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極地超馬或越野跑的民眾越來越多,這種運動需要克服各種極端環境,一天當中可能會經歷高溫烈日的沙漠、悶熱潮濕的雨林、酷熱急雨的熱帶環境、寒冷多霧的高山等等,一般跑服僅具簡單吸濕排汗的功能可能不足以應用在這麼複雜多變的環境之中,因此,越野跑專用的服裝便是一些專業戶外運動品牌近年來所積極開發的市場。立足台灣、放眼國際的原創品牌SUPERACE,洞見這一市場先機,在創立初期便以極地越野方面的運動需求為主要考量,近日推出第二季產品線,更是完全針對越野需求,設計推出了一系列精心打造的越野跑裝備,引人注目。
近年來整個跑步市場在快速發展,台灣大眾路跑活動盛行已經超過十多年的時間,現在一年有超過500場以上的路跑賽事,每個週末假期全臺北、中、南都有賽事同步進行。然而,光是在柏油路上跑步已無法滿足慢跑愛好者的需求,為了追求更高度的越野耐力極限,人們開始關注越野跑運動。
越野跑可以看作跑步運動的一種進階版,例如林義傑所舉辦的國內SUPERACE極地超級馬拉松-台灣站,需要在墾丁國家公園與屏東、台東交界處進行134公里的3日連續賽,選手將在海岸線、九棚大沙漠等多變的地形奔跑,並從海拔高度千米下拉至乾枯0米河床,讓許多單單是站在起點線上的越野跑者就已經熱血沸騰了。當然,愛好者跑到一定程度就需要不斷「打怪升級」,而品牌創辦人林義傑也用自身30多年的國際賽事經驗,與設計團隊一同合作不斷地改良並研發出最佳的越野跑裝備,致力成為運動員的強力後盾。
強調越野跑及超馬賽事的機能需求,特別採用興采實業所研發S.Café®環保冰咖啡紗面料,穿著上更親膚舒適,並達到快速降溫的效果,同時擁有極佳的異味控制、吸濕排汗功效,適合潮濕、溫熱的氣候下進行長時間的訓練。
☀ 速乾 - 提供永續性的速乾表現,比棉高出200%,比其他功能性聚酯纖維快150%。
☀ 異味控制 - 與線紗合而為一的S.Café®奈米咖啡渣能夠吸附異味,被包覆的異味分子透過陽光照射或清水洗滌就可被釋放,因此能達到永續的除臭功能性!而異味控制效果比傳統功能性聚酯纖維要高上2.5倍,更是棉的3倍!
☀ 紫外線防護 - 利用其微多孔的物理特性,反射紫外線對皮膚所造成的傷害,其抗紫外線的功能硬是比棉要強5倍。
☀ 冰涼感 - ICE-CAFÉ ™嵌入天然粉體,提供尼龍含水率,並迅速降低體表溫度,相較一般布料可以降低皮膚溫度1~2度C。
☀ 永續發展 - S.Café®是利用餘留的咖啡渣做為紗線的原料,透過低溫高壓的環保專利製程創造出S.Café®奈米咖啡線紗,並獲得由歐盟學術、工業、環保及消費者組織所驗證的藍色標誌(Bluesign standard)標章,表示品管及原料、製程都符合歐洲嚴格的環保要求。
SUPERACE的對每個細節都以最高標準去看待,背部雷射穿孔設計,增加散熱效能,僅有150g的重量(一般棉T無拉鍊款,大約在160~200g之間),讓身體更輕盈無負擔。前開襟拉鍊能隨時調整,輔助散熱,兩側彈性網袋設計能夠隨身攜帶補給品,鬆緊彈性的設計穩定性高不易滑動,在運行的過程中,能方便快速補充能量,有效提升跑速。
極輕量高密度織物,表面DWR防潑水處理,為超馬、越野跑等更高階的完美配備。三角內搭能吸濕快乾,極高透氣性,外層具防水及防風混合材質,讓你對任何戶外活動或冒險都可以穿著搭配,專為高強度運動系列設計。
