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年不見!亞太區最具規模的 2023 TNF100 臺北越野跑挑戰賽 5 月 21 日在新北市金瓜石勸濟堂盛大舉行。除了國內外各界好手參戰,在入門 10 公里組別更吸引了近兩千名跑者參與,藉由賽事的舉辦,讓包含賽事探索大使林柏宏在內的更多選手們,都能夠透過 TNF100 近一步認識越野跑等戶外運動,享受探索山林的樂趣。
為了獻出個人越野跑處女秀,身為賽事探索大使的林柏宏除了接受 The North Face 簽約運動員江晏慶兩次特訓,自己也加強訓練,除了既有的健身鍛煉,每週還追加兩次的跑步,今日順利以比江晏慶教練預估完賽時間還迅速的 1 小時 32 分 16 秒順利完成 10 公里越野跑。林柏宏也分享了參與賽事的心得,他說:「因為對越野跑不熟悉,當初只想要完成比賽。今天實際跑完全程,是非常過癮的體驗。
每一段都有不同的風景跟難度,在跑上坡時很考驗心智,我幾乎以為我會放棄,但到了山頂就很放鬆,眺望大海也很療癒。下坡時身體已經適應,就開始衝刺,身體又進入另外一種狀態。雖然只有 10 公里,但是非常享受!」
就如同一些對越野跑不熟悉的跑者或戶外運動愛好者,覺得越野跑很困難,不是很好上手的運動,但只要有適當的教練以及裝備加上練習時間,人人都可以探索這項運動。
身為越野跑的素人,林柏宏特別要跟大家分享能成功挑戰越野跑的心訣,他說:「我給自己的提醒就是千萬不要停下來,可以慢慢走也可以跑起來,但是盡量不站在原地休息不動。另外一個就是晏慶教練提醒我的,放鬆身體去享受比賽、感受身體的律動,同時享受這片山林。」
今年賽事爭霸最終由 TNF 簽約運動員曾小強及江晏慶奪得 50K 男子組總冠軍及亞軍的殊榮;女子組總冠軍由周玲君奪得;20K 男子組總冠軍由張致遠奪得、女子組總冠軍林婷妤稱后;10K挑戰組男子組總冠軍由簡弘竣奪得、女子組總冠軍由蔡依欣奪得。賽事強調「Never Stop Exploring 探索永不停止」精神鼓勵所有參賽選手,透過比賽探索未知的挑戰,看見前所未有的體能與心靈極限。
2023 TNF100 臺北越野跑挑戰賽從 2009 年以來,便被越野跑者們視為亞洲區的指標性賽事,本年度別於以往著重菁英選手們需求的長距離組別安排,而是將重點放在推廣越野跑活動,藉由本賽事讓大眾更能夠深入了解並體驗越野跑,賽會今年鼓勵「越野小白」們勇敢挑戰自我,因此新增了短距離組別,除了相對挑戰度較高的 50K 菁英硬派組及 20K 野跑探索組,更為入門越野跑者們設計了 10K 凹豆輕越野挑戰組及 10K 凹豆輕越野體驗組,以小白們就能挑戰的「10K 凹豆組別」來說,跑者能一邊跑在 200 年歷史的百年山徑「淡蘭古道」上,一邊遠眺東北角濱海特殊地理景觀「陰陽海」,堪稱本屆賽事的一大亮點。
TNF100 臺北越野跑挑戰賽今年為選手安排了許多貼心服務,除了憑晶片可兌換客製化雷雕完賽獎牌的專屬限量服務外,並設置 TNF100 VILLAGE 的區域,選手只要完成指定任務,便可獲得勳章,憑勳章可至 TNF100 VILLAGE 內兌換野食、甜品冰飲等,更能參與許多獨特的戶外活動體驗,除了獲得獨一無二的專屬紀念禮外,身心靈皆能獲得滿足。
資料提供/台灣威富品牌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林彥甫
自行車主要是透過腳踩踏板,將動力輸出至後輪帶動整個車身往前運行,因此,最佳的踩踏節奏就成為了,無論是日常騎自行車的人或是熱衷於三鐵運動的人,最常研究與探討的技術問題,然而,一般人普遍認為只要學會以正確的速度讓曲柄旋轉,就能讓騎乘的速度上更有效率,但這項技巧並不是多數騎乘自行車的人都能夠了解,既然學會正確的踩踏技巧這麼重要,那麼最佳效率與速度的最佳採踏節奏又是什麼?以下我們將用一些研究報告來做說明。
在瑞士科學家所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設定這兩種觀察目標來試圖回答「自在節奏」這個問題。
目標1.觀察自行車騎士在各種條件下自在選擇節奏的方式,這也就是每個人在最輕鬆自在的狀態下,以他們感覺最正確的速度採踏板的方式。
目標2.將這種自在選擇的節奏與最佳節奏來做比較,主要是研究在恆定功率輸出下,產生最低血乳酸(Blood Lactic Acid)濃度的踩踏轉數。
為何這些研究人員要看血液乳酸濃度並用它來計算出最佳節奏?因為,運動時血乳酸濃度的變化主要取決於運動的強度和持續時間;並受運動方式、年齡與肌糖原貯備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如果乳酸產量減少肌肉疲勞就會減少,這也代表著你可以在固定的動力輸出和踏板節奏下,進行更長時間與距離的踩踏;這正是所有自行車運動員在計時比賽時最需要做的事。此外,研究人員也希望透過這項研究,找出自行車道路與車身位置之間的變化;是否改變自由選擇節奏與最佳節奏有關連。
為此,研究人員設定在平地採正常騎乘與上坡採直立式騎乘這兩種不同的條件下,分析自在節奏、最佳節奏、血乳酸和最大功率等數據;研究人員特別找來七位經驗豐富的自行車運動員,在以上這兩種情況下所呈現出的實際數據。這個研究特別重視於觀察騎乘自行車的人;是否能透過本能選擇出最佳的踏板節奏而不管騎乘的路面環境為何,另外,也會觀察騎乘自行車在上坡時的自在節奏與最佳節奏踩踏是否較低。
這項研究遞一個發現的是,幾乎所有騎自行車的人都經由自在節奏,選擇了一個十分接近最佳節奏的踩踏方式,無論他們是處於平地或是斜坡時的騎乘環境。在整組中的平均數據在平面騎乘時自在節奏為82.1rpm,而最佳節奏為89.3rpm;騎乘上坡路面時自在節奏為81.5rpm,而最佳節奏為87.7rpm,在這研究中發現一項有趣的狀況,在面臨上坡路面的自在節奏中,採用直立姿勢騎乘有助於產生大約2%的力量。
對於許多自行車的人甚至是經驗豐富的自行車選手,都可能對他們自己的踩踏技術感到好奇,他們總是會感覺自己踩的速度是否有點慢或太快?但經由這項研究就能了解,在上坡路面使用較低的節奏和直立式的騎乘方式,將更有助於踩踏速度與力量的提升。只要你是一個騎乘自行車經驗豐富的老手,而不是像初學者一樣踩著大齒輪的方式,那麼自在節奏的踩踏方式就是十分的適合你。有趣的是這項研究,還與一項研究關於跑步距離有相關性,因此,研究人員更確定經由我們的大腦無論是騎乘的踩踏速度或跑步的步伐幅度,都能產生出最佳的自在節奏與動作,正因為這樣你就能運用最少的能量消耗來維持固定的速度。
資料參考/peakendurancesport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