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麗莎‧帕爾默 (Melissa Palmer)和她的丈夫賈斯汀‧艾利斯 (Justin Ellis )是一對於2014年年底剛結婚的夫婦,在還沒有結婚之前,帕爾默曾經跑了五個不同的商店只為了幫艾利斯尋找一件合適的衣服。那個時侯,艾利斯近乎病態肥胖,他的體重達到了330磅(約150公斤),穿著46碼的褲子,身上帶著四種不同專門為健康管理的藥物小藥盒,其中有糖尿病、高血壓和高甘油三酸酯等。
他吃的不健康,很少鍛煉。但是他的妻子帕爾默卻是一位熱愛跑步和鐵人三項的選手。她吃的健康,堅持記錄體重指數,看著埃利斯,她也明白在這樣下去的話,肯定會有麻煩。
帕爾默現年41歲,艾利斯現年36歲,這對夫婦從小就為了自己的身材而苦惱。帕爾默2001年於南卡羅萊納大學畢業,當時的她體重超過了230磅(約104公斤),隨後她決定開始減肥,經過一番努力,她努力減重接近100磅(約45公斤)。但卻在2005年,因著背部手術而破壞了她的過往的努力,她的體重又攀升回到了200磅(約91公斤)以上。
2008年,帕爾默再次開始快走減肥,並且調整自己的飲食結構,她認為這種效果遠比過去要來得好,並開始參加一些五公里的跑步比賽。到了2009年10月,她減重到了180磅(約合82公斤)。帕爾默說:「我一直以為那是我不能做到的,但是我在跑完自己人生當中的第一個五公里之後,完全改變了過去的觀念。」
她再繼續不斷跑步,在一年之內又減了40磅(約18公斤),還在南卡羅來納州的哥倫比亞第一次完成了馬拉松的比賽,迄今為止,她已經完賽35場的馬拉松。
而在這個過程之中,他的丈夫艾利斯一直在看著帕爾默的轉變,最開始他們是朋友,隨後成為了浪漫的情侶。他為她的成就感到自豪,但是不覺得對於自己來說有什麼啟發,他表示:「當時我真有點太年輕天真了。」
「他是一個非常固執的人。」帕爾默笑著說。所以當我鼓勵他吃得更健康,多運動的時候,他會左耳進右耳出。
2014年,帕爾默第一次完賽鐵人三項,去年六月還在馬里蘭州的劍橋又一次參加了比賽。在不懈的堅持下,丈夫艾利斯深受感動,也開始跟隨她跑步了。最開始的時候,他報名成績了一個五公里的跑步訓練團當做減肥的訓練,那時他的體重是310磅(約141公斤)。
漸漸跑到了2015年,他的體重達到了人生最高峰330磅(約150公斤),他開始戒掉垃圾食品,改為吃素,甚至戒酒,在六個月內下降了20磅(約9公斤)之後,他持續鍛煉。
帕爾默支持他變成素食主義者,再加上鐵人三項訓練,又幫助他再降15磅(約6.8公斤)。看著這些努力所獲得的成果,艾利斯更開始頻繁出入健身房,他在跑步機上行走,還會舉重,並堅持了五個月的時間,然後再去戶外跑步。
2016年,這對夫婦一起完賽了馬拉松的比賽。如今,他們每個星期六的早晨都要一起跑步,2017年,帕爾默報名了兩個鐵人三項的比賽,前後加起來,跑步運動幫助兩人減重接近180磅(約82公斤),不僅是毅力得實現,更是堅持鍛鍊的最佳示範。
明明運動量比別人高,斷食少吃都做了,卻怎麼也瘦不下來?小心,或許你也誤入了代償陷阱!
