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寫下歷史一頁!四胞胎一起完賽紐約馬拉松
1
寫下歷史一頁!四胞胎一起完賽紐約馬拉松
2
跑者肌力訓練
跑者真的不適合做增肌訓練嗎?體能訓練師告訴你要先「減掉」這兩點
3
SUPERACE推出秋冬新品 「翻轉超越」野跑時尚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寫下歷史一頁!四胞胎一起完賽紐約馬拉松

2016-11-10
話題 跑步 馬拉松 新聞 六大馬

今年在紐約馬拉松的賽道上,出現了46年來的首組四胞胎一起跑,他們分別是同為27歲的姐姐Jessica、Maria、Amanda和弟弟Brian。

美國四胞胎Jessica、Maria、Amanda和弟弟Brian一起完賽2016紐約馬拉松 ©KIT FOX

出生於布魯克林的四胞胎是紐約本地人。由於早產2個月,4個小寶貝中的唯一男孩Brian,在出生的幾天之後,腿部便得到骨髓炎,可憐的兩條小腿被迫截肢…從此一輩子得靠輪椅維生。不過,堅強的他成了一名輪椅選手,已經參加過2次殘奧會,並且在今年美國殘奧選拔賽上獲得男子100米的冠軍。

再召集三姊妹一起參加紐約馬拉松之前,他自己也已經完成了4場全馬。此次能夠與三個姊妹一起衝過終點線,他感動表示:我很高興,我的姊妹們都完成了!

Brian已參加過2012和2016的殘奧會 ©richmond.com

掛上榮耀,掛上回憶

在紐約中央公園的終點線的看台後面灑滿了陽光,Brian就在那裡等待著姐姐們的到來,六個多小時前,他以1小時51分6秒的成績獲得了輪椅精英組的第16名。為了這一難得的一刻,Brian試圖說服大會,讓他親自為姊姊們掛上獎牌。
 
他最終說服了大會,而大會也被他們四姊弟的熱血與親情所感動,從附近的志工手中拿到了3枚獎牌。於是Brian緊緊握著將要屬於姐姐們的3枚獎牌,當他們越過終點線時,準備為他們親手掛上。Amanda說:「能夠讓弟弟親自為我們戴上獎牌,是最美好的回憶。」

6小時59分38秒越過終點線,戴上獎牌的那刻;Maria、Jessica和Amanda一起彎下腰與弟弟緊緊相擁,27歲的姐弟四人成為了在同一年完賽紐約馬拉松的第一組四胞胎。

加油!你可以做到的

可惜的是在過程之中,Maria在韋拉札諾海峽大橋前面的1英里(約1.61公里)的地方扭傷了腳踝,否則她們的成績還可以更好一點。Maria也笑著表示:「比賽開始時很棒,不過剩餘的路程很痛苦。」於是他們只好調整了策略,將配速放慢了些。

在途中,Brian全程用手機觀看,並為他們加油,之中還不時會傳鼓勵的字句,像是「加油!你可以做到的」,加深他們通過終點的決心。更有趣的是,在她們還有幾英里路程的時候,他還忍不住傳了一張他正在食用的法國吐司早餐的照片,還有另一張他躺在床上的照片。

但是姐姐們始終互相鼓勵堅持向前著,Jessica也說:「真是太棒了,是我人生中一趟奇妙的旅程。」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跑者真的不適合做增肌訓練嗎?體能訓練師告訴你要先「減掉」這兩點

2022-08-01
馬拉松跑步知識庫重量訓練書摘增肌體適能路跑

我首先要說的就是,跑步選手不應該做增肌訓練。這與時下許多流行的講法聽起來互相牴觸;很多教練認為耐力訓練會促進分解代謝,因此必須透過肌力訓練去製造合成代謝,來促進長遠的健康。

 

跑者肌力訓練
跑者真的不適合做這兩種訓練嗎?

