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鐵人三項的專業選手,由於長期的強度訓練以及肌力等問題,使得他們有著臀部肌鍵炎的困擾,漸漸地影響到生活中的行動。而這個問題隨之而來的也會影響到身體的其他部位,最後甚至嚴重到被迫提早結束運動生涯。
在美國的運動訓練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是關於《在訓練和比賽中,注意臀部的運動和加強周圍的肌肉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為了證明這一點,加拿大研究人員找了一群患有髕股關節疼痛(也稱為跑者膝)的患者,其中一半的人接受了膝關節和大腿肌肉強化治療方案,另一半則接受了臀部和核心的強化。雖然兩組最終發現疼痛明顯減輕,但臀部強化組又另外一組提前一周改善問題。
可以肯定的是,雖然我們經常關注鞋子和其他與膝蓋疼痛等關聯性問題,但越來越多的文獻表明,更進一步強調動力學鍊是一個有力的例子,另一項對跑者的研究顯示臀部肌肉力量失衡和下肢過度使用的運動傷害有關。同樣,來自卡爾加里大學的研究表明,耐力運動員髖關節的穩定度與腿部肌肉經常受傷的有關,尤其是膝關節疼痛。
Alice Holland博士是波特蘭的物理治療主任,她說:「當身體的某一部位很弱時,另一組肌肉必須協助這個部位,接收他們無法完成的工作,從而導致受傷。 」臀部力量在運動中有著支持作用,跑步時,身體和大腦總是選擇利用最強肌肉是來確定跑步策略。例如,如果臀部或髖關節缺乏力量,你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過度使用你的四肢,這種過度使用會導致膝蓋每走一步都會增加更多的負擔。
Alice Holland表示:增加髖關節的力量可以讓跑者或者鐵人三項運動員透過非常強大的減震器減輕著陸的力量。隨著臀部首當其衝的力量,這將減少對踝關節和膝關節的衝擊力。當你增加臀部和髖關節的力量同時,主要推動你前進的骨盆穩定性也就提高。
在較長的比賽中,如果核心和臀部不強壯,你的跑步技巧就會隨著疲勞的增加而分崩離析。如果你想要預防運動傷害並提高表現,那麼以下是這5組臀部鍛鍊,能夠增加力量並帶來很多好處。
步驟1:仰臥,雙腿伸直,雙腳腳後跟放在健身球上。
步驟2:雙膝彎曲,讓臀部離開地面直到平行,停留15-20,再回到起始位置。
此動作主要是訓練股四頭肌、臀部、下背部。
步驟1:首先將雙手向前平伸,彎曲髖部和右膝,緩慢地下蹲,
步驟2:直到你的右大腿和地面平行,停留10秒,再換左腳,做3-5組。
步驟1:將彈力帶套至大腿,雙腳打開至彈力帶微繃狀態
步驟2:用臀部的力量將屁股像後延伸讓雙膝微彎,雙手插腰向前走10步,這個動作非常有助於穩定骨盆練習,在彈力帶的幫忙之下,讓你感覺骨盆正確的位子。
步驟1:採取坐姿方式,雙膝微彎,將健身球放在身體前方,身體後仰45度。
步驟2:保持臀部不動,使用核心肌群控制動作,旋轉軀幹先朝向右側,再回到初始位置再轉向左側。一組約做8-10下,重複3-5組
步驟2:從髖部向前傾身,同時將抬起的腳往後伸展。保持啞鈴靠近小腿並往下放低,直到背部與舉起的腿幾乎與地面平行。停頓10秒,然後以反向動作回到起始姿勢,一邊做3-5組。
責任編輯/瀅瀅
年輕人發生膝蓋痛最常見於跑者,在跑步障礙當中,膝蓋痛高佔50%以上。許多運動咖一遇膝蓋痛,就認為自己罹患最常被統稱「跑者膝」的髂脛束症候群(ITBS)或髕骨疼痛症候群(PFPS),但膝蓋痛的兇手只有這兩個嗎?當你發現膝蓋周圍疼痛,看看以下這6種常見膝蓋疑難雜症,去找專業復健科或物理治療所檢查自己出了什麼問題吧!