天下無難事,除了減肥人。減肥實在好難﹗要忍受肚子餓、又要認真運動。有些朋友非常努力體重還是下不來,難免會開始胡思亂想:「會不會是我年紀大了,代謝開始變慢?」、「是不是內分泌出了問題?」但史考特醫師王思恆說句實在但不中聽的話:「大部分人的問題,都出在熱量控管。」以下兩大減肥迷思,幫你破解瘦不下來的困擾。
一般人對於熱量控管的掌握程度其實並不如想像中高,以 2020 年發表在《食慾》這本期刊的研究為例,英國學者招募 14 位年輕男性志願者,輪流接受以下兩種情境實驗: 情境一的受試者(實驗組),第一天就被告知明天會餓肚子。在潛意識影響下進行「超前部署」,在還沒餓肚子前,就開始多吃少動! 相對地,情境二的受試者(對照組)接收到的情報是:第二天照常供餐。不意外地,他們就沒有做出行為上的代償。
當所有人都跑完情境一與二後,學者發現情境一(實驗組)的「預期隔天斷食」受試者,出現了以下特徵:
● Day1:多吃 260 大卡、少動 156 大卡。
● Day2(斷食日):因執行斷食,只吃平時 25% 熱量,但運動量卻自然降低了239 大卡。
● Day3:剛完成斷食日的第一餐早餐,攝取熱量竟足足高出平時的 14%。
原來光是知道隔天要餓肚子,就能顯著改變人們的行為,因為預期要斷食而開始增加進食量、減少活動量,還會因為完成斷食增加進食量!
雖然學者指定的飲食法,一天就可以製造出兩千多大卡的熱量赤字。但因為這些飲食及活動的代償,實際的赤字僅有一千多大卡。而且可怕的是,這些代償在還沒開始餓肚子前就開始了。
大部分人瘦不下來,不是代謝慢、不是內分泌失調,而是對自己的飲食與活動量完全沒有概念,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之間,攝取了多餘的熱量。可怕的是,這一切都發生在潛意識下。我們仍然相信自己的意志堅強,相信自己有努力減重,身體卻在不知不覺之間背叛了我們,以多吃少動的方式,將努力的成果砍半。
為什麼練健身的人,比較能夠掌握體態,甚至胖瘦伸縮自如?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對於運動量,以及熱量、營養素的計算比較有概念。
健身的人如果一週沒進健身房,常常會「報復性鍛鍊」,下週多做幾組補回來。或者中午不小心手滑訂了麥當勞,蛋白質不夠,熱量又超標。晚上就緩和一點,吃個雞胸肉沙拉均衡一下。在長期的努力下,身材當然會跟一般人不同。
不知從何時開始,「吃到基礎代謝率」變成減重的鐵則。 在網路上看一些減重社團的討論區,如果有人分享自己減重的故事,底下幾乎一定會有人留言問:「有沒有吃到基代?」另外,我出產過不少斷食的文章與影片,也很常被讀者來訊問到:「斷食的時候要不要注意熱量?如果沒有吃到基礎代謝,怎麼辦?」其實,從許多科學論證來看,瘦身其實不需要仔細計算基礎代謝率,採取間歇性斷食,也不會讓基代率跟著下降,更對減重具有正面效應。
我們不妨從一篇 2019 年發表的研究來看,奧地利學者招募 30 位受試者進行一個月的「隔日斷食」,也就是一天可進食、一天完全不吃的高強度飲食控管,並測量了參加者的基礎代謝率。雖然這樣的極端斷食法聽起來很地獄,不過發現在健康人身上並沒有產生副作用,而一個月過後,受試者平均減去了 3.5 公斤體重,但基礎代謝率幾乎沒有任何變化!
依照上述研究來看,也就是說未來的一個月中,就算你只有一半的日子吃飯,另一半天數只喝水、什麼也不吃,也不必擔心斷食影響基礎代謝率,而且還能減重喲!(我強烈懷疑受試者並沒有完全聽話,否則減重成效不應該只有 3.5 公斤。)
統整現有的斷食研究,科學家發現間歇性斷食的減重效果,跟傳統節食法是類似的。一週裡面選個幾天斷食,就算熱量攝取沒到達基礎代謝,相較於每天都少吃一些、但有吃到基代比起來,減重效果是相似的。 每天都要吃到基礎代謝值的說法,並沒有科學根據。事實上我用英文的關鍵字搜尋,完全找不到任何學術與通俗的相關資訊。
• 圖文摘自三采文化出版,史考特醫師著
《一分鐘健瘦身教室2 Dr.史考特的科學增肌減脂全攻略:最新科學研究 X 秒懂圖表解析,破解41個健瘦身迷思!》一書。
本書特色
科學實證!最受信賴的 Dr.史考特,讓你增肌減脂超效率!
人人都在鍵盤健瘦身的年代,你需要一本最新、最科學的增肌減脂聖經!
