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深植人心的跑者文化:日本馬拉松跑者成功的3大秘訣
1
深植人心的跑者文化:日本馬拉松跑者成功的3大秘訣
2
adidas新一代4DFWD上市  獨家4D科技中底顛覆科學定律 突破跑鞋極限!
adidas新一代4DFWD上市 獨家4D科技中底顛覆科學定律 突破跑鞋極限!
3
馬拉松世界50年來的變遷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深植人心的跑者文化:日本馬拉松跑者成功的3大秘訣

2016-07-20
話題 跑步 馬拉松 觀念 路跑

跑步這項運動深植於日本文化已有數百年,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江戶時代的快遞系統,這需要身形精實的跑者用跑步的方式往來穿過險惡地形去傳遞重要的訊息。不過,在各種跑步運動競賽中,馬拉松已經是日本人最喜愛的一項運動,一些重要馬拉松賽事(例如「箱根駅伝」)的收視率與網上的關注度甚至可以媲美超級盃在美國的盛況,「市民跑者」川內優輝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與美國人心目中的詹姆斯 (LeBron James) 和培頓·曼寧 (Peyton Manning) 無二──他們都是國家英雄。

甚至,有些虔誠的「馬拉松使徒」會參加一種超級長跑賽事,每天跑兩場馬拉松的距離,而且連續100天不間斷!從專業角度來看馬拉松,在五十年前,是日本人站上奧運馬拉松比賽的領獎台,而非肯亞人或衣索比亞人。1966年,日本選手在世界最快的17個馬拉松成績中占據了15個位置。2001年,高橋尚子在柏林馬拉松成為第一個打破馬拉松2小時20分大關的女選手;最近的一個耀眼成績,則是川內優輝於2013年四次跑進2小時10分大關。

深植人心的日本跑者文化 ©smart.jognote.com

日本的國土只和美國的蒙大拿州差不多大,他們到底是如何練就如此強大的馬拉松技術呢?有沒有什麼跑步的智慧與經驗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呢?

1.堅如磐石的有氧運動基礎

利迪亞德基金會 (Lydiard Foundation) 的聯合創始人橋爪宣弥曾經是日立公司在1988年至1991年的助理教練,在他看來,單純地跑長跑所打造的、相對慢速但穩定的堅實基礎是日本選手取得成功的關鍵。「知名的鐵人三項選手/教練Mark Allen要求玩三鐵的選手跑得很快,並針對三鐵的跑步距離專注做訓練,但是看起來有點單調無聊的基礎訓練才是讓你成為一個偉大馬拉松選手的關鍵因素。」橋爪宣弥說,「日本跑者把這個信念奉為圭臬。」

橋爪說,高橋尚子的前教練小出義雄曾經有讓他的學員們一個星期跑200英里(約322公里)的訓練紀錄,以便讓他們即使在全程馬拉松的最後五公里還能夠加速衝刺。橋爪也提到,另一位與馬拉松傳奇選手瀬古利彦同樣拜師於知名陸上競技教練中村清的實業跑團教練,會讓他的選手們每天上午跑60分鐘、中午跑90分鐘、晚上再跑60分鐘,以這種強度訓練四個星期作為基礎練習。橋爪把這種訓練叫做「(像嬰兒學步一樣)跪地爬行」的有氧基礎練習;在日本,這種模式已經進行了幾十年。「事實上,越是長距離的項目,越需要以這種訓練來打基礎,因此馬拉松恰好是日本人最喜歡的賽事之一。」橋爪宣弥說。

©マラソン経済研究所/marathon-world.blogspot.com

2.專注熱情努力付出

對於日本馬拉松跑者來說,在跑步上面沒有什麼是可以折衷隨便的。很多西方的頂尖馬拉松選手會將無法突破怪罪於基因,不過這種想法可不會出現在日本的專業馬拉松選手頭腦裡。橋爪宣弥引用傳奇教練中村清的話說:「天賦有其限制,但是努力的付出則沒有。」橋爪認為日本選手仍然在堅持著自己的夢想,「雖然一些年輕的西方跑者們想尋求一些科學證明來看看馬拉松是否值得一試,但日本選手仍然堅持,付出高度的努力能夠克服天賦上的欠缺,這是一種很傻、很老派的『浪漫』。」

