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訓練動作
  • 健身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跑步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跑5K
  • 瑜伽
  • 徒手訓練
  • 初階訓練
  • 跑10K
  • 瑜伽動作
  • 跑步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走路一小時,能預防失智症的絕招
1
走路一小時,能預防失智症的絕招
2
運動後失眠
時常晚上運動後失眠?避開3個原因能一覺到天亮
3
專家:慢性發炎是鎂不足!預防身體發炎需攝取2大營養素

走路一小時,能預防失智症的絕招

2017-06-03
知識庫 保健 健走 高齡 書摘

如同前面所介紹的,失智症患者早已高達四百六十萬人,再加上高危險群,人數便突破九百萬大關——這與糖尿病患者的人數已經不相上下。特別是八十歲以上的高齡者,據說每四人中就有一人患有失智症。

失智症患者人數會如此大幅增加,其中一個原因應該與人類的長壽有關。當年紀越大,出現一定程度的癡傻也是理所當然的。正因為這屬於自然老化的一種,所以也無可奈何;問題在於那些年齡尚未過老,認知機能卻已經開始下降的人們。現在我們經常聽到諸如「血管年齡」或「骨骼年齡」之類的名詞,與此相同地,如果「腦年齡」比實際年齡還要顯著退化,那麼就會成為問題。人們總會等到變得無法工作、無法順利完成家事,甚至社會生活出現障礙時,才察覺到原來自己罹患了失智症。

走路一小時,能預防失智症的絕招 ©goqii.com

與年齡應有的狀態相比認知機能顯著下降的失智症患者人數增加之原因,與剛剛所提到的生活習慣病之增加有所關連。而當中更有著深厚關連的是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較容易罹患失智症。

在日本就有研究發現,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其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其他人的兩倍。也就是說,糖尿病患者增加,可能罹患失智症的人口就會增加。順帶一提,抽菸會讓狀況變得更糟,如果有抽菸的習慣,罹患失智症的可能性會增為不吸菸者的二~三倍。因此,隨著高齡化持續進展,生活習慣病患者增加,罹患失智症的人數也年年增多,失智症對策已成為國家層級的課題。二○一五年一月,做為國家戰略,日本開始推行被稱為「新橘計畫」的失智症對策。

有問題的「新橘計畫」

這項計畫的內容簡單來說,就是由地區的開業醫師擔任「失智症支援醫師」,提升初級保健醫生對於失智症的應對能力,一旦發現有罹患失智症可能性的人,便介紹失智症的專門醫院,讓他們在那裡接受MRI ( 磁振造影,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 或SPECT(單光子放射斷層造影,Single Photon EmissionComputerized Tomography)檢查,若診斷為失智症,再開立抗失智症的處方。

老實說,我覺得這是個相當有問題的「戰略」。

首先是抗失智症的藥物,目前一共有四種,但不論哪一種都無法根本地治癒失智症,單純只是「抑止」失智症持續發展的藥物而已。海外的資料顯示,那些藥物對大約三~四成的人有效。另一方面,也有患者因為藥物的副作用,變得更加暴躁或容易生氣,症狀反而惡化。抗失智藥中經常使用的「愛憶欣」(donepezil),有「從3mg 開始,兩週後一定要增量到5mg」的「規定」。然而一增量之後,原本脾氣沉穩的患者突然就變得容易興奮、生氣這種事情時有所聞。由於那是副作用,因此可以減少藥量或停止服用來改善,但卻有許多醫生會判斷為「沒有發揮效果」,進而繼續增量。可想而知,像這樣繼續增量下去,狀況只會更加地惡化。

此外,即使是對服用抗失智症藥後有得到療效、成功抑制了病狀發展的患者而言,藥效也不見得會永遠「有效」,就算持續使用,總有一天也會失去效果,因此我認為不應該過度期待抗失智症藥物。既然政府推行的「新橘計畫」不值得期待,那麼該如何是好呢?

首先,想要預防失智症,在被稱為失智症高危險群的「輕度認知障礙」(MildCognitive Impairment,簡稱MCI)階段時,就該開始注意。如果在MCI的這個階段裡不做任何對策,有五成的人會發展為失智症;但如果努力,還有可能回到原本的正常狀態。也就是說,只要在這個階段稍加注意,就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來預防失智症。

在現實中這已經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了,實際上,在什麼症狀都還沒有出現的階段,就已經可以進行「MCI篩檢」。這個篩檢會檢查當β類澱粉蛋白(阿茲海默症的病因)在腦內開始囤積時與其相關的三種蛋白質,然後以AD四個等級來評價MCI的風險。這項檢查只需要透過抽血即可完成,一般來說費用在二~三萬日圓左右。

抗失智藥中經常使用的「愛憶欣」(donepezil) ©http://juracare.co.za

邊動腦邊走路,預防失智症

如果接受MCI篩檢之後,被判定為「等級D:MCI的風險大,繼續放任會變成失智症」的話,該怎麼辦?

