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在夏天來臨時到健身房運動後,在睡前身體熱到睡不著的經驗呢?很多人會選擇在晚上8、9點後避開下班人潮的時間去運動,因此運動完後離就寢的時間很近,尤其是夏天來臨時,即使開著冷氣也會感受到身體在發燙。這篇文章來告訴你,究竟是什麼原因在大量運動後讓身體發燙到睡不著,我們可以怎麼解決呢?超負荷訓練造成的後燃效應又會給身體帶來什麼效果呢?
相信很多剛健身完的人在夏天疫情期間進出公共場所量體溫時很難通過37度的檢測,我們常常在超負荷訓練後,產生身體發燙的現象,再加上天熱讓體溫迅速提升,常常要休息一下,讓身體冷卻後再量體溫,否則無法通過檢測而被拒絕在外。
最容易造成身體發燙是從事腿部訓練的時候,因為腿部的肌肉佔全身的肌肉總量一半以上,因此腿部充血的時間相對來的緩慢,至少需要三至四個小時的時間才會慢慢恢復,因此在充血的時候身體的血液會往腿部集中,並產生熱能。如果是從事上半身的訓練,如胸肌或背部訓練,只需要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充血,相對的比腿部訓練來的快速,因此腿部訓練的援慢充血,就是造成你晚上身體發燙的原因之一。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於2002年的一項研究中,以數位年輕男性運動員做為受試者,並要求他們完成30分鐘的高強度的重量訓練,其中包括握推、挺舉、深蹲等動作。重量訓練結束後,研究者持續觀察這些運動員的氧氣消耗量,結果發現,在重訓後的38小時內,他們的氧氣消耗量都明顯高於運動前的水準。
因此,氧氣是身體燃燒熱量時所需的必要元素,意味著這幾位運動員在高強度重訓後仍在持續消耗熱量,這也就是所謂的「後燃效應(after-burn effect)」,也是一般我們常聽到人家說,運動後會持續的燃燒熱量的概念。
然而並非每個運動都會造成後燃效應,必須是高強度的運動才會有後燃效應的產生,如超負荷的重量訓練、TABATA、HIIT、飛輪等訓練方法才會造成後燃效應,讓你的身體熱量能持續的燃燒,研究顯示最多可以燃燒48小時,但僅能幫助你燃燒7%至15%運動消耗時的熱量,因此,持續保持運動,持續燃燒熱量是非常重要的事。
想要成為巨巨的三個要件就是,睡眠、訓練跟飲食三項缺一不可,因為睡眠品質不好會產生瘦素、胰島素敏感度、飢餓素、皮質醇、睪酮、生長激素、類胰島素生長因素等荷爾蒙異常的狀況發生。簡單的說,當你睡不好就會直接反應在當天的訓練上,不僅表現沒有精神狀態時好,也容易疲備跟厭倦,大大降低持續運動的意願,甚至在過於從事超負荷訓練時,更需要安排休息及睡眠時間,建議在訓練腿部的前一天跟訓練當天提早一至兩小時睡覺,一方面是補充練腿日的精神狀況,另一方面練腿日會讓身體發燙,讓身體提早休息。
好的睡眠品質是剛入眠的90分鐘內,研究發現生長激素在這段時間分泌最多,然後這段時間睡得好的話,之後的睡眠基本上就會很穩定,如果一開始睡得不好,之後睡的再久都會覺得睡眠品質不好,因此先讓自己提早放下手機跟電腦,好好的讓身體放鬆,並適當的補充營養素,這才是持續運動的好方法。
在運動後身體發燙還要穿衣服睡覺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因為我們在睡眠期間的體溫會下降,身體核心溫度(又稱深層體溫)會從睡前的37°C逐漸下降,入睡後的4個小時,最低會降到36°度C左右,與白天清醒的時候,體溫會維持在37°C左右不同。
到了睡眠期間,身體核心溫度下降時,便進入深層睡眠狀態,身體就會啟動細胞自我修復功能,這時候高體溫的身體如果在沒有穿衣服的情況下入眠,不僅容易感冒,也容易蓋被子太熱,不蓋又太冷的情況發生,那不如就穿著睡衣,即使不蓋被子也不會著涼,至於睡衣的款式,可以依照個人習慣和季節來選擇,舒服的睡眠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建議在運動完時別急著馬上洗冷水澡,花5–10分鐘的時間做伸展運動,讓僵硬的肌肉得到放鬆,減少受傷的機會,你可以選擇做完伸展後再洗澡,或是先以溫水的方式沖泡澡,再慢慢轉為冷水,因為運動後身體的代謝廢物正隨著汗液排出,可以等排出完整後在進行沖泡澡。
另外,運動完後體溫較高,若用冷水沖澡,可能會使皮膚表層快速收縮,造成新陳代謝被打亂,體質較敏感的人,甚至可能會引起閉汗症或靜脈曲張等症狀,以溫冷的方式來沖澡,就可以舒緩身體發燙的不適感,或是可以用局部冰鎮的方式舒緩發燙肌肉的部位。並且在睡前可以將腿抬高,讓血液回流也能舒緩身體發燙的不適感,如果有持續的不適感,就要求助醫生給予醫療上的建議喔!
