍繩,成功從一頭走到另一頭,也將世界無繫繩高空走索長度紀錄推長了7公尺。雖然他途中曾經摔落兩次,幸好他及時抓穩繩索,再翻回線上,若是他失足從290米 (大約是台北101大樓65層樓的高度) 的高空摔落谷底,後果不難想像。

Spencer Seabrooke打破無繫繩高空走索記錄 圖片翻攝Youtube
圖片翻攝Youtube

「走繩」運動還在啟蒙期

從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輕鬆掛在公園草地上的安全玩法到一些強硬派在高山巔峰間玩命,「走繩」這種極限運動項目,始終還沿著主流文化的邊緣踮著腳尖顫顫危危而行。

現代的走繩(slacklining,是一種走在軟性尼龍織帶上的玩法,而不是指馬戲團走鋼絲),源於80年代後期的優勝美地一帶,並漸漸於世界各地普及起來。在溫哥華,對於路人來說,在綿長的海天公路上有一些交錯於建物或山谷間的長條織帶不再是一種奇怪的景象。

史賓瑟先前以繫安全繩的方式走過Stawamus Chief。 ©Bill Hawley

加拿大走繩倡導者哈維·史蒂文斯與他的Hevyfest

現居斯闊米什鎮的艾倫·哈維都帝·史蒂文斯(Allen “Hevy Duty” Stevens,暱稱為哈維Hevy)在走繩開始興盛起來的時候,曾於優勝美地第四營地打工以支撐他對於登山的愛好。他於2002年搬到斯闊米什鎮,也帶來他對於運動的熱愛與鬥志。哈維看到了走繩的潛力,並藉由發起「Hevyfest」這項結合走繩與音樂的聚會活動,得到當地民眾的支持。

剛開始是他與夥伴們在沙灘上背著棕色包包,在尼龍繩上搖搖晃晃廝混著,而今已成為斯闊米什夏天文化的一個尋常環節。

「我喜歡看所有的人享受這項運動,看著它成長,」他說。在2014年的Hevyfest,有超過200人簽署免責同意書,一共有15條走繩,包括一條延伸入豪灣 (Howe Sound) 的水上線。

哈維對於看到下一代將把這種運動推到一個新水平燃起希望:有人開始挑戰高空走繩和在距地面幾百米處無繫繩單獨走索(沒有一條連接走繩者與主繩索之間的繫繩)。「已經有上百萬人可以走長距離了,」哈維說。「但是,能走高空繩索的人只有差不多一百人左右,能夠不繫安全繩走高空的更僅有五位。越進階的玩法,能夠勝任的當然會越少,因為它真的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困難。但是當我看到史賓瑟,我真的很訝異,對他來說不繫繩走高空就像呼吸空氣一樣簡單。」

在Hevyfest,大家可以隨意拉起繩索,在海邊玩起走繩。 ©yosemita.wordpress.com

極限走繩玩家:史賓瑟·希布魯克與Slacklife BC

「我純粹是因為這種運動的刺激性而去做,」談到無繫繩高空走索,史賓瑟說,「當你不小心摔下時可以迅速抓住繩索,你就可以不用靠安全繩了。這是靠心志的力量就能夠達到的,對吧?這是關於能夠克服我的恐懼、並且能夠成功執行我知道自己可以做到,而且之前練習過千百次的技術。我並沒有立什麼遺囑,我希望我能夠繼續玩高空走繩一直到老。」

因為對於將這種運動分享出去的渴望,史賓瑟與好友布蘭特·普倫利 (Brent Plumley) 在2013年共同成立了一個位於溫哥華的走繩團體「Slacklife BC」,旨在提倡走繩運動、將之推廣給更多門外漢、與逐步建立更長、更高的繩索玩法。去年夏天這個團體發起了「突擊酋長 (Assault on the Chief) 」這個活動,在著名的酋長岩 (Stawamus Chief) 北谷設立了五條繩索,並成功吸引了遠至美國加州來的百餘位參與者,其中有近50位實際攀上這五條繩索去走。

