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跑步
  • 減脂
  • 瑜伽
  • 徒手訓練
  • 核心訓練
  • 啞鈴
  • 瘦身
  • 增肌
  • 觀念
  • 體脂肪
  • 飲食
  • 運動生理
  • 瑜伽動作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身障人士與美國教練攜手以最精采的方式獲波士頓馬資格
1
身障人士與美國教練攜手以最精采的方式獲波士頓馬資格
2
馬拉松訓練有捷徑?奧運新星Jared Ward 5招助你快速提升能力
3
街頭路跑創辦人胡杰:在街頭看到自己的生命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身障人士與美國教練攜手以最精采的方式獲波士頓馬資格

2017-06-02
話題 跑步 馬拉松 故事 新聞 六大馬 波士頓馬拉松

布萊恩‧麥克威廉姆斯 (Brian McWilliams)和雅各布‧范登堡(Jacob Vandenberg)已經認識六年了。過去,44歲的麥克威廉姆斯會在跑步比賽和鐵人三項的比賽當中,用輪椅推著21歲的范登堡,他不僅身體殘缺且也無法言喻,但雖然殘障限制了他的活動力,但他始終非常愛跑步,是一位相當特殊的跑步運動員。

布萊恩‧麥克威廉姆斯 (Brian McWilliams)和雅各布‧范登堡(Jacob Vandenberg)攜手獲得波士頓馬拉松資格 ©BRIAN MCWILLIAMS

因一致的目標,培養良好默契

上星期天,他們兩人相約參加美國當地舉辦的綠灣馬拉松比賽以3小時13分44秒的成績衝過終點線之後,成績達到官方的門檻限制,因此兩個人都獲得了2018年的波士頓馬拉松的參賽資格。
 
他們透過一個名為My TEAM TRIUMPH的組織,將挑戰者稱為隊長,跑步者稱為天使。為了要順利完成綠灣馬拉松的比賽,從六個星期前開始,無法言喻的范登堡卻提出要設計一套培訓計劃,經過威斯康星州德佩雷的鐵人三項教練的指導與說明,他們倆便開始加緊練習,雖然無法交談,但是卻總是相互理解著,當范登堡指向輪椅,麥克威廉姆斯就明白范登堡是想讓他推著他練習。

©greenbaypressgazette.com

范登堡的母親黛寶拉‧范登堡(Debra Vandenberg)也幫他們分享了這個計劃,雖然他也知道這不能保證他們是否一定能成功,作為最愛他的母親心裡明白范登堡的身體狀況,如果太冷,他的身體會僵硬而不舒服,同時也不知道范登堡內心真正的想法,不過她依然相信,他們倆有足夠的競爭力可以完成這場比賽。

同心協力,以3小時15分完賽獲波士頓馬資格

當天抵達會場的時候,他們也沒有想過自己是否能獲得波士頓馬資格這件事,因為若要符合資格,麥克威廉姆斯必須達到3小時25分的標準,因為他將在2018年的比賽中年滿45歲,而波士頓馬拉松成績門檻是男子組40-44歲得在3小時15分完成,45-49歲則是3小時25分,因此他多了10分鐘的緩衝時間。此外麥克威廉姆斯身上還有著許多的運動傷害沒有痊癒,所以到底,他們能達標嗎?
 
比賽當天,這兩個人獲得了現場觀眾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麥克威廉姆斯表示:「大家看起來就像都認識我們一樣。」過程中,范登堡曾在9英里的時候因為太累而停下,但現場的觀眾仍不停的鼓勵他們,這些熱烈的鼓勵也促使二人繼續跑下去的動力,他們維持每英里7分49秒的速度進行,因為麥克威廉姆斯內心的目標是期望能在3小時15分完賽。

到了比賽最後不到一英里,麥克威廉姆斯突然一個轉身,讓范登堡從輪椅上下來,並換他坐進輪椅,一路換由范登堡推著他抵達終點。

黛布拉和她的丈夫傑夫,看到這個畫面後,一邊歡呼一邊感動得落淚,黛寶拉表示:「我的兒子參加了馬拉松的比賽,那可不僅僅代表著一場比賽而已。」這一刻更代表了麥克威廉姆斯在自己的訓練中所做的一切犧牲,並與萬登堡達成了這個精英的目標。而且,他們的成就也給每個人一個模範,無論有多少的限制,都能從運動中獲得身心益處。

