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10公里的跑步訓練計劃與準備
1
10公里的跑步訓練計劃與準備
2
陰錯陽差!美高中生錯失轉彎將半馬跑成全馬
3
就算用爬的,也要完成這場馬拉松

10公里的跑步訓練計劃與準備

2016-12-02
知識庫 跑步 初階訓練 跑步訓練 書摘 觀念 跑10K

10 公里

10 公里賽事需要非常好的耐力,但如果想要參加菁英等級的比賽,還需要有轉換至快速配速的能力。過去只會要求長跑跑者要累積非常高的跑量,最後以一些間歇訓練作結就行了。但現在競爭激烈,頂尖的10 公里跑者甚至馬拉松跑者連1500 公尺的賽事都參加,時代已經不同了。因此想要達到最佳表現,就得要速度、耐力和肌耐力都一起鍛鍊。

耐力訓練

想在10 公里項目中取得好成績,得先好好鍛鍊有氧能力。長距離跑和總跑量對於建立一般耐力基礎很重要。與所有賽事一樣,里程數應循序漸進的增加,基礎期結束時達到最高點。如果是慢縮肌型10 公里跑者,里程數應保持穩定,到了比賽前期和比賽期早期才稍微減少10%左右。但若是快縮肌型10 公里跑者,里程數應較大幅的下降,可高達20%,但仍應維持高跑量。快縮肌型跑者到了賽前調整期才會顯著調降跑量,而慢縮肌型跑者只會稍微減量。至於10 公里菁英跑者的總跑量則差異很大,若是快縮肌型跑者,跑量大約80 ~ 90mpw,慢縮肌型跑者則可高達近130mpw。

長距離跑對10 公里賽事的重要性也比其他距離較短的賽事高。一開始也是先專心拉長距離(可長達14 ~ 20 英里),然後再加入一些「材料」。此後,基礎期甚至到比賽前期早期,要開始進入比賽期,訓練量減量至維持程度前,都應將長距離跑視為附加訓練。到這裡,所有其他賽事在轉變成全面性訓練前不會再加入附加訓練。但10 公里賽事的訓練應持續提升強度,刺激才會非常高,練法是在長距離跑中增加長達30 ~ 40 分鐘的結束前提速跑,配速為穩定至馬拉松配速。此外,也常以長距離的閾值跑來代替長距離跑,閾值跑可拉長至10 ~ 12 英里(16 ~ 19.3 公里),剛開始用穩定配速,再慢慢增快至馬拉松或稍快的配速。最後,可在長跑後加一些交錯跑,取代提速跑或長距離閾值跑。

由於長距離跑的強度較高,因此最好每週循環一次。循環的意思是建立一套輪流的順序,第一週先輕鬆的長跑,第二週是長距離跑加上中等強度的附加訓練,第三週為長距離跑加主要的附加訓練或全面性的長距離閾值跑。順序不一定是每三週輪一次輕鬆跑,而是按照跑者個人狀況和恢復情形做調整。在這樣的課表中,環繞長距離跑的其他訓練也會改變。輕鬆長跑那一週可以完成兩項「困難」的訓練,而高強度長距離跑那一週,最好只安排一項「困難」訓練,其他安排中等強度的訓練即可。以下為範例:

◆ 16 英里輕鬆跑(25.8 公里)
◆ 跑15 英里(24 公里),結束前跑25 分鐘的提速跑
◆ 跑14 英里(22.5 公里),前2 英里熱身,接著10 英里閾值跑,最後2 英里緩和
◆ 16 英里輕鬆跑

長距離跑後加入一段提速跑或長距離閾值跑,可建立有氧支持;長距離交錯訓練也有相同的效果。這些訓練一開始可作為有氧支持的訓練,慢慢增強強度之後就能作為直接耐力支持訓練,最後成為專項耐力訓練。練法是先用馬拉松配速跑「困難」的項目,然後以稍慢一點的配速做恢復跑,隨著訓練進行,慢慢縮短困難的項目並加快配速,先加速至乳酸閾值,最後加速至10 公里配速。達到10 公里配速後,就可以進入專項耐力漸進訓練,增加困難項目的距離,或減少恢復跑的距離。有氧支持訓練應在基礎期後期開始,一直持續到比賽前期。進入比賽前期後,訓練重點應轉向直接支持訓練。

比賽前期的訓練應以乳酸閾值(LT)跑為重點。目標是利用各項比賽的準備349分段的乳酸閾值跑,若是菁英跑者,則乳酸閾值跑的時間可拉長至40 分鐘,其他人可以少5 ~ 10 分鐘。前面提過,交錯跑也能作為直接支持訓練。10 公里跑者在比賽前期即將結束前,跑完乳酸閾值跑後加一些附加訓練會有幫助。可選擇的訓練項目包括坡地或上坡閾值跑、閾值跑中加入加速跑、跑完閾值跑後再跑一段漸速跑,或再加另一段訓練形成綜合訓練。跑完閾值跑後再加一段10 公里配速的短距離跑,有助於過渡至專項訓練。

