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消除內在脂肪的3種健走自療法
1
消除內在脂肪的3種健走自療法
2
要瘦身哪個飲食管理最有效
常見的低醣飲食法與低脂飲食法哪個能減去最多的體重?
3
減肥比男友重要!英國少女減肥後慘遭男友怒甩

消除內在脂肪的3種健走自療法

2017-07-05
知識庫 瘦身 健走 減脂

一聽到健走這個字眼,有些人以為一定要走很遠,沒有運動習慣絕對辦不到。事實上,健走只要增加平時「步行」的動作量即可,做起來負擔較少,也容易養成習慣持續下去。健走雖然看似簡單,卻也有分成不同的種類。

健走主要分為一、運動式健走;二、長距離健走,以及已故的泉嗣彥先生提倡的三、生活式健走。

對症健走的3種自療法 ©womenfitness.net

 1  運動式健走

行走時保持一定的速度。不過,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比較難持續下去;此為進階健走。

 2  長距離健走

花時間進行長距離健走的模式,可以選擇山明水秀、名勝古蹟等景色優美的地方,享受健走的樂趣,同時放鬆心情,紓解壓力。

 3  生活式健走

這個方法最大的特色在於,除了一般的健走運動外,在工作或處理家務時也能積極行走。儘管強度不高,但仍能確保一定的運動量。而第三種健走,就是任何人都能輕鬆實踐,養成習慣的初階健走。也就是說,最適合用來改善和預防生活習慣病,就是生活式健走的特徵。

近年來,大家越來越關心生活習慣病了。所謂的生活習慣病,顧名思義,是指平日不良生活習慣所造成的病痛。這是一種不容易察覺的
恐怖疾病,置之不理話的會導致動脈硬化,最後引起中風或心肌梗塞等重症。事實上,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痛風就是生活習慣病的代表。

生活習慣病的病因,主要來自暴飲暴食、運動不足、酗酒、抽煙等現代人常見的不良生活習慣;光靠藥物治療無法完全根治此疾病,治療的重點,就是改善飲食習慣和運動量不足的問題。不過,現代人的工作忙碌,生活形態越趨便利,有電梯、手扶梯、捷運等可代替雙腳行走的工具發明,以致嚴重缺乏運動。雖然大家都知道非運動不可,卻又難以貫徹始終。相信不少人都沒辦法持之以恆地慢跑,或是上健身房鍛鍊吧!

從事健走,可消除內臟脂肪

聽到「肥胖」,很少人會認為這是一種「疾病」吧!一般人多覺得減肥瘦身,只是為了美觀。事實上,肥胖是生病的前兆,因為比起身材苗條的人,肥胖者其生病的機率確實比較高。

基本上肥胖的原因,主要是不規律的飲食和運動量不足,導致體脂肪累積到一定的基準值以上。肥胖與否必須用「BMI」這個數值來判斷,而不是體重。在日本BMI 超過二十五就算肥胖了(編按:在台灣根據衛福部公告,BMI超過二十四就是必須注意的過重範圍)。請試著用BMI 來測量自己的體脂肪吧!

另外,肥胖又分為「內臟脂肪肥胖」和「皮下脂肪肥胖」。皮下脂肪肥胖,是指皮下組織的脂肪較多的肥胖類型,這種也稱為「西洋梨型」肥胖,主要以女性為主。另外,內臟脂肪肥胖則是脂肪囤積在內臟的肥胖類型,又稱為「蘋果型」肥胖,主要以男性居多。這兩種肥胖,比較危險的是內臟脂肪肥胖。因為內臟脂肪增加會導致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進而引發動脈硬化、腦中風、心肌梗塞。

因此,我們要特別注意內臟脂肪。不過,有時單靠BMI 也難以判斷內臟脂肪多寡。為此,最近除了測量BMI 以外,也有新增測量腰圍大小。若男性超過八十五公分、女性超過九十公分,就有內臟脂肪肥胖的可能性了。

計算BMI來判斷自己是否肥胖

嚴禁太劇烈的健走步調

內臟脂肪肥胖的人,單純限制飲食無法消除內臟脂肪,必須藉由充足的運動,才能消除內臟脂肪,因此,若是內臟脂肪肥胖者,請立刻開始執行健走運動。然而,肥胖的人從事劇烈健走,容易傷害膝蓋或腰部。為此,請用和緩的方式,每天慢慢地循序漸進增加,切勿心急。

事實上,增加健走步數,肌力也會跟著強化;待肌力強化後,膝蓋和腰部的負擔自然減輕,就可以走得更遙遠了,無形之中,就會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模式,逐步改善健康。換言之,若想利用健走消除內臟脂肪,就必須培養長遠的視野,最好拉長時間來觀察進展,不要急於消除脂肪。待養成健走習慣,健康檢查的數值一定也會跟著改善。
 

