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哈達或勝王瑜伽體系,其訓練都包含對有形肉身與無形氣身(pranic body)的控制, 後者便是「脈輪」:存在人類精微身內的七大能量中心。脈輪的梵文「chakra」直譯是車輪、圓圈的意思,自古以來,關於脈輪所進行的研究甚多,其相關理論不勝枚舉,其中最早的資料來源記載於古印度經典《吠陀經》中。
在深入七大脈輪的討論之前, 練習者應對人體氣身與氣脈分佈有個概括的瞭解;哈達瑜伽的「哈達」二字由梵文音節「ha」代表太陽/陽性能量,而「tha」象徵月亮/陰性能量所組成。生命量能藉由瑜伽練習自左右鼻孔(分別連結陰脈與陽脈)導入人體氣身後,陰陽二脈的能量如經淨化與平衡調節,最終將匯入中脈以喚醒沉睡的昆達里尼(Kundalini)能量。
陰陽二脈如同基因圖示呈螺旋狀、沿著脊椎骨環繞於中脈兩側,而三大氣脈交叉匯流處正是七個主要脈輪所在;哈達瑜伽哲學提倡透過六大淨身法、體位法、與呼吸法練習,來淨化、調節並且活化人體內部氣能(prana,泛指生命量能)、氣脈與脈輪,進而使身心準備好進入冥想練習。
位於我們精微身內,沿著脊椎骨找到七個脈輪,由下到上分別為: 海底輪、生殖輪、臍輪、心輪、喉輪、眉心輪及頂輪,每個脈輪各有其代表性身心特質,並且連結不同內臟器官、內分泌腺與激素的生成及分泌。
脈輪坐落於氣脈交會點的能量中心,以心輪為分界可分為上三輪與下三輪,上三輪代表靈性、高我、直覺力,下三輪則連結基礎生理需求、生物及生存本能,據傳統瑜伽哲學理論,脈輪的啟動應自海底輪開始,再逐步進入其他更高脈輪,待前導練習充分淨化激活所有氣脈 ,脈輪也呈現平衡狀態後,昆達里尼能量將於時機成熟時甦醒。
覺知脈輪的所在,再將自己的近況對照下列每一脈輪良性及失衡狀況的描述,便可以了解自己需要在進行瑜伽練習時多關照哪一個脈輪,讓自己得到身心靈的平衡。
名稱: 「mula」含有根、基礎、源頭之意;「adhara」是地基或根基;海底輪為根輪。
所在位置: 會陰與尾骨或髖骨之間。
對應腺體: 循環系統、卵巢、睪丸、腎上腺。
掌管區域: 腿、脊椎、尾骨、肛門、直腸、結腸、血管以及骨骼系統。
良性反應: 感到輕鬆、安全、穩定,活在當下。
失衡症狀: 自我批判、恐懼、緊張、心不在焉、拘泥形式或執著於教條、貪婪、傲慢虛榮、固執、完美主義。骨骼或循環系統疾患、厭食症、焦慮症、便秘、痔瘡、坐骨神經痛、體重過輕或過重。
名稱:「sva」意為自己的;「adhisthana」 是指居處、所在;生殖輪又稱骶骨輪。
所在位置: 尾骨上方、下腹部下方。
對應腺體: 生殖系統、性腺。
掌管區域: 生殖器官、大腸、膀胱、腎臟、骨盆及臀部,身體體液(淋巴腺、血液、黏液、 精子、尿液、汗液、唾液、眼淚、鼻涕及各種荷爾蒙分泌)。
良性反應: 生殖輪是掌管歡愉的中心,與情感表達、創造力、性慾和生殖力相關;能量活躍而平衡的生殖輪讓人得以自由地表達情感、建立親密關係,採取健康熱情的態度來享受生命中各種愉悅經驗。
失衡症狀: 孤立、易於沉迷、在親密關係中過於依賴或恐懼失去、嫉妒、有罪惡感、性慾過盛或性冷感。不孕症、結腸、盲腸及膀胱疾患、骨盤或尾椎緊繃。
名稱: 「mani」是珠寶、「pura」意為城市;臍輪常被形容為「珍寶或火焰(agni)之所在」,此外,nabhi(肚臍、樞紐、核心)chakra 也位於此處。
所在位置: 太陽神經叢與上腹部。
對應腺體: 消化系統、中樞神經系統、胰腺。
掌管區域: 胃、小腸、肝臟、脾臟、胰臟、腰椎、肌肉。
良性反應: 臍輪是決定我們生理健康品質的關鍵角色,此外,它也象徵人的意志力與韌性,擁有健康的臍輪能量給人帶來自尊、決心、勇氣、活力以及良好的人際關係與社群網路。
失衡症狀: 暴飲暴食、消化系統或代謝異常、糖尿病、潰瘍。搖擺不定、懦弱、被動、控制慾或憤怒管理問題、剛愎自用、具有侵略性、批判性強、工作狂傾向。
名稱: 「anahata」是無法被擊敗、打倒的意思
所在位置:心臟中央。
對應腺體:胸腺。
掌管區域: 胸部、乳房、肺臟、心臟、皮膚、雙手、循環與免疫系統。
良性反應: 心輪與自愛、慈悲心、同理心、寬恕、喜悅、無私的愛及自我接納直接相關,心輪能量開啟的人有能力主動去愛與被愛,這也將為我們在生活上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
