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紐約這家 Asphalt Green「AG6」健身房 用互動燈光標誌激起你的「運動第六感」
1
紐約這家 Asphalt Green「AG6」健身房 用互動燈光標誌激起你的「運動第六感」
2
健身狂藝人李沛旭
健身狂藝人李沛旭:健身是一種救贖
3
深蹲時膝蓋要超過腳尖?肌力與體能專家(CSCS)的亞倫•霍什格博士這樣解釋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紐約這家 Asphalt Green「AG6」健身房 用互動燈光標誌激起你的「運動第六感」

2016-08-04
話題 健身 趣味 趨勢

健身房也許總是像個沉悶的空間,伴隨一些人的嘶吼聲,在其中做訓練似乎真的很痛苦。

但總是有人能夠想出一些更有趣的方式來改變你的訓練。最近紐約一家叫做 Asphalt Green 的運動中心,在其上東城分館(The Upper East Side gym)推出了一種新式的健身房「AG6」。

私人健身房Asphalt Green 推出AG6互動教室。 ©inhabitat.com

訓練視覺化 燈光效果刺激感官好有趣

特別的地方是在於,1800 平方英呎的面積內,牆面和地板上有很多會發光的圈圈和數字,就像是跳舞機和遊戲場的陳設,以刺激視覺的方式讓來此運動的會員能與環境中的各式裝置做互動。

AG6的命名也很特別,AG當然是該場館名稱的縮寫,數字6則是負責人Jennifer Coccia對於這個課程的期待:激起你的「運動第六感」。「在一般的訓練上你已經具備力量、靈活性、彈性、耐力、速度等五種能力,我們這種訓練方式能夠喚起你的第六種,也就是肌肉記憶。」Coccia說。

你可以按照地板上亮起的圈圈和數字來改變開合跳、波比跳 (burpees)、啞鈴上舉等等的姿勢和落腳點,啞鈴單臂划船、側棒式、登山者式等各式訓練動作,或是將球迅速投向牆上亮起的燈圈……總之,這個特殊的健身房將一切常見的動作都遊戲化了,以電腦程式通過聲音與燈光指引你一步一步闖關,做完這組換到下一關。

©kaylainthecity.com
©Asphalt Green
根據指示丟球。 畫面翻攝YouTube
阻力帶立定跳。 畫面翻攝YouTube
根據牆上亮燈指示觸摸熄燈。 畫面翻攝YouTube

該健身房互動教室官網:
https://www.asphaltgreen.org/ues/programs/fitness/training/ag6/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健身狂藝人李沛旭:健身是一種救贖

2021-05-05
健身專訪故事減脂增肌重量訓練人物誌

知名藝人李沛旭,2018年開始進軍健美賽,2019年起更決心轉職成為一位業餘健美選手,成為臺灣健美界令人矚目的新星。而以40歲高齡才進入專業健美領域,這其中有怎樣的心路歷程與人生轉折?日前我們在健身工廠桃園經國廠訪問到了李沛旭,且聽他娓娓道來:

健身狂藝人李沛旭
知名模特、藝人李沛旭:健身對我來說是一種救贖。

李沛旭透露,最初開始接觸健身是19歲,剛開始進模特圈,公司要求健身,當時公司前輩余凡鏮身兼他們的老師,帶他們進入公司合作的健身房,帶領他們認識這項運動,也要求他們以後要好好做這件事,因為「模特兒是用來撐衣服的」。不過李沛旭記得他第一次摸到鐵片就覺得自己會喜歡這東西,而且沒想到日後比前輩更瘋狂在從事這項運動,雖然之後課業關係變得更為忙碌,他反而轉往學校的健身房,也慢慢養成健身習慣。

李沛旭轉型成為業餘健美選手
知名模特、藝人李沛旭轉型成為業餘健美選手。

李沛旭說,「你喜歡了這東西之後自然而然會去研究它到底是什麼」,因而從健身、健美到健美比賽慢慢有點概念。不過20多年前的台灣,資訊傳播不如現在發達,很多國外資訊都要靠報章雜誌獲得,他當時對健美的概念都是從前輩放在健身房的一兩本國外健身雜誌獲得,所以「那時候能吸收到的資訊很有限」。不過他已經知道國外有健美比賽這件事,而且裡面的選手都要「練得很大隻」,他想,「原來經過努力、經過鍛鍊是可以變成那樣的」,對於健美的嚮往於此開始生根發芽。

