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1年,女子拳擊運動選手 陳念琴勇闖世界八強突破個人佳績,也成為台灣史上首位登上奧運舞台的女拳擊手,雖受全球疫情影響,導致近兩年來的訓練步調受到牽動與調整、甚至是中斷,陳念琴始終專注奪勝決心,並鼓勵運動愛好者:「越是面對大環境的不確定性,越要保持彈性!」用順應環境、隨遇而安的心態調適來找到方法戰勝一切;而展望全新的一年,陳念琴目標放眼2022亞洲運動會,她興奮為此表示:「第一次參加亞運感覺非常新鮮,在訓練方式調整上,會針對去年與各個不同選手對戰的情況來研究與加強,希望在新的一年能奪下好成績!」陳念琴期許自己能夠循序漸進、如期按照訓練規劃,全力做足準備來迎接2022的重要一戰,同時也相當期待穿上2022 UA CNY新春限定服飾能如「虎」添翼,為前進挑戰的自己注入滿滿福氣與能量!
過去有很多文獻討論臺灣國民政府如何透過體育運動貫輸「儒家文化」,桎梏臺灣的體育發展(例:Chiang et al. 2015; Yu and Bairner 2011),但從臺灣卡巴迪的例子來看,訓練模式以運動員為中心 (player-centered approach),每個成員都需要徹頭徹尾的參與,這使大部份的運動員除了善於作賽外,也善於觀察、帶領、教導和分析賽事,給運動員一個較全面的發展。
當威暘跟我分享這番話時,正值臺灣剛剛跟巴拿馬斷交,媒體上也討論著臺灣被孤立的狀況,在國際體壇上,同樣地,臺灣常處於一個被動的位置。以代表隊稱號來說,他們不能以「中華民國」或「臺灣」參與國際賽事,只能以「中華臺北」,2008 年北京奧運,甚至被主辦國建議稱為「中國臺北」(Bairner and Hwang 2010),在種種原因之下,很多運動員都會覺得臺灣在國際體壇上常站在一個較邊緣的位置。
1. Bairner, Alan, and Dong-Jhy Hwang. 2010. “Representing Taiwan: International Sport, Ethnic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46(3)231-248.
2. Chiang, Ying, Alan Bairner, Dong-Jhy Hwang, and Tzu-husan Chen. 2015. “Multiple Margins: Sport, Gender and Nationalism in Taiwan.”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Sport and Social Science 4(1)19-33.
3. Yu, J.W. and Alan Bairner. 2011. “The Confucian Legac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in Taiwan.” Europe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17(2):21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