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訓練動作
  • 啞鈴
  • 健身
  • 上半身肌群
  • 跑步
  • 核心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瑜伽
  • 初階訓練
  • 徒手訓練
  • 重量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跑10K
  • 跑步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10大徵兆顯示你已經變成跑步控
1
10大徵兆顯示你已經變成跑步控
2
癌症病人運動
癌症病人運動好處多! 有氧運動降低化療副作用、增加生活品質
3
跑鞋的鞋跟尖差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10大徵兆顯示你已經變成跑步控

2016-09-30
話題 跑步 趣味 馬拉松 路跑

在我們印象中,跑者們的形象總是非常正面樂觀,而且努力報名參賽,並積極追求成績進步破PB。然而,你是否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變成一個「跑步控」了呢?下面10大徵兆趕緊來檢查一下吧!

你是否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變成一個「跑步控」了呢?

1.跑步動態塞滿臉書:打開你的臉書或其他社群媒體,會發現上面都是跑友,不管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反正動態時報上面都是其他人各種各樣的跑步動態就對了,而且,你跑步不但一定要拍照打卡上傳臉書,你的大頭貼一定是在某場馬拉松跑步的照片!

2.獎牌「淹腳目」:你家到處都可以發現完賽獎牌和號碼布的蹤跡,不管是牆上、櫥櫃還是儲藏室。喜歡的、有紀念性的比賽獎牌和號碼布甚至還會特別裱框紀念一番,對吧?

3.隨時隨地穿跑服:若非特別需要,你不管隨時隨地,出門總習慣穿上跑服,不管是自己買的運動服,還是路跑賽送的紀念衫。你並非為了省錢而穿免費的衣服,而是,你覺得穿上跑服比較自在,而且,那還是一種征戰過某場比賽的榮譽,反正,你就是要告訴大家:「我是一個跑者!」

4.隨時隨地拉個筋:你總是隨時隨地想要拉筋伸展,不管是在沙發上、床上還是在大庭廣眾之下,甚至,在排隊購物、停車加油的時機你也總是不浪費,無論如何,這對你的腿筋是有益的。

5.看到綠地就想跑:當你看到一片綠地、小徑、公園等等,你總是會想到,「在這裡跑步應該很棒」,或是「在這練個間歇也不錯」等等。

6.一日之計在於跑:你總是會設定鬧鐘提早起床,以便在一天行程開始之前先出門跑個步。或者,下班回家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換上運動服去跑步。

7.設定目標一定要達成:你會設定跑步目標,不管是速度還是距離,而且一定要達成。比如說,今天設定要跑10K,若是只有跑了9K,你就會渾身不舒服,一定要跑完這個距離,你才會覺得,今天有完成一件事。

8.鎮痛藥膏就是你的香水:別人出門擦香水,而你身上卻總是有撒隆巴斯的味道,不管是貼布、噴劑還是滾珠瓶。用這個味道就可以判定你是不是早上剛去參加了一場馬拉松。

9.別人在跑,你也想跟上去:當你無法跑步,但是看到別人在跑步時,你心裡會不自主生出一種不想要但無法抗拒的嫉妒感。

10.跑到為路徑取名:你會幫你喜愛的路徑取個暱稱例如「河景美堤」、「甜蜜小路」,或者幫你討厭的上下坡路程取個「心碎大道」「好漢坡」之類的別名。

雖然成為一個「跑步控」不一定不是件好事,不過,跑步讓人身體健康,這是不爭的事實,對吧!

分享文章
陳柏長
陳柏長

癌症病人運動好處多! 有氧運動降低化療副作用、增加生活品質

2020-03-11
知識體適能保健陳柏長醫師跑步運動部落有氧運動

癌症目前為國人10大死因第一名。已經有許多研究發現,在傳統醫學治療過後,病人如果有長期規律運動,可以有增進生活品質、減少癌症的復發機率等好處。而耐力運動被認為可降低所有人癌症死亡1/4的機會。

癌症病人運動
癌症病人運動好處多! 有氧運動降低化療副作用、增加生活品質

重點整理

■ 癌症病人運動被認為可以降低焦慮、增加存活時間、減低復發機率,但是每個癌症病人狀況不同,需要醫療專業評估。

■ 如果病人在化療期間進行規律的有氧運動,體能測驗表現明顯較好、更能獨立照顧自己、較不會噁心腹瀉,也較不容易產生嗜中性球低下發燒的狀況。

■ 貿然將癌症病人當作健康人操,是很容易產生問題的!