然而,從早期當模特到後來當藝人,業界的標準往往和他的理想有所扞格,「他們給你另一套標準就是有線條、有腹肌,但是不要練太壯。」於是前面10多年,李沛旭總是遵循著這樣的標準,「你會容易自我滿足。」因為身為一個公眾人物,做什麼事都很容易會被放大,健身也一樣,他雖然覺得自己沒練怎樣,「就是一點點腹肌,也沒什麼維度」,但相較於其他藝人來說,他往往被捧為「猛男」。

熱愛健身的李沛旭
因大病改變人生觀,熱愛健身的李沛旭因緣際會投入健美比賽。

人生觀的改變,是在他2016年8月生了一場大病開刀治療,腸沾黏這個宿疾又再一次找上他,因為這個病讓他不能好好吃東西,既不能繼續健身也開始暴瘦,他沒想到一個他幾乎已經忘記了的病會再一次找上他,他19歲曾開過刀,當時醫生便告知以後還會再復發,但「沒辦法告訴你什麼時候會再復發,也不是你做了什麼就一定不會發生」,於是他當時就在想,既然不知道它下次還會不會再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活多久,那麼要不要把以前很想做但還沒做的事情做一做?

病癒之後,李沛旭開始努力回復健康、回復可以運動的狀態,並找回自己的體型,日積月累下來,「變大隻變很壯」這個年輕時很想要追求的理想就慢慢地變成他努力的目標,到了2018年,在他覺得自己「回到以前體態,甚至更加前進了」時,因為認識一些有在比賽的教練,曾聊過這方面話題,也因為這幾年有了「健體」這項目的比賽,他突然有了一個想法,「為什麼不試試看?」

他記得那時是10月底,他剛完成電影拍攝工作,到年底好像都沒什麼事,於是「就來準備看看」,在基於多年來從前輩與網路上吸收的資訊,在沒有告訴任何人的情況下嘗試著自己默默備賽,報名了年底健身工廠所主辦的IFBB職業卡資格賽,也就是他人生第一次比健美賽。

李沛旭圓人生健美夢想
為了一圓人生夢想,李沛旭毅然決然成為業餘健美選手。

他透露自己第一次真的只是「想到此一遊,想要圓夢」,因為雖然一直很想站在台上當一個健美選手,但是他知道自己靠土法煉鋼是不可能和那些每天很執著、很專心在研究這些東西的業餘健美選手們比,不過也因為他上台了,知道自己「你可以的」,他又是健身圈知道有在健身的藝人,因此事後獲得關注度非常高,他也很感動因為健身,喜歡他的人變多了。雖然因為台灣酸民文化,他預想自己以雙重身分上台,有可能會接收到惡意攻擊,不過當天他卻沒有,迎接他的是台下滿場的歡呼,他真的蠻開心會收到這麼多正向的回應,也讓他更堅定往自己要走的這條路闊步向前,「如果我只是這樣初試啼聲、趕鴨子上架,我可以做到這樣,那如果我很認真,我可以做到怎樣?那如果我再更認真一點,我又可以變成怎樣?」

因為看到自己一段時間的改變,加上一點一滴成就感的累積,這些念頭慢慢成形,於是他在2019年年初時就決定轉型,成為一個專職的業餘選手,「我就是一個很簡單的想法,我在做一個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雖然40歲對於一個運動員來說是很大的年紀,場上的其他選手幾乎都小他十來歲,但是「趁我還能舉得起鐵片、還能夠上台,我為什麼不做?」

李沛旭的備賽訓練
前後三場比賽可以明顯看出李沛旭的備賽訓練成果。 (李沛旭提供)

於是,2019年,李沛旭出賽了6月在北京舉辦的奧林匹亞健美賽(奧賽)」,以及年底第二屆亞洲IFBB健美資格賽。對他來說,那場比賽不僅僅是拓展眼界而已,「那是另外一個世界」。不用談西方選手,光是中國選手的水平就非常高,而且「那邊經費夠,擁護的人多,風氣又好,然後比賽的規模又很龐大」。他表示,當然每個人都是盡全力在準備,但過磅時看到那一排選手就知道自己差多少,因為健體比賽沒有體重限制,他說他這組幾乎都在80–90公斤,而他當時都已經減完收乾了也只有76公斤左右,光視覺上就差了一截,「走出了這個小圈圈,走出了你的井,你才會知道你差多少,不然就只是回到井裡那隻覺得自己很壯的青蛙。」因此那趟回來他便努力增重,到年底再上一次IFBB台時,已經明顯與前一年有很大差別。