然而我們必須要知道,肌肉透過力量訓練的刺激,第一個步驟也是破壞和分解(所以才會有痠痛的產生);是因為之後的合成作用大過了剛開始的分解程度,才產生了長粗變壯的淨效益。而分解蛋白質的脫氮作用會產生血胺,必須透過肝臟轉換成尿素再由腎臟排出,大幅增加了這些臟器的工作量。

那麼試想,跑步每踏地的一次所產生的離心收縮都已經對肌肉和肌腱韌帶產生了特定程度的微創傷,紅血球也因這些衝擊,分解凋亡的速度高過一般人。腸胃道的黏膜因為核心溫度升高而通透性增加,抵抗病原的能力下降,吸收營養的功能也受損;更不用說因為晃動的關係,在運動中不容易吃到足夠的熱量。而為了符合耐力的需求,蛋白質合成也以粒線體的增生為優先,而不是肌肉纖維蛋白。

增肌訓練
增肌的訓練對跑者來說有可能會是一種負擔。

那麼長期處在以上的壓力之下,你再去增加一個增肌訓練的負擔, 真的就比較健康嗎?這其實讓「更強壯 = 更健康」的論述不攻自破。

更不用說其實人體的外型是為了因應「功能」而改變的,也就是「form follows function」。如果跑步的需求就是要更輕盈的體重,以達到低的衝擊力和更高的散熱效率,那麼這些跑者長期訓練之下所產生的消瘦體型其實是由「精實而高效能」的跑步肌肉所構成,而不是因為虛弱。因此拿他們來跟大力士或者格鬥選手來做比較,是完全不正確的。

肌力訓練
跑者長期訓練之下所產生的消瘦體型其實是由「精實而高效能」的跑步肌肉所構成。

此外大量地從事肌力訓練,因為長期給心血管系統暴露在高的收縮壓,容易讓心壁增厚;而越厚實的心壁就越不容易有效擴張,使得心輸出量下降,也讓耐力訓練增大心室容積的效果變差。那麼在增肌的成效出現之後,要以同樣大小的心臟去替更多的肌肉量供給氧氣,其實也就更進一步限制了耐力表現。

從以上的論述,都可以知道從事肌肥大訓練,對跑步選手的運動表現會有所妨礙。而即便是田徑的短跑選手,在進行肌力訓練的時候依然很少以增肌為目標(這也和自由車短距離選手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短跑的專項力量素質是推力與重量比,追求的是啟動力量和快速力量越強,但體重依然要相對較輕。

而因為他們的身體在運動中承受了巨大的應力,再加上短時間高強度的練法,對睪酮素和生長激素的分泌有較佳的刺激效果,因此自然體格看起來會比長跑選手來得壯碩,這也純然是因為 form follows function 的這個原理,而不是因為肌肥大訓練。所以跑步選手的肌力訓練,應該以力量耐力、快速力量和反應力量為主,避免從事肌肥大訓練。而最大力量訓練可以視情況實施;原因在本書第五章曾有過討論,而在下一節也會有更詳細的說明。

累絕非進步的保證

第二個跑者應該減掉的,是過多的高強度訓練。原因與自行車族群相似:因為他們可能對健身房內經常使用的工具與訓練方式不熟悉,所以在進行高強度訓練的時候應該謹慎為之,最好避免複雜度太大的動作, 並且在每一組訓練之間要能得到充分的休息。這最主要是為了盡量免除傷害的產生,畢竟我們訓練是為了要變強,不是要受傷找罪受,無傷無痛才能夠練得長久練得好。