■ 除了開刀、化療放療等常規治療外,運動可提供病患更好的治療與術後生活品質。作者認為運動應該被納入標準治療的一環。

癌症與耐力運動

癌症病人運動被認為可以降低焦慮、增加存活時間、減低復發機率,但是每個癌症病人有不同狀況,是否除了癌症以外合併其他疾病?是否有其他器官的癌細胞轉移?病人所接受的手術方式為何?都需要醫師及運動專家共同討論如何制定專門的運動計畫。不只是醫師叫病人去跑步、爬山、游泳、騎腳踏車這麼簡單,如果進行運動的強度不足,效果就會不好,但強度過高可能會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雖然坊間有些健身房在教導癌症病人運動,但是癌症病人手術的方式及其可能轉移部位,需要醫療專業評估,比一般人相對複雜。也曾聽說過熱愛跑步的癌症患者,在骨頭轉移後仍然自主訓練,長期進行長跑練習,這都有較高的風險性。

馬拉松賽道上選手努力奔跑

化療期間規律運動的好處

越來越多的研究,針對化療期間運動的安全等議題進行討論。在化療期間運動可以降低神經毒性、減低病患的疲勞感,也有研究發現有運動的病人,他們的血管密度較高,化療效果較好,也能有較低的藥物抗藥性。同時比較不需要因為身體無法負荷,而調整降低化療的劑量。

化療期間病人,可能因為藥物關係導致造血功能變差,身體免疫能力下降,因而外觀上以及自身感覺比較疲倦。病患也容易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狀況。

在化療期間,如果病人有進行規律的有氧運動,可以明顯發現有運動的癌症病人明顯體能測驗表現較好,也更能獨立自主的照顧自己,不需要靠家人幫忙照顧,進而造成一人生病拖垮全家的狀況。

有進行有氧運動的病患,使用止吐藥的比例較小,也可能比較不會有噁心腹瀉的狀況。最重要的是,醫生最害怕化療病人產生嗜中性球低下發燒(Febrile Neutropenia),這些病人如果沒有好好治療,可能會造成死亡,而有在運動的病人,比較不容易產生嗜中性球低下發燒的情況。

化療期間的病人

許多病人因為白血球低下,而需要調整化療藥物的劑量,甚至延長化療間隔的時間。對於有在做運動(有氧或是重訓效果相類似)的病人,比較不會因為白血球低下而需要調整劑量,如果需要調整化療劑量,需要調整的程度也較小,同時比較不容易因為較低的白血球數量,要多休息而暫停化療療程。

有運動的病人,可能身體狀況或醫囑順從性較佳,因此整體完成化學治療療程的比例明顯高上不少。能有效完成治療,並且不太需要調整化療劑量,也讓有運動的癌症病人的整體無病存活率,比起沒運動的病人高上一些。

癌症病人該怎麼運動?

化療期間跑步等耐力運動,可以維持或增強體能,同時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讓病人能更快速回到職場。同時,運動可以減少化療藥物帶來的副作用。

一般認為適合癌症病人的耐力運動強度,在RPE 5-7/10左右,或是最大心律的70-80%(然而多數沒運動習慣的最大心律是測不出來的,PRE 雖然主觀但更實用)。但是還是要事先評估病人是否適合運動,例如骨轉移、發燒、貧血、白血球低下等狀況都需要專業醫師的評估是否適合運動,或是運動強度該如何調整。貿然將癌症病人當作健康人操,是很容易產生問題的。

癌症病人運動

運動可以讓化療較易維持治療準則建議給藥的頻率,也比較不需要減少給藥劑量,因此對於有運動的化療病人,可能會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及較低的抗藥性。所以,治療癌症的醫師應該多多建議病患從事運動,當然有氧運動的入門門檻較低,相對比較好上手。

癌症病人的狀況較為特殊,化療期間的跑步課表要如何安排?一般人會出現的痠痛、身體熱等狀況,都要比一般人更為警覺,很可能需要天天調整課表的準備及能力。化療後幾天會出現免疫力下降等情況,課表的強度如何調整?化療前的運動強度是否需要減低?都需要醫學及運動專家共同去依照個別病人狀況去做調整設計。

如果病人狀況較為虛弱,就不須勉強他們去運動,但對於多數病人應該鼓勵他們在能夠承受的範圍內去做運動。尤其當病人被診斷初期,更應鼓勵他們在這段期間運動,可以減輕焦慮感,以面對後續的手術、化療等常規治療;同時因為初期打下較好的基礎,較能知道病人的身體狀況可以進行怎樣強度的運動,設計運動課表時也能避免過量或過低而刺激不足。

運動對於人們整體健康有很多好處,可以減少慢性病的產生、延長壽命、增進生活品質。事實上,在醫學教科書就常常提到運動對於癌症病患是需要的,但是如何去做、怎麼做安全有效卻絕少被提到。除了開刀、化療放療等常規治療外,我們是否能夠提供病患更好的治療?加強現有的治療效果,並且強化病患治療期間與之後的生活品質,讓病患及早回到工作岡位,減少家庭及國家的經濟損失,我想運動是一帖良方。

以最近流行的免疫療法來說,讓自身產生更強攻擊癌細胞的能力,他們刺激出來的免疫細胞或是激素,利用運動也可以產生類似的效果,但是對於病人的花費卻是在不同級數上。是的,我認為運動應該被納入標準治療的一環裡。