增重其實是李沛旭最大的課題。有腸沾黏病史的他,吸收能力較一般人為差,因此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看到他的改變,可見這一年多來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當一個選手,不是「下個月要比賽,我現在開始準備,今天吃一些雞胸肉,明天吃一些魚肉,我這樣就可以去比」,不是這樣,它不是只有這一兩個月,「你這一年都活得是一個選手,不管訓練、休息、飲食都是。」

備賽的準備,李沛旭透露,在增的時期,他會刻意提高熱量的攝取,他會把碳水(化合物)加倍吃,超過TDEE(每人每天所需要的總熱量),當然對健身的人來說,注意的不僅僅只是熱量法則,還有三大營養素(澱粉、蛋白和脂肪),這三個要素比例上的配置。他透露自己飲食都比較傾向低脂,倒不是害怕吃油,而是在備賽上面,油脂很容易讓熱量超標。當熱量超標,第一不容易減下來,第二則是容易讓胰島素極端地分泌,會讓你無形中累積脂肪的機率提高。因此他無論增或減,脂肪都設定在60g左右,蛋白質也吃差不多一樣,只有澱粉的設定會有很大的不同。這是腸胃不佳的他讓自己能在增期大幅增重的應對措施。

從事健身讓李沛旭感覺活著
從事健身讓李沛旭感覺活著。

而從事健身,對他來說有什麼影響?李沛旭認為,就運動習慣而言,「它讓我感覺活著」;就動機而言,「它可以給我一個證明我活著的機會」,所以就是「Be Alive」。他說,他可以來訓練一天,就表示他可以克服身體上的缺陷或疾病,以及年紀帶來的困境,也就表示他在證明自己並沒有被打倒。他常聽到一般人或粉絲說沒時間運動,他覺得那都是藉口,如果「你好手好腳又吃得飽吃得下,也沒有像我開過刀、有半月板磨損、三尖瓣回流等等問題,每天有時間上網玩手遊,怎麼會沒有時間來運動?」因此,健身對李沛旭來說就是讓他感覺自己活著,並且「一直持續戰勝自己」。

對於現在的李沛旭來說,前方還有無數的挑戰在等著他。每天都想要追逐「更大、更重、更漲、更好」的他,不服輸的精神讓他持續鞭策往自己更理想的境界前進。「增的時候不夠大、減的時候不夠乾」,每個選手追求的不外乎「又大又乾」,但是大跟乾之間的拉鋸戰在備賽期間是每一個選手最需要克服的難題,「我要如何在身體可以擁有最大輸出、巨大維度的狀態下,還可以讓皮下脂肪很乾,這是比較不符合生物邏輯的事情」,所以每次比賽完就會重新檢討修正下一季備賽的操作模式,他設定的目標就是要讓自己往以90公斤上台的目標前進。

臺灣健美界前輩黃建智(左)與李沛旭情同師徒。(李沛旭提供) (李沛旭提供)

而在健美這條路上,他覺得自己最大的貴人就是前輩黃建智(獅王),他和獅王是2018年在IFBB賽中獅王的自營營養品牌攤位上認識,沒想到後來獅王便很熱情地寄一大箱給他試喝,「大概是一個健美選手半年的量」,後來因為李沛旭那一陣子很常待在南部,獅王看到他的FB動態便找他出來吃飯,並詢問他有沒有意願當品牌旗下的選手,讓他深覺受寵若驚,開始合作之後,身為臺灣健美大神的獅王也慷慨分享許多備賽經驗與訓練法則,讓他「求之不得」,所以,他說獅王是他這輩子唯一真正請的教練,也是他的師父,有獅王的帶領,讓他在2019年的兩場比賽明顯進步許多,他深表感激。

以前,演藝工作對李沛旭來說是職業,健身是興趣;而現在,當一個業餘健美選手是職業,演藝工作對他只是興趣,是嗜好,「進入健美競技界本來就是一個異於常人的狀態,每天在健身房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跟這些不會對你笑、沒有溫度的鐵片臭臭地流汗,每天都酸痛」,大部分人都不願意做這種事情,「這是一種瘋狂。」