2015年的突擊酋長 (Assault on the Chief) 活動。 ©Slacklife BC

斯闊米什是走繩重鎮

隨著大眾對於走繩運動理解的增加,斯闊米什鎮繼續成為這項運動的中心點。在Nexen海灘,哈維正積極籌畫著今年的活動(已於8月14、15兩日舉行)。「這裡是北美唯一官方認可的走繩公園,隨時都有設置好的繩索,也隨時歡迎民眾來玩。」他得意地說到,因為這是他向當地政府積極爭取而來的。

在斯闊米什鎮市區,Pavillion公園對面的第二個走繩公園的標誌正在被架設起來,另外,史賓瑟與「Slacklife BC」的成員也在2014年於海天公路沿線架設了幾條高空與海上繩索,包括布羅湖 (Brohm Lake)、燈塔公園 (Lighthouse Park)、酋長岩的北谷和The Opal Wall,西摩峽谷 (Seymour Canyon) 與天航山 (Sky Pilot Mountain) 這些地方。

在斯闊米什,走繩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休閒運動。 ©Drew Copeland/vancouversun.com

史賓瑟的下一個挑戰是?

完成了這個挑戰之後,史賓瑟繼續朝著他下一個「100公尺繩索」的目標而努力著。

「當我是一個登山與攀岩者的時候,總覺得到了這些絕美的地點應該要做什麼而悵然若失,」他說,「現在,這些地方就是我下一個挑戰計畫的開始之處。」

史賓瑟在海邊走繩。 ©Jimmy Martinello/mountainlifemedia.c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史上最強素人」自行車登山王范永奕的私房東進武嶺備賽攻略

2021-11-26
戶外運動單車書摘鐵人三項人物誌故事

范永奕,台灣自由車界無人不知的「范老師」。曾在2012 - 2020年間的台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Taiwan KOM Challenge)分列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以及敢鬥賞,被媒體冠上「史上最強素人車手」封號,也成為名副其實的台灣自行車登山王。2010-2020 這 11 年間,他的生活幾乎圍繞著 Taiwan KOM,從 2010 年拿下冠軍後,生命也開始有了不同的面貌。在新書《狂飆的18鐵人:台灣經典賽事與備賽攻略》中,他親筆回顧十年有成的「職業自行車選手」生涯,以及針對 Taiwan KOM 東進武嶺路線的詳細備賽攻略。

「史上最強素人」自行車登山王范永奕的私房東進武嶺備賽攻略
「史上最強素人」自行車登山王范永奕的私房東進武嶺備賽攻略(圖為獲得 2016 Taiwan KOM 冠軍)

十年有成的「職業自行車選手」

運動什麼時候開始進入我的生命?其實很難回答出確切的時間。約從小學一年級,父親開始帶著我晨泳,我也跟著父親跑操場、爬山。記憶較深刻的是剛升小二那年,父親帶著我參加橫渡日月潭的活動,他用一條繩子,一端綁著充氣的泳圈,一端繫在我的腰上,並全程游在我身邊,陪我完成了橫渡壯舉。游完後,我成為當年年紀最小的完成者,還與赫赫有名的長泳健將王翰合影。現在回想起年幼時期,運動與挑戰的種子已經深埋在身體裡,慢慢地發芽、茁壯。

我初次接觸單車是為了要參加鐵人三項。1999 年,大學同學約我參加當年的統一盃國際鐵人三項賽,地點在金門。然而,當年賽程因為颱風, 大會取消自行車項目改成游跑鐵人兩項,後來卻因太湖湖面波滔洶湧,許多參賽者折返棄賽,甚至被救生人員或其他選手救起。因此,大會直接勸退第二梯次下水的選手不要游泳,直接路跑。我是第一梯次先下水的選手, 完成第一圈之後猶豫了幾分鐘,硬著頭皮再下水完成第二圈,才接著路跑, 就這樣,我完成了人生的初鐵。按當時的天候與環境狀況,雖然只有兩項, 能完成也算得上是貨真價實的鐵人吧!

