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年慢跑風氣盛行,市民跑者如雨後春筍在馬場奪得佳績。跑界人稱「最速總經理」的電通安吉斯集團安納特總經理王冠翔,因為在跑馬過程接觸奧運馬拉松國手張嘉哲及多位選手,深入了解長跑選手面對職業生涯高低起伏的困境,因此創立一個專屬運動員品牌加速器「國手匯」,不只打造專屬選手的寶藏巖運動藝術基地、專屬網站、個人化商品、第二專長訓練等,更創史上最高馬拉松破全國紀錄獎金50萬元。
王冠翔表示:「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國手匯』並不是為了單一企業或任何個人目的而成立,由於高手在民間,我們期許能整合社會大眾的力量,凝聚熱衷運動的全國人民作為運動員最堅強後盾。」
「國手匯」的內容包括專屬於選手的寶藏巖運動藝術基地、專屬網站、個人化商品、第二專長訓練、國手公益以及法務、財務諮詢等眾多項目。而基地設立於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讓跑步、藝術、文化在新店溪畔匯流合訓。「國手匯」目前有包括奧運馬拉松國手張嘉哲、2017世大運國手陳宇璿、張芷瑄、曹純玉、陳秉豐等十多位馬拉松選手,未來期盼能幫助更多其他國際運動項目選手。
「國手匯公益見面會」於24日在維多利亞酒店N°168 PRIME牛排館舉辦,為加速台灣馬拉松成績推向國際,國手匯特設「破全國馬拉松紀錄獎金」新台幣50萬元,獎金不限於國手匯選手,而是鼓勵全國長跑人才繼續追尋更長遠的計畫與夢想。見面會當日,並由「社會永續發展推廣協會」拋磚引玉捐贈新台幣50萬元給國手匯。
社會永續發展推廣協會理事長陳東彬表示:「過去馬拉松賽事項目較少人重視,破紀錄獎金也微乎其微,我們期待『國手匯』設立的高額獎金能鼓勵國內更多優質選手投入訓練,『國手匯』的多項舉措能協助建構及傳遞台灣慢跑文化。」
奧運馬拉松國手張嘉哲表示:「我們相信選手們除了專注訓練增強實力追求好名次自然會受到關注外,應該跨出運動界廣結善緣,喚起社會大眾齊心同力,自己的國手自己挺!」
資料來源/國手匯
責任編輯/Dama
世界六大馬拉松之一「波士頓馬拉松(Boston Marathon)」,無疑是全球跑者心目中的至高殿堂。今年波馬4月16日開跑在即,如果你是參賽選手,那麼趁比賽倒數惡補一下波馬知識;如果你還未達BQ(Boston Qualify波馬參賽資格),沒關係,把它當作目標努力訓練吧!
波士頓馬拉松是世界上最受矚目的馬拉松賽事之一,參賽人數從第一屆1897年只有15名跑者,到1996年滿百周年時,參賽者一度超過38,000人;之後至2013年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各年約2萬多人參賽;到了2014年,也就是波馬爆炸案的隔年,參賽人數大幅增至36,000人,2015年至今4年都維持30,000人規模,其中約80%是達到BQ的參賽者,約20%慈善參賽者。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即便波馬在1972年才正式開放女性報名,但現在的男女比例幾乎相當,2015年女性參賽比例達46%。
想參加波馬可不是報名抽中籤就能拿到入場券,波馬最具特色的正是它的速度門檻限制,也就是跑友常講的「BQ」(Boston Qualify)。BQ指全馬成績的最低標準,根據不同年齡層與男女分別制定,年齡越小門檻也愈高,男女各年齡層門檻差30分鐘。今年波馬的各組成績門檻延續自2013年,18-34歲男性3:05、女性3:35,之後隨年齡增長限制越寬;若80歲以上參賽,男性4:55、女性5:25。
準備報名的跑友,必須趁報名時間的前一年在國際馬拉松路跑協會(AIMS)的認證賽事中獲得成績證明,以2019年波馬來說,資格賽時間必須在2017年9月16日之後舉行的,才算符合參賽資格。
不過,BQ只是最基本門檻,不代表拿到波馬入場券,因為你還必須通過輪番式的報名機制。簡單來說,入場機率取決於所屬組別的報名人數和報名者成績,個人成績超過門檻越多,越能先拿到波馬入場券。像是2018年波馬18-34歲男子組的最低標3小時01分37秒,整整比門檻快上3分多鐘;共28,260名報名者達BQ,其中卻有5,062名跑者不能參賽。因此,如果你拿到波馬的入場券,代表你具備著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辦不到的超強實力。
波馬的賽道路線經過8個城鎮,其中賽道16至21英里(25.7至33.8公里)之間,被評為任何馬拉松賽事中最具挑戰性的一段,這一系列爬升和下降位處牛頓鎮山丘間,其中最艱鉅的挑戰就是著名的心碎坡(Heartbreak Hill),心碎坡位在牛頓鎮四座山丘的最後一座,也就是20.5英里(33公里)處,長約600公尺,也是全程最後一個長距離上坡,因為正處於超過30公里後撞牆期,許多選手在這兒功虧一簣。
此外,賽道總下降459英尺(約140公尺),全馬前半段和最後5英里(約8公里)主要是下坡,所以波馬的訓練必須包含上坡和下坡,在參賽時必須保留足夠戰鬥力給牛頓鎮山丘。
波士頓馬拉松的主辦單位波士頓體育協會(Boston Athletic Association,以下簡稱B.A.A.)有個驕傲的傳統,就是將馬拉松活動參賽資格擴展至身障人士。回溯到1975年,當第一名輪椅跑者在波馬完賽剎那,改變了大眾對身障者跑馬拉松的看法,也增加更多身障運動員的機會。演變至今,波馬開設有手推輪椅組、視障/全盲組,以及行動不便組。
依據分組規定,手推輪椅組跟一般跑者一樣有速度門檻限制,波馬也是除了奧運與殘奧以外,唯一訂有參賽門檻的賽事。視障/全盲組與行動不便組從1980年代中期建立至今,已依照障礙類別、等級分別確立了相關競賽標準。現在,每年有超過一千名各種障別人士參加波馬的手推輪椅組,其他兩組參賽名額也逐年增加中。身障參賽者的出發時間在所有跑者之前,當天am8:40-9:25分四梯次出發,參賽者別忘了提早到會場,為身障選手們加油打氣!
回溯歷史,波士頓馬拉松每年於愛國者日(四月的第三個星期一),在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舉行。189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成功催生了於1897年創立的波士頓馬拉松,今年邁入第122屆的波馬,也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馬拉松賽事、世界馬拉松大滿貫賽事之一。
B.A.A.成員從第一屆波馬就是賽事組織者,原本他們規劃了一條從麻薩諸塞州阿什蘭到波士頓市中心的24.5英里路線,到了1924年,全馬距離標準化為26.385英里,起跑線向西移動到霍普金頓,之後儘管路線移動過4次,終點站永遠在波士頓。
資料來源/B.A.A.、Runner's World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