范登堡與他的母親和父親 ©radaris.com

在符合波士頓馬的資格標準之下,麥克威廉姆斯會填寫一份在波士頓馬拉松賽中為這樣的二人組合預留參賽席位的申請表,申請的批准需要在今年晚些時候得到結果。他說:「我們必須耐心等待著,但是,如果我們獲得了參賽資格,我們期待著在這樣一個歷史性的時刻中經歷難得經驗,同時也想改變世界讓大家知道,我們一樣可以做到。」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馬拉松訓練有捷徑?奧運新星Jared Ward 5招助你快速提升能力

2016-08-03
馬拉松跑步訓練跑步知識庫全馬訓練

現年27歲的美國跑者傑瑞·瓦德 (Jared Ward) 在一年之前可能還沒沒無名,不過,才參加過四場正式馬拉松比賽的他已經以2:12:56的驚人成績拿到奧運門票。身為一個統計學家、運動科學碩士與奧運選手,他已經花費許多時間投注在馬拉松研究之上,並在運動表現上面有了顯著的進展。究竟他是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達成這麼亮眼的成績呢?以下5點就是他分享給馬拉松愛好者的小撇步:

美國奧運馬拉松選手Jared Ward ©JAREN WILKEY/Runner's World

1.周期性地訓練

馬拉松訓練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工作,尤其是一些非常重要的長距離跑練習的身體負擔。瓦德在日常的訓練中往往都跑上35公里左右,他會將定期的恢復日排進行事曆中。在一周的訓練時間中,他會固定將周日設定為自己的休息日;另外,在三到四個月的期間,他會安排一次較為激烈的大型賽事,然後讓自己有數週的時間休息恢復。他說,這樣做的好處是,你的身體不會一直處於疲勞狀態,在某個時刻你的運動能力可以達到一個高峰,等到比賽來臨的時候,你只需要將這個峰值調整到與比賽同步,你的成績就能有明顯的提升。

2.注意身上微小的疼痛

瓦德認為自己之所以能避免一些重大的運動傷害問題,是因為他身上一出現任何不尋常的疼痛,他就會暫停訓練去把問題找出來。他說,停下來休息1-2天並不會耽誤你的訓練與運動表現,而且,這可能能讓你避免那種持續幾個月甚至是一年的傷病。另外,他也建議,不要草率的處理你身體的疼痛,有任何問題盡可能尋找專業醫生諮詢解決。

3.及時補充碳水化合物

瓦德並不提倡某種固定的飲食食譜,他的建議是儘可能均衡地攝取健康食物,不過當訓練比較艱苦的時候,他會適時補充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在完成訓練之後,馬上補充碳水化合物可以幫助疲憊的身體迅速恢復。他建議跑者可以在訓練後90至120分鐘後享用一份完整的飲食,他對於這方面倒是有非常嚴謹的規劃。在要參加一項馬拉松比賽之前幾天,他會逐漸減少自己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質含量,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將會明顯提升。(可參考:肝醣超補法)

4.練習在跑馬時補充更多水分

瓦德之前在長跑時有過肚子痛的經驗,不過他現在已經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飲料配方。接著,他試著在長跑時儘可能增加喝水的次數與份量。他說,「在冷涼的天氣中跑步,水分補充也許不是個大問題,不過,在炎熱的日子裡,能不能及時補充水分就是跑不跑得下去的關鍵因素了。」研究顯示,透過訓練,跑者能夠逐漸增加自己對於飲水的最大攝取量,瓦德也採取了這樣的方式來強化自己的補水能力。藉由這樣的補水戰略,他也在洛杉磯舉行的2015美國馬拉松錦標賽跑出2:12:56的佳績。當我們的身體逐漸適應能夠帶著更多的水分去參加馬拉松比賽時,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擁有更好的體能,還能夠在心理上帶來積極的暗示──我可以跑得更遠更快。
註:這裡的補充水分指含有身體所需電解質的飲水。