在那一年只有一或兩場鐵人三項比賽的年代,2000 年花蓮鯉魚潭統一盃是我第一場完整完賽的鐵人賽,也從這年開始積極參與鐵人賽與自行車賽,包括 2000 年自行車環台賽、第一屆環花東自行車賽。2003 年退伍後, 我開始專注於自行車訓練與競賽,此後有 14 年未再參與鐵人比賽,轉而做為一名真正的「職業自行車選手」(有職業的自行車選手)。

范永奕衝過2011 Taiwan KOM終點 ©單車身活

投入自行車競賽滿十個年頭,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比賽之後,在 2010 終於迎來了第一個正式盃賽冠軍,而且是國際賽「MAXXIS 太魯閣國際登山賽」冠軍,隔年又成功衛冕,被媒體冠上「史上最強素人」封號。下一個十年開始在國內外各大比賽展露頭角,尤其爬坡的賽事都能名列前茅,期間連續參加2012 年舉辦至今的「Taiwan KOM 台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賽」, 只有 2018 年賽前因發生嚴重意外未復原,而被迫放棄出賽當年的 KOM。

2016 年,在闊別 14 年之後再度參加鐵人三項,就是想完成自己年輕時未能實現的事:成為一位真正的鐵人,完成 113 與 226 鐵人三項。於是,我分別於 2016、17 年各完成了一場 113 鐵人三項, 2017 年完成了自己生涯第一次的 226 鐵人賽,且出乎眾人意料地拿到了國內總一的成績。2018 年,我積極準備在鐵人三項競賽追求更高的表現,上天卻給了我最大的考驗,那一場三月舉辦的賽事,如前述,在我即將完成自行車項目之時, 遭到一位因失控由對向賽道迎面而來的選手衝撞。接下來的兩年,我進出手術房八次,走過了漫長的復健,2020 年 11 月底終於再次回到鐵人三項賽場,完成了台灣有史以來最高難度的「FXT 台灣極限鐵人三項賽事」。

范永奕於 2018 年撞車骨折後歷經八次手術
2018 年撞車骨折後歷經八次手術,圖為第五次手術
進出手術房八次並歷經漫長復健,2020 年 11 月底范永奕完成台灣有史以來最高難度的「FXT 台灣極限鐵人三項賽事」
進出手術房八次並歷經漫長復健,2020 年 11 月底范永奕完成台灣有史以來最高難度的「FXT 台灣極限鐵人三項賽事」
2020 年 11 月底范永奕完成台灣有史以來最高難度的「FXT 台灣極限鐵人三項賽事」
2020 年 11 月底范永奕完成台灣有史以來最高難度的「FXT 台灣極限鐵人三項賽事」

古人云「十年有成」。我在參與自行車運動第十年時拿到了第一個正式盃賽的冠軍,意外傷害卻讓我差點無法繼續運動生涯。當時我在想:「第二個十年,迎接我的會是什麼?」傷後兩年,第二十年到了,我從外科手術病房,走到合歡山主峰的終點,完成了高難度的極限鐵人競賽。 

如此樂此不疲是愛上專注的過程,攻頂的喜悅是因為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運動過程中進入一個單純流暢的狀態,深深令我著迷。偶爾會想:「如果將自行車從生命中拿掉,那麼,我會是什麼樣子?」但始終不會有答案, 因為騎車運動、訓練對我而言是興趣、是修煉,更是生活的方式與生命的一部分。

備賽攻略-台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

過去我常利用假期在武嶺進行訓練,這段路無論是東進還是西進都不輕鬆,因此看過武嶺的各種面貌:陽光普照、狂風暴雨與低溫,各種天氣說變就變。很多朋友都聽我提過「騎 2000 公尺以上高山沒有輕鬆的」或「武嶺不管怎麼爬都很累」,這絕對不是一種恐嚇,而是我真心的感受與給大家的提醒。每每到此進行訓練或比賽,尤其是每年十月中下旬的 Taiwan KOM,我都是做足準備,以虔敬、謹慎的心態去面對。

天氣最惡劣的 2014 年 KOM
天氣最惡劣的 2014 年 KOM ©自行車騎士協會

台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評比 - 范永奕評

台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評比

備賽攻略

◆ 備齊裝備:無論最後是否用上,有備無患
.防風背心或風衣。
.排汗內衣不只排汗,對體溫的保存也有一定的效果。
.單車專用雨衣選擇合適的剪裁與防水透氣功能,較不影響下雨騎乘時的操控,而且不會外面濕(下雨)、裡面也濕(流汗)。

◆ 注意事項
.出發前先查詢氣象預報,作為裝備整備的重要依據。
.評估自身狀況,適可而止,必要時分段完成。
.騎乘時注意天氣變化,遇到不好的天氣不要堅持騎上去。建議中午前下山,台灣高山中午過後通常會下雨或起霧、溫度驟降。
.事先安排好下山方式,如汽車接駁。

