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拉松、自行車、鐵人三項等耐力運動的賽場上常聽到一句老話:「在感到口渴之前先喝水」,現在這句話已不再適用。以往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的建議是在運動過程「盡可能飲水」、「取代運動中減輕的體重」或「隨意飲用」,但現在都已被「依據口渴程度飲水」的建議所取代。
這方法簡單得令人難以置信,但根據科學證據顯示,口渴的感覺事實上可以保護你免受飲水不足或飲水過度的風險,特別是在長時間運動過程中。此外,國際田徑總會(IAAF)與國際馬拉松醫學指導協會(IMMDA)皆建議,如果你沒感到口渴,建議不要強迫自己喝水。目前已知,「根據口渴程度飲水」與「飲水預防體重流失2%」兩種方法對運動表現同樣有效。
先說後者:有關運動中脫水和表現關聯性的的研究顯示,如果水分流失小於體重的2%,這種輕度脫水不太可能妨礙運動表現;大量的液體流失對大部分運動員(非菁英運動員)來說,則可能導致運動表現下滑。因此,專家建議將水分流失限制在體重的2%以內。
有關前者「根據口渴程度飲水」,一份加拿大的研究可以佐證。研究發現自行車手根據口渴程度而飲水的表現,優於「不渴」或「過渴」時飲水的表現,也就是說,在沒感覺口渴時喝水,不會為你帶來任何好處。再者,依據上一段研究結果,輕度脫水(少於2%體重)不會影響運動表現或健康,因此補充運動中「所有」流失的汗水,並不會對運動表現有益。
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以往沒有提供關於飲水量的具體建議,因為每個人的排汗率與汗水成分,可能依據運動強度、持續的時間長短、健康程度、耐熱性、海拔高度、熱量和濕度而有所不同。
不過,有個簡單的方法可以計算,透過在運動前後測量體重,藉由排汗計算出流失的液體,然後確保水分流失不超過體重的2-3%(但在寒冷環境中,可能更能承受超過2%的脫水狀態)。
跑步前後體重差(g)+ 液體攝入量(g)= 流汗量(g)
流汗量 ÷ 跑步時數(hr)= 每小時需補充的液體量(g)
每小時需補充的液體量 ÷ 4 = 每15分鐘需補充的液體量(g)
e.g. A跑者跑前體重61公斤,跑後60公斤,跑步時攝取680克液體
61,000g - 60,000g + 680g = 總排汗量1,680g
1,680g ÷ 2hr = 每小時約補充840g(或少於840g)的水或運動飲料
840g ÷ 4 = 每15分鐘約補充210g(或少於210g)的水或運動飲料
要注意的是,每次訓練必須監控自己的體重,如果在訓練過程或比賽中體重增加,代表飲水過量;如果體重減少2–3%以上,那就該增加液體攝取。此外,運動前後檢查尿液顏色也是檢視水合狀態的好方法,若尿液顏色為「非常淡黃」或「淡黃色」,表示處於最佳水合狀態1%內。
資料來源/莫克文化出版《運動營養完全指南》 、《完全跑步聖經》
責任編輯/Dama
UA鬥陣跑團鬥士挑戰營已經進行了將近兩個月,即將進入最後週期「比賽期的訓練」。80位的團員,在兩個月中進行了肌力、體能、速度、心志的訓練,也在5/14做了模擬競賽的測驗,為目標賽事做賽事中細節的提點,以及訓練前後可做的肌力訓練,一起來看看有什麼需要注意的重點。
無論是測驗或是一般民眾想要參加10公里的路跑賽,一定會碰到以下問題。以下是徐國峰教練對於各位的解答。
許多跑者一定會遇到比賽當天早餐該怎麼吃?吃多少的問題?我們假設比賽當天6:00起跑,推算出門時間,至少提前1個半小時吃早餐。最好的建議是不要隨意改變自己的飲食,許多菁英跑者都曾因為改變飲食而突發某些狀況的經驗,像拉肚子等等,都會影響比賽。最好的適應方法是在賽前於固定的時間吃,且在練習時就要吃比賽當天會準備的食物與補給。
延續上面飲食的議題,也有一些跑者,即便沒有吃自己不適應的食物,仍然在賽中會想要上廁所。這是由於生理時鐘所造成的影響,國峰教練建議:每天早上起床先喝500c.c.的水,練習培養早上起床上廁所的習慣,這樣不僅上廁所順暢,也能降低在賽中想上廁所的機率,最後就是放鬆心情,因若太過緊張,也可能會想上洗手間唷!
