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馬拉松開始於1897年4月19日,是全球第一個城市馬拉松,也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馬拉松比賽,當時只有15位跑者參加。從創辦至今,波士頓馬拉松每年一次,從沒間斷過,每年固定在美國愛國者日登場(四月第三個星期一)。在1986年以前,波士頓馬拉松一直沿用古希臘的方式,對優勝者的獎勵只有頭戴橄欖葉編成的花冠,頒發獎杯,而不是現在的獎金或獎牌。
波士頓馬拉松沿襲了其古老的傳統,優美的原野、點對點的快速賽道、空前的現場觀眾,一切都體現著這個古老馬拉松的魅力。但遺憾的是,很多選手都無緣體驗波士頓馬拉松,因為它對參賽資格有著嚴格的限制。但這並沒有阻止人們前去嘗試,正是由於有了這種排他性,才更增加了波士頓馬拉松的吸引力,世界頂尖的運動員都以在這個賽事中奪冠為榮。
波士頓馬的道路起伏很大,所以男子馬拉松目前沒出現過世界最好成績,反而是女子馬拉松於70~80年代(在女子馬拉松賽事還不多的情況下)產生過3次世界最好成績。
2001年4月16日第105屆,由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馬拉松亞軍韓國的李鳳柱,衝破兩名肯亞選手的圍堵和奧運冠軍博拉的追趕,奪得冠軍(2:09:43),他中斷了肯亞人10年的壟斷而舉世轟動。李鳳柱回到漢城時,受到英雄凱旋般的歡迎。
比賽從波士頓正西方的霍普金頓州立公園(Hopkinton)出發,穿過7個小鎮,最後在位於波士頓市中心的科普利廣場(Copley Square)結束。整個路線的起伏很大,特別是在跑完半程後進入靠近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附近的心碎波 (Heart Break Hill)的地段對運動員的體力是很大的考驗。
起點是霍普金頓州立公園 (Hopkinton)跑至8公里到弗雷明翰 (Framingham),也是七小鎮的第一個小鎮。
到了20公里的衛斯理學院,路旁會有許多女孩為跑者們加油,一飽男跑者的眼福,已經開始累的身體,立即又恢復了過來。
終點為科普利廣場,該廣場聚集了許多數量和種類的重要的建築作品,其中許多是正式的地標建築,包括:老南教堂 (1873)、三一堂(1877)、波士頓公共圖書館麥金樓(1895)、費爾蒙科普利廣場酒店(1912年)、約翰漢考克大廈(1976)等。
然而,每個跑者的心中,都有一個波士頓,而每一個想跑波士頓馬的人心中,都有一個衝破BQ的信念。BQ的完整名稱是Boston Qualification,指的是波士頓馬拉松的參賽成績門檻,達到一定的成績才能夠報名波士頓馬拉松,當然,不是達到BQ就一定能報名成功,在波士頓馬拉松這個唯快不破的聖殿裡,永遠都在拼配速和手速。自2012年起,改以成績的快慢做為參賽名單的決定排序後,難度更甚以往。
所以若想報名波士頓馬拉松,首先得檢查你的全馬參賽成績,是否達到參賽門檻,即達到BQ(Boston Qualification),這對於業餘跑者而言就像是馬拉松的殿堂級賽事。
2. 全馬成績須在2015年9月19日以後產生至註冊日截止。
3. 成績符合 AIMS認證賽事或美國田徑協會認證賽事,當前國內符合這一要求的比賽如下:
4. 慈善名額:需要參加BAA官方認證的慈善組織的籌款項目,項目完成後,才有機會參加比賽。
| 日期 | 賽事名稱 |
| 2015年11月 | 宜蘭國道馬拉松 |
| 2015年12月 | 台北馬拉松 |
| 2016年1月 | 渣打馬拉松、台南古都馬拉松 |
| 2016年2月 | 高雄國際馬拉松、金門馬拉松 |
| 2016年3月 | 新北市萬金石馬拉松 |
| 2016年5月 | 陽明山越野馬拉松 |
除了符合上述的門檻外,還需要通過最後一關,也就是輪番式(rolling registration)的報名機制,也就是在相同年齡組中,成績越快的越容易中籤。
以2017年的賽事來說,首波開放優先報名的跑者,需超過成績門檻至少20分鐘,若名額未滿,主辦單位才會再重啟報名系統,並逐步放寬10分鐘、5分鐘以及符合低標資格的跑者,直到名額全滿。
霍普金頓州立公園(Hopkinton)→亞什蘭集團 (Ashland) →弗雷明翰 (Framingham)→内蒂克 (Natick) →衛斯理學院 (Wellesley College)→ 牛頓消防隊 (Newton Fire Station) →牛頓街 (Newton) →心碎坡 (Heartbreak Hill)→波士頓學院 (Boston College)→布萊頓 (Brighton) →布魯克林 (Brookline) →布魯克萊恩 (Coolidge Corner) →科普利廣場 (Copley Square)
看完以上的介紹,是否感受到波士頓馬的神聖了呢?如果一生能有一次機會來到此殿堂,真是至高的榮耀呀!所以跑者們加油,若想為自己的跑步人生訂一個長遠的目標,這場高難度的賽事是再適合不過了,加油,也歡迎你們與我們分享好消息!