◆ 體能準備
高山空氣稀薄,再加上陡峭的爬坡,體能付出是平地的數倍。體能上若沒有相當的準備,在體力透支情況下,除了身體容易出狀況, 判斷力與注意力都會變差,導致發生意外的機率提高。訓練一定要包含 Zone 3-4 的長間歇,累計時間約 90-120 分鐘。另外就是穩定強度的踩踏練習,訓練並強化自己能輸出平穩,控制強度。以上若能在山路練習,效果會更好。

◆ 飲食與補給
  常見迷思:

.飲食補給很容易被忽略,常常會有忘記吃、吃不下的情況發生。
.賽前吃了許多難以消化的食物。
.賽前不敢吃、比賽中狂吃運動果膠,或是等到餓或渴了才補充已來不及。身體的能量補充需要靠正餐,運動果膠只是維持血糖濃度,讓身體的能量供應系統不至於中斷。
.賽前和賽中才在嘗試平常沒有習慣的補給,只因車友或網路說該產品對比賽很有幫助。

  通則:
.賽前一日晚餐:吃飽,足夠的碳水化合物,如糙米。
.賽前兩小時:吃飽,早餐 400-500 大卡,足量且容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少許。
.賽中:每四十分鐘流質碳水化合物 120-150 大卡(果膠),每兩小時固體碳水化合物 200-250 大卡,時時補充水分。
.以上為建議的原則,必須依據個人情況調整。因此,平常練習時就要嘗試並提前適應最適合自己的飲食補給方式。

◆ 路線分析與攻略

太魯閣 → 天祥
22 公里;平均坡度 1.8%,總爬升 382 公尺。峽谷河谷地形,雖然整體爬升不多,平均坡度很小,但是實際路線起伏大,藏有許多急陡坡與高難度的急彎,且部分路面經常是溼滑的。
    騎乘重點:維持速度,小心下坡急彎。

天祥 → 新白楊
26.6 公里;平均坡度 3%,總爬升 1244 公尺。很重要的一段長緩坡, 因距離長,坡度平均,沒有急陡的路段。通常比賽時集團會在這段路有初步的篩選,大部分的選手會在此段路掉出集團。
    騎乘重點:控制好節奏。

新白楊 → 碧綠
4.4 公里;平均坡度 6%,總爬升 887 公尺。坡度分佈平均,但坡度更陡。
    騎乘重點:踩踏的節奏與輸出強度繼續保持穩定。

碧綠 → 大禹嶺
14.7 公里;平均坡度 2%,總爬升 358 公尺。海拔正式突破 2000 公尺,碧綠隧道前穩定的陡坡,金馬隧道後約 4 公里的下坡,下坡後到大禹嶺是 6 公里的爬坡。
    騎乘重點:隧道需要燈具。下坡後接著的急上坡很難,下坡結束再上坡雙腳會突然僵硬,但還是要保持踩踏節奏,所以建議以較輕的齒比維持節奏,並讓雙腳恢復靈活。

大禹嶺 → 克難關(大風口)
10 公里;平均坡度 7%,總爬升 702 公尺。海拔突破 3000 公尺,許多 10% 以上的長爬坡是挑戰。合歡山管理站後路段平均坡度 8.4%, 有 13% 的陡坡近 1 公里,落鷹山莊處髮夾彎是最陡的地方,坡度達27%。     騎乘重點:善用你的飛輪,維持迴轉,提醒自己上身放鬆。

克難關(大風口)→ 武嶺
大風口前有急陡坡,接著是急下坡直達松雪樓,此時注意對向來車。松雪樓到武嶺的最後路段則是著名的陡坡「魔鬼坡」。
   騎乘重點:精神與體能都已經達到極限,最後的爬坡一開始要刻意放慢節奏,竭盡所能地騎到終點。