SUPERACE清楚知道消費者的需求,相信材質、功能性、美感是產品設計的主要元素,從不製造無法滿足運動者需求的產品,在生產任何一個新產品前,我們會重新瀏覽設計需求清單,確認產品的潛力、必要性、美感及永續性。
我們認為只有吸濕、排汗、抗菌、抗UV等機能是不夠的,在舒適的穿著體驗上,我們更在乎使用者的需求,你可以看見SUPERACE每一件商品都有精緻巧妙的設計,在基礎排汗衫後背處皆有一個暗袋設計,讓您上健身房的時候,可以輕易地將置物櫃的鑰匙放入背後的口袋中,貼心的設計完全不影響運動表現。
運動品牌中,鮮少有專為女性運動員設計的專業訓練裝備,此款二合一慢跑短褲,採用四向彈性表布,能提供活動時的延展性,强大的透氣性內層能讓您在跑步時獲得額外的支撑力、通風感和舒適性,外層提供絕佳的保護層,可以直接單穿,安全性完整包覆不怕走光。
鬆緊腰頭配合綁繩方便調節腰圍合身度,高穩定度的後拉鍊防水內袋,可防止重要物品在運行時的掉落。後部兩側T字彈性帶,能穩定方便且幫助即時快速補給。
無論是高強度的運動或是日常休閒都可以穿戴,因為材質本身即具有高透氣性,即使在潮濕高溫的環境運動下,依然能夠保持內著的乾爽,並確保身體維持舒適恆溫。追求運用布料本身的特性去剪裁搭配,基本經典又能帶出個人特色與品味。
詳細商品資訊,請上SUPERACE官網瀏覽。
如果您有在觀看IRONMAN世錦賽的相關賽事影片,您會發現其中有一位下半身是彎刀義肢的選手,在眾多運動員群中特別顯眼,他就是雙足截肢的史考特·里格斯比(Scott Rigsby)。身為一位身障運動員,里格斯比對於耐力運動如馬拉松和三鐵等等卻一點也不退縮。他從2006年開始投入鐵人三項運動,並在2007年進入IRONMAN世錦賽的殿堂。下文是Runner’s World在07年底對於他第一次挑戰IRONMAN世錦賽的報導:
在10月夏威夷福特IRONMAN世界錦標賽馬拉松部分的23英里處,里格斯比已經覺得自己的半截下肢快要承受不住了,他甚至痛到幻想著直接摔在一副擔架上被趕緊抬去治療。他已經完成了2.4英里(3.9公里)的游泳、112英里(180公里)的自行車騎行,和幾近完成的26.2英里(42公里)全程馬拉松跑步。這位雙足截肢者的殘肢已經起了水泡、腫脹和擦傷破皮,使得每跑一步他都感覺自己的皮膚像是被壓到周圍的熔岩地裡燒燙的煤炭一樣。但是,當他看到手錶裡的時間已經進行了16小時13分,他意識到,如果他想在17小時大會關門前完成這場比賽,他已經沒有時間可以浪費,而且會對不起自己。於是,他加快了腳步。
「那是我讓自己所承受過最劇烈的痛苦,」住在亞特蘭大,當年39歲的里格斯比說。「我開始與自己對話:『這就是你努力了這麼久所要完成的。如果你能做到,你就可以改變世界。』」
的確,里格斯比並非僅僅是在誇大吹牛。他站到賽道上,為的就是扭轉世人對於殘障者的刻板印象,並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IRONMAN超級鐵人三項比賽的雙腿截肢者,而且重新定義殘障運動員的潛力。