最後,鍛鍊肌耐力是10 公里訓練邁向成功很重要的一環。可在基礎期進行坡地循環訓練,包括有氧配速跑,並安排許多一般耐力訓練。其他選擇包括跑非常陡的路線、有氧坡地法特雷克變速跑,和上坡閾值跑。比賽前期,可在各種訓練結束後加入坡地反覆跑,讓這些項目更具專項性。最後,距離較短但強度較高的坡地跑可促進高強度速度耐力,接著進行專項綜合訓練,將間歇跑分為短距離至中距離坡地跑,配速10 公里,便可操到專項肌耐力。

鍛鍊肌耐力是10 公里訓練邁向成功很重要的一環

速度訓練

大多數10 公里跑者是出於生物力學和神經的因素而鍛鍊一般速度。神經方面的因素就是為什麼10 公里跑者在基礎期仍需要每週練一次坡地短跑。坡地短跑可增加肌纖維儲備量,增強力量生成,並預防身體受傷。與較短距離的比賽不同,有些10 公里跑者不需要練到平地短跑;目標反而應設定為增加訓練次數。當所有累積的跑量讓身體產生緩慢/有氧適應時,坡地短跑對於維持速度就非常重要,因為短跑有助於與之抗衡。

此外,在基礎期一定要建立好的跑步力學,且要能用較快配速跑但不會感到太辛苦。當累積了很高的跑量,跑者很容易就變得疲軟無力,肌肉反應變差,施力不當。為了不要發生這樣的狀況,基礎期應進行加速跑、快步跑、有氧間歇跑和節奏訓練這類輕鬆的項目。一開始先在長跑後加一些快步跑和加速跑,再慢慢在整週的課如何訓練。

表中加入輕鬆的有氧間歇跑。這些間歇訓練可以是1 英里至5 公里配速跑100 ~ 400 公尺間歇跑;還要安排大量的恢復跑,而因為目標是要能用較快的配速跑,同時跑得輕快且控制得宜,因此訓練強度不用太強。

比賽前期則應安排有氧間歇,並延續其他這樣的練法。有氧間歇可以再分支,形成完整的5 公里配速訓練。如果想在菜單中安排直接支持(5 公里配速)訓練,可以利用訓練頭幾週的5 公里專項耐力訓練;另一個方法是運用綜合和混合訓練,我在前面有提過。

到了比賽期,5 公里配速訓練應與專項10 公里訓練並用,以產生專項速度耐力。可選擇的練法包括混合與綜合訓練,或坡地反覆跑。

專項訓練

10 公里的專項耐力訓練始於比賽前期,基礎期時會先以加速跑、提速跑和漸速跑打好基礎,之後才慢慢增加強度。任何推展專項耐力的訓練都可以使用;通常會用比10 公里配速稍快的速度跑5 ~ 6 公里的利迪雅德式計時跑,結束專項耐力訓練。在10 公里比賽前兩週,用比10 公里配速稍快的速度跑5 公里路跑即可輕易達成。如果是菁英跑者,透過交錯跑可將MaxLASS(乳酸穩定強度)拉到約10 公里配速,強化跑者快速完賽的能力。

鍛鍊專項速度耐力時,應一併進行專項訓練與5 公里配速訓練。再次強調,要怎麼練完全自由發揮。有個方法是用間歇跑鍛鍊完賽能力,例如跑1600 公尺的間歇跑,前800 公尺用10 公里配速跑,後800 公尺用5 公里配速跑,效果很不錯。另外,訓練重點放在以較快的3 公里~ 5 公里配速完賽的階梯式綜合訓練,也有同樣的效果。最後,混合訓練也是很好的選擇;練法是用10 公里配速跑較長的區段,較短的區段一開始先用5 公里配速跑,隨訓練進行慢慢加快速度,或用坡地反覆跑代替快速跑那段的訓練。有幾個混合訓練的例子可供參考,
例如5 公里配速跑1600 公尺、2×300 公尺,3 公里配速跑1200 公尺、400 公尺,1 英里配速跑1000 公尺、2×200 公尺;長距離區段跑完後休息3 ~ 4 分鐘,短距離區段跑完後休息1 ~ 2 分鐘。

維持

長距離跑可用來維持一般耐力,但比賽前期全程都要保持高跑量才能達到維持的效果,偶爾可以附加一些強度適中的其他訓練。此外,還應在一般耐力訓練外加練距離較短的馬拉松配速跑或漸速跑,每2 ~ 4 週練一次。還要練閾值跑或一些混合的綜合或漸速跑,
以維持直接與有氧支持訓練成果。

由於耐力訓練的訓練量高,因此大多數10 公里跑者應經常練坡地短跑,因其為訓練期間唯一的極快速刺激。因此,應每7 ~14 天就練一次坡地短跑或類似項目。專項耐力則可透過基礎期或賽前調整期的輕鬆間歇跑和法特雷克變速跑來維持。

各項訓練範例,該如何訓練?

書籍資訊
◎本文摘自晨星出版,史蒂芬‧麥格尼斯 著作《跑步的科學與實務》一書。如何探索極限,透過訓練達到最佳表現。

從高水準運動員和成功教練視角,結合作者多年跑步經驗及研究,告訴你是什麼限制跑步!