在現階段,已確認具有預防從失智症候補變為失智症的方法有兩個。一個是在腦中風發病後用來預防再次發生的「西洛他唑」(商品名: Pletaal)。在幾百種新藥的臨床實驗裡都毫無斬獲,最後從現有藥物當中尋找具有預防失智症效果的藥品時,所發現的就是西洛他唑。

然而目前以失智症為理由使用西洛他唑,在日本仍不適用於任何保險。西洛他唑可以適用保險的情況,僅限於預防慢性動脈閉塞症(動脈堵塞,血液無法傳送到末梢的病症)和腦中風的復發。

另外一個已有確證的失智症預防方法,其實就是走路。正確地來說,是一邊計算一邊走路。這是日本發現的研究事實,在愛知縣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所進行的研究中,聚集了由於β類澱粉蛋白沉澱而徘徊在罹患失智症邊緣的MCI患者們。他們讓這些人每天走路一小時,並且同時進行從五十開始不斷減三的算術。經過一年之後,腦內原本開始囤積的β類澱粉蛋白竟然消失了。

患者們所做的不過就是一邊計算一邊走路而已——一邊動腦一邊走路就是最重要的一點。這個方法不論是誰、在何時何地都能進行,以如此簡單的行為就能預防失智症,我想沒有不去實行的道理。

已經患有失智症的人,會是怎麼樣的呢?失智症的人會忘記自己吃過飯而繼續吃,進而變成葡萄糖成癮症之類的狀態。因此,雖然飲食也很重要,但在我的經驗裡,要用飲食來治療失智症是很困難的。

邊動腦邊走路,預防失智症 ©dailyhealthpost.com

就像預防一樣,其實要治療失智症,走路就是最好的方法

不過由於失智症患者容易在走路時因忘記目的或失去方向而迷路,所以我建議散步時要由照護者陪同。一起散步其實不只是對失智症患者有益,對照護者來說也有其好處。如同「照護憂鬱症」這個單字所言,相信在家照護時,可能會有很多狀況無法如意地進行,或是使人對未來產生茫然而感覺到壓力。越認真努力照護的人,就越容易累積壓力,一起散步也可以幫助重新振奮彼此的心情。

走路時人腦內會增產「幸福賀爾蒙」——血清素。此外,若是摟住手臂、牽手或是並肩一起走,也會分泌更多名為催產素的賀爾蒙。這種賀爾蒙具有讓女性在生產時收縮子宮或是分泌乳汁的效用,也被稱為「愛情賀爾蒙」,它能提高安心感、幸福感和信賴感。
因此,失智症的人會更加需要有人陪同著一起四處走走,只可惜現實當中的狀況往往容易相反。
經診斷為失智症之後,有些人會被送入精神病院或相關療養設施。結果由於患者本人知道「這裡不是自己的家」,產生了「想要回家」的抵抗,反而因此被施打鎮靜劑;又或者因為在醫院或相關設施中無法自由外出走動,結果一整天呆坐著度過。在這些狀態下,失智症都只會更加惡化。如果住進了像這樣的療養設施,每天盡可能地多走路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有某位寺院住持的每日服務,就是讓失智症患者們可以隨心隨欲地在廣大的占地內散步——像是放養那樣,結果這些患者們的失智症症狀都逐漸獲得改善。
失智症的人經常被認為容易迷路,或是以為讓這些患者們外出會給周圍的人帶來麻煩,因此常常被封閉在醫院、療養設施或者是一般住宅內,但這其實是不對的,失智症患者比任何人更應該多加行走。除了走路本身對腦部有良好影響以外,在外行走還可以藉機到商店街買買東西、和鄰居見面說說話,如此一來就會產生溝通和交流,這些刺激也都是重要關鍵。我認為走路對於失智症照護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Tips
走路是預防失智症的最佳方法,也是最強療法。不讓患者多走路,或是阻隔他與社會的接觸,完全是錯誤的!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方言文化出版,長尾和宏著作《這樣走,90%疾病能預防:脊骨筋肉全伸展跨步法》一書。醫學博士,現任醫療法人裕和會理事長,長尾診所院長,著有多本話題暢銷書。1984年東京醫科大學畢業後,進入大阪大學第二內科。1995年於兵庫縣尼崎市開業,從事全年無休的門診與365天24小時制的居家醫療。

日本權威醫學博士長尾和宏在書中提供三個站立訣竅,詳細解說意識丹田、肩胛骨和骨盆的方法;更透過三大要點,傳授「脊骨筋肉全伸展跨步法」的行走秘訣,讓骨幹筋肉在行走時能完全伸展、活化體內循環。

書籍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時常晚上運動後失眠?避開3個原因能一覺到天亮

2020-07-06
睡眠生活觀念保健話題

運動有益身心,還能雕塑身材以及年研益壽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因此大部份的人都會培養運動習慣。然而許多上班族都會利用下班時間去運動,但是,有些人卻會因為晚上運動而失眠影響到隔天精神狀況,導致一整天下來頭暈腦脹,長期還會影響身心健康。

運動後失眠
時常晚上運動後失眠?避開3個原因能一覺到天亮 ©thaiticketmajor.com

為什麼晚上運動後會失眠?

