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英冒險家成功登上巨岩,成為25年來第一位征服者!
1
英冒險家成功登上巨岩,成為25年來第一位征服者!
2
「台日野球留学支援」攜手「接棒未來」棒球公益計畫
3
美國Outside雜誌2015最佳冒險攝影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英冒險家成功登上巨岩,成為25年來第一位征服者!

2016-09-21
話題 戶外運動 攀岩 故事 新聞

對於一位愛攀岩運動者,當你成功登上頂端時,望著眼前熟悉而又陌生的風景,這一路的艱難險阻似乎都不值一提了。但當不斷的失敗爬不上去時,一些攀岩者可能會就此打消念頭並放棄。而有些攀岩者攻頂不是為了看這些美麗的風景,而是為了挑戰自己的極限並戰勝自我,並征服自己內心的恐懼。

位於愛爾蘭梅奧郡的知名「Dún Briste」巨岩,是全世界攀岩家不斷挑戰又重覆失敗的聖地,這一塊從海底浮出的巨岩高達 48.7 公尺高,險惡的攀岩環境以及天氣變化相當容易讓挑戰者喪失意志以及體力。

Dún Briste ©dailymail.co.uk

而英國有位冒險家伊恩·米勒(Iain Miller)在2016年八月份完成這項偉大艱困的壯舉。米勒今年46歲,與隊友計畫後並開始執行這項艱鉅的任務,而在隊友的協助之下,他成為在25年內第一次成功登上這塊巨岩的人,這也是也是歷史上第2位成功的挑戰者,這個長久的歷史就可以知道這一塊岩石有多麼難以征服。

Iain Miller 與他的隊友 ©dailymail.co.uk

Iain Miller 也很開心的在他自己的twitter 上分享攻頂的榮耀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台日野球留学支援」攜手「接棒未來」棒球公益計畫

2018-10-03
球類話題戶外運動棒球新聞

「台日野球留学支援」攜手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的「接棒未來」棒球公益計畫,於10月3日舉辦『追夢工程計畫』啟動記者會。為提供台灣年輕棒球員多元的發展方向,期望透過『追夢工程計畫』,協助台灣年輕球員赴日本高中就學、學習語言、精進球技及增加國際觀,並提供生活支援照顧、生涯發展等全方位規劃,培養更多文武雙全之棒球選手,在未來能將旅外經驗帶回台灣,提升台灣棒球環境,成為台灣棒球向上的力量。為支持『追夢工程計畫』,中職教練林威助及職棒球星蕭一傑也現身力挺,透過世代對談,分享自身旅日的心路歷程及經驗,鼓勵所有年輕球員不斷精進自己、勇於追逐夢想。

「台日野球留学支援」攜手「接棒未來」棒球公益計畫

「台日野球留学支援」致力協助有夢之棒球選手

棒球被封為台灣的國球,許多台灣的年輕球員為一圓棒球夢,努力追尋更高、更好的棒球殿堂。其中,前往日本高中留學打球也成為年輕棒球員們未來發展的選項之一,資料顯示,赴日野球留學人數在20年間成長超過10倍,但之前一直沒有公開的申請管道,直到「台日野球留学支援」的出現。

「台日野球留学支援」至今邁入第三年,創辦人暨執行長晁菘徽也曾赴日本高中打球留學,期望透過自身經驗,致力協助努力追逐棒球夢想之年輕選手們,提供多元的未來發展規劃,以公開、透明之平台,提供青少棒球員赴日學校媒合、生活支援、生涯規劃等全方位完善服務。至今已成功媒合7位球員至日本高中就讀、學習,並給予生活上的輔導及照顧。晁菘徽表示:「赴日留學可讓選手們兼顧學業及技術,透過到日本留學,也可以學習到語言及體驗文化的交流,使選手有機會發展不同專長,提升未來投入社會的競爭力。」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發言人歐陽劭偉表示,「接棒未來」棒球公益計畫長期關注台灣基層棒球斷層問題,期望透過自身公益資源的挹注,協助更多有棒球夢的球員們赴日圓夢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接棒未來」棒球公益計畫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的「接棒未來」棒球公益計畫,多年來關注台灣基層棒球斷層問題,藉由長期捐助球具裝備與教育訓練等項目,扶植基層少棒,支持台灣基層棒球正向發展,至今已有近1,000位小球員受益。因認同「台日野球留学支援」之精神,並與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接棒未來」棒球公益計畫照顧基層、培育棒球幼苗的理念相符,決定於今年攜手合作共同推出『追夢工程計畫』,期望透過自身公益資源的挹注,協助更多有棒球夢的球員們赴日圓夢。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發言人歐陽劭瑋表示:「接棒未來棒球公益計畫長期關注台灣棒球環境,不僅關心球員的發展,也重視球員的品格及教育,與台日野球留学支援的理念不謀而合,期望透過接棒未來棒球公益計畫的資源挹注,能有更多球員獲得實質的幫助。」

