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圓一個夢 李勝瑋挑戰23天跑步環島
1
圓一個夢 李勝瑋挑戰23天跑步環島
2
超馬好手陳彥博:世界冠軍之後,還有更重要的事
3
台灣鳥人謝佳翰:運動是不斷尋找生命感動的點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圓一個夢 李勝瑋挑戰23天跑步環島

2016-07-26
知識庫 跑步 馬拉松 專訪 路跑 故事

假如有天想要環島,你會用什麼樣的方式?開車、騎車都不算太稀奇,一個大一升大二的大學男孩,為感受台灣的美,選擇用他的雙腳,繞了台灣一圈,他是李勝瑋。

跑步環島勇士李勝瑋

從單車環島到跑步環島

高中升大學的暑假,李勝瑋選擇與好友騎單車環島,作為告別高中生活的紀念,也因此讓他出現跑步環島的念頭。「跑步環島一直是我夢想,平常有跑馬拉松的習慣,所以希望用雙腳踏遍台灣每一寸土地,並且感受他的美。」李勝瑋堅定的表示,他是台北小孩,過去很少有機會到台北以外的地方,常聽人家說台灣很美麗,但自己卻從未親眼見識過,於是他決定用最能直接感受土地的方式來完成,對他來說,這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

規劃訓練到達成目標都自己來

和單車環島團體作戰不同,跑步環島,李勝瑋選擇自己出發,從一開始的訓練、行程規劃、啟程到終點,都一個人完成,會用這樣的方式,李勝瑋笑說:「一個人跑可以沉澱心情,想得比較多,不過也因為其他人時間無法配合,加上用跑步的方式,有些人覺得較難以負荷。」找不到志同道合又可以搭配時間的夥伴,李勝瑋決定自己出發,一個人的旅程,反而感受更多。

一路上腳磨出水泡、長雞眼,大量的體能消耗與傷病,未讓李勝瑋回頭或放棄,反而更堅持最初的信念,不斷向終點邁進,這段旅程磨練了他的心智,讓他悟出,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更應積極面對的道理。

單車環島的電繡牌。 李勝瑋提供

從環島看台灣的美

旅途中,李勝瑋認為花東沿岸是最令他讚嘆的一段路程,與單車環島不同,你可以慢慢跑、慢慢欣賞這專屬於台灣的美麗。「蘇花公路那段,風景真的很美,整個東半部都很漂亮,跑步好處就是可以慢慢欣賞,且跑步還比騎車安全,比較有空間能閃躲大車。」李勝瑋笑說。

對於西半部地區,李勝瑋說印象中除了城市的高樓林立,其他鄉村地帶有許多稻田、鳳梨田等等,這些是過去他從未在台北見過的事物,讓看他見台灣不同地區的風貌。不過,他也提到,雖然台灣大多數的風景都很美麗,但部分地區工廠林立,也不禁感嘆,要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育,不然破壞這些美景真的很可惜。

在蘇花公路邊跑邊遠眺一望無際的太平洋。 李勝瑋提供

台灣最美的風景:熱情的人們

一路上,李勝瑋遇到不少幫他加油的熱情民眾,「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兩個大哥特別幫我載行李、陪跑,減輕負擔外也覺得這一路上自己不是孤單一個人。」從宜蘭要回台北的路上,李勝瑋在深山裡迷路,「因為依賴導航,結果在北宜附近的山路迷路,當地人煙稀少,沒住的地方也沒東西吃,當下很無助,一度想說要回頭。」不過運氣很好的他,遇見一家人出遊在附近紮營,好心收留他一晚,讓他不至於露宿野外。

「真的要注意安全,雖然跑步環島是件有意義的事,但不能因為你沒有把自己照顧好,發生意外後還要麻煩別人。」李勝瑋表示,一路上他感受到台灣人的熱情,但也提醒大家,安全是這一路上最重要的。

一路上遇到很多支持他的朋友。 李勝瑋提供

未來將繼續挑戰

談到未來還想再嘗試嗎?「一定會。」李勝瑋堅定的表示,甚至也不排斥挑戰更大的目標,可能跑的路線會改變,或挑戰更大圈甚至到其他國家跑,但李勝瑋也說:「當然這是理想化啦!自己會計劃未來的挑戰,但也有不少現實面要考量。」

第一次跑步環島,李勝瑋表示沒有想太多,看到有些人是為公益而跑,考慮未來可以再嘗試。「路上想過邊跑邊撿垃圾,讓這段旅程更有意義,但因為準備不足,也沒事先安排,已經揹了很多行李,無法再把垃圾帶在身上。」但如果未來還有機會,他會考慮結合其他有意義的活動。