/ 關於陳柏長 /
陳柏長

經歷

Pose Method® Level 1 認證教練

Garmin 亞太區跑步教練培訓

RAD 自我肌筋膜放鬆國際指導員

醫師高考及格

衛生福利部署定專科醫師

部落格 陳柏長醫師的跑步筆記

FB 陳柏長醫師 跑步讀書室

分享文章
鄭匡寓
鄭匡寓

跑鞋的鞋跟尖差

2016-05-25
專欄馬拉松鞋子跑步跑步字典運動部落鄭匡寓

鞋跟尖差稱之為Heel-Toe Drop或Offset。跑鞋的跟尖差是相對於過去跑鞋市場、較為新穎的詞彙,原本這只是跑鞋設計的概念與構想,但在《天生就會跑》暢銷之後這個議題又再次被提了出來。

在赤足跑與極簡鞋風行暢行跑步市場時,跑步研究科學發現三個相連關係。第一,他們發現赤腳跑小腿會非常痠痛。第二,這個痠痛是運動生理上非常合理且正常的,因為我們很少使用它。最後則是,赤腳跑與極簡鞋幾乎都是 0 mm跟尖差。於是在運動力學及生理學兩造的研究下,甚至是李伯曼的研究也提出:「人體適合跑步,即使是赤腳狀態也是。」於是就展開了『鞋跟尖差』的研究。

©themotivatedrunner.com

他們發現,許多跑鞋的跟尖差都非常地高,特別是越講究避震與價錢昂貴的鞋款,那些跑鞋的足跟差甚至超出了 10mm。因為人體天生就有赤腳跑時的防禦機制,所以當跑步的經驗逐漸提升後,對於鞋跟尖差的敏感度將會提高許多。鞋跟尖差數值越高,在落地感就越有不同的感受,特別是女人更有所感:穿著平底涼鞋跟高跟鞋,是否給你完全不同的感覺?

透過運動科學的研究,最後得到分明壁壘的兩個結論:

鞋跟尖差越高的鞋子,不管避震與否,腳步落地時將會影響跑者以腳跟或是中足落地,往前邁時鮮少使用阿基里斯腱。而鞋跟尖差越低的鞋子,腳步落地時將會影響跑者以中足到前足落地,往前邁時會大量使用阿基里斯腱。比較稀有的特例是非洲籍的跑者,因為即使他們穿著鞋跟尖差非常高的鞋子,他們也早已從持之有年的赤腳跑演化使用阿基里斯腱的本能習慣。

在不論鞋底避震層中底大底的前提下,鞋跟尖差顯示阿基里斯腱的活化與否,一來活絡的阿基里斯腱將有助於跑步動作向前推進的力量,二來阿基里斯腱的彈跳動作也意味著提升關節可動區。同時,身為最強肌腱的它也背負著吸收來自地面的反作用力的工作。意味著如果沒有使用阿基里斯腱作為跑步的動力來源,可能跑得不夠快,以及跑完後大腿會異常痠痛。許多跑者常會有跑步過程中小腿肚抽筋的情況,如果不是鍛鍊不足,大概拿起鞋子一看就發現鞋跟尖差過高的問題。

既然如此,我們該怎麼界定多少的鞋跟尖差是最合宜的?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最好選擇鞋跟尖差在 6 mm以下的鞋款。此外,根據跟尖差也有不同的分別:

⦿ 0~4 mm,避震能力極低,通常被稱為極簡鞋款,普遍作為競賽使用

⦿ 4~8 mm,避震能力較低,通常可以用做強度訓練並用以競賽

⦿ 8~12 mm,避震能力中等,通常被定義為訓練鞋或為長距離使用的跑鞋

⦿ 12 mm or more,高避震的慢跑鞋

*圖右建議適合跑者僅供參考,實際狀況請按照個人需求斟酌。

自2010年開始,許多廠牌的跑鞋設定都從原本的高落差慢慢減小。唯一改變較少的是非公路用鞋的越野跑鞋。但這與避震沒有絕對的相連關係,如近幾年聲勢上揚的hoka one one講究高避震的跑鞋,儘管是高避震鞋款,但它們大多數鞋款的跟尖差卻在6 mm以下。

但是初學者的跟腱未經過鍛鍊就貿然穿低跟尖差的鞋子,將會導致阿基里斯腱疼痛問題,所以建議初學者隨著訓練時間的提升、從高跟尖差的慢跑鞋,慢慢轉換到低跟尖差的路跑鞋甚至是零跟尖差的馬拉松鞋。

所以未來當你前往鞋店挑鞋時,除了注意尺寸大小外,也該注意鞋跟尖差。可以去思索在穿起來最舒適的鞋與跑出最佳成績的鞋款間,確認兩雙鞋分別的鞋跟尖差。

/ 關於鄭匡寓 /
鄭匡寓

因為減肥而開始運動,從此就戀上跑步。透過呼吸、心跳與疲勞的雙腿體驗真實存在的美好。多年研究運動科學及跑步技術,每天都在追求更進步的自己。同時是個患有癲癇的運動員,所以深深期望推廣健康運動給每一個人。

分享文章
  • 訓練動作
  • 啞鈴
  • 健身
  • 上半身肌群
  • 跑步
  • 核心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瑜伽
  • 初階訓練
  • 徒手訓練
  • 重量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跑10K
  • 跑步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