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首屆舉辦的大阪馬拉松,是因日本東北大地震而起,為了替災區、災民募資便發起馬拉松與公益結合的大阪馬拉松,不但能讓參賽跑友藉著參與賽事做愛心,受災戶也間接受惠。
所以大阪馬拉松又被稱為「慈善馬拉松」,由「高掛天空的彩虹」和「全速疾跑」組合而來。不同於其他比賽,大阪馬拉松的賽事目標是要做成世界上參加慈善選手最多的馬拉松,口號是「架起你我的彩虹」。
7種不同的慈善事業:生存的希望(幫助癌症患者及醫學研究),家庭(幫助患者家庭的治療),保護自然(推廣植樹造林),保護健康的水 ,支持孩子們的未來(為貧困地區提供食物),保護美麗的城市景觀。跑者報名時選擇其中的一個顏色,獲得手環,報名費中的500日元就會被捐贈給相應的慈善活動。
大阪馬拉松平坦開闊的賽道,帶你飽覽大阪都市風光,除了出發的兩個小升降,與終點前的陸橋之外,全程都是平路,從大阪城公園開始,經過大阪市役所、難波車站、通天閣、沿長橋、北加賀屋、經過南港大橋往沿海前進,最後抵達終點的大阪國際展覽中心。
昭和天皇即時大禮記念事業之一,大阪城特別史蹟地內幅員廣大的歷史公園,於全球經濟大蕭條期中的1931年(昭和6年)克服種種困難而完成。目前園區內有大阪城國際文化運動館 (大阪城館),多用途運動場的太陽廣場,軟式棒球場,野外音樂堂,橄欖球,足球場等公共設施。聳立於公園中央的大阪城天守閣,設有供開放參觀的展望台與歷史 星期日白天,園中有不少業餘樂隊演奏(街頭音樂表演)。公園內廣栽各種樹木,每逢花季 是來賞櫻,賞梅的勝地,堀岸更可以看到一家扶老灌木觀賞水邊的野鳥。不只是深受大阪市民喜愛的都會綠洲,來自日本國外的觀光客也不少。
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通天閣了,通天閣是位於日本大阪府大阪市浪速區新世界商業街的一個瞭望塔。為日本的登錄有形文化財產。具體地點是大阪府大阪市浪速區恵美須東1-18-6。
熱情的民眾是大阪馬拉松的另一大特色,每年平均有三萬名跑者參賽,卻有一百二十萬名民眾上街喝采,不時還有企業或學校在路旁的啦啦隊或樂團,敲鑼打鼓、吉他搖滾,熱情程度會令你忘卻跑步的勞累。
馬拉松賽 (7小時):海外選手可參加,其報名日期為比賽日的前半年,EX:2016大阪馬是10月30日舉行,故報名日為日本時間4/8~5/10,結果公布是隔月的6/9。參賽人數超過限制人數,大會將會利用抽籤方式選擇參賽者。
挑戰選手賽:距離為8.8k,人數限制2000人
輪椅馬拉松:目前未開放海外選手參加
過去幾屆的大阪馬拉松的舉辦日期大約落在十月底,但根據官方粉絲專頁資訊顯示,自明年起,大阪馬拉松將固定於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舉行。
大阪馬拉松賽事資訊:
第七屆大阪馬拉松舉辦日期:2017年11月26日(日)
第八屆大阪馬拉松舉辦日期:2018年11月25日(日)
大阪城公園→道頓堀→大阪市役所→禦堂筋→難波車站→京瓷大阪圓頂球場→通天閣→延長橋→北加賀屋→南港大橋→國際展示場INTEX
想要到大阪馬朝聖的跑者們,除了路跑訓練之外,又該注意什麼事呢?
1. 選擇參賽項目與完賽時間限制
必須一提的是,日本馬拉松對於關門時間執行的很嚴格,路程中也會設置多個封閉關卡,只要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就會被請上回收車載回會場,跑者除了邊跑邊玩邊吃之外,也要留意通過關卡的時間限制喔!