「台日野球留学支援」攜手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的「接棒未來」棒球公益計畫共同啟動『追夢工程計畫』

首度推出『追夢工程計畫』 公開徵選3位優秀選手

「台日野球留学支援」與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的「接棒未來」棒球公益計畫,為提供台灣年輕棒球員更多元的發展,也有感於赴日留學的球員需面對費用、語言、文化及生活上等多種挑戰,首度推出『追夢工程計畫』,規劃對象以青少棒為主,透過公開徵選、招募說明募集台灣優秀之國中選手,並將舉辦測試會及安排日本高中教練親自赴台測試,自8月徵選開跑,已有近百位台灣選手報名。未來將徵選出3位球技、品性兼具之選手,由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提供赴日3年之全額獎助學金,至日本高中就學、接受訓練。希望透過『追夢工程計畫』,提供更多有心旅日挑戰的小球員,能有追逐夢想的管道與機會。

同樣有旅日背景的中職教練林威助與中職球星蕭一傑也現身力挺,林威助表示:「選手隻身赴日後,除了必須馬上適應日式訓練並融入團隊,也會面臨到語言不通、文化習慣不同等各種問題及挑戰,有追夢工程計畫提供的照顧與支持,選手可以更放心、專注的融入新環境與訓練中。」

蕭一傑也表示:「以前若希望到日本打球,大多需要透過人脈介紹,現在有一個公開、透明的平台,讓每個潛力選手有機會受到更好的訓練,並可以獲得所需資源的協助。」透過『追夢工程計畫』提供的全方位支援,選手可全心投入學業及訓練,幫助選手圓夢的同時,也藉此培養出更多文武雙全之棒球選手,在未來將旅外經驗回饋台灣,提升台灣整體棒球環境。    
 
『追夢工程計畫』徵選辦法:http://www.hedefoundation.org/news_show.php?NID=34

【關於「台日野球留学支援」】

「台日野球留学支援」成立自2015年,為全台第一個公開、透明的赴日野球留學平台。創辦人晁菘徽過去也曾赴日本高中打球留學,在赴日的過程中,體會到棒球選手的人生不僅是棒球,在傳統的訓練中仍然有追求學業成就的可能性。因此期望透過自身經驗,協助並鼓勵努力、勇敢追逐職棒夢之年經選手們多元的發展方向。

「台日野球留学支援」以想提升棒球技術的國中生為對象,提供前往日本留學的機會及協助,選手於國中畢業後,可接受本計畫提供之服務,包含協助與日本高中媒合進而取得赴日留學打球之機會、輔導在日之生活及提供留學獎學金等支援。透過到日本留學,選手們可以學習到語言及文化的交流,進而有機會發展另一種專長,提升未來投入社會的競爭力。全心全意的投入棒球訓練之餘,仍可兼顧學業。

「台日野球留学支援」官方網站:https://ace.college/
「台日野球留学支援」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tudyingJapan.greenproject/

【關於「接棒未來」棒球公益計畫】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長期關注及深耕台灣基層棒球發展,發現台灣這20多年來基層少棒隊伍銳減近半,憂心棒球人才的流失與斷層,因此自2016年底起推動「接棒未來」棒球公益計畫,透過長期捐助基層球隊棒球球具裝備、舉辦教育訓練及講座等項目,投入推動台灣基層棒球的經驗與資源,期望讓國球的根基更加穩固與茁壯,成為台灣基層棒球最穩定、友善的陪伴力量。

「接棒未來」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aseonfuture/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美國Outside雜誌2015最佳冒險攝影

2016-05-09
戶外運動話題生活極限運動

Outside雜誌日前選出了2015最佳冒險攝影作品19張,這些精采萬分的照片引領讀者進入一個個冒險犯難的大自然探索旅程,張張令人讚嘆。

 1  大峽谷懷舊划船之行

2013年12月,Forest Woodward和他父親划著一艘自製的獨木舟循著1970年童軍探索者的水上路線前進大峽谷。雖然現今動力汽筏比較受歡迎,經過了幾十年,科羅拉多河沿岸景觀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相機資訊:Canon 5D Mark III, 70-200mm f/2.8 鏡頭, ISO 100, 1/4,000 秒 攝影:Forest Woodward

 2  大膽地俯瞰優勝美地

2014年10月,Andrew Peacock和他妻子從加州聖塔芭芭拉出發,到優勝美地國家公園攀爬陡峻的Matthes Crest 海拔3千多公尺高的南北向峭壁。雖然有強風吹襲,他妻子Sabina還是大膽地站上了一個向外水平突出的巨石。