同樣要強調的是,累不是進步的保證,如果我可以用比較不累的方式練到相同的效果,那就可以留更多的體力去練跑步,或者得到更好的休息品質,去讓訓練的效果得到更佳的轉化。

高強度肌力訓練
跑者應該減掉的第二個訓練是過多的高強度訓練。

雖然高強度是達成超負荷的必要刺激,但對於耐力選手而言,要長遠與穩定進步的關鍵依然是「大量」的訓練累積,以及「理想」的時間與強度分配。誠如第五章所敘述的極性訓練原則,每一分的高強度,大概要用五分的低強度訓練,才能夠平衡得過來;所以如果某個跑者今天臨時多出了30~40分鐘的零碎時間,在絕大多數情況之下,去練個一趟「恢復跑」的效益,都比多做一次肌力訓練、多衝5趟間歇、甩戰繩或耍壺鈴來得划算。

曾經有醫療業的學員跟我分享,他們醫生跑團中所有的跑友,只要是採用大量強度和間歇訓練追求進步,2~3 年內都保證受傷、無一倖免。而無論是用了多麼積極的治療和恢復手段,嘗試與傷和平共處持續訓練, 下場都依然不會太好;唯一徹底好轉的機會,是長達數個月甚至半年以上的徹底停練,得不償失。

跑步肌力訓練
有時間去練一趟恢復跑的效益,都會比做肌力訓練或壺鈴訓練要來的更有效率。

在第六章登場過的游泳教練 Jan Olbrecht 更曾經提出過一個主張:進步的關鍵,不是高品質、高強度或者大量的訓練。雖然安排這些課表內容是絕對必要的,但為了要讓這些手段能夠確實奏效,你必須策略性及階段性地安排減壓輕鬆練的時期。只有在這些短的及輕度訓練的過程中,人體才能夠有效地重組提升效能,並把「超補償」的體能提升效果顯現出來。

除了上述兩點之外,沒有什麼太多訓練內容是跑者訓練必須絕對避免的,只要能夠符合本書第一部分的原則安排即可。

專家開講 運動訓練常見的5個問題

資訊

• 文章摘自莫克文化,廖歆迪著《減法訓練 減去不適合的方式 科學化高效體能訓練》一書。

本書從國外眾多運動科學研究開始,結合作者廖歆迪自身多年實際訓練運動員的寶貴經驗,帶你了解如何減去不適合的方式,達成科學化高效體能訓練。書中還邀請各類專項運動專家一同審訂:讓你學會健身、攀岩、自行車、跑步和技擊等5大熱門專項體能訓練技巧與應用指引。

無論你是體能訓練的初學者,或是經驗豐富的運動員、教練,都能透過本書深入淺出的圖表與文字內容,領略出不同的訓練方式和技巧;打破傳統運動方式的迷思,幫助自己找到最是適合、精準的訓練方法,讓運動訓練更有成效。

■本書特色

1.以實證突破傳統訓練框架

透過了解訓練的意義,與市面上眾多衝突訓練方式的認知,快速的了解「精準訓練」的概念與邏輯。

2.分析體能三大元素與訓練的關聯

運用國內外研究與分析報表,解說體能三大元素與訓練成效之間的關聯性,讓 你了解「力量訓練」、「速度訓練」與「耐力訓練」的定義與重要概念。

3. 剖析運動專項性的需求

帶你了解運動專項的定義與基礎體能和專項體能的差異,並了解週期性訓練理論與課表的設定技巧,讓專項運動的訓練能更加的有效率。

4.常見的專項運動訓練與應用

無論是專業運動員、教練或是一般運動愛好者,都能透過不同運動專項概念,了解該如何設定方向、破解迷思與改變觀念。

•更多《減法訓練》資訊 請點此

•購書連結

博客來 

城邦讀書花園

誠品

金石堂

momo 

 

責任編輯/林彥甫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SUPERACE推出秋冬新品 「翻轉超越」野跑時尚

2018-10-29
鞋子跑步配備館越野跑超馬

市面上越野跑服飾多以機能導向,在多數人印象中,野跑服飾與「時尚」總是搭不上線。台灣越野超馬品牌SUPERACE反其道而行,在正式上市第二年的今年秋冬,以「翻轉超越」為核心,推出秋冬季全新產品線,翻轉對越野跑既定的穿搭想像,使越野超馬服飾不再侷限於「專業運動」,更能搭上時尚趨勢。