2. 前一日報到及參加EXPO也是日本馬拉松的重點
賽事的前一天通常是選手報到的時間,雖然賽事當天早上開跑前也會開放在現場報到,但是當天從各地湧入的參賽者通常會造成交通延誤以及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干擾,建議跑者提前一天抵達會場報到領取號碼牌,紀念衫,晶片,寄物袋等參與物品,甚至還會有商店的折價券在裡面可以使用。重要的是絕對不能錯過報到會場EXPO ;EXPO上有各種運動廠牌,營養補給品,GPS等跑步裝備的販賣,甚至是針對賽事設計的限定版跑鞋,緊身衣褲等,有很多在台灣不好找到的限定廠牌或商品可以購買,也有紀念餅乾,紀念清酒,紀念毛巾等賽事紀念品,除此之外,也可以看到一些體感電玩或虛擬實境等運動行銷也來參與盛會,讓有趣的EXPO逛下來多采多姿,又吃又有拿,強烈建議前一日一定要來報到以及逛EXPO。
3. 欣賞沿途風景,不要放過補給並且保持微笑
日本舉辦馬拉松的嚴謹令人佩服,跑步路線通常會經過當地的觀察景點,不講求個人紀錄突破的跑者們可以一邊跑步一邊拍照,沿途還有許多熱情的民眾,學校團體的加油聲不於耳,居民也會主動提供巧克力,糖果,香蕉,麵包,甚至還有烏龍面,紅豆湯等補給,更有趣的是日本跑者很流行裝,讓整場賽事更像是一場嘉年華會 ,讓大阪馬拉松或其他日本馬拉松可說是好吃又好玩。
4. 選購周邊商品
完跑之後就能夠獲得完跑獎牌以及毛巾,大阪馬拉松的獎牌和毛巾都做得非常精美,融合活動精神或者當地特色,非常值得收藏。在完跑的會場都有提供列印完賽證明的服務 ,有部分賽事是必須在網站上查詢及下載,或者在事後將完賽證明以航空郵件寄出,有些賽事也有在網站上加購包裝組合的選擇,賽後網站上會有大會的攝影紀錄, 只要輸入參賽號碼就可以查詢到自己的照片而選購。
2017大阪馬拉松相關資訊
跑鞋的防滑、抓地力及耐磨度,過往全靠硬質的橡膠大底發揮效用,但大面積橡膠材質直接影響了跑鞋重量,如何能兼顧橡膠大底的效能與輕盈腳感呢﹖UNDER ARMOUR顛覆傳統製概念,捨棄橡膠大底,研發UA Flow一體式中大底技術,並推出全新科技跑鞋UA Flow Velociti Wind,大量減輕跑鞋重量並保有中底避震緩衝、推進回饋與穩定性能。UA跑步教練Hank陳政翰實測後,表示UA Flow Velociti Wind將是間歇訓練、路跑比賽的最佳戰友!
UA Flow中底技術最早出現在去年底上市的Curry Flow 8籃球鞋款,也是UNDER ARMOUR首款採用UA Flow中底技術的鞋款。NBA金洲勇士隊當家球星Stephen Curry曾表示,UA Flow中底技術提供無法置信的輕盈感受,即便沒有橡膠外底的防護,仍然可以帶來極佳的抓地力與絕佳的柔軟回彈,幫助創造更卓越的運動表現。
擅長科學化分析跑步訓練、並曾任奧林匹克路跑賽官方訓練班教練的Hank陳政翰搶先體驗UA Flow Velociti Wind科技跑鞋 (白、黑、紅三色,$4,980),他表示:「UA Flow Velociti Wind科技跑鞋大膽捨棄了橡膠外底,跑動瞬間感覺相當輕盈,緩衝與回彈力表現出色,並且在短距離速度訓練中保持絕佳的抓地力與穩定度,鞋底流暢性也很好,讓腳步交換時靈活度非常高。」沒有橡膠大底最容易讓人擔心鞋底耐磨度,對此,已著UA Flow Velociti Wind實測近50公里的Hank說:「鞋底實際上比想像中會有的磨損輕微。」
「UA Flow Velociti Wind是UA最輕量的跑鞋款式,這雙鞋將會是我今年比賽的最佳戰友,也會拿來做日常的間歇訓練。」不過Hank提醒:「考慮到跑鞋的里程壽命,平常的長跑訓練我應該會穿其它跑鞋,等到接近比賽前的訓練再開始使用UA Flow Velociti Wind。」
UA Flow Velociti Wind擺脫橡膠外底以減輕整體重量,為UNDER ARMOUR至今跑鞋陣容中最輕 量的款式。UA Flow科技材質柔軟、緩衝性佳,卻同時擁有強勁韌性與抓地力,讓腳步無論轉彎、煞停及加速時都能穩定且快速應對,將橡膠大底效能完美呈現的全新UA Flow科技,給予 跑步愛好者與運動選手截然不同的輕盈、敏捷與疾速體驗。
跑者進行以速度為目標的訓練時,跑鞋整體穩定度與靈活性是很關鍵的一環,UA Flow Velociti Wind的UA Warp編織鞋面,從生物力學角度考量設計,彌補了多數人認為「編織鞋面穩定性差」的印象。鞋面織帶能依據跑步動作提供絕佳支撐性,並準確地在跑步過程中跟著腳步活動放鬆或收緊,完美貼合足部發揮出色性能,讓動作保持流暢並全程感受安穩不受拘束地奔馳快感。
延續UA智能跑鞋系列的數據分析功能,UA Flow Velociti Wind中底同樣置入了感應晶片,不須充電且能離線使用,與跑步應用程式「UA MapMyRun」連接便能獲取即時的個人訓練數據以及語音教練給予的訓練提醒,使訓練更有效率,同時也能依照個人目標和習慣規劃長期訓練挑戰。獨家「觸地角度」數據功能改善跑步姿勢與習慣,大幅降低受傷風險。輕量競速的機能搭配應用程式科學化訓練輔助,讓UA Flow Velociti Wind幫跑者全力朝目標大步邁進!
