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 此時日光近乎直射,紫外線最強,盡量避免於此時間外出,且台灣部分屬於熱帶氣候,日曬更為加劇。雖然要避免正午外出,但於透光的室內,紫外線a光中的長波UVA,更是不分冬天、陰天,皆可穿透玻璃造成皮膚曬黑以及老化,所以務必隨時做好防曬準備。此外,UVB 是曬傷的主要原因。
二擦 在選擇防曬產品時,一定要選同時含有對UVA 和UVB防護作用的成份,且大家比較容易忽略的是,真的要達到產品所標示的防曬力,一定要擦足量的防曬產品。但多數人因為不了解,塗抹的量都不夠。簡單來說,每次臉部至少需要擦到1C.C的量(如一條30C.C的臉部防曬品,需於一個月使用完畢),全身不穿衣服塗抹到30C.C才足夠。國內防曬品多標示代表防曬強度的SPF、PA, 各代表防禦UVB和UVA的效果,目前建議使用SPF 30及PA 2+以上的防曬產品,可以有效阻隔紫外線對皮膚的影響。
三遮 使用足量的防曬品外,適時撐傘,帶冒與著長袖衣服(有標示抗紫外線的材質),戶外行進間盡量找遮蔽物,更能加強抵禦紫外線UV對皮膚的傷害。
|
|
室內工作為主 |
室外工作為主 |
戶外活動及游泳 |
|
歐系 |
PF15、20或25 中度防護 UVA/UVB平衡防護標示 |
SPF30-50 高度防護 UVA/UVB平衡防護標示 |
SPF50+ 極高防護 UVA/UVB平衡防護標示 |
|
美系 |
SPF15-30 具寬頻防曬標示 |
SPF30-50 具寬頻防護標示 |
SPF50+ 具寬頻防護標示 |
|
日系 |
SPF15-30 PA++ |
SPF30-50 PA+++ |
SPF50+ PA++++ |
|
PA與PPD細數標示對照表 |
|
|
PA+ |
PPD2 ≤4 |
|
PA++ |
PPD4 ≤8 |
|
PA+++ |
PPD8 ≤16 |
|
PA++++ |
PPD ≥16 |
學歷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醫學系
經歷
萬芳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
萬芳醫院皮膚科總醫師
萬芳醫院102年度最佳住院醫師
萬芳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專長 一般皮膚病 傷口、疤痕、蟹足腫、皮膚感染性疾病、皮膚免疫疾病 、落髮、皮膚腫瘤
證照 中華民國皮膚科專科醫師
獎項 萬芳醫院101及102年度學術研究獎
多發性硬化症屬於罕見自體免疫疾病,即免疫系統攻擊神經系統,導致中樞神經發炎,全身都可能出現症狀,甚至陷入失能危機。卓小姐就是一例,不到30歲就出現症狀,常常身體局部麻木感,約1個月又自行好轉而不以為意;某日右眼視力模糊,以為休息就會好,過了幾天竟眼前一黑,視神經嚴重受損,緊急治療後視力僅剩0.1,幾乎看不見。
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教育副院長葉建宏表示,多發性硬化症(MS)會造成中樞神經發炎,使包裹神經纖維的「髓鞘」物質被破壞,有如電線的塑膠皮破洞般導致短路;當神經傳導訊號受到影響,患者就會出現平衡、知覺、認知功能、運動等功能障礙,若未及時就醫而反覆發作,將對大腦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部主任羅榮昇表示,多發性硬化症的致病原因至今未明,已知好發於20~50歲女性,發生率為男性的2~3倍,目前台灣約有2,200多位患者,盛行率接近萬分之一。由於全身神經系統皆可能被破壞,症狀從頭到腳都可能出現,因此患者在發病早期診斷不易。
「多發性硬化症症狀多元,每位患者都不一樣。」羅榮昇說明,該病症狀多以肢體無力與麻木為主,且經常最先出現。初發症狀依出現頻率為:
感覺障礙,79%