2017波士頓馬拉松相關資訊
你是不是也曾發生:話講到一半突然忘記下個字要說什麼,或忘了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名詞怎麼講,話卡在嘴邊,你卻找不到合適字眼吐出它,接著你敲了敲腦袋,告訴自己「我老了」、「這是初老症」。不過愛運動的你還有挽救機會!近期一項研究發現,有氧運動能鍛鍊控制語言的大腦區域,換句話說,若你常做跑步等有氧運動,也許能更快地找出你想表達的詞彙。
該研究發表於近期的世界最大學術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科學報告)》,研究針對有氧運動與尋找字詞能力之間的關係,研究者將55名受試者以年齡層分為兩組,分別為28位60歲以上的男女,及27位20歲出頭的男女,以觀察哪個年齡組最常出現這種「舌尖現象」(詳見文末知識便利貼)。
首先,每個受試者都被要求叫出20個問題中英國名人的名字;接著,他們得到一些定義,並且必須將正確的字詞與定義聯繫起來。研究人員發現,一般來說,年紀長的組別要達成這項任務較艱難,因此只有年紀長者能進行接下來的有氧運動評估。
研究第一作者伯明罕大學博士Katrien Segaert表示「我預測這項活動對老年人的語言處理能力有益」,而他的預測是對的。研究發現,有氧運動水平較高的老年人比沒做有氧運動的老年人少出現「舌尖現象」、或是「明知一個字詞卻無法說出口」的狀況。
進一步分析原因,研究指出有氧運動對大腦有許多益處,例如增加腦部灰質數量,而灰質是中樞神經系統對資訊進行深入處理的部位。因此,長期固定做跑步或其他有氧運動習慣的人,腦部的灰質會比沒運動者多,當他們老去後,也較少出現「舌尖現象」的窘境。
雖然Katrien Segaert指出,該研究僅適用於60-80歲間的健康成人。但根據過往的研究顯示,跑步能提高所有年齡層的腦力,也就是說,跑得越多、大腦儲存的能量就越多。Segaert也在研究中提及,跑步能觸發大腦中新的神經細胞與血管形成,並增加大腦皮質下方海馬迴(負責掌管短期、長期記憶,以及空間定位)的體積。
有氧運動除了瘦身還有這麼多好處,下次如果你需要一個堅持跑步下去的理由,只要想著:多跑步就不會出現叫不出跑團新成員名字的窘況,那麼你就會心甘情願繼續跑下去了。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維基百科
責任編輯/Dama
無論是為了某場比賽的專門訓練還是為了下半年的長跑計畫,近年來,許多跑者開始嘗試精英跑者長期使用的一種馬拉松訓練;配速跑,作為它們平時的訓練。
這些訓練使馬拉松跑者有了明顯的感覺。畢竟,對非全馬的距離來說,良好的訓練計劃包括以某個目標為主,再進行規劃性的訓練即可,那麼為何馬拉松就例外呢?
在馬拉松訓練中,比賽配速訓練不僅是從身心上做好保持全程良好配速的準備,也是練習比賽日補給策略、測試比賽裝備的最好機會,還能知道你的馬拉松目標是否現實。
但當他們暫時遠離馬拉松而專注回於短距離項目時,大多數跑者便會拋開馬拉松配速跑。甚至沒有馬拉松經驗的跑者則極少以此配速訓練。這是不對的,因為馬拉松比賽配速訓練對非馬拉松跑者在賽季前和中期都有好處。
馬拉松配速訓練就是最好的提高肌耐力的訓練之一;不只是長距離練習或是更快的頻率,馬拉松配速訓練能增加慢肌細胞的有氧能力,生成更多毛細血管用於為這些細胞輸送更多氧氣,提高細胞乳酸排出和降低乳酸堆積的能力,並提升跑步效率,相當於讓車更省油的道理。
這些訓練教會跑者閱讀自己的身體,並學會找到一種在困難之中,仍可以維持的配速。馬拉松配速有助於打下強大的基礎,以便在賽季中加入間歇訓練。基礎越強,你能做的間歇訓練就越好,很可能讓你的完賽時間,減少數秒甚至數分鐘。
如果你目前還不知道自己的馬拉松配速,這裡有兩個推薦方法:
當你想避開太激烈的高強度訓練時,馬拉松配速跑是完美的基礎訓練。無論你是訓練從800m到馬拉松的任何距離,這種方法都是同樣重要的,你可以根據比賽來調整距離,但關鍵法則是力量就是速度。
你也可以連續做馬拉松配速訓練,當然距離可以是你目前長跑距離的1/3或2/3;就是如果你在跑15K的長跑,那可以進行5-10K的馬拉松配速跑。在馬拉松配速跑前後幾天安排一次輕鬆跑,即使訓練能使你充滿能量,且應該不會產生明顯的疲勞,但仍會使你的神經系統和肌肉糖原產生消耗,同時加劇肌肉和結締組織緊張。
當然,在進行馬拉松配速跑訓練的日子,熱身和放鬆也是不可或缺的。但由於配速比間歇訓練或節奏跑要慢,所以相應的熱身可以是10-15分鐘的輕鬆跑及簡短熱身,這應該足夠了。
最後,你可以在你最喜歡的或最熟悉的地方進行馬拉松配速跑,而不必特地去找越野小徑,或是自己不熟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