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馮俊凱逆勢突圍 敦克爾克第四站拿敢鬥賞
1
馮俊凱逆勢突圍 敦克爾克第四站拿敢鬥賞
2
單車族福音!4/2起平日離峰時間自行車也可搭臺北捷運
3
用這2個方法保持鐵人三項自行車的騎乘動力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馮俊凱逆勢突圍 敦克爾克第四站拿敢鬥賞

2017-05-14
話題 戶外運動 單車 新聞 賽事

敦克爾克四日賽第四站,從馬克(Marck-en-Calaisis)至勒波泰勒(Le Portel),共設有六個登山點,在167公里的賽程中起伏不斷。從地形圖的安排不難看出,今、明兩站是六個賽段當中,最具考驗的兩道關卡。

開賽伊始,本站的突圍集團已然形成,而讓人驚喜的是,帶傷上陣的馮俊凱,本站是領銜強攻的一員!阿凱與盧卡·帕西奧尼(Luca Pacioni)確立突圍小組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現效力於二級車隊的帕西奧尼,是阿凱2015年在藍波美利達(Lampre-Merida)時期的隊友,看見他們偶爾用義大利文交談,顯見合作的默契!

突圍集團當中的馮俊凱與帕西奧尼。 圖片來源/4 jours de Dunkerque官方

而在大集團當中,由AG2R與直接能源(Direct Énergie)兩支法國車隊,領銜追捕脫逃的兩員。隨著比賽的里程數越來越少,阿凱和帕西奧尼在終點前30公里回歸大集團陣列,此時巴林戰隊中仍有多名好手在集團前緣,等待最後決勝階段的到來。

巴林美利達在終點前12公里發力,高昂的強度,一度讓集團出現斷差;但最後的爬坡路段,沒有參與決勝的領先集團,最終由地主車手香帥沙瓦內爾(Sylvain Chavanel)單飛進站,一舉拿下總成績的領先地位;我們的成員中,傷癒歸隊的豪斯勒成績最佳,本站排名第12位。

摔車後演出超過百公里的突圍,阿凱的表現讓人驚喜。 圖片來源/4 jours de Dunkerque官方

賽後,阿凱也分享了本日的作戰策略:「今天開會的時候,菲利普(運動總監)說,以往的經驗這一站沒有一個隊能100%的控制,所以我們必須要有人在突圍集團,今天我很順利在前面的位置跟了出去突圍,一開始前50公里風大,主集團不放超過2分鐘,所以前面騎得很辛苦;過了65公里才拉出約8分鐘的差距,但是只有2個人所以很累,雖然傷口麻掉,不過腿的感覺還可以。」

在第二站終點前歷經摔車意外,阿凱的身體尚未恢復完全,疼痛與酸麻的感受不難想見,而第四站隨即為車隊演出突圍,在前線堅持超過一百公里的表現,一舉讓他抱回敢鬥賞的榮譽,不僅在歐巡賽最高級別的賽場上,為巴林美利達留下光榮的紀錄,也為個人的旅歐生涯留下亮點!

馮俊凱賽後獲頒敢鬥賞殊榮。 圖片來源/4 jours de Dunkerque官方

敦克爾克四日賽第四站單站成績

海因里希·豪斯勒(Heinrich Haussler) 第12名
多蒙·諾瓦克(Domen Novak) 第46名
大衛·佩爾(David Per) 第77名
王美銀 第86名
博魯特·博日奇(Borut Bozic) 第94名
尼科洛·博尼法齊奧(Niccolò Bonifazio) 第98名
馮俊凱 第99名
因喬斯蒂(Jon Ander Insausti) 未完賽

敦克爾克四日賽第四站累計總成績

海因里希·豪斯勒(Heinrich Haussler) 第27名
大衛·佩爾(David Per) 第52名
尼科洛·博尼法齊奧(Niccolò Bonifazio) 第77名
博魯特·博日奇(Borut Bozic) 第99名
多蒙·諾瓦克(Domen Novak) 第101名
王美銀 第119名
馮俊凱 第121名

資訊、圖片提供:巴林美利達車隊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單車族福音!4/2起平日離峰時間自行車也可搭臺北捷運

2018-03-27
生活新聞單車戶外運動話題

環保樂活考量,許多民眾選擇騎自行車出遊,目前台北捷運已開放大眾在假日攜帶自行車搭乘,因應需求,北捷更於4月2日起開放平日早上10時至下午4時的離峰時間,也能享受這項措施,唯一不變的是開放進出站點維持83個,歡迎民眾多加利用。 臺北捷運現行攜帶自行車搭乘捷運措施僅限周六、周日、國定假日、補假日以及彈性調整放假日,在一般上班日及補班日是不開放的。