暢銷跑步書《Run Strong》的編輯凱文·貝克 (Kevin Beck) 同樣支持這種觀點,他在這本書中也以一個章節描述這種日本馬拉松訓練模式:「我看過在科羅拉多州博德水庫和錦繡中學 (Fairview High School) 做訓練的日本菁英女選手們,她們是我所見過最專注、最努力的馬拉松運動員。」

©KENJIRO MATSUO/Runner's World

3.紀律和毅力

以最快速度跑完26.2英里(約42.195公里)的距離對於你的紀律性是一個嚴酷的考驗,不過,日本人對於這件事卻安之如飴。貝克表示,日本人對於「毅力」的詮釋就是「不懈的努力和安靜的煎熬」,這也是「他們所擅長的事情」。貝克表示:「馬拉松是完美的平台,讓『不懈的努力』和『安靜的煎熬』可以得到絕佳的詮釋。瀬古利彦是一頭超遠程的跑步怪獸,他就那麼靜靜地享受著大量緩慢跑步的痛苦,即使超過60公里的距離都能堅持下來,這讓他久負盛名。這種紀律和毅力,對於疲勞與疼痛的承擔,和『再多跑一圈或一英里吧』這樣的動力,都不是想要達到快速成果的跑者所能忍受的。」

橋爪宣弥對於這種追求快速成果的慾望用「快餐的心態」來加以形容:「有些跑者在進行馬拉松或者其他類型的長跑比賽的準備時追求極簡快速主義,但是馬拉松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工作,你需要花時間來逐步並穩定地建立自己的能力。你只要盡其所能,美好的成果將展現在你面前。」

©asahi-kasei.co.jp

[註] 利迪亞德基金會 (Lydiard Foundation) 是為了紀念澳洲傳奇跑步教練Arthur Lydiard所創設,旨在將他的跑步訓練系統傳承給新一代的跑者,並提供跑步教練認證,其網址: http://www.lydiardfoundation.org/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adidas新一代4DFWD上市 獨家4D科技中底顛覆科學定律 突破跑鞋極限!

2022-08-26
跑步配備館ADIDAS鞋子

顛覆科學定律,自帶推進力的跑鞋革命上市!adidas 跳脫傳統製鞋框架,運用頂尖 3D 列印技術打造的 4DFWD 跑鞋系列近日釋出全新改版,不僅乘載驚豔全球、品牌首創的幾何網格結構「4DFWD 中底」,帶來較上一代 4D RUN 中底提升 3 倍以上的超強推進力,使跑者每向前邁出一步,都可將垂直壓力轉化為水平推進力,創造往前的推進力。此外,新一代 4DFWD 跑鞋更將鞋面與大底再革新,採用 Primeknit+ 和工藝網眼鞋面,提升包覆度,支撐每個步伐;鞋底則改用抓地力強勁的Continental 馬牌輪胎大底,無論任何氣候都能輕鬆駕馭,重新定義科技跑鞋的新樣貌!

adidas新一代4DFWD上市  獨家4D科技中底顛覆科學定律 突破跑鞋極限!
adidas新一代4DFWD上市 獨家4D科技中底顛覆科學定律 突破跑鞋極限!

根據研究,無論跑者的能力如何,當腳著地時,向前慣性運動都會中斷,導致步幅之間出現微妙的停止運動。adidas 秉持不斷創新的精神,攜手矽谷科技公司 Carbon,評估了超過 500 萬種 4D 結構變化,並運用歷時 18 年的運動員表現數據,引入數位光學合成技術 (Digital Light Synthesis),精密製成劃時代的「4DFWD 中底」。adidas 新一代 4DFWD 挑戰科學定律,其傾斜結構式的網格設計能將跑步落地時的垂直壓力,轉換為向前推進力,使每一步平均多往前 6.7mm!與上一代的 4D 中底相比,新一代 4DFWD 的推進力達 3 倍以上,更多了 23% 的能量回饋,助力跑者創造屬於自己的運動優勢,帶來更強悍的推進力。

adidas 新一代 4DFWD 傾斜結構式的網格設計,將跑步落地時的垂直壓力轉換為向前推進力,使每一步平均多往前6.7mm
adidas 新一代 4DFWD 傾斜結構式的網格設計,將跑步落地時的垂直壓力轉換為向前推進力,使每一步平均多往前6.7mm

adidas 4DFWD 新一代跑鞋針對重點部位,升級特點如下:

.4DFWD 中底:全掌採創新 4DFWD 中底,經實驗室測試證實,相較前一代 4D RUN 多 23% 能量回饋,多3倍向前推進力,透過創新科技,帶來前所未有的衝刺體驗。

.Continental 馬牌輪胎大底:首度改用抓地力極強的 Continental 馬牌輪胎大底,能面對各種環境與乾溼地面,不論任何氣候都使跑者順暢邁步。

.Primeknit+ 與工藝式網布鞋面:針織襪套式設計完美包覆整個足部,更加輕量透氣且提升穩定度;工藝式網布在跑者所需區域提供一定支撐性。此外,延續品牌一直以來協助終結塑膠廢料的目標,鞋面運用至少 40% 的再生材質製成。

經實驗室測試證實, 新一代4DFWD相較前一代4D RUN多23%能量回饋,多3倍向前推進力
經實驗室測試證實, 新一代4DFWD相較前一代4D RUN多23%能量回饋,多3倍向前推進力

全新 4DFWD 跑鞋外型不只極具前衛未來感,還有多款潮流配色選擇,其中主打款以淺灰及黑色為主調,再以深紫色點綴,鞋舌、後跟與鞋底以一抹搶眼的螢光橘呈現!男女共款則有經典百搭的黑白配色,無論何種風格的跑者都能完美上腳。

adidas  新一代 4DFWD 男女共款,NT7,200
adidas 新一代 4DFWD 男女共款,NT7,200

adidas  新一代 4DFWD 系列鞋款已於全台各店點上市,欲瞭解更多相關資訊,請密切關注 adidas 官方購物網站與官方粉絲專頁。

 

資料來源/adidas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馬拉松世界50年來的變遷

2016-10-26
跑步話題新聞趨勢馬拉松

今年適逢Runner's World創刊50週年,不過當時這本雜誌在1966年創刊時的名稱叫做《長跑新聞 Distance Running News》。當這份雜誌問世時,一個馬拉松的距離為42.195公里,這個距離在今天看來依然如此,但不同的是,隨著世界環境與人口的變遷,馬拉松的發展景況也與50年前大有不同。以下就是Runner's World根據人口統計與時事為讀者所整理的5個重點發展趨勢,且讓我們看看未來在跑步賽事會有怎樣的演變:

 1  馬拉松參賽人數扶搖直上

根據路跑賽事統計協會 (the Association of Road Racing Statisticians,ARRS) 指出,1966年美國有29場馬拉松比賽,其中共有1,593位參賽者挑戰成功。50年來,這些數字逐年飆升,不過中間還是有一些小小的波折。

美國境內自1966年以來的馬拉松與跑者數目變遷 來源:Runner's World,轉製中文:運動星球

 2  跑馬選擇越來越多

1966年,全美僅有29場馬拉松比賽,但是,到了2015年卻有1,175場馬拉松比賽,這也許能解釋馬拉松賽為什麼有些無法長期舉辦下去的原因。五十年前,這些比賽的地點僅分別落在地圖藍點下方,如賓州、紐澤西和紐約州等附近的3個點上。時至今日,光同一個地區一年就可能有82場比賽。這個現象表示,跑者對於比賽會有更多的挑剔與選擇,包含沿途風景、過程、場地、樂趣…等等,正因為如此,各式各樣的路跑比賽籌辦者,得想盡各種新奇的方式及主題努力吸引跑者報名參加。