由於運動會刺激生長激素的分泌,代謝變旺盛且會持續一段較長的時間,脂肪的分解會繼續進行,能量消耗也會上升,也就是說,身體持續呈現高度活化的狀態,如果感覺亢奮睡不著,可能是因為身體活化狀態所造成,通常來說,健身者都知道不能太晚運動,否則會睡不著,進行適當降低運動強度,可以避免對軀體運動神經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造成過大衝擊,並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感,建議若是從事高強度的肌力訓練時,請在睡前預留約2~3個小時再就寢,這樣就有足夠時間讓亢奮感退去,如果長期因為訓練後失眠,不僅會導致黑眼圈產生、皮膚鬆弛以及身體免疫力下降等,除此之外,還會帶來一系列的身體機體損害等問題。以下3種辦法能晚上運動的你會失眠:

運動完會很興奮

睡覺前2小時內不能做劇烈運動

如要防止晚上運動導致失眠,其實睡覺前兩2小時是不能做運動的,如果想要運動的話,可以選擇簡單的徒手運動,像是仰臥起坐、棒式,或是戶外散步等,如果做上高強度運動,像是跳繩、跑步,或是有氧拳擊等都會導致中樞神經興奮,隨後晚上也會跟著失眠。

運動結束後做適當伸展

當運動結束之後,可以花10~15分鐘的時間來做伸展,這樣能夠消除運動時關節、肌肉以及韌帶來的緊繃感,同時也能緩解運動後的疲勞,讓身體較快的恢復到正常體力,防止因為身體過度勞累所引起的失眠。

運動後避免吃過多食物

我們都知道運動前後需要補給,然而在運動後最重要的就是修復肌肉。但有些人覺得在訓練完後可以大吃大喝,導致在睡前腸胃消化未完全,不僅會引響睡眠品質,隔天也會有脹氣的可能。

資料來源/CTS 20 YEARS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專家:慢性發炎是鎂不足!預防身體發炎需攝取2大營養素

2020-02-25
觀念飲食保健知識庫

是否身體時常痠痛找不出原因或是過於疲憊?其實你的身體可能在發炎。當我們身體如果缺乏礦物質鎂,可能會出現疲勞、頭痛、虛弱、易怒等問題,甚至可能造成身體慢性發炎,造成胰島素阻抗而讓血糖升高。不過,反過來說,如果可以補充足夠的鎂,就能增加胰島素的敏感度,讓血糖維持穩定,同時改善血管發炎的狀況。但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果報告(2013~2016年)顯示,台灣男性13歲之後、女性在13~64歲之間,以及75歲之後,鎂的攝取量都不足,這可能也是造成身體發炎的原因。

專家:慢性發炎是鎂不足!預防身體發炎需攝取2大營養素 ©utopico.co

鎂能協助體內酵素的作用

現在許多人都有糖尿病的困擾,然而糖尿病就是身體慢性發炎的一種。然而礦物質鎂是維持細胞功能、骨骼結構的重要元素,同時也是人體細胞內超過300個酵素的輔助因子,它參與細胞內信號傳遞及蛋白質合成作用,而且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刺激胰島素分泌,讓細胞更容易吸收營養進而降低血糖。根據義大利巴勒莫大學內科和醫學系在2015年的研究中發現,補充礦物質鎂可改善飯前、和飯後的血糖值,同時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他們表示血液中或是細胞中只要鎂含量增加,胰島素的敏感度就會增加,同時也發現,補充鎂能夠改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內皮功能,因此也能降低身體發炎距離。此外,鎂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男性14~18歲:400毫克;成年後:380~400毫克,女性14~18歲:360毫克;成年後:360毫克。

©lyncott.mx

礦物質鋅能預防糖尿病

根據《美國臨床營養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在2019年7月發佈一篇文章,分析過去的研究成果,在14個國家的1700名受試者中,都看到礦物質鋅可以調節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同時控制在糖尿病前期的高風險患者,不要讓血糖持續飆高。因為鋅是胰島素的組成成分之一,所以如果身體缺乏鋅,表示胰島素的製造量會下降,同時品質會不穩定,就會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阻抗,演變成糖尿病。但如果補充足夠的鋅,就可以製造足夠的、品質良好的胰島素,血糖值就可以穩定。 

©naturalnews.com

缺乏鋅會導致身體的慢性發炎,而糖尿病其實就是一種身體的慢性發炎,所以補充鋅可以降低發炎反應,就比較能控制糖尿病。鋅的每日建議攝取量 男性15毫克,上限是35毫克,女性12毫克,上限是35毫克。另外,因為鋅跟鐵的量會在人體中互相平衡,所以如果鋅補過多反而會造成缺鐵。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AJCN》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 訓練動作
  • 健身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跑步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跑5K
  • 瑜伽
  • 徒手訓練
  • 初階訓練
  • 跑10K
  • 瑜伽動作
  • 跑步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