5.平均配速

對於很多馬拉松初學者來說,這是最難保持的一個基本法則,他們往往在剛開始的時候跑得很快,但是很快就進入體能的瓶頸期,然後在比賽的後半段感到難以為繼。不過,這對於瓦德來說可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因為他的碩士論文就是在研究馬拉松的配速。他的研究顯示,能夠在大致為降坡的聖喬治馬拉松跑進波士頓馬拉松合格時間的跑者,在跑馬時通常也能夠有比較適當的平均配速。瓦德自己在2016奧運測試賽,也跑出1:06:31和1:06:29的前後半場配速。有人認為比賽一開始應該放慢速度,不過瓦德可不這麼認為,他說,「我自己很難在一場比賽中安排幾種速度,我寧可全程都跑一樣的速度。」

Jared Ward在2015美國半馬錦標賽 ©ANDREW MCCLANAHAN/Runner's World

Jared Ward傑瑞·瓦德/profile

個人最佳成績
5000公尺:13:34.74(2014美國 Walnut Mt. SAC 接力賽)
10,000公尺:28:36.15(2013美國 Palo Alto Stanford 邀請賽)
半馬:1:01:42(2015美國半程馬拉松錦標賽,亞軍)
全馬:2:12:56(2015美國馬拉松錦標賽,冠軍。他同時獲得20和25K錦標賽的冠軍)

其他獎項
2014明尼蘇達州雙城馬拉松亞軍
2014美國馬拉松錦標賽亞軍
2016奧運馬拉松測試賽第三名(2:13:00)
2016里約奧運男子馬拉松第六名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街頭路跑創辦人胡杰:在街頭看到自己的生命

2016-07-09
專訪跑步人物誌路跑故事

跑步是痛苦的懲罰?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胡杰在街頭巷弄跑了起來,讓他意外發現原來運動不一定要在運動場上,而且還能啟動自己的快樂開關。

胡杰曾是個拚命加班的上班族,並因壓力過大、食量爆增而胖到八十多公斤。當時,一位有運動習慣的同事覺得胡杰的外表太不美觀了,便主動帶他去大安森林公園跑步。然而,兩人抵達公園後,同事一下子就跑遠了,留下胡杰獨自一人,而他只跑了15秒就想放棄,並再度確認跑步這件事果然跟他想的一樣,就像國小時沒帶作業被罰跑操場那樣,是讓人痛苦的懲罰。

雖然這次的行動以失敗告終,卻觸動了胡杰一些想法。他想,要是有人在一旁講笑話給他聽,並陪他一起跑,情況是不是會好一點?他看著大安森林公園四周的路名,也不禁開始想,住在這裡的人跟路名有沒有什麼關連性呢?之後,他採取的行動是,到台灣師範大學張貼廣告,徵求願意講笑話陪跑的工讀生,但是沒人回覆他,跑步這件事再度被他擺到一旁了。

不過,既然跑步鞋都買了,胡杰就決定天天將它穿在腳上,心想要是哪天能跑個3分鐘,就算成功了。

街頭路跑社團創辦人胡杰

受好奇心驅使,跑步變得有意思

某天,機會降臨了。由於胡杰每天都會到西門町等老婆小湯包下班,但老婆說的下班時間跟實際下班時間經常相差半小時到一小時,他只能站在樓下枯等,偶爾上去催一下。而這天,他注意到巷子裡有模型店要倒閉了,把所有東西都擺到路旁拍賣,覺得有趣,就跑過去看,接著,他發現不遠處有另一家店,也感到好奇,於是又往那家店跑,就這樣,他發現自己竟然跑了30秒還想繼續跑,最後總共跑了5分鐘。他說,因為不知道下一步會看到什麼而往前跑,這種受好奇心吸引而跑步的過程,讓人好快樂。