書籍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陰錯陽差!美高中生錯失轉彎將半馬跑成全馬

2016-09-13
半馬故事馬拉松路跑跑步話題

馬場上的狀況千奇百怪,但是一位半馬跑者能夠誤打誤撞跑完全馬也太稀奇!據6 ABC NEWS報導,在美國賓州的一名高中生在參加費城馬拉松半馬賽的時候,因為疏忽錯過了一個轉彎,竟然將錯就錯地跑完了這場費城馬拉松賽的全程。

Evan Megoulas ©cp24.com

這位高中生名叫伊凡·梅勾拉斯 (Evan Megoulas),他是位於賓州樂巴農郡的帕爾米拉(Palmyra)高中越野隊的一名成員。上上個周末,他參加了費城馬拉松的半馬項目(13.1英里/21公里),他哥哥彼得和家人當時在終點線等候,準備為他的這項成就歡呼喝采。

不過,由於苦候多時卻始終沒有等到伊凡,彼得擔心他發生意外,就向當時在附近的費城警員Phil McAlorum求助,於是這位費城第9區的巡佐立即向他索取伊凡的照片,接著便用手機傳遞給其他警員一起尋找。警方隨後發現伊凡錯過了此次半馬賽路徑中的一個轉彎,直接就前繼續跑了下去,他跑到全馬的賽道上了。

費城18區的兩位警員隨後找到了伊凡,並確認了伊凡沒事而且想繼續跑之後,他們放心地允許他繼續參加比賽,兩位警員於是跟他回到費城美術館附近的賽道上,並騎著自行車,伴隨伊凡一起完成全馬最後六英里的距離。彼得事後對記者表示,伊凡真的完成了這場費城馬拉松的全程比賽,成績是5小時23分11秒。結束比賽之後,當地的警員們全都跑上前來堅持要跟他拍張合照,並恭喜他這場事前並未預料到的成功完賽。

Evan Megoulas ©lancasteronline.com

彼得隨後說明,伊凡有學習障礙,很容易將事物混淆。他說,他原先將這個訊息提供給「Action News」,是希望感謝費城警方的傾力協助,不過他沒有預料到會得到世界上更廣大的群眾給予這麼熱烈的支持和讚許。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就算用爬的,也要完成這場馬拉松

2016-07-20
賽事故事馬拉松跑步人物誌

2015年2月15日,在美國一如尋常的馬拉松賽場,出現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

一位菁英選手,在德州奧斯丁馬拉松距離終點僅50米之處發生嚴重痙攣,並重重跌到了地上,但是她並沒有放棄,而是開始掙扎著爬行前進。

這位選手叫做Hyvon Ngetich,來自肯亞。在這場比賽,她一直都在領先集團之中,事實上,在發生上述狀況之前,她僅僅落後一位同樣出身肯亞的選手,並有希望角逐冠軍。她曾在2011年以2:34:42贏得智利Santiago Marathon后冠。她在最後幾公里時身體出狀況,體力開始下降,體溫也超過正常,並在大約距離終點50公尺處,她忽然一陣暈眩,然後重重摔在地上。

Hyvon Ngetich掙扎著爬往終點。 ©Stephen Spillman/Statesman.com

這個突來的狀況,當然引來工作人員的注意。醫療小組緊急出動,並推來輪椅準備。當時Ngetich看來精神恍惚,甚至無法站立,應該是無法完賽了。

但Ngetich卻拒絕了輪椅。雖然她不清楚自己為何會摔倒,而且身體已經有些不聽使喚,但她當時心裡很清楚,只剩幾十公尺,不完成的話,前面的努力都是白費。因此,她做出了一個震驚全場的舉動——她開始手腳並用地往前爬!

©CNBC

此舉當然令全場都目瞪口呆。隨著她艱難但絲毫不退縮地往前爬,所有觀眾也被她感動,開始為她加油。大會醫療和工作人員也圍繞在她身邊為她鼓掌。當然,輪椅還是隨伺在後以防萬一。

雖然在抵達終點前,她被一位德州當地選手Hannah Steffan超前,但是在這一刻,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她身上,不斷地為她加油打氣。儘管神情恍惚、嘴巴也無法閉合而不斷流出口水,她的意志力終究還是獲勝了,她一寸一寸地爬到終點,完成這場令人印象深刻的比賽並拿到第三名。

圖片翻攝YouTube
©peoples.ru
Hyvon Ngetich抵達終點被扶了起來。 ©Stephen Spillman/Statesman.com

奧斯丁馬拉松主委John Conley說,「我在這場比賽43年以來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完賽方式。」

據Hyvon Ngetich事後回憶說,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倒下,也不記得爬行的過程,她只是一心一意想完成這場比賽。

Ngetich驚人的意志力不僅贏得在場所有觀眾的支持,連主辦單位也被她感動。主委John Conley表示Ngetich的行為是他有生以來所見過最為勇敢的,為了鼓勵Ngetich以無比的意志力完賽的勇者精神,他們也宣布大會會頒發跟第二名一樣多的獎金給Ngetich,「因為這本來就是屬於她的。」

賽後的Hyvon Ngetich。 ©mapmyrun.com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