改善肥胖健走法

Tips
用較長的時間消除內臟脂肪,切勿心急。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采實文化出版,西田潤子著作《走路是靈藥,治百病的對症健走自療法:怎麼走?才能有效改善糖尿病、高血壓、痛風、憂鬱症……等15種常見疾病》一書。

西田潤子是一位醫師,1986年畢業於日本醫大。專長為消化器官疾病診斷與治療,以及肝臟、膽囊、胰臟、腸道等腹部超音波健康檢查。現任東京山手醫護中心健康管理部部長。曾在健走醫學研究先驅──泉嗣彥醫師(前社團法人健走協會副會長)門下,研究健走的醫學效果;同時,在健走協會擔任講師,不定期舉辦演講,積極推廣健走運動的好處。

基本上,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疾病,多半都是因為運動量不足或壓力過大所致。因此,若想徹底根治這些惱人疾病,健走可說是「能以最小的努力,達到最大功效」的運動。然而,健走的時間、頻率和速度,又可依照不同病症調整,例如:

  【糖尿病】走路可以刺激胰島素分泌,因此飯後1~2小時健走,能有效穩定血糖。
  【高血壓】步速不宜過快,用可以保持笑容的速度行走,以免造成心臟太大的負擔。
  【憂鬱症】快慢交替的間歇健走,可刺激、活化大腦,消除壓力。
  【痛風】大量流汗時血液中的尿酸值會上升,所以要邊走邊喝水,每15分鐘補充一次。
  【骨質疏鬆症】曬太陽有助合成維他命D,強健骨骼。因此在白天健走,才能確實發揮療效。

•書籍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常見的低醣飲食法與低脂飲食法哪個能減去最多的體重?

2020-10-28
低醣飲食觀念減脂飲食方式瘦身知識庫

相信有經歷過減重的人都知道大部分的飲食規畫重點在於短時間內有效,但並非所有的飲食方式都是健康的,大多數的方法就長期來看,是不可持續太常的時間。然而,當飲食方式越極端,你所能夠堅持的機會就越小。這篇我們將以目前最多人採用的2種減重方式低醣和低脂飲食來做介紹,看看你適合用哪種方式來進行體重管理。

要瘦身哪個飲食管理最有效
常見的低醣飲食法與低脂飲食法哪個能減去最多的體重?

變胖是胰島素的問題?

低醣飲食法(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愛好者聲稱,當盡可能維持低胰島素標準時,可更有效地減重。根據「胰島素理論」,碳水化合物會引起血液中胰島素的上升,致使人體儲存脂肪。然而日積月累後,身體對胰島素的作用反應遲鈍(胰島素阻抗),反而造成胰腺產生更多的胰島素,進而將身體推向脂肪儲存的模式。然而,根據這些低碳水化合物擁護者所言,此現象的解決方案,是大幅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並迫使身體進入酮症狀態,例:脂肪以不同的方式分解以釋出酮體。

另外,有許多研究者批評低碳水飲食法的理論並指出,胰島素並非是致使體重增加的因素;相反的,胰島素阻抗所產生的效果使體重增加的可能性更大。大部分的情況下,在變胖的過程會讓人產生胰島素阻抗,當你只要減輕體重,反而恢復正常的分泌狀態。

簡單的負能量平衡

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能於短期間內產生作用,一部分原因是糖原儲存量枯竭(與隨之而來的水份),另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攝取的熱量較少。若你戒除所有的碳水化合物,就會自動限制你可以吃的食物。肉類和雞蛋等高蛋白食物很難吃過量,而且選擇不多,大部分人最後消耗的熱量更少。此外,蛋白質和脂肪較碳水化合物更容易有飽足感,因此比較不會感到飢餓,自動吃得更少,這是一種簡單的負能量平衡。

限制碳水化合物的量
當你開始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那肉類和雞蛋等高蛋白食物就很難吃過量。

低醣比低脂多減1.1公斤

多項研究將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與其它飲食方法進行比較,但尚無足夠的證據支持這些飲食方法的效果法。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一項嚴謹的研究指出,以等量卡路里換算相較於限制食用碳水化合物的方法,其中減少脂肪的攝取可導致體脂肪減少更多。在這項研究中,將19位肥胖的成人受測者住進代謝觀察室,並進行為期兩階段各兩週的營養營,他們並攝取各種飲食並減少三分之一熱量,研究人員分析受測者呼出的氧氣量與二氧化碳量,並精準計算體內發生的化學過程。在各種飲食方式實施6天後,採用低脂飲食者的體脂肪較採用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者多減了80%的體脂肪。

根據哈佛大學的53份系統性研究,比較了總計68,000人的低脂與低碳水飲食,採用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者比低脂飲食者,在一年裡體重僅多減輕1.1kg。另一項對阿特金斯飲食法、南灘飲食法、體重守護者飲食法與區間飲食法之效果,進行的科學分析發現,所有的飲食方法無論是低脂或低碳水化合物,12個月後所減輕之體重幾乎完全一樣(2–4公斤)。