 3  錫安山瘋狂攀爬

在攀爬猶他州錫安山國家公園四天之後,Elliott Bernhagen本來打算休息一天,但是看到天氣狀況不錯,又趕在日落前瘋狂爬上將近500公尺高的陡峰之上去捕捉絕佳的光線。

相機資訊:Canon 5D Mark III, 16-35mm f/2.8 鏡頭, ISO 200, 光圈 f/9, 1/100 秒 攝影:Elliott Bernhagen

 4  滑過優勝美地

Chris Burkard 2014年10月開車到優勝美地,本來打算攀爬海拔1,500公尺高的Half Dome這座垂直切一半的巨石山,但他卻繞道Glacier Point Road去從對面看,使得Half Dome在背景成了一系列起伏的曲線。在這個靜謐的秋日午后,他朋友示範了沒有什麼比用滑板探索這條冬天會冰封關閉的絕美道路更好的方法。

相機資訊:Sony Alpha a6000, 24mm f/1.8 鏡頭, ISO 160, 光圈 f/1.8, 1/200 秒 攝影:Chris Burkard

 5  在優勝美地會令人懼高

2014年9月,Cody Tuttle用鏡頭捕捉了在地朋友Lonnie Kauk攀爬優勝美地國家公園一座海拔三千公尺高的Medlicott Dome,這座山完全為堅硬的花崗岩所構成,而且幾乎成垂直的狀態。「這真是優勝美地最恐怖的攀爬路線之一了,」Tuttle說,「攀爬其上不容許有一絲失誤,但是Kauk似乎挺游刃有餘的。」

相機資訊:Canon 5D MK III, 16–35mm f/2.8 鏡頭, ISO 320, 光圈 f/6.3, 1/400 秒 攝影:Cody Tuttle

 6  在秘魯嘗試挑戰高山路線

2014年5月底,John Wellburn和專業的登山車手Chris Van Dine在秘魯南部探索了好幾十英哩沒有畫在地圖上的山徑,只為了想找一條新路騎到秘魯南部的印加城市Choquequirao。當大霧稍散,Wellburn往回看後方峭壁上的隊友,此時背景顯露出幾百公尺之下的Yanama河谷,他知道這將會是一張超凡脫俗的精彩照片。

相機資訊:Nikon D600, 16–35mm f/4 鏡頭, ISO 320, 光圈 f/5.6, 1/400 秒 攝影:John Wellburn

 7  攀上希臘最磅礡的拱門

攝影者2014年11月和專業攀岩者Simon Duverney花了一整天的時間在Telendos(泰倫佐斯島)。當他們到達人跡罕至的Crystal Cave(水晶洞),他知道Duverney一定會去挑戰攀爬。「他只在上面待了五分鐘,但我知道這是這趟最珍貴的畫面。」Patitucci說。

相機資訊:Canon 5D Mark III, 16–35mm f/2.8 鏡頭, ISO 640, 光圈 f/5.6, 1/250 秒 攝影:Dan Patitucci

 8  驚鴻一瞥:西藏友誼公路

攝影:Nathaniel Wilder

 9  在英屬哥倫比亞的驚滔駭浪之上

在準備了整整一年之後,2014年10月,西班牙籍的輕艇手Aniol Serrasolses從115英呎高的Keyhole Falls(鑰匙孔瀑布)順流而下,衝入Lillooet河。因為這座瀑布上方被狹窄的山壁拱繞,Serrasolses得先從300英呎高的峽谷垂降下來,等到Rogers的同伴從瀑布下方放出一台無人航拍器參與拍攝,Serrasolses才出發俯衝。「他直接划進了人類可能達致的最佳路線上,」Rogers說,「那真是一個神奇的時刻。」

相機資訊:Nikon D4, VR 70-200mm f/2.8 鏡頭, ISO 800, 光圈 f/7.1, 1/3,200秒 攝影:Steve Rogers

 10  苦海惡水的Volvo Ocean Race

Volvo Ocean Race是個三年一次,賽期九個月的世界遊艇比賽,2014年11月在南非舉辦。來自美國的Matt Knighton跟著阿布達比隊出航,拍下舵手Adil Khalid在開普敦西方1,500英哩處遇上了18英呎高巨浪的瞬間。這個區域被視為這次比賽最寒冷的路段,冰冷的猛浪每20秒就把船員打得濕透。「這實在是最完美的快門時機,因為下一秒我的鏡頭就吃水了。」Knighton補充:「海浪實在太寒冷了,鋪天蓋地而來幾乎要令人窒息。」

相機資訊:Canon 5D Mark III, 8-15 mm f/4 鏡頭, ISO 1,000, 光圈 f/4, 1/2,000 秒 攝影:Matt Knighton