臺北大眾捷運公司上週二修訂《臺北捷運公司開放旅客攜帶自行車搭乘捷運應行注意事項》,新增政府上班日及補上班日的早上10時至下午4時,也能帶自行車上捷運,不過,北捷提醒,本周六(3/31)雖是補上班日,但新制尚未實施,所以沒有開放攜帶自行車搭捷運。 根據臺北捷運規定,淡水、臺北車站、忠孝新生、中山、大安、忠孝復興、南京復興等轉乘站與文湖線全線各站仍不開放自行車進出及轉乘,敬請民眾注意,否則將依《大眾捷運法》處罰。另外,民眾攜帶自行車可接受最大尺寸限制為長 180 公分、高 120 公分、寬 70 公分,停放捷運車廂僅限第一節及最後一節,而將自行車摺疊或拆卸完成並妥善包裝後(惟包裝後之最長邊不得超過165公分,且長、寬、高之和不得超過220公分),即可比照一般行李,攜入各捷運車站乘車,無開放時段之限制。更多資訊歡迎上臺北捷運官網查詢。

資訊來源/臺北大眾捷運公司 責任編輯/Oliver Wu

4/2起,平日離峰時間也可攜自行車搭臺北捷運。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用這2個方法保持鐵人三項自行車的騎乘動力

2017-06-22
知識庫觀念單車鐵人三項戶外運動

想要進步,努力是自然而然的事,只是除了努力之外,若能加上一些技巧的運用,一定能使其更加容易。尤其像是鐵人三項這樣進階的運動,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力量。在自行車的項目中,要怎樣的練習技巧才能挑戰得更好呢?

Cody Beals教你在鐵人三項保持自行車騎乘動力的2個方法 ©triathlonmagazine.ca

用頭腦想像成功

來自南安大略省的Cody Beals是一位專業的鐵人三項運動員,自2014年起,他獲得的每一份獎項都令人深刻,包含9次的70.3公里的鐵人賽冠軍,在2016年也是職業選手中排名前10的運動員。他經常在自己的部落格上面記錄他訓練的技巧和內幕,以及如何讓它保持動力的方法,以下是他的建議:

當你在練習的時候,是否想過職業選手們是如何日復一日的專注於他們的自行車練習?他們擁有一系列的技術保持,其中包括一個特殊的方法就是:用頭腦去想像成功。
 
Beals表示:「耐力訓練本質上是單調的,尤其是在訓練者身上。」 所以每當他在練習的時候,會配合音樂、自我對話、視覺化、社交媒體和咖啡因來分散他的注意力。他利用想像力來形象化自己的目標;演練關鍵的比賽時刻或是重溫過去的成功。憑著這些方法,在運動心理學家眼中,Beals證明了這一點。所以,想像自己在一個完美且沒有壓力比賽的狀態下,以及越過終點線時的美好感覺,是提高鍛鍊效能的好方法。

大聲說話保持動力

另一種保持鍛鍊動力的方法是:做一些可以讓你保持活力的事情,雖然聽起來有一點奇怪,但Beals認為假設某一歌曲一直不斷重複播放,你會發現正確的循環旋律似乎有催眠作用,能夠真正讓融入這個境界。
 
在你自言自語的時候,即使有人在旁邊看你,甚至議論紛紛,某種層面上來講還是有幫助的。他說:「在我最艱難的訓練過程中,經常會自言自語,有時甚至會大聲地講出來。」更奇妙的是,他有時在暖身之中,甚至會給自己幾的耳光以刺激腎上腺素,以及播放高音量的音樂來督促自己。

保持冷靜是比賽與訓練的不二法門

在練習鐵人三項之中,或許你會覺得自己沒有時間,但Beals表示他每周除了練習之外,也需要工作6到10小時,所以他的自行車訓練時間還比其他專業選手來的更少。但每當他在訓練之中,他會利用有限的時間,專注做足最大的訓練量,用最精確的方法,做最安全又具有挑戰性的訓練。
 
一旦你投入了訓練時間,讓這些努力引導你的自信,可以讓你在比賽之中保持冷靜。因為在過程之中,一定會遇到許多意外的狀況,這個時期的臨場反應即相當重要。

Beals表示之前他要前往南美參加鐵人賽時,因為航空公司的失誤,導致他的自行車失蹤 ,當時他的身邊沒有電話以及無法與當地居民溝通(因為他只會五句葡萄牙語),但也因為那一次的經驗,讓他學習到了保持冷靜以及持續專注的道理,因為慌張沒有用,如果平時的訓練令你足夠自信,即使少了某些東西,依然能夠定心完賽。

所以不管是訓練或是比賽,行徑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面對的心態與方法,這樣便可以讓你在鐵人三項之中,更靈活更愉快。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