一年減不到5%體重

另一項隨機取樣自300位採低碳水飲食、高碳水飲食或低脂飲食的女性測試發現,當女性採用低碳水飲食時(尤其是阿特金斯飲食法)可減去稍微多一點,透過低碳水飲食「至少可達到與其它飲食方式同樣的減重量」。 美國新英格蘭塔芙茨醫療中心(Tufts–NewEngland Medical Centre)曾進行為期一年的研究,比較四種採用不同的飲食法,包括阿特金斯飲食法(Atkins diet)、歐尼許飲食法(Ornish diet)、體重守護者飲食法(Weight Watcher Diet)與區間飲食法(The Zone diet),發現所有的飲食法的實驗者皆會產生類似,卻相當少的減重成效,其中四分之三的人在一年中減輕不到體重5%,只有少數節食者能夠堅持夠長的時間來出現永久性的改變。他們並發現,大部分的節食者最初減少了熱量的攝取,但標準又會再度上升。

無法長久執行的飲食法
許多的飲食法都無法長久執行,有研究發現四分之三的人在一年中減輕不到體重5%

英國常見的飲食計劃

在所有測試的飲食法中,低碳水為主的阿特金斯飲食法,在12個月內減重的效果最少,採用者的堅持度最低。根據英國2008年的一項研究比較四種市售瘦身計畫的功效與營養成分:快速苗條(SlimFast)、阿特金斯(Atkins)、體重守護者(Weight Watchers)與羅絲瑪莉康利(Rosemary Conley)《吃就瘦》(Eat Yourself Slim)。研究人員發現,所有的飲食法導致熱量攝取減少,並於8週後平均減重3.7至5.2公斤看來,這些飲食法在體重減輕的效果上沒有明顯差異。

結論

大致上來說,若你吃進較少熱量,就長遠來看,所有飲食法都會產生類似的減重效果。熱量的缺乏來自於碳水化合物、還是脂肪並不重要,換句話說,最有效的飲食法是採取一種能夠持之以恆的飲食法;減重與維持體重的關鍵在於更健康地飲食、增加運動量以及讓你感到舒適自在,從長期的生活方式達到永續性的改善。

無法維持飲食習慣不僅影響健康與新陳代謝,還會引發心理問題。加州大學進行的一項為期2年的研究發現,不遵循固定飲食法的超重女性,只要飲食略為健康,餓了才吃並且吃飽即止,她們的健康狀況就能有所改善(例:血壓與膽固醇標準),且具有較高的自尊心,相較之下,那些節食6個月的女性一但恢復體重,自信心和自尊心皆明顯下降。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減肥比男友重要!英國少女減肥後慘遭男友怒甩

2017-02-14
瘦身話題減脂故事

根據英國的《Mirror Online》報導,在英國有名女子叫做喬治·雅戴維斯(Georgia Davis),她有一個稱號叫做「英國最胖少女」,她曾經一度胖到380公斤,還被用起重機送到醫院急診,但是目前成功的將體重緩緩瘦下,但是,瘦身後的代價居然是慘遭最愛的另一伴的遺棄。

Georgia Davis 減肥後遭男友遺棄 ©dailymail.co.uk

24歲的喬治雅,因為身形太過肥大,於是擁有許多稱號,像是「外帶少女」、「最肥胖青少女」以及「英國最胖少女」等,這些稱號讓她在英國可說是小有名氣,在2008年時,喬治雅以209公斤的體重獲得英國最胖少女的記錄。即便她2013年參加了美國減重營隊,曾一度將體重瘦到114公斤,但回到英國後,她就以每天攝取平均1萬3,000卡路里來增加體重,最重時還曾重達380公斤。

英國最胖少女Georgia Davis ©dailymail.co.uk

2015年時,喬治雅因為身體嚴重感染而必須送醫治療,但由於她體重過重無法行走,醫護人員必須出動起重機把她從家裡搬出來,被送至醫院急診治療後的喬治雅,從被起重機搬走後那一刻,就下決心開始減肥,從2016年年初時,她就開始進行健走以及上健身房運動,也開始嚴格的計畫飲食,不再吃「外帶」食物了。

這一趟邁向健康的減肥之旅,卻引發男友不開心,喬治雅的男友覺得自己在女友眼中比不上減肥來得更重要,於是憤而提出分手,傷心的喬治雅在自己的臉書上也寫到:「好吧,這是一段感情的結束。」

臥病在床的Georgia Davis ©dailymail.co.uk

雖然,喬治雅成功的從308公斤減到254公斤,但是離實際目標還是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喬治雅:「對我來說,我現在的人生目標就是減肥,雖然男友離我而去我非常傷心,但還是阻止不了我變瘦的慾望,我會一直努力持之以恆下去,讓大家看到我最棒的一面。」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