 11  在亞伯達發現絕景

家在加州的Chris Burkard 2014年9月以RV休旅車到加拿大洛磯山脈遊覽了兩週。在賈斯伯國家公園的Athabasca 瀑布旁,他拍下同行朋友Christian Fernandez站在一塊類似跳水板的凸出岩石上,並融入在長滿杉樹的奇石怪岩之中,下方水藍色的湖面把朋友亮橘色的外套襯托得格外明亮。

相機資訊:Sony A7S, 24-70mm f/4 鏡頭, ISO 100, 光圈 f/5.6, 1/200秒 攝影:Chris Burkard

 12  決定性的瞬間

夢蓮湖是加拿大班夫國家公園的一個冰川湖,距路易斯湖14公里。它位於十峰谷下,海拔高度為1884米,湖泊面積為0.5平方公里。 由於夢蓮湖是一個冰川湖,因此只有到每年六月底,湖水才到達最高線,折射沉積的岩粉,呈現出美麗的藍綠色。攝影師Tyler Roemer在此拍下Justin Noman以滑雪板滑入半結冰、呈現不可思議純淨透藍的湖水中。

攝影:Tyler Roemer

 13  攀爬在英屬哥倫比亞無底深淵之上

於英屬哥倫比亞Wells Gray省立公園,Christian Pondella紀錄了專業登山者Will Gadd在海拔462英呎的Helmcken瀑布上建立了一條新的登山路線。為了拍到這張照片,Pondella自己也必須從旁邊山頂垂降下來,懸吊在Murtle河之上的半空中。「垂降時我一直看不到底,所以我不斷想著,要是不小心掉下去,大概就直接人間蒸發消失不見了。」

相機資訊:Canon EOS 5D Mark III, 24-70mm f/2.8L II 鏡頭, ISO 800, 光圈 f/7.1, 1/640秒 攝影:Christian Pondella

 14  在人跡罕至之巔泛舟

2014年9月,Eric Parker搭乘水上飛機到英屬哥倫比亞Clendinning湖,拍攝專業輕艇手Nouria Newman在上游從冰河流出來的Clendinning溪,挑戰難度為第五級(專業級)的滾滾白水。Parker說,「順著瀑布下去就是深不可測的急流漩渦,所以我們往上游找,還好上面有許多保存完好、被冰川完美切割的花崗岩,Nouria是世界上最具天份的選手之一,她知道怎麼給我一個最有張力的畫面。」

相機資訊:Canon 5D Mark III, 50mm f/1.4 鏡頭, ISO 400, 光圈 f/10, 1/2,500秒 攝影:Eric Parker

 15  莫三比克・Kero Niuni島,看風箏衝浪的人潮

攝影:Seth Warren

 16  IRONMAN鐵人世界終極競賽桂冠在可納

自從1978年第一場鐵人三項比賽(IronMan Triathlon)在夏威夷可那地區舉辦,可納(Kona)便成為世界各地鐵人的一生之中必訪的朝聖地。每年的世界鐵人冠軍錦標賽,匯集了全球的鐵人菁英,競賽的激烈盛況,絕不是哪一個國家的某場比賽可以比擬的。

相機資訊:Sony a7R, Sonnar T* FE 35mm f/2.8 ZA 鏡頭, ISO 250, 光圈 f/11, 1/400秒 攝影:Jason Cohn

 17  在華盛頓享受完美的純白粉雪

2014年冬天在華盛頓州的伯靈翰氣候異常乾燥,但是2015年2月的一場大雪,將北喀斯喀特國家公園的群山蒙上了一層美麗的白雪。Grant Gunderson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三月,以鏡頭記錄下專業滑雪者Adam Ü的女友Tess Golling在Shuksan山頭劃下了一道完美的曲線。

相機資訊:Canon 1DX, 70-200 f/2.8 LIS 鏡頭, ISO 100, 光圈 f/7.1, 1/1,000秒 攝影:Grant Gunderson

 18  在北喀斯喀特展現雄心

Forest Woodward 2014年3月到北喀斯喀特國家公園做了一次為期三個月的登山旅行,並為一個登山導遊書拍了一些照片。在這張照片中,Jenny Abegg帶領一個West Face登山隊,在海拔600英呎的垂直花崗岩山頭上攀爬著。拍下這張照片時,Woodward訝異著Abegg只有兩年的資歷,卻有如此優異的表現。

相機資訊:Canon 5D Mark III, 14mm f/2.8 鏡頭, ISO 320, 光圈 f/5, 1/500秒 攝影:Forest Woodward

 19  在蒙大拿的無垠天空中飛翔

攝影:Niles Grey

原文/圖片來源:Outside雜誌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