運動星球編輯Dama本身是馬拉松跑者,今(16)天搶先體驗UA Flow Velociti Wind,剛穿上它首當其衝的印象就是極度輕盈的腳感;起跑後,雙腳相當流暢地被帶動向前;體驗新鞋在街頭試跑800公尺,無論要加速、閃避路面物品、轉彎時,跑鞋都能提供相當穩定的支撐力,這是我穿過的編織鞋面跑鞋支撐度相當優異的一款。UA Flow Velociti Wind設計採競速取向,著地時有直接地面接觸的腳感,編輯雖然是長期習慣以厚底跑鞋參賽的跑者,不過這雙鞋的優異性能讓我想拿來做為半馬以內距離的比賽鞋!
資料來源/UNDER ARMOUR
採訪撰稿/Dama
攝影/David
台灣夏天炎熱潮濕,對於進行各項戶外訓練、比賽的運動都是一種挑戰。近年隨著天氣暖化,冬天不酷寒,冬季的時間也逐漸變短,夏日的時間越來越長,選手或是特定運動的愛好者,越來越不太可能避免夏天的訓練,因此對於熱天適應的策略就會越來越重要。
夏天到了,認真的跑者、鐵人們在難熬的酷暑仍能堅持逆境開鍊,甚至運用炎熱天氣做耐熱訓練。那麼你知道耐熱訓練如何運用、在科學研究下哪些策略幫助較大?陳柏長醫師清楚解析4種策略與其運用方式,在大太陽下出門運動之前,先參考一下吧!
耐力運動的選手或是愛好者,會選擇在早上或晚上天氣較舒適的時候訓練,或許像是網球球員就必須培養出整天的熱適應能力。目前對於熱適應的一些策略,也有不少研究進行過不少的實驗,像是比較昂貴的主動式熱適應,或是相對便宜的被動式熱適應,都被認為可以降低悶熱天氣對運動表現的影響。
科學家會研究這些議題,主要是為了每4年舉辦一次的奧運,舉辦時天氣通常相當悶熱,溫度往往大於攝氏25度,濕度超過70%,一般認為這樣的天氣條件下,會降低運動表現以及耐力運動的持久性,因此熱適應的策略因而被重視。
就算在亞熱帶的台灣,長期處在悶熱環境下,對於熱適應也沒有我們自身想像的好。2018的倫敦馬拉松,溫度是史上最高的一次(23度),看起來以台灣動輒30度以上的天氣似乎沒什麼,但是起跑在10點之後,非台灣常見的6-7點起跑,加上城市在陽光照射下的熱輻射,跑起來感覺一點都不輸給台灣的天氣。
主動的熱適應像是在運動場館裡,把溫度調到攝氏30-40度,濕度70度以上,在這樣的設施內進行為期約2週的運動;被動的熱適應則是進行30分鐘以上的運動後,浸泡30度以上的熱水或是進入蒸氣室。經歷這樣的過程後,可以對於悶熱天氣產生一定程度的抵抗。
除了主被動的熱適應外,比賽前的cooling、合適的水分補充、更好的代謝能力都被認為可以降低身體的核心溫度,更可以抵抗悶熱的環境。這4種策略都值得嘗試,但是身為運動員或是愛好者,應該都會想知道孰優孰劣,各自的優缺點或是對於個人可能值得先做哪種嘗試。
先說結論,以耐力運動員來說,可能幫助的優劣排名:
1. 有氧耐力
2. 主被動熱適應(2週以上為優)
3. 賽前cooling
4. 合適的補水策略
對於耐力運動員來說,有氧能力的訓練是這項運動最核心的能力之一,沒有好的有氧能力還來跟人玩什麼耐力運動。因此整個訓練的核心項目,也是為了培養更好的有氧能力。