事前的訓練及與家人的溝通

對於想嘗試跑步環島的朋友,李勝瑋建議:「一定要做好體能的訓練,可以先練習跑馬拉松,等練到一定程度後,再去想跑步環島這件事,畢竟體力不夠,容易發生危險。」

另外,李瑋勝表示,跑步環島前一定要和家人溝通好,因為這個方式挑戰性高,多少有潛在的危險性,最好先徵得家人同意,一路上也別忘記要報平安。

跑上台東的鹿野高台。 李勝瑋提供
自製的宣告牌。 李勝瑋提供
環島準備的衣物用品。 李勝瑋提供
就這麼背著上路吧。 李勝瑋提供
來到地標一定要合照一張。 李勝瑋提供
也是環島知名景點之一。 李勝瑋提供
到台東了。 李勝瑋提供
同宿的朋友。 李勝瑋提供
順道約住當地的同學出來見面。 李勝瑋提供
必訪景點再一張。 李勝瑋提供
交通狀況最驚險、也最耗體力的北宜公路。 李勝瑋提供
終於回到台北。 李勝瑋提供

撰文/粘粘
攝影/楊仁渤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超馬好手陳彥博:世界冠軍之後,還有更重要的事

2017-02-17
陳彥博名人錄越野跑超馬跑步人物誌

只因為要送給自己大學畢業禮物的一個純粹想法而挑戰了2008年650公里磁北極橫越賽開始,陳彥博的人生就不再只是為了運動而戰鬥。

超馬好手陳彥博

在宇宙中找到平靜的力量

身為台灣極地超級馬拉松運動員,在2016年底,完成四大極地系列挑戰賽,並成為第一位亞洲大滿貫總冠軍的創立者,在這個過程之中,除了堅毅、勇敢、冒險之外,彥博更感受到世界的宏觀和渺小;因為在比賽之中,需要很多的情緒起伏去面對每一天的賽況與戰術調整,到了夜晚,當自己睡在銀河下的那一霎那,透過冥想的練習,才能讓自己的思緒與身體分開。
 
而學來的這份宇宙觀,也運用到他比賽結束後的生活。雖然達到了10年努力目標,卻失去了所有重心,就好像終於買到喜歡的東西,卻在半路上消失的感覺,他冷靜下來回憶在智利阿他加馬的高原那種單純的日子,沒有太多的文明與建設,知道自己離家很遠,心情卻格外平靜; 以前在跑馬拉松的時候,是追求維持高巔峰的靈魂速度,而對現在在跑過極地超馬的彥博而言,這份沉靜就是找到前所未有心靈的平靜,而不再只是準備好去接受那高強度的碰撞,因為運動已經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尊重專業,為台灣運動文化奠定基礎

然而運動終歸究底是個人行為,成績只是一個測驗的結果,現在的彥博除了在往下個目標努力之外,也想將自己的故事分享給更多朋友或是年輕人。彥博認為關於台灣的運動產業與文化,一直沒有被建立完全,因而造成目前台灣運動遇到的許多困難。
 
所謂運動文化則是來自於國內土生土長的運動員流傳的各種故事去做連接以及一種創造價值,各行各業都有其專業與價值,這些價值應該在所有的社會體制下所被尊崇,即便是一位清潔員,他們一定最了解垃圾分解及垃圾再造的過程。但在華人的思維及體制下來說,這些都還需要加強,若非自己專業的領域,我們都不該用任何的觀點訴加任何的評語,所以彥博認為台灣運動文化缺乏被尊重就是因為大家對於運動文化的價值不了解進而傷害到很多人。

所以他希望透過言語與實際行動的分享,進而讓更多人去體會,在一直不斷地嘗試建立運動團隊模式之中,讓運動價值在台灣能被奠定更良好的基礎。

若要有良好的基礎,就需建立制度。為什麼制度很重要?彥博表示:台灣的國高中以及大學時期接軌的很好,但當畢業之後,卻整個斷掉,並未再有相關科系或是企業結合所帶動出的一種教學接軌,造成許多的專業與社會層面是完全不同或是不實用的,也不完全符合台灣的現況,所以接下來,彥博希望能夠把台灣的高山做制度化,針對特定的運動員,開放山徑做訓練,唯有這樣才能帶動更多的運動風氣,吸引更多外國登山愛好者來到台灣,推廣更多的運動。
 