在1986年7月,里格斯比當時是一個18歲的高中美式足球運動員,然而一次車禍意外改變了他的人生。他和其他兩位朋友坐在一台拖車後面,在一條狹路上被一輛從後方違規超車,卻撞上拖車的18輪卡車夾住,里格斯比就這樣被拖行了328英尺,然後他被壓在拖車下。他的右腿在第一次手術就立即被截肢,在未來的一年裡,他另外接受了16次大大小小的手術。醫生說,他要等到18個月之後才能重新下床走路,而且未來別想跑步了。「我經歷了一個無法接受事實的階段,以為它還會再長出來,」里格斯比說。「那真是一段非常難熬的日子。」
五年後,里格斯比開始就讀喬治亞州立大學,並同時在校內開始游泳和騎自行車。但,他還是想跑步。他說,「如果你告訴我,我不能做某件事,我就會自己找到方法來做到。」有一天,他終於鼓起勇氣上操場跑步,但在第四圈時,他已被重建的左腳無法承受衝擊力道,於是他腳上植皮之間的接縫被撕裂。這個挫折對於里格斯比打擊至深。「以我的『看起來完好』的腿來說,我覺得自己像一個囚犯,」他說。
在隨後的七年中,里格斯比自大學畢業,從事了各種銷售和建設工作,但還是陷入了憂鬱症,不過它後來還是被治好了。終於在1998年,他決定將他的左腿也截去膝蓋以下的部分。「裝好我的新義肢,我便可以從一個『專業』的病人變成平常人,」他說。「我終於有一雙很好的腿了。」
里格斯比玩鐵人的靈感來自於2004年12月,就在他讀到《跑者世界》雜誌其中一篇關於莎拉·賴納特森(Sarah Reinertsen)的故事時。賴納特森是第一位挑戰夏威夷IRONMAN超級鐵人三項世界錦標賽、單腳膝蓋以上截肢的女性。「我從來沒有做過鐵人三項,但當我意識到,還沒有雙足截肢者完成一場超級鐵人賽,」里格斯比說,「我決定,這就是我要的挑戰。」
意念所趨,障礙一一被排除。2006年,里格斯比成為第一位完成奧運距離鐵人三項(標鐵)和半程超級鐵人三項的雙腿截肢者。2007年3月,他以5小時4分成為第一位完成ING喬治亞馬拉松的雙足截肢跑者。三個月後,里格斯比終於來到了在愛達荷州舉辦的福特IRONMAN Coeur D'Alene(科達倫)超級鐵人三項比賽的終極目標前。他費力完成了游泳和自行車賽程,但是,頸部和背部疼痛迫使他不得不在馬拉松賽上半途而廢。
里格斯比的下一個機會就在這場夏威夷的超鐵世錦賽。在2007年10月13日,可納的氣溫在華氏85度左右(約攝氏29度)、濕度也很高。在終點前等候的朋友們都越來越坐立不安,不確定里格斯比是否會在時間截止前回到終點。最後,他們終於看見他從阿里大道(Alii Drive)跑下來並越過終點線,大會的計時器上面顯示時間是:16小時42分46秒。
「大部分截肢者都會越來越不愛活動,並最終會成為肥胖、憂鬱症和糖尿病的高危險群患者,」里格斯比的訓練夥伴,Getting2Tri基金會的執行長邁克·倫哈特說道。「史考特為人們提供了勇氣和靈感,並為他們展現自己的潛能。」
他知道他自己還可以對他人有更大的影響。2007年1月,里格斯比創辦了自己的非盈利性組織,為殘障運動員提供訓練和指導方面的協助。「一旦你完成某事,會很容易乘上成功的浪潮,並享受15分鐘的名聲,」里格斯比說。 「我要堅持到底,並告訴人們,你可以善用上帝給你的生命,並用它來做一些非比尋常的事。」
「也許其他無論是身強力壯或截肢的人會看到我的故事,然後說:『你知道嗎?生活雖然艱難,但如果這個人能做到,為什麽我不可以?』」
里格斯比目前仍活躍於IRONMAN與馬拉松的賽場上,並積極給予殘障運動員各類協助,同時也到處去演講,以他自身的故事來激勵、啟發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