以前藝人身分投入健美比賽有優勢嗎?李沛旭認為沒有,唯一有的是上台展現自我這件事,這是他過去20多年都在做、駕輕就熟的事情,所以他可能比一般選手更沒有「上台會緊張」這種顧慮,唯一的顧慮則是,以往他上台純粹是一個表演者,他就是主角、是全場焦點,某種定義來說他已經贏了;而現在站上健美舞台則是一個選手,來比輸贏的,要站上去讓別人評比看看「是輸還是贏」,所以也是一個對自己過去備賽期以來有沒有做好的一個檢視。另外一個是優點也是缺點的是,身為一個藝人會被放大檢視,「他就該練好啊」「他練這樣也敢上台喔」,因為他今天是李沛旭,他就會被拿來跟場上最強的來做比較,這是他覺得身為一個公眾人物的必修課題。

以藝人身分投入健美賽
以藝人身分投入健美賽,李沛旭認為沒有特別優勢,反而會被放大檢視。

在演藝圈內,因演戲認識,來自日本的夢多(大谷主水),也受到李沛旭的啟發而開始投入健美比賽,「我受到你的鼓舞了,哥」,本來就是日本奧運跆拳道國手的夢多,去年也參加了包括IFBB資格賽在內的兩場比賽,李沛旭認為他是國內很認真在投入健美而且也做的很好的一位朋友,「我們算是演藝圈的代表」。

對於國內健身產業的觀察,李沛旭透露,在他剛開始健身時,國內已經有一波健身熱潮,當時健身是一件很流行、很時尚的事情,但那風潮竟像蛋塔一樣,四五年就消失了,大家都不運動了,因此很多健身房都倒光光。但這幾年這波「燒很久」,健身房一家家開,雖然背後有商業行為和利益的考量,但是就運動風氣來說,他認為這是很好的,在現代的生活型態,他覺得大家真的都需要運動,不僅僅是外在的鍛鍊,心理上也有很高的紓壓成分在,他非常樂觀其成。另外他認為近來健美比賽熱潮,對於帶動健身產業來說,也是一件好事,例如他非常肯定健身工廠引進IFBB PRO這個協會、辦資格賽,對於台灣健美圈都是一個很大的事,「自己在一個小圈圈裡面玩沒意義,要跟國際上一起玩,不管在眼界上、能力或方向上才會有長足進步」,「跟國際組織接軌辦國際賽就會有外國人來,你就會知道他們強在哪裡」。

業餘健美的李沛旭
李沛旭將持續在業餘健美道路上精進自己。

展望未來,李沛旭表示自己還是會將眼光放在國際賽,今年規劃去參加至少一場奧賽,5月在北京的這場賽事,因為疫情影響,現在還有一兩個月,目前不知道會不會舉辦的狀況下,他希望先花長一點的時間把自己的準備得「更厲害一點」,因此目前目標是鎖定10月在蘇州舉辦的奧賽,長遠計畫,他希望自己有機會進軍古典健美,但「首先要把腿練好」。

對於給新手的建議,李沛旭倒是很簡單:「不要想那麼多,練就對了。」現在資訊發達,年輕人太習慣從手機上面看到的一切,他常遇到粉絲朋友擔心「這個會代償」「那樣會訓練過度」等等,他的建議是不要擔心這麼多,不實際試一次怎麼知道那適不適合你?「你沒有運動過度過,怎麼知道你運動過度了?」「你怎麼知道你的極限在哪裡?」因此,他覺得受不受傷是難免,重點是在於你要實際嘗試過才知道那是怎麼一回事,你才會知道怎麼做才對。

至於健身對李沛旭來說是什麼?他說,日前上一個網路節目訪談時,主持人當下歸結出一句話:「健身對我來說是一種救贖」,他覺得這就是對他最貼切的定義。

本篇文章由「健身工廠」授權刊登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深蹲時膝蓋要超過腳尖?肌力與體能專家(CSCS)的亞倫•霍什格博士這樣解釋

2019-09-27
健身知識庫書摘觀念運動傷害腿部肌群臀部肌群下半身肌群重量訓練

很多人堅信深蹲時膝蓋絕不應該超過腳趾!我最近在密蘇里大學為物理治療系學生客座一堂課,我問了一個簡單問題:這裡有多少人認為深蹲時膝蓋絕對不能超過腳趾?每位學生都舉起他們的手;然後我接著說:「你們全都錯了!」沒有人確定這個迷思哪裡來的,但是這已經成為健身與醫學界的主流,這項指導甚至成為國家肌力與體能學會(NSCA)關於如何正確教導深蹲的指南。

但是這真的那麼危險嗎?自2005 年以來,我有機會在同一平台上觀看並與美國最優秀的舉重選手比賽,要在上搏時舉起最大重量,舉重選手必須在深蹲位置抓住槓鈴。槓放在胸部上時,為了保持直立,許多舉重選手的膝蓋會超過腳趾。這些舉重選手每次舉起槓鈴時都會傷害到膝蓋嗎?