美國境內自1966年以來的馬拉松場次變化 來源:Runner's World,轉製中文:運動星球

 3  女性跑者增多,雖以短程賽事為主,不過也越來越多人跑全馬

Bobbi Gibb在1966年參加波士頓馬拉松比賽,她是參與及完成馬拉松賽的女性選手第一人,而她象徵了一個開始。1984年,美國選手瓊.班諾特 (Joan Benoit Samuelson) 在1984贏得奧運首次舉辦的女子馬拉松賽冠軍,隨後在名嘴歐普拉參加馬拉松比賽的宣傳效應 (Oprah Effect) 催化之下,儘管當時女性完賽者仍占少數,之後便有越來越多業餘的女性跑者參賽。這些日子以來,全美國馬拉松參賽人口的女性完賽者佔總人數的44%,女性跑者參與馬拉松賽的比例較過去有了相當顯著的增幅。其實,女性跑者僅在全程馬拉松項目仍無法超越男性跑者的總數,否則如今光是半馬賽程,女性跑者就佔了61%,更別說在2010年之後,女性跑者的總數已經超越男性。「參加一場馬拉松,除了本身的體力之外,更需要許多輔助的訓練與補給,與更多的睡眠。但大部分的女人還是以家庭為重,於是要她們放下身邊的事物來專心練習馬拉松,也就顯得困難。」賽事主辦者與專業跑者Kathrine Switzer說道,「女性參加全程馬拉松的人數也許很快會超過男性,因為隨著時代的變遷,她們也漸漸感受到運動的重要勝過於整理凌亂的家裡。」

美國女性跑者在50年來的統計變化 來源:Runner's World,轉製中文:運動星球

 4  最瘋跑馬的國家已經不再是美國

50年前,在美國舉辦的馬拉松比賽佔全球總數超過60%,而且一半以上的參賽者都是美國人。不過這樣的主導地位也早已接近了尾聲,世界各地的不同國家的跑馬風氣正在快速興起。

1966年世界馬拉松完賽跑者數 來源:Runner's World,轉製中文:運動星球

2015年,日本馬拉松賽的完賽選手達到579,795名,首次超越美國成為馬拉松強國。雖然日本馬拉松賽以男性參與居多,不過近年也從4:1大幅縮短至1.3 : 1。目前中國的馬拉松人口也在急劇增加,相信再過幾年也會超過美國,以上種種都說明了為何美國的馬拉松主導地位接近了尾聲。

2015年世界馬拉松完賽跑者數(中國男女跑者比例不明) 來源:Runner's World,轉製中文:運動星球

 5  其他距離路跑賽事越來越受歡迎,不過全馬才是厲害跑者的競技場

如果你在1966年是一個重度跑者,那麽你應該是一位很棒的馬拉松選手。不過後來短距離的路跑賽越辦越多,吸引了更多的民眾來參與,雖然路跑賽事統計協會只能收集菁英選手的資料 (男性全馬最佳紀錄2小時20分以內、女性2小時50分以內),不過透過了相關統計數據同時也讓我們了解到,為何短距離的路跑會受到歡迎。正如,1970年代後期第一個10K路跑賽誕生,直至1990年代,參加5K和半馬的菁英跑者人數呈現大爆發。以賽事與參賽者來看,5K距離到半馬賽事在最近15年之間迅速增長,此外,越野賽和超馬兩種賽事最近則逐漸崛起,成為重度跑者的新寵。

50年來,三種路跑賽事的參與人數比例變化 來源:Runner's World,轉製中文:運動星球
1966年以來,菁英跑者參與美國路跑賽事的歷年變化 來源:Runner's World,轉製中文:運動星球

下一個50年仍是馬拉松盛世

與50年前相比,各種跑步比賽已經越來越多樣化,雖然增長數字有變緩,不過馬拉松的場次和參賽人數還是逐年攀升,而在菁英跑者方面,在2000年之後,參加全馬的比例也已經大幅增加。為何菁英跑者越來越愛馬拉松?有一部分的原因是馬拉松比一般路跑賽更有利可圖,自1998年起,全馬賽光是在冠軍獎金金額就已經翻多了一倍,但直到今日,一些田徑賽事獲勝者的獎金卻依然沒有什麼增長,這個原因往往是由於,許多馬拉松和路跑賽都是由企業贊助,而一些田徑賽都是由協會組織主辦,獎金額度當然天差地遠。以上種種因素加起來,讓Runner's World的編輯們仍信心滿滿:即使在下一個50年,最熱門的路跑賽事距離依然會是全馬42.195公里。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