從這天起,胡杰利用等小湯包下班的時間,開始採田字形跑西門町附近的巷子,跑步時間慢慢從5分鐘拉長到30分鐘。他說,以前的生活都受限於雜誌報導,總是跟著上面的介紹去玩、去過生活,而自從他開始在街頭跑步後,才發現這世界很有趣,有很多他一輩子沒見過的畫面,感覺就像跑在夢裡似的,實在太快樂了。

跑步是生命的壯遊

後來,胡杰在工作上遇到瓶頸,便辭去工作,每天帶著悠遊卡,坐到某個捷運站下車,然後開始隨意亂跑,要是迷路了,就坐計程車回捷運站。他說,這樣也是生命的壯遊,他總感覺自己就像是探險英雄印地安納瓊斯。

跑了半年後,胡杰開始在FB上分享,決定要帶朋友跑遍台北的每條路,讓他們一起來感受這份快樂。朋友們雖然反應熱烈,卻總是約好之後,當天又突然有事,讓他漸漸發現,大家還是很害怕跑步這件事。

揪跑揪出快樂跑團

不久後,總算出現第一位成行者。這位年過四十的前同事許大哥,突然興起參加鐵人三項運動比賽的想法,卻始終沒有行動。胡杰便主動提議要先帶他去路跑,為了確保成行,他特別跟許大哥約在其住家附近的榮星花園,從那裡出發後,接著跑無牆的美術館-敦化北路,看一路上的藝術裝置,再轉跑忠孝東路,欣賞建築風景,最後跑建國北路回家,總共7公里。

胡杰說,他本以為這次跑完後,許大哥會知難而退,再也見不到他。沒想到許大哥竟然覺得很好玩,頻頻問他下次要跑哪裡。於是,他又為許大哥設計跑北美館再到士林夜市的路線,從不同角度看台北。後來,許大哥還約了其他朋友,胡杰為了確保大家都會參加,特別設計邊跑邊接人的路線,要是人沒下來,他們就會上樓到辦公室找人。結果,每個參加者都覺得路跑過程實在太有趣了,興奮和快樂勝過了對跑步恐懼和跑步時的痛苦。

胡杰的老婆小湯包,一開始並不相信路跑是快樂的,雖沒有反對,卻也沒有加入。後來,胡杰設計了西門町探險路線,特別把小湯包從公司接出來跑。小湯包看到成員們很快樂,覺得這是很正面的事,也欣然加入了這個行列。

胡杰與老婆小湯包

街頭路跑以創意玩出世界知名度

就這樣,「街頭路跑」社團成立了,胡杰每週都會設計不同主題的路線,帶團員們在台北街頭闖蕩。在這些主題裡,都有胡杰對生命及人生的思考,像是跑遍台北三家中頭獎機率最高的「成名在望」、穿過風水寶地北門的「承接天恩」等等,靈感都是源自他在街頭上發現的有趣風景,加上深入研究在地故事,而串聯起來的獨家路線。

在每次的路跑活動中,胡杰都會拍下大家笑容滿面的照片,放在街頭路跑粉絲專頁上,讓上海的Nike公司感到好奇:「為何大家都在笑?而不是汗流浹背,滿臉痛苦專注的神情?」甚至特別來台跟團路跑。胡杰也因此被選為Nike全華人地區五個代表跑步故事之一。

以跑步探索未知 好奇心是跑步的前進力

胡杰說,若是由好奇心帶著你往前跑,你就會很開心;若是由距離帶著你往前跑,你就很難露出笑容。他表示,以前上班時,總是不斷重覆從自家到公司再回家的繞圈圈路線,就像隻黃金鼠。而現在,每天都充滿了各種可能。以前,他習慣每件事都要先規劃好,現在他反而覺得規劃是一種限制。探索未知是有魔力的,接踵而來的各種新刺激,會讓人停不下來,繼續向前探索。

胡杰/profile

「街頭路跑」社團創辦人,著有《玩跑步》。

撰文/洪禎璐
攝影/鄧穎謙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跑步
  • 減脂
  • 瑜伽
  • 徒手訓練
  • 核心訓練
  • 啞鈴
  • 瘦身
  • 增肌
  • 觀念
  • 體脂肪
  • 飲食
  • 運動生理
  • 瑜伽動作
ABOUT
Copyright © 2022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