改變觀念,重新定義冒險的意義

但想要做一件事,並非靠一個人就能完成,除了時間的等待與實際的行動,更需要的是大家的支持。正在籌備冒險營的彥博表示:若確定要前往山林辦相關訓練活動,所受到的阻礙並非山林本身,而是與民眾之間的溝通;過去的教育教導我們不要到危險的地方冒險,而這些也包含了不熟悉的山林,也因為這樣,台灣很多的山便不再是山。
 
舉例來說:國外的山徑普遍是將樹枝裁掉之後,剩下的自然景觀得待你爬過後才能見著,相較於台灣的圓山,全部都是人工的石階軌道。彥博說:「自古以來人類就是來冒險的,但是冒險是指降低意外的風險才能把冒險的活動做好,也才有冒險的意義。」

如果真的想做,先從不抱怨開始

經長年累月於各國比賽以及與不同國籍的選手接觸,過去的彥博曾抱怨台灣資源不夠,但現在的他則認為是自己的努力不夠。他認為若要有好的資源,則不該有體育班的設置;一個運動員所要兼顧的不光只是專項本身,他觀察到日本的運動員,除了自己本身的專業之外,還會重視自己的儀態、走路的姿勢…等細節部分,但在我們的體育班之中卻沒有教導這些,殊不知這些都是相當重要的。
 
幸運的是路途上遇到了自己的恩師潘瑞根教練,他所給彥博的不只有訓練,從打掃到簡報到報告,這都不是台灣的運動教育所告訴我們的,若要好,就必須更努力充實自己,當我們期待資源降臨前,先回頭看看自己準備了多少、學習的足不足夠。
 

抱怨之前,先檢視自己的努力是否足夠

彥博經常問潘教練:「我現在做的這些事情有意義嗎?」教練回答:「你所做的事情,不會在你這個世代改變,但也許會發生在你的下一個世代或是下下個世代,但如果你現在不做,誰做?」因著這樣的鼓勵與支持,彥博內心更堅決的發誓有一天運動員們的工作不再只有教練的選擇,即便退休後,依然有更多的潛力發揮於各行各業上。

冒險不是冒生命危險,而是一種心靈的探險

冒險不是冒生命危險,而是一種心靈的探險。在世界冠軍之後,極地對現在的彥博來說是一種修行,包含身體與心靈,將所有的力量依附在自己身上,無論喘氣、挫折或是社會上所面臨的困境,都要自己想辦法解決。他表示從以前到現在,家人一直是他最重要的依靠,比起其他行業,運動員更需要家人的支持與認同,因為競技運動本身就很孤獨了,每天做重複的訓練,如果沒有親人的支持,很難想像自己是否能走到這一步?

他慶幸自己依然走到現在,且還持續往前著,也要利用這股力量來幫助台灣還有很多值得被看重的運動員或項目,也希望未來有更多的陳彥博,一起為台灣的運動文化努力,讓更多人能從不同的角度看見運動的美好。

撰文/瀅瀅
攝影/鄧穎謙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台灣鳥人謝佳翰:運動是不斷尋找生命感動的點

2017-01-19
專訪故事跑步人物誌

你知道什麼是撐竿跳嗎?這個屬於競技的田徑項目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最終成為一名選手呢?相較於跑步、體操、跳遠等單一項目,撐竿跳所具備的能力是需要這些項目的綜合,其需要相當好的協調性,讓這項運動看起來很酷、很美、很刺激。
 
聽了以上的敘述便可以知道,想要成為一名好的撐竿跳選手可要比其他項目所付出的體力、時間要來的多。有台灣鳥人之稱的我國撐竿跳好手謝佳翰,長期在國內外皆表現優異的他,是如何的養成,讓自己跳到天空最美的地方呢?

台灣撐竿跳選手謝佳翰

越過高空的瞬間,感受超越自己的快感

從小就喜歡運動的佳翰,每天下課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與同學打籃球,沒有打到全身髒兮兮的回家,就感覺今日少做了一件事。雖然如此,但佳翰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一名選手,卻不知老天爺早已悄悄為他種下種子。
 
國中的時候原本選擇普通班的他,卻因為學校編班系統的紕漏,而意外地被編入了體育班,那時的他們是第一屆,學校為了要用心將此發展起來,而請了最棒的學科老師來教導他們,除了是讓他們得到最好的學習之外,也讓父母親們放心將孩子交給他們,讓他們知道即使是在體育班,依然能夠得到最棒的學習。