失衡症狀: 循環、免疫、呼吸、心肺系統疾病、高低血壓。偏執、對人際關係冷漠或耽溺、缺乏同情、同理與慈悲心、情緒不穩定。
名稱: 「visuddha」的意思是淨化,而喉輪則被視為一純淨無二元對立的能量中心。
所在位置: 喉嚨底部。
對應腺體:內分泌系統、甲狀腺。
掌管區域: 頸部、聲帶、喉嚨、食道、口腔、氣管、甲狀腺及副甲狀腺、呼吸道。
良性反應: 喉輪主要負責表達技巧、溝通能力及創造力,喉輪能量活躍且平衡者通常能夠自在而真實地表達自我,這使他的話語充滿睿智、真誠的份量,許多領導者說話都是這樣擲地有聲、鏗鏘有力的。
失衡症狀: 上呼吸道感染、甲狀腺、副甲狀腺及內分泌系統機能失調、喉嚨、扁桃腺、支氣管發炎。自吹自擂、過於沉默或多話、說謊或扭曲事實、愛挑撥離間。
名稱: 「ajna」的意思是命令。
所在位置: 眉心輪也被稱作第三眼,位在眉心。
對應腺體: 內分泌系統、腦下垂體、下視丘。
掌管區域: 雙眼、前額、大腦、鼻竇、顳葉。
良性反應: 眉心輪是掌管第六感、直覺、想像力、洞見的中樞,也是人體內最後一個可以用邏輯理解的脈輪,這是個跨越肉身版圖與超自然領域的最高能量中心,眉心輪的潛能一旦開啟後將使人覺醒,為其帶來穿透性的靈見、超能力、並使其得以超然而中立地看見萬事萬物的實相與本質。
失衡症狀: 頭痛、頭昏眼花、腦充血、視力異常、失眠、人格分裂。無精打采、陷入迷惘或自我懷疑、沉迷於幻想世界、產生幻覺、迷信
名稱: 「sahasrara」字面意義為一千,而頂輪被形容為一朵有千片花瓣的蓮花,這千片花瓣象徵其無限無量的特質。
所在位置:頭頂上方。
對應腺體:松果體。
掌管區域:神經系統、頭顱、皮質。
有別於其他脈輪各自有其邏輯與釋義理論,頂輪已超越我們對身體版圖的理解範圍,它無以名狀的存在難以訴諸文字來形容表達。連結著宇宙能量,頂輪無法單以一套冥想、呼吸法、或體位法練習來啟動,欲使這個最高能量中樞甦醒,得先由海底輪一路往上至眉心輪的所有能量中心皆一步一步充分淨化啟動後才有可能發生,頂輪掌管真實智慧、潛意識、靈性、信仰和高我,它也是所有脈輪的發源所,當沉睡的昆達里尼能量上達此處時,覺悟者將感受到與至上合一的純然喜悅、並得到解脫。
責任編輯/Oliver Wu
你是否也常聽到透過瑜珈能放鬆心情改善焦慮?科學家們透過腦部掃描的研究發現,瑜珈能改變大腦內的化學反應提升幸福感,就如同練習能放鬆心情的太極拳法一樣,是運用放鬆冥想搭配運動的一種方式,可以更自然的治療一些健康方面的問題,尤其是與大腦記憶有關的健康問題,現在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為何能透過瑜珈改變我們的大腦?
儘管與藥物和生物科技產業相較之下,瑜珈以及大多數的自然療法沒有大量的資金用於重大的研究,但我們開始看到一些令人注目的科學研究報告,迄今為止,許多科學都表明瑜伽如何改變你的大腦涉及對抗焦慮、抑鬱和耐受性的影響。
你知道瑜伽是治療焦慮症的自然療法嗎?這是因為瑜伽會影響我們大腦中的GABA(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種由人體自然產生的胺基酸,能阻絕並抑制腦內的某些特定訊號,避免我們的大腦出現過度興奮的現象,因此它又被做為大腦的中樞神經傳導物質。有醫學研究發現,當GABA產生时能幫助腦內的安定效果,這也就是為何能緩解患有焦慮及睡眠有問題的人快速放鬆下來。
然而,進行瑜珈訓練可以提高我們腦中的天然GABA生成量,就能幫助你的減少傳統的抗焦慮藥物。另外,迄今為止的研究也表明,瑜珈與其它形式衝擊力相對較低的運動例如步行相比,它似乎可以減輕焦慮並緩解抑鬱症的症狀,同時在另一項研究中,瑜伽和認知行為療法在處理壓力和焦慮方面的結果沒有顯著的差異性。2010年發表在《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醫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練習瑜伽在大腦丘腦中釋放出的焦慮情緒比走路更多,成效相較於一個小時閱讀的樂趣,一次60分鐘的瑜伽課可將腦內的GABA含量提高27%,由於結合了呼吸、冥想和運動,瑜伽就可能是自然對抗焦慮症的