限制膝蓋超過腳趾?

以前在深蹲時,限制膝蓋超過腳趾的口令只不過是對更深層問題的快速解法,事後來看這口令的最初使用者,很可能是出自善意的力量教練或物理治療師。當運動員深蹲姿勢不良時,他們經常先由腳踝移動。當腳踝移動會使膝蓋往前移,然後身體重量會往前轉移到前腳掌;這類動作問題被稱為「膝蓋優先」方法,這種移動方式造成膝關節的剪力更大並增加受傷風險,最終導致疼痛。

對許多人來說,這似乎是個膝蓋問題!以向前移動膝蓋的不良姿勢的深蹲運動員經常會出現疼痛,因此,限制這種向前的動作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對嗎?然而,限制膝蓋向前的動作只能解決大問題的一部份症狀;問題其實出在平衡!膝蓋只是鉸鏈,它只會根據腳踝與臀部的狀況而向前移動;深蹲時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是臀部與踝關節的情形,而非過份關注在膝蓋發生了什麼。

膝蓋優先移動方式可能會增加受傷風險

深蹲的絕對要點之一是身體重心必須保持在兩腳之間的位置,這使我們身體保持平衡並有效地工作以產生力量與爆發力;徒手深蹲期間我們的重心在肚臍周圍;而在重量訓練期間槓鈴成為我們的重心,我們動作的效率取決於如何能夠保持這個重量在兩腳之間。當膝蓋在深蹲前期向前移時,運動員的重心向前移動到前腳掌,因此,限制膝蓋向前的口令實際上是矯正了重心向前移動的問題,這與膝關節本身無關,而是要確保運動員保持平衡。

向後坐深蹲

所以我們如何矯正腳踝先移動呢?口令「向後坐下」或「臀部向後推」能使運動員在向下深蹲時,由臀部先移動而非腳踝;這使身體的力量來源(後側鍊)參與,這麼做也同時限制膝蓋過早向前移動,這會使運動員的重心保持在雙腳中間。

然而,限制膝蓋向前移動的口令只能起到某程度的作用;要達到全深度深蹲,最終膝蓋在某時點必須向前移動,當我們蹲得越深膝蓋就越需要向前移動才能保持平衡,這概念對很多醫療界人士來說很難理解,讓我接著解釋,為了達到全深度深蹲時,我們臀部重心最終必須被拉到膝蓋下方,這使我們保持平衡與胸部挺直,因為,膝蓋是鉸鏈關節!根據臀部與腳踝的情形而移動,此刻它會向前移動。

(左)向前移動膝蓋的不良姿勢,容易導致受傷。(右)身體保持平衡並能有效地工作,能產生力量與爆發力。

觀察重點

下次當你看某人深蹲時,注意看哪個關節先移動;以不良姿勢動作的人會先移動膝蓋,相反來說,動作良好的運動員會首先移動臀部向後。科學已證明健康運動員的膝蓋在深蹲最低位置是安全的,無可否認這項研究,只要避免過重的負荷以及使用良好技巧,在深蹲最低位置時膝蓋可以而且必須超過腳趾,才讓臀部能完全蹲下。

力量教練麥可‧ 鮑伊(Michael Boyle)曾寫道:「問題不在於膝蓋的位置,而是在於重量分布在哪裡以及哪個關節先移動?」記住!膝蓋只是一個鉸鏈關節。只要保持穩定(與腳掌對齊),我們就不應該擔心它。正確的深蹲在於先移動臀部且保持平衡。其餘的部分身體自己會調整。

書籍資訊

• 文章摘自采實文化, 亞倫‧霍什格( Aaron Horschig)著作《強肌深蹲》一書。

本書特色
☆ 一本專為運動員&健身者寫的深蹲聖經。
☆ 徒手深蹲.槓鈴深蹲.深蹲科學,深蹲要領全面解析。
☆ 練對深蹲,發揮全身力量,明顯提升運動效果。

• 更多采實文化《強肌深蹲》一書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