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展一直是跑步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無論運動前或運動後,它對於運動表現與恢復皆有相當大的用處,而對於跑步新手來說,還能增加靈活性。
態伸展的目的是聯合肌肉通過一個具有挑戰性或重複的運動,藉由移動身體使得你在跑步或騎車之前減少髖部僵硬以及降低運動傷害的風險,同時動態伸展也是運動前活化關節的最好選擇。
靜態伸展的目的在增加關節活動之範圍,它的優點有,減少運動傷害以及避免肌肉緊張與酸痛。進行時,有幾個要注意的事項:將心情與身體放鬆,以靜態方式,避免身體彈振或強迫身體做一些過份不自然的動作;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伸展,動作要輕柔緩慢,依自己的能力慢慢增加強度與力量,直到感覺肌肉的張力再持續15秒以上;伸展時要保持正常呼吸,不要憋氣。
在做伸展之前,可先啟動肌肉。以掌撐俯臥的姿勢開始,將雙手慢慢向後走直到你的腳到不能在向後為止,停留3秒,在慢慢將雙手向前走回到掌撐俯臥的姿勢。
找一面牆壁或物體作為輔助,左腳站直,右腳打直前後擺盪,一邊10下,左邊亦是如此。
右腳在前,左腳在後,雙膝彎曲呈90度,雙手懸空呈半圓形,進階者可手拿器材,上半身向右旋轉,停留5秒。左腳在前,右腳在後,雙膝彎曲呈90度,雙手懸空呈半圓形,進階者可手拿器材,上半身向左旋轉,停留5秒,左右交替,做1分鐘。
右腳在前,左腳在後,雙膝彎曲呈90度,雙手懸空呈半圓形,進階者可手拿器材,上半身向右旋轉,停留5秒。左腳在前,右腳在後,雙膝彎曲呈90度,雙手懸空呈半圓形,進階者可手拿器材,上半身向左旋轉,停留5秒,左右交替,做1分鐘。
側躺,右臂應平穩地放在地板上。左腿應疊放在右腿的腿上。彎曲左腿的膝蓋,讓腳踝靠近臀肌。用左手抓住腳踝,並將它拉向臀肌,同時將腿往後彎,感覺到股四頭肌與髖屈肌的伸展,停留20秒換另一腳。
梅麗莎‧帕爾默 (Melissa Palmer)和她的丈夫賈斯汀‧艾利斯 (Justin Ellis )是一對於2014年年底剛結婚的夫婦,在還沒有結婚之前,帕爾默曾經跑了五個不同的商店只為了幫艾利斯尋找一件合適的衣服。那個時侯,艾利斯近乎病態肥胖,他的體重達到了330磅(約150公斤),穿著46碼的褲子,身上帶著四種不同專門為健康管理的藥物小藥盒,其中有糖尿病、高血壓和高甘油三酸酯等。
他吃的不健康,很少鍛煉。但是他的妻子帕爾默卻是一位熱愛跑步和鐵人三項的選手。她吃的健康,堅持記錄體重指數,看著埃利斯,她也明白在這樣下去的話,肯定會有麻煩。
帕爾默現年41歲,艾利斯現年36歲,這對夫婦從小就為了自己的身材而苦惱。帕爾默2001年於南卡羅萊納大學畢業,當時的她體重超過了230磅(約104公斤),隨後她決定開始減肥,經過一番努力,她努力減重接近100磅(約45公斤)。但卻在2005年,因著背部手術而破壞了她的過往的努力,她的體重又攀升回到了200磅(約91公斤)以上。
2008年,帕爾默再次開始快走減肥,並且調整自己的飲食結構,她認為這種效果遠比過去要來得好,並開始參加一些五公里的跑步比賽。到了2009年10月,她減重到了180磅(約合82公斤)。帕爾默說:「我一直以為那是我不能做到的,但是我在跑完自己人生當中的第一個五公里之後,完全改變了過去的觀念。」
她再繼續不斷跑步,在一年之內又減了40磅(約18公斤),還在南卡羅來納州的哥倫比亞第一次完成了馬拉松的比賽,迄今為止,她已經完賽35場的馬拉松。
而在這個過程之中,他的丈夫艾利斯一直在看著帕爾默的轉變,最開始他們是朋友,隨後成為了浪漫的情侶。他為她的成就感到自豪,但是不覺得對於自己來說有什麼啟發,他表示:「當時我真有點太年輕天真了。」
「他是一個非常固執的人。」帕爾默笑著說。所以當我鼓勵他吃得更健康,多運動的時候,他會左耳進右耳出。
2014年,帕爾默第一次完賽鐵人三項,去年六月還在馬里蘭州的劍橋又一次參加了比賽。在不懈的堅持下,丈夫艾利斯深受感動,也開始跟隨她跑步了。最開始的時候,他報名成績了一個五公里的跑步訓練團當做減肥的訓練,那時他的體重是310磅(約141公斤)。
漸漸跑到了2015年,他的體重達到了人生最高峰330磅(約150公斤),他開始戒掉垃圾食品,改為吃素,甚至戒酒,在六個月內下降了20磅(約9公斤)之後,他持續鍛煉。
帕爾默支持他變成素食主義者,再加上鐵人三項訓練,又幫助他再降15磅(約6.8公斤)。看著這些努力所獲得的成果,艾利斯更開始頻繁出入健身房,他在跑步機上行走,還會舉重,並堅持了五個月的時間,然後再去戶外跑步。
2016年,這對夫婦一起完賽了馬拉松的比賽。如今,他們每個星期六的早晨都要一起跑步,2017年,帕爾默報名了兩個鐵人三項的比賽,前後加起來,跑步運動幫助兩人減重接近180磅(約82公斤),不僅是毅力得實現,更是堅持鍛鍊的最佳示範。
過度訓練症候群是一種身心方面的疲勞,通常因為長久的訓練,又沒有獲得適當的休息,讓身體和心理都出現有點類似撞牆期的狀況;嚴重的話,還會出現類似憂鬱症的症狀。一旦發生如此情況時,不僅需要更多時間調整與訓練才能回歸比賽,對於日常生活更是會產生問題。
一般來說,最理想的訓練方式是藉由超負荷與超恢復兩項交互運用,藉以提高運動表現,但這是最理想的狀態。有時候,運動員會因為許多複雜的因素,導致過量的訓練或情緒上的問題,讓身體長時間處於訓練與休息不平衡的狀態,這時候就會出現過度訓練症候群。一開始,可能只是對平時習以為常的訓練感到力不從心,再來則是身體上的不適、疲倦、失眠等狀況會慢慢浮現,這時候若是繼續訓練下去,後果只會越來越嚴重。
對於自身過於要求的人,通常比較容易遭遇這樣的狀況,如果沒有遇到教練正確地及時予以阻止,或是改變訓練方式,情況就會越來越嚴重。對於自己的表現一直不滿意、狀態不好或是急於想跟上別人進度時,更會希望增加訓練的量來進步,並利用超量的訓練來達到目標,但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