你準備開始增肌減脂了嗎?
先讀讀,保證更快更好地達到心中目標!
• 更多《Dr.史考特的科學增肌減脂全攻略》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Dama
史考特醫師,本名王思恆。從醫學院時代開始著迷於健身運動,空閒時間不是在運動/烹飪/進食,就是在研究運動/飲食/健康的科學知識,是個健身呆。
美國德州的19歲男孩Ricardo Benitez,出生就患有先天性股骨發育不全,雙腿少了大腿的股骨,身形較一般人短小許多。但活動受限並沒有讓他退縮,他照常熱愛運動,在大學校園裡踢足球,只跑過5K的他甚至在上個月完成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全程馬拉松。
雖然跑步是Benitez運動生活的一部分,但他唯一完成過的路跑比賽是在兒童時期參加的5公里賽事,長距離跑對他來說是陌生的。不過,當他去年九月看了一部紀錄片《The Iron Cowboy(暫譯:鋼鐵牛仔)》,萌生了跑一場馬拉松的想法。
Benitez在接受外媒《Runner’s World》訪問時表示:「所有人都有能力,我可能不具備與某人相同的機動性,但我仍可以跑步。上帝賦予我移動的能力,我想使用它。」於是,他真的報名了在家鄉德州韋科舉辦的Silo District Marathon,並持續努力準備賽事。可惜因為新冠病毒疫情,Benitez跟每位跑者一樣,原本預計4月25日開跑的比賽被延到10月。
不過Benitez沒有因此怠惰,他仍充分利用時間訓練,更決定在原本賽事日獨自跑一場自主馬拉松賽。
Happy birthday to my day one #1 WR. Thanks for being by my side all my life. X @PuizLavao pic.twitter.com/wxbuaWjha4
— Ricardo Benitez (@nofemurkid) February 12, 2018
「我無法Google查詢『沒有股骨如何跑馬拉松』,所以我嘗試每天練跑,但跑得身體太疲憊,於是改成盡我所能地訓練。」對於一名長跑新手,長距離訓練是項艱難挑戰,更不用說Benitez的身體讓他只能一擺一擺地跑步,速度無法跟大多數跑者一樣快,加上他仍是全職學生兼學生運動員,連擠出足夠時間跑步都有困難。
Benitez練過距離最長的長跑訓練是在1月份,當時他試著跑21公里,但最後爆掉只跑了12公里。不追求跑量,Benitez著重於做HIIT等提高心率的訓練、重量訓練,以及攀岩、游泳等其他交叉訓練。
儘管這不是傳統嚴謹的馬拉松比賽,但Benitez已為人生初全馬做好萬全準備,他規劃好路線,並邀請兩位朋友充當補給員兼陪跑員。初全馬預計9個小時完賽,因此他需要比多數跑者更多的補給。
「除了越過終點線,我別無選擇。」Benitez說:「不完賽,毋寧死。但我不打算死,所以我必須完賽。」
My name is Ricardo Benitez. I was born without femur bones. Today, I completed a marathon pic.twitter.com/1aLRfb51X8
— Ricardo Benitez (@nofemurkid) April 26, 2020
另一個讓Benitez這麼有決心跑完的原因是要籌資募款,他一直以來幫助John Marc營籌募資金,該營是他在10-17歲間參加,針對慢性病和身理問題兒童的營隊。Benitez坦言:「如果我沒有去這個營隊,我就不會參加馬拉松比賽。孩子們進營隊時連鞋帶都無法自己繫、也無法自己推輪椅;但當他們出來時,各個都帶著滿滿的自信離開。」也正是這種自信和獨立精神,驅使Benitez追求馬拉松這樣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他想激發人們,無論如何都要征服自己的人生目標。
如果跟一個孩子說他的身體機能與在校其他兒童不同,那孩子可能會感到失敗或被拒絕;但當John Marc營的人看到Benitez時,就像看到世界上任何其他人一樣。「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我不想活在沒有生活可言、只管生存的人生中。」Benitez說。
因為營隊的支持,Benitez除了跑馬拉松,也擁有很多夢想,例如成為史上最好的運動員之一。「我不會保留任何紀錄,我想盡我可能地去做,運用我雙腳提供的全部能力去爬山、玩鐵人三項,並且試試我能走多遠。」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