經過訓練後的運動員,在擁有更好的有氧能力後,排汗的速度及皮膚血管的擴張,都可以進一步降低身體的核心溫度,進而達到對抗悶熱天氣的好處。同時經由這樣的訓練,耐力運動員可以忍受較高的核心溫度完成比賽,但這是一個雙面刃,可以忍受更高的溫度,但也可能在事後產生較大的傷害,善泳者溺,善跑者也是最容易產生意外的一群。不過在馬拉松比賽當「步兵」除了畫面難看外,很難有很大的意外。
在經由不斷的濕熱環境刺激後,身體會對悶熱的環境產生適應。心血管及核心溫度可以在熱刺激後7天產生適應,有氧耐力及體溫調節能力則要14天以上的適應時間。經由熱適應後,可以發現在賽前有較低的核心體溫、較低的心律、較大的心輸出量及血液流量。同時經由皮膚的血流量也增加,進而增加身體熱能排出的能力。
然而,這些熱適應產生的好處,對於長期處在亞熱帶或熱帶國家的居民來說,可能已經長期接受這樣的刺激,去進行熱適應的策略並無法再帶來進一步的好處。同時也因為現代化的生活,讓身處這些國家的居民,因為使用空調而可能破壞身體調控溫度的能力。
熱適應策略所帶來的好處,很難很明確跟有氧耐力訓練所帶來的好處做清楚的切割,兩者帶來的好處機制類似,所以無法區分清楚是兩者加成抑或是單獨創造出好處。
利用cooling來降低運動時的核心溫度,可以延緩核心溫度的上升時間,藉由這樣的方式來達到延遲運動的疲勞或是能量消耗。Cooling的方式包含浸冷水、穿冰背心、吹冷風、喝冷飲等方式。
這些方式都可以有效地降低身體核心溫度,但是有研究發現cooling可能會破壞身體體溫調節的能力,也有可能造成運動員的不適,而無法進行這樣的策略。同時cooling也可能會讓運動員無法在比賽達到理想的身體運動溫度,進而無法達到最佳表現。
Cooling對於馬拉松、鐵人三項等大型比賽,有設備上取得不易的問題。除了菁英選手外,多數人都要提前進場排隊,不太有可能持續吹冷風、浸冰水的機會。所以現實上,cooling存在著不小的限制。
耐力運動中補充水分是一再被強調的觀念,要盡量維持身體體液的平衡,才能避免降低運動表現。同時體液在身體裡流動,可以藉由汗水蒸發來降低體溫,進而維持運動表現。一般認為體液流失2%可能會造成4%的運動表現下降。而過度飲水可能會造成電解質不平衡,進而產生其他問題,同時我們也不想因為過度飲水上廁所而損失比賽時間吧?
理想上,我們應該在比賽前就將身體保持在充足水分的狀態,並且在比賽時適當的補充水分。過與不及都不是我們所想要的。
夏天持續在相對悶熱的天氣中保持運動習慣,可以讓身體的有氧耐力持續進步,更可藉由熱刺激來達到熱適應的效果。身處在台灣,應該是不必為了熱適應而去特別浸熱水、進烤箱,走出室外一切都是免錢的熱刺激。
Cooling相對較有爭議,但是在長距離課表時備涼的運動飲料,是可以稍微降低點核心溫度,同時可以補充電解質避免過度補充水分帶來的電解質不平衡。關於補水補能量的文章,我已寫過不少篇,就放在延伸閱讀中讓大家做參考吧!
經歷
Pose Method® Level 1 認證教練
Garmin 亞太區跑步教練培訓
RAD 自我肌筋膜放鬆國際指導員
醫師高考及格
衛生福利部署定專科醫師
部落格 陳柏長醫師的跑步筆記
FB 陳柏長醫師 跑步讀書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