夏天即將到來,尤其台灣天氣又更悶熱,所以比賽當天如果碰到很熱的天氣,除了防曬、降溫之外,重點在於事先預防,做耐熱練習。建議在比賽期的課表中安排每週一次的自主耐熱訓練,這樣便能降低在賽中因過熱而影響比賽表現。
除了炎熱之外,天氣比來就不是我們能控制的自然現象,有陽就有雨,所以除了耐熱練習外,也可以養成在雨中跑步的習慣,把鞋子淋濕,降低比賽時的不適感外,也可事先預防鞋子遇水後的摩擦影響。另外,切勿穿新鞋上場比賽,容易磨擦、起水泡。
這些雖然都只是小問題,但破PB會因為所有的小細節所影響,甚至也會引想到心情。
比賽期訓練的8個重點,請貼在牆上,隨時提醒自己
(最後四週,訓練之外的準備)
*國峰教練補充:太早起床沒事情做的話,可以多按摩或者做自己圈選要做的其他四件事情,最後一週要小心照顧自己的身體(福禍相依,賽前課表變少易過於放鬆)。
最後是心理層面的調適,假設週日即將要跑10K,在比賽之前,可以先回想之前練習的時候有碰到什麼問題,將此謹記在心,此外,在比賽的過程中 ,難免會感到疲累,這時候可以回想前5K時的輕鬆感,以降低後半段的勞累感。
除了跑步的訓練菜單以外,在過程中,國峰教練也建議大家可以做以下的6個動作來強化肌肉力量。
步驟1:雙手、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肚子收緊,身體呈一直線預備。
步驟2:手臂用力往地上推,目的在於讓肩胛骨肌肉參與動作,同時讓肩胛骨與肋骨保持齊平。
步驟3:現在開始進行鳥狗動作,依照上述二個步驟來預備動作,不但能夠強化肩胛穩定性,還可以透過手臂及腿的伸展來達到更好的動作。每邊做5個,共作3-5組。
抗旋轉的意思是當你的軀幹被向左或向右拉動時,你需要去抵抗這個旋轉,使你的脊椎不被帶走。你仍然訓練參與脊柱旋轉的肌肉,但這樣做會減少脊椎受傷的風險。
工具:使用一條彈力帶或者輪滑纜繩負重,固定端的高度約在你的胸肌下方。
步驟1:採站姿,雙腳比肩寬,抬頭挺胸面向前方,雙手握住把手,並且將拉力繩拉到腹部的高度然後往你的側方走開幾步。
步驟2:走到適當的距離(阻力)時,雙腳與髖關節同寬,維持姿勢,全身繃緊,然後慢慢將拉力繩想胸前推出,直到手肘打直。
步驟3:當你往側方移動時會有一股旋轉的阻力拉著你的軀幹,這股阻力試圖把你的軀幹旋轉,這時候你需要做的就是利用核心力量繼續維持良好的身體姿勢,對抗旋轉。每邊五次,做3-5組
抬頭挺胸,將一腿抬離地面,保持支撐腳微彎,從髖部向前傾身,同時將抬起的腳往後伸展,直到背部與舉起的腿幾乎與地面平行。停頓10秒,然後以反向動作回到起始姿勢,一邊做3-5組。
步驟1:兩腳距離稍比臀部寬,腳尖稍稍朝外,保持後背挺直。
步驟2:將身體往上跳躍,下來時再蹲下。做10組
單腳站立,保持身體平衡,單腳微蹲,用力往上跳,到最高點時身體伸直,並保持平衡。落下時雙腳落地,並放輕動作,以免受傷。回到準備動作做下一次的跳躍,每腳跳6-8下,跳3-5組。
步驟1:採伏地挺身姿勢,雙手從肩膀的正下方穩穩地擺在地板上。身體從頭部到腳跟應成一直線。
步驟2:將身體盡量朝地面壓低,但不碰到地板,同時繃緊核心肌群並屈曲手肘。
步驟3:停頓一下,然後雙手用力壓地,將身體朝天花板的方向撐起,不要將手臂完全伸直。將一隻手抬離地面,並將手肘拉至背後。以反向動作回到起始位置。換邊重複動作。做3-5組
以上重點由UA鬥陣跑團提供,運動星球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