備賽攻略重點整理

以下都必須在挑戰前透過適當的練習達成。
.控制自己的踩踏節奏,切勿因為陡坡而用力過度。將強度保持在邊騎邊說話會有點困難的程度,覺得太累就再放慢速度,調整節奏。
.應該維持的是運動強度,而非速度。
.補給要及時,利用平緩路段調整體能及補給。
.白楊過後坡度越來越陡,大禹嶺是極致。此時配速很重要,陡坡不能硬踩,讓飛輪發揮功能,維持好節奏。踩很重不代表厲害,可以騎上山頂才是強者。齒比飛輪準備大一點的,讓自己可以一直騎在適合自己的迴轉速,以保持踩踏節奏。
.不要有留救命盤的錯誤概念!如果硬踩,累積的疲勞將讓自己在後段陡坡加上空氣稀薄,完全騎不動。

資訊

• 圖文章摘自莫克文化,陳彥良等19位作者合著《狂飆的18鐵人 台灣經典賽事與備賽攻略》一書。

由18位知名鐵人,包含運動企業的總舵手、專業教練、選手,以及熱愛鐵人運動的知名藝人、主持人、模特兒、網紅等,親筆寫下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比賽經歷。栩栩如生的故事讓你彷彿親歷賽道現場,為衝向終點線的他們加油吶喊!

【本書特色】
✓ 台灣第一本大規模集結18位鐵人親自撰述的著作
✓ 18個感人的比賽故事、16場台灣經典鐵人三項、自行車、游泳及馬拉松賽備賽攻略
✓ 以賽事主辦單位、教練、選手、初鐵素人等各種不同觀點深入了解賽事細節
✓ 18位鐵人針對親身參與過的耐力賽事提出私房備賽攻略
✓ 18位賽道明星獨門訓練心法大公開
✓ 大數據為全台耐力運動賽事總覽分析

【適合讀這本書的人】
✓ 市民鐵人、跑者、自行車騎士與泳者︰看鐵人們的故事,反觀自己運動的初衷…比賽繼續報下去吧!18位鐵人為你護航。
✓ 耐力賽教練︰彷彿跟自己的同業促膝長談教學心得,也深入了解初鐵學員的內心想法
✓ 運動員╱選手︰邊看邊感嘆「你的痛苦我完全懂!」
✓ 運動相關從業人員︰用多種視角看一場運動比賽,更能了解選手參與比賽的感受。
✓ 喜歡任何運動的你︰只接觸過其他項目運動沒關係,他們的心聲任何運動咖都懂。剛開始接觸耐力運動的新手更好,讀完本書,絕對有入坑報名人生初鐵的衝動,成為一名真正的鐵人!

讀完它,勇敢報名下一場比賽,為你夢想的終點線狂飆!

• 更多《狂飆的18鐵人》資訊 請點此

狂飆的18鐵人 台灣經典賽事與備賽攻略
《狂飆的18鐵人 台灣經典賽事與備賽攻略》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2016臺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收兵 Oscar Pujol Munoz封王 世錦賽

2016-10-29
賽事戶外運動話題單車

2016臺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收兵,UKYO車隊Oscar Pujol Munoz技高一籌,以3小時29分43秒92封王,抱走一百萬元獎金。「最強素人車手」范永奕總排第14拿下國內第一。世錦賽冠軍Emma Pooley封后,liv宜蘭縣陳姿吟奪國內第一。

2016臺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28日從七星潭出發。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提供

這項挑戰共有來自36國385位車手參加,天公作美賞了個萬里無雲的好天氣,不過這樣的天氣適合踏青,對參加登山王挑戰車友可就太熱了些,有幾位車手到終點後都出現高原反應,所幸並無大礙。

2016臺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車手行經太魯閣大橋。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提供
2016臺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車手行經燕子口。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提供

這項挑戰28日上午6時30分在花蓮七星潭開跑,放行後沒多久就陸續有車手發動攻勢,但多不成氣候,台灣小將楊秉祐還一度獨推好幾公里,美利達藍波隊馮俊凱出師不利,在新白楊爆胎,撐到碧綠神木退賽。

2016臺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美利達藍波隊馮俊凱在新白楊爆胎。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提供

終點前最後二公里戰況大洗盤,大多時間摯伏在三人領先集團末段的UKYO車隊Oscar Pujol Munoz,3小時29分43秒92脫穎而出,一百萬元獎金開心入袋。

2016臺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UKYO車隊Oscar-Pujol-Munoz技高一籌,以3小時29分43秒92封王。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提供