撐竿跳雖然是一項專業項目,但在養成的過程中,並非一開始就能選擇自己心儀的類別。任何的田徑項目都一樣,皆是從跑開始,屬於全方位的嘗試,待訓練身體的協調性、以及打穩所有的基礎後,教練再從中發掘你的專長,開始以這個專項去做訓練。
 
佳翰在這兩年的訓練之下,不僅跑步跑得不錯,在跳遠、體操這些項目中也有一定的優勢,再加上本身認為,唯有越過高空的瞬間,才更具有挑戰性及快感,並能不斷超越自己。於是自國三開始,他便開始專注於撐竿跳的項目。

在整個訓練的階段之中佳翰認為,無論你是哪一個項目的選手,在學習的過程中都要保持興趣,並從訓練中帶出教育的理念,而並非總是辛苦的練到自己的極限。所以國高中時期的佳翰,無論在面對任何的比賽及訓練,他總是帶著這樣的心情去面對,或與學校的老師們主動討論分享,使得他能夠一直不斷地延續此興趣,帶到大學的階段。
 
佳翰說:「很幸運地是在這一路的過程之中,我都遇到了最好的老師與學校,他們給予我開放與正確的教育環境,而這也是我認為最好的持續方式。」

為自己設定底限,回歸享受比賽的過程

大學時期是佳翰認為狀態最好的時候,那時候他的成績更是到達最接近全國紀錄的時期。但人有時候是這樣的,就是因為處在了最高峰階段,因著內心的著急以及種種的壓力,便更容易想要達到更高的紀錄。佳翰表示:「你很清楚自己可以達到,但越是如此,就是越無法發揮到最好。」
 
也因為這樣的心急,以及那種辦不到的情況下,那陣子佳翰的情緒陷入最低潮之時期…與他感情最要好的阿姨看到了這樣的狀況,只告訴了佳翰一句話:「要回歸享受比賽,而不是一直注視在成績。」
 
這句話相信是選手之間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但實際上要吸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此話的重點並不是告訴你光靠享受去比賽,而是給自己一個底限。底限是很重要的,意思是你已經表現的很棒了,即便沒有破紀錄也沒關係。當你有了底限、給了底限,下一場比賽來臨之時,你就會發現,原來自己是可以辦到的。
 
這個觀念同時帶給佳翰在運動中的很多震撼,也一直讓他學習很多事,他說:「即便有一天不再運動了,但依然可以帶著這樣的信念轉移到其他的事物之上。」而這對他來說,就是運動所帶給他的價值,成就一點也不重要了。
 

為自己設定底限,回歸享受比賽

運動並非堅持才最好,心理健康才會真正動得好

談到養成之中的受傷問題,雖然沒有無傷的運動員,但佳翰卻認為,會不斷受傷,有很多時候,是台灣教育的問題。我們一直有種觀念是告訴大家要要堅持忍痛,才能勝利,但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笨的方法。
 
以前他們的訓練模式是一個傷沒好,又接著另一個新傷的出現,然後一直持續練習著。但佳翰說:「人生為什麼非要不斷忍耐呢?」要運動的好絕對要很聰明,要練得好絕對不是練的最多。運動員的健康與一般人不同,他們所謂的健康是指要能承受運動強度的健康才算是真正的健康。
 
過去很能忍耐的他,在加上學校的教育,真的是極限超過極限。但經過了這麼多的挫折與視野,現在的佳翰認為,即便有一天拿了奧運金牌,但心理不健康也是枉然。真正的健康是既會運動又會享受生活,並能隨時隨地回到初衷,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享受比賽。
 

珍惜能動得自己,享受喜愛的事物

目前佳翰正全心全意的為18年的亞運會努力訓練著,他認為錢可以以後再賺,但是運動沒有辦法等待。想要做好一件事情不容易,所以依然要給自己一個底限,將現階段的目標做好,因為運動是沒有辦法預期的東西,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所以不要想太多,專注訓練就對了。
 
關於新手的建議佳翰表示,如果是撐竿跳的項目進入門檻會較高,但不管任何運動,對於目標的設定是給還無法確定自己方向的人,大部分的人仍然應該要享受當下的訓練及比賽,認真的面對每一分每一秒的自己,在還能享受的年限之中好好珍惜,在一定的條件之下,盡量享受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對佳翰而言,運動就是一個不斷尋找生命感動的點,感動自己才有機會感動別人,用自己的表現感動別人,幫助其他人一起努力向上。當回想起來,可以笑得很開心,這才是運動最根本的價值。

撰文/瀅瀅
攝影/鄧穎謙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