跑步和走路的模式大不相同,以膝蓋為例,走路時會有一股力量將小腿肚的肌肉往腳踝方向拉,但理想的跑步姿勢卻是將其往膝蓋方向拉。另一方面,跑步的著地點如果跟走路相同,不斷反覆的錯誤動作,使膝蓋處的肌腱左右晃動,摩擦到骨骼,久而久之就會造成疼痛;如果你喜好的運動項目廣泛,那麼膝蓋更可能有其他激烈動作造成的問題。
簡單來說,因為跑步導致的疼痛主因是「壓力」,過度的壓力使肌肉與肌腱有發炎現象,甚至使骨頭受損。造成疼痛的壓力可分為拉扯、壓迫、錯動,或是這三種組合成複合式壓力。拉扯壓力代表性的例子是拉傷;壓迫壓力代表性例子是髕骨疼痛症候群;而錯動壓力代表例子是脛骨內側壓力症候群。以下是膝蓋周圍各種可能的疼痛症狀、原因,以及可自行舒緩的改善方法。
症狀:膝蓋外側刺痛、尖銳疼痛或瞬間劇痛,疼痛感可能從大腿外側延伸到膝蓋下方,上下樓梯時膝部疼痛加劇。
主因:膝蓋重複彎曲伸直動作時朝內或外倒,使韌帶與骨骼產生摩擦造成發炎。X型腿的人應特別注意右腳發生ITBS。
改善方法:把右大腿朝髖關節外旋的方向扭轉,若不疼痛可在伸展狀態下施加壓力。
症狀:膝蓋內側疼痛,但又指不出、摸不到確切位置。初期時有時無,隨著時間慢慢變嚴重,不只在跑步時疼痛,走路時也會痛。
主因:髕骨軌跡滑動異常,使髕骨與髕骨溝相互摩擦造成發炎、疼痛。
改善方法:握住左大腿靠近膝蓋部位,往膝蓋方向按壓;伸展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
症狀:突出於膝蓋內側的肌腱疼痛,尤其常見於左腳。因為患部接近,常被誤認為內側韌帶炎或半月板損傷。
主因:左腳踢蹬之後,讓鵝足部的肌肉在放鬆狀態下甩向空中,拉扯肌肉與肌腱;尤其在腳懸空時不是前後擺動,膝蓋下方出現扭轉動作,就容易產生此問題。
改善方法:伸展放鬆臀部肌肉,藉此改善左腳與身體連接處的緊繃狀況。
症狀:膝蓋內側中央刺痛或尖銳疼痛,右腳出現這種現象的機率遠大於左腳。
主因:通過膝蓋的小腿肚肌肉(腓腸肌)承受拉扯壓力,造成位於膝蓋的小腿肚肌肉端點(肌腱)發炎。
改善方法:揉捏小腿肚下方的內側部位的比目魚肌、伸展比目魚肌、訓練腓腸肌。
症狀:膝蓋肌腱接於膝蓋骨處有明顯的壓痛,尤其膝蓋下緣疼痛較常見,偶爾伴隨局部腫脹現象。
主因:最多見膝蓋肌腱反覆拉扯或過度運動引發,但也可能因為一次不當的跳躍或局部撞擊而引起。
改善方法:做股四頭肌等長運動,伸展股四頭肌、腿後肌。
症狀:輕則關節感到拉扯或活動時有疼痛感;重則關節腫大、劇痛發炎。如果韌帶完全斷裂,關節失去支撐造成不穩定現象,常合併嚴重血腫。
主因:膝關節有4條主要韌帶,包括前十字韌帶、後十字韌帶、外側副韌帶及內側副韌帶。前、後十字韌帶損傷主因在運動中激烈跳躍或急停,脛骨過度前移或後移,增加十字韌帶的壓力;內、外側副韌帶常在膝部外側受到加強的外力或過度扭轉時造成損傷。
改善方法:大腿前方股四頭肌的強化訓練。
當你想解決運動傷害造成的膝蓋疼痛,不能只針對疼痛的患部,還得改善造成壓力的原因,例如不合腳的鞋子、變形的骨骼、失去平衡的肌肉與不當的跑姿。
資料來源/《跑步障礙改善BOOK》、堡 醫師的運動傷害診療室、運動醫學資訊網、力邁物理治療所、台中學善物理治療所、國軍高雄總醫院物理治療師陳世英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