虛弱疲憊,69%
視力模糊,66%
重影(複視),34%
發音及吞嚥困難,24%
尿液及糞便滯留,10%
認知功能受損,40~70%
羅榮昇提到,多發性硬化症依據疾病的進程、症狀出現的頻率及嚴重度,共可分為4種類型:
1_復發緩解型(RRMS):每次復發後,症狀會好轉或恢復正常;兩次發作之間不會有病程惡化的進展。
2_續發漸進型(SPMS):一開始為復發緩解型,隨著神經症狀以多變的速度惡化,偶爾會發作、微幅緩解或進入穩定期。
3_原發漸進型(PPMS):自確診開始,神經功能就持續惡化沒有好轉,但沒有顯著地發作;患有此類多發性硬化症的患者年齡往往較大。
4_漸進復發型(PRMS):疾病在一開始就持續惡化,中間伴隨數次急性復發,並在發作之間病程仍不斷進展。
羅榮昇進一步解釋,其中約有85%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最初在診斷時具有第1型復發緩解型,此階段通常持續數年甚至數十年。研究指出,多發性硬化症的患者在2年內,有高達73%會經歷至少1次的復發,其中半數復發次數達2次,反覆復發可能導致失能。
土城醫院神經內科科主任徐榮隆表示,約有4~7成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會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大腦加速萎縮,「研究指出,復發緩解型的患者大腦容積流失速度每年約為0.5到1.35%,約為一般30歲正常人的5倍,甚至影響認知、心智功能,出現閱讀障礙、無法多工處理,記不得日常事項等情形。」
「即使沒有症狀或症狀已經復原,大腦中樞神經也可能持續發炎,甚至產生新病變,因神經損傷在疾病早期即開始出現。」羅榮昇強調,多發性硬化症的治療目標,首重「盡早診斷、預防病程改變」,以降低神經損傷,延緩疾病惡化。
羅榮昇提醒,持續用藥治療,才是穩定控制病程、減緩腦損傷與復發率的關鍵。多發性硬化症的早期治療常以干擾素為主,如今也有越來越多口服藥可以選擇,建議患者早期用藥、遵循醫囑,可有效改善預後,降低神經細胞突觸損傷,避免免疫系統及中樞神經產生重大不良影響。此外,日常除規律用藥,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運動均缺一不可。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平時生活作息姿勢不佳,尤其常常處於久坐且不正的狀態,會導致下背部及腰部肌肉無力酸痛;另外,運動姿勢不良,也會致使下背部不明原因酸痛。除了可以做一些瑜伽或彼拉提斯動作來鍛鍊腰背肌群,也可以常常使用滾筒和按摩球來做舒緩放鬆。
用滾筒滾動下背部,可以消除髖部穩定肌群的疲勞。這些肌群橫跨腰椎兩側,所以很容易因為姿勢不良,或在崎嶇不平、傾斜的路面與小徑上跑步,而感到痠痛疲憊。
坐在地板上,雙腳向前伸出平貼於地。滾筒放在下背部後方。
上半身向左轉,髖部抬高。針對脊椎左側位於骨盆上方的軟組織施加壓力。
輕輕地下上來回滾動整個下背部 20-30 秒。
上半身轉向右邊,重複相同的運動,按摩下背部右側。
降低難度。拿一根按摩棒, 按摩腰後的軟組織。
按摩下背部對身體整體的活動度有助益,然而若想讓腰椎區域的疼痛得到最佳的控制,就要針對特定的結節按摩。此區域的肌肉很容易因為臀肌缺乏活動,或是用力扭轉的動作而拉傷,像是轉身或是彎腰抱小孩等。
身體站直,將球夾在腰部後方脊椎右側與牆面之間。
身體往右轉,讓球從脊椎往身體右側水平滾動按摩肌肉。若找到任何疼痛點,以緩慢且小範圍繞圈方式按摩 20-30 秒。
膝蓋彎曲,讓球在背部縱向往上滾動,並針對每個特別疼痛的點按摩 20-30 秒。
身體往左轉,重複相同的動作去按摩脊椎的左側區域。
增強力道。可仰臥於地面,將球放在下背部脊椎側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