相信各位都知道想讓訓練變得更加有效率,就必需要對自己的訓練目標有更明確的認知,凡舉增加訓練的重量、動作的反覆次數或是增加訓練組數,都是為了達成訓練目標的手段之一,但你是否忘了訓練最終的目的就是肌肉!而當我們要有效率的訓練肌肉,就必需要專注於刺激肌肉的生長要素上,接下來我們將依據刺激肌肉生長的5個要素來做介紹,並依據重要性依序排列。
當收縮中的肌肉因負重而被迫伸展,主要是收縮力量與外來阻力相抗衡的結果,也很容易會造成大量的細胞受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重量訓練的離心收縮期,另一個狀況就是進行伸展動作的時後。然而,當負重與肌力相抗衡的階段就會產生肌纖維的撕裂和強迫組織自我修復成長,簡單來說伸展的張力是肌肉強烈生長的訊號,因此,必須透過離心收縮的訓練技巧,才能讓肌肉的成長出現最大化。
當肌肉因為負重而導致收縮困難的時後,就是必要進行強化與成長來抵抗外來的阻力,所以,我們就必需要透過正確的收縮訓練技巧來達到肌肉的生長效能,因此,在許多的訓練規則上會將增加負重或增加總訓練重量,來確保肌肉能持續的接受刺激進而成長。
我們都知道重量與強度絕非是影響肌肉生長的唯一因素,否則我們就只要透過最大肌力的重量來進行1RM的訓練就可以,根據200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並非越接近最大肌力的重量訓練,對於增進肌肉成長效率是最好的,因為,肌肉整體所承受的張力時間也扮演了一個決定性的角色,試想當訓練的重量越重,肌肉能反覆執行的次數就越少,相對來說肌肉所承受的張力時間也就越短。
如果採用過輕的重量進行訓練,則肌肉能反覆接受張力刺激的時間越長,但承受的張力大小可能就不足以刺激肌肉的成長訊號,在多項的研究中也發現,會出現這種現象的負重,一般來說都介於最大肌力的20-40%之間,因此,我們必需要在受力的大小與時間之間取得絕佳的平衡點,經過多方面的科學研究結果,顯示最佳的負重平衡點大約為最大肌力的70-80%左右。
當我們體內肌肉組織的代謝功能被激發到極限時,身體的乳酸就會開始產生堆積,這時肌肉組織就會出現一種被燃燒的感覺,進而產生刺激肌肉合成作用的訊號,這個訊號由於是透過酸性物質所產生出來,因此,被歸類為化學因素與前三項所敘述的物理因素,透過增加負重和創傷式訓練來增加肌肉成長不同。
你有發現當肌肉重複進行某一項訓練動作,會因為反覆的進行收縮產生充血的感覺,這個反應被稱做肌肉膨脹感 (pump),這時多出來的血液將會負責將營養與氧氣帶入肌肉和代謝廢物等等,同時,也會造成肌肉組織某部分的變形。假設透過肌肉膨脹感讓更多的血液流入,就會造成肌肉纖維組織間的距離被越推越進,形成一股機械性的限制力量,這也是促使肌肉生長較弱部位的訊號,由於這樣的反應並非創傷性,因此,可以透過高頻率進行反覆訓練,尤其適合當做促進恢復的方式。
資料參考/menshealth、barbend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