Oscar Pujol Munoz說:「這條天堂路難度真的很高,騎到最後感覺雙腿不是自己的,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這個賽段和這次挑戰的經驗。」戰術上,因為之前從未比過如此高海拔的賽段,不知會有什麼反應,他的策略是讓自己保持在第一集團。
 
「最後十公里剩三個人在前面,我們互相配合,配速控制得很好,最後我利用松雪樓前的下坡路段取得領先,拿到最後的冠軍。之前我在富士山比過,但武嶺真的有夠難的。」

2016臺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UKYO車隊Oscar-Pujol-Munoz技高一籌,以3小時29分43秒92笑納一百萬獎金。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提供

ATTAQUE E TEAM GUSTO澳洲籍Hindley Jai 3小時29分48秒70排第二,澳洲Benjamin Dyball以3小時30分01秒21排第三。
 
衛冕的「不死鳥」法國孟尼爾(Damien Monier)雖因摔傷肋骨無法參加,去年拿到總排名第五的隊友Thomas Lebas本屆更上層樓,以3小時30分23秒37排名第四,2012、2014台灣登山王總冠軍丹麥John Ebsen3小時30分52秒13第五。
 
環西登山王OMAR FRAILE以03:52:04.69排名33,優於去年的39名。對於自己明年能否在環西登山王三連霸,他笑說:「想當然是想囉,明年我會在南非訓練,希望能有更好的表現。」

2016臺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總排名前六名。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提供

國內車手方面,在台東東大附小任教的「最強素人車手」范永奕,以3小時37分35秒94排名14,也是國內第一,笑納10萬元獎金,同樣在昇揚 Arrgon18FTL車隊的隊友洪坤弘總排17,黃文忠24名,捷安特哥倫布隊俞辰憲 25名。

2016臺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范永奕(前排中)和John-Ebsen(前排左)在上坡路段尬車。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提供

范永奕表示,今天自己狀況其實不大好,在花蓮大橋就爆胎,感謝隊友把輪胎換給他,追了20幾分鐘,還好有追上主集團,本想運氣不好有打算放棄,後來發現領先集團中只剩自己一個台灣選手後就想拚拚看,可惜最後還是跟不上。

2016臺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范永奕勇奪國內第一。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提供

女子組由世錦賽冠軍Emma Pooley以4小時08分40秒14封后,2015日本公路錦標賽第四名Goda Yumiko以4小時32分11秒87排第二,liv宜蘭縣隊陳姿吟4小時38分07秒11排第三,也是國內第一,奧運國手黃亭茵4小時 39分57秒64排名第四。

2016臺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女子組前三名Emma-Pooley(中)、陳姿吟(右二)和黃亭茵(左二)。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提供

Emma Pooley表示,今天一開始都跟男子選手騎在一塊,因為第一次騎這樣的路線,無法預知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台灣登山王挑戰路線真的很困難,「但經過這次之後,我很想再來參加台灣登山王,也認為自己可以騎得更快。」

2016臺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世錦賽冠軍Emma-Pooley封后。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提供

姿吟表示,自己在45公里左右掉隊,只好跟著其他集團一起前進,完全按照自己的配速 ,騎到近70公里時快抽筋了,但還好沒抽,台北市立大學二年級的她表示,近半年練得比較勤,這場勝利讓她對自己更有信心。
 
去年以05:28:10.95在女子組排第14的陳姿吟,今年成績大躍進至4小時38分07秒11,一口氣進步近50分鐘,狀況好到不行,「大禹嶺後後面集團只差兩分鐘,好怕被追上。」

2016臺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Liv宜蘭縣隊陳姿吟(前)女子組排名第三、國內第一。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提供

被問到打敗奧運國手黃亭茵的心情,陳姿吟說:「我本來就是爬坡型的,學姐(黃亭茵)是衝刺型的,不能這樣比啦。」

2016臺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黃亭茵在女子組排名第四、國內第二。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提供
2016臺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藝人劉至翰(左三)和馬國畢(右)頒發720敢鬥桑獎。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提供
2016臺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亞錦賽下坡賽金牌江勝山首度挑戰便成功。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提供
分享文章
  • 訓練動作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健身
  • 下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瑜伽
  • 重量訓練
  • 初階訓練
  • 跑5K
  • 跑步
  • 運動器材
  • 核心肌群
  • 肩部肌群
  • 跑步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