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來自英國年僅39歲的健身教練名叫沃姆比(Dean Wharmby),於2015年年7月死亡,原因是因為沃姆比曾痴迷於獲得完美健身教練的體格,所以他每天都要吃大約熱量達10000千大卡的漢堡、披薩、三明治等,並搭配7至8罐的高蛋白飲品,此外,他還服用合成代謝類固醇來增強肌肉的形狀和力量,最後因為這些東西導致他罹患癌症並離開人世。
沃姆比每日攝取近1萬大卡熱量,還維持這樣的生活型態過了4、5年,有一天他去醫院做健康檢查時,才被醫生告知他罹患了肝癌,疑是飲食方面出了問題,但最重要的一點是沃姆比都會濫用類固醇,起初,他服用過一年合成代謝類固醇來增強肌肉,但是在他開始了個人培訓業務之後,就不再服用了,但正是那時,他的飲食朝向了一個更糟的方向,39歲的沃姆比曾擔任健身教練已長達20年,他坦言為了追求壯碩肌肉,每天大量喝能量飲料、攝取高蛋白高熱量飲食,連半夜睡覺也要每兩小時起來吃蛋糕或吞下一罐花生醬,每日熱量攝取近1萬大卡,體重一度高達127公斤。
沃姆比:「我只想讓自己盡可能變得更壯,讓體態看起來更好!所以我毫無節制地大吃以及使用類固醇讓肌肉看起來更結實!」
但是罹患癌症的他拒絕化療,他決定戒除糖分只攝取天然食物來抗癌,沃姆比:「我決定靠自然療法而不化療,因為我想用健康的方式活下去!」但是持續一年之後,沃姆比的腫瘤竟然神奇消失,但是沒多久他因為身體好轉後,又開始亂吃,在2014年底時再度發現肝腫瘤,而且已經大得無法手術切除,被醫生判定僅剩數周可活,於是再次被癌症警醒的沃姆比重新開始自然飲食。
但是,原本再次對抗病魔的他,有天在健身房倒下並緊急送醫之後才發現腫瘤已經大到無法自拔的地步,最終在醫院的病床上過世。
沃姆比臨終前與女友。
沃姆比這種案件,只是僅僅是合成類固醇導致的非常多起命案中的其中一,早在80年代時,美國就有傳出高中生運動員因為注射合成類固醇而產生抑鬱症自殺身亡,在奧林匹克組委會興奮劑名單中,合成類固醇是數量最大、危害最大的一類。
一般來說只要有從事運動或訓練的人,對於蛋白質這個營養元素一定都不陌生,然而,在人體內的蛋白質主要是由9種必需胺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s)和11種非必需胺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s)所構成,除了能提供體內的能量來源之外,還能幫助運動後的肌肉修復與生長。但這是否意味著你可以無限量的補充蛋白質?其實,它的攝取量必須依據年齡、日常生活及運動訓練強度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並非越多成效就越好。
蛋白質做為人體活動的能量來源,首先必須要先分解成原來建構的胺基酸,這主要以兩種方式來提供能量,一是以丙胺酸(alanine)經由血液送至肝臟,以糖質新生(gluconeogenesis)的方式生成葡萄糖或合成肝醣;另外,因為肌肉細胞中擁有支鏈胺基酸(BCAA)的轉胺酶,可以進行支鏈胺基酸的去胺基作用,因此有包含異白胺酸、纈胺酸與白胺酸等支鏈胺基酸,可在肌肉細胞中被轉換成代謝中間產物,並當做身體能量的來源。
而蛋白質也是人體每個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頭髮和指甲主要是由蛋白質所組成,另外,蛋白質也是構建和修復組織及調節酶(regulatory enzyme),激素和其它人體化學物質所必需的,同時也是骨骼、血液、皮膚、軟骨和肌肉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蛋白質主要的來源是從我們所吃的食物中獲取,所以造成有許多的人都認為大量的攝取蛋白質對於肌肉的成長是有好處。
關於蛋白質的攝取量每天應該要多少,仍然是一個十分備受爭議的話題。根據衛福部的建議,一個人每日建議的蛋白質攝取量為體重乘上1.2公克,另外,國際運動營養學會(JISSN)建議,有進行運動訓練的人每日可攝取的蛋白質建議量為體重乘上1.4-2.0公克之間,這樣的攝取量不僅安全還可以改善運動訓練的成效,但對於這樣的立場學會是基於擁有固定運動訓練頻率的人所做的建議。
另外,許多研究也表明,經常從事體能運動訓練的人每日蛋白質的需求量將要高於體重乘上0.8公克,相對於耐力運動建議蛋白質攝取的量從1-1.6g/Kg的範圍內,而這個範圍將取決於耐力運動的強度及持續時間;力量運動被認為比耐力運動甚至增加更多的蛋白質需求,特別是在訓練的開始階段或強度急劇增加的期間,一般來說建議的攝取範圍為1.6-2g/Kg;還有從事間歇性訓練的人例如足球或籃球等運動,則建議攝取範圍為1.4-1.7g/Kg內。
根據國際運動營養學會的立場,有經常從事運動訓練的人每天每公斤體重需要大約1.4至2.0克蛋白質,這樣的攝取量必須取決於運動的方式和強度,攝入的蛋白質的質量以及個體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攝入的狀況。並且建議盡量從完整的食物內獲取蛋白質,但如果在攝取上有出現問題也可利用高蛋白粉來進行補充,另外,在運動過程中蛋白質攝取的時間安排,有以下這幾個好處包括改善恢復的能力和增加肌肉量,總而言之,有從事運動訓練的人比久坐不運動的人,必須要攝取更多的蛋白質來進行補給。
資料參考/BMC、JISSN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