SUPERACE推出秋冬新品 「翻轉超越」野跑時尚

翻轉野跑  秋冬季產品兼具專業與時尚風格

近年越野跑在台灣越來越盛行,原本多採亮綠、亮黃等鮮明配色的越野跑裝備,也逐漸向時尚靠攏,「翻轉吧!」SUPERACE秋冬季產品顛覆常規,獨特設計讓跑者跑得專業同時能跑出風格。
 
產品外型以簡約基本款的灰、藍等中間色調打底,休閒好搭配,即便在日常時間也能輕鬆穿搭;並透過俐落剪裁,展現簡明不囉嗦的帥勁,開創越野超馬的流行新風貌。

SUPERACE秋冬新品以中間色調打底

高科技面料  友善環境天然材質

面料設計上維持專業,挑選使用高科技THOT面料及雙層防水透濕貼合PU面料,並愛用天然材質混紡高科技纖維。例如這季風格新款THOT機能棉質帽TEE,融合了奈米級粉體的高科技聚酯纖維,混紡天然棉,不僅適合冷天保暖,更兼備單向導濕效果,讓布料與體表間的汗水散逸不回流,快速透過布料表面蒸發,使身體保持乾爽,有效減少衣物與皮膚間的黏膩。高度機能兼具舒適感,讓跑者能夠無後顧之憂地自在奔馳。

THOT機能棉質帽TEE(男款深灰、女款湖水綠),NT$2,080

風衣外套兼具防水透氣  讓魚與熊掌可兼得

誰說防水汗和透氣機能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預購期間就已熱銷到不行的SUPERACE輕量防水透氣風衣外套,不僅在秋冬季是最實用的款式,高機能且輕量的面料及易於穿搭的時尚設計,無論是在晴雨不定的城市,或者冷熱交替的戶外運動都相當適合。
 
外套的部分概念延續SUPERACE獨家經典設計-反摺收納式連帽設計;腰部的反插式口袋另根據風衣的實際使用情境做了調整,除了可放置重要小物而不干擾運動的重心,還可輕易將整件衣服收納成半個手掌大,並附加鬆緊帶,方便跑者直接套在掌心,不必找口袋塞或浪費力氣握在手中。

輕量風衣系列以灰色主調搭配紅、白斜條色塊,NT$2,980
SUPERACE輕量防水風衣可以輕鬆收納成一個手掌大,附有綁手帶讓跑者輕鬆帶著走

從賽事到裝備  全系列產品線更齊全

服飾之外,SUPERACE長年經營國際超馬賽事,每年兩次的國際性賽事吸引無數國內外跑者一同挑戰極限。集結眾多跑者的意見,以及超馬悍將兼SUPERACE創辦人林義傑在世界各地、各種地形及氣候的參賽經驗,裝備不僅格外要求卓越的吸濕排汗機能,更嚴選耐用且輕便的材質,提供跑者長時間行進都能享受的舒暢跑步體驗。
 
SUPERACE全新專業裝備產品線包含﹕37.5® PERFORMANCE 速乾羽絨睡袋、S.ADVANCE 25L 輕量越野背包與500ML越野軟式水壺,獨家悉心設計一推出即引起廣大跑友的詢問度。SUPERACE今年進一步齊全了超馬越野的裝備產品,讓跑者能一次找到各項符合需求的商品,不必多家尋覓。

名模王心恬今年9月參加SUPERACE超馬內蒙站賽事,選擇全套SUPERACE裝備,成功征戰沙漠氣候及地形
37.5® PERFORMANCE 速乾羽絨睡袋,NT$6,880/S.ADVANCE 25L輕量越野背包,NT$5,280/500ML越野軟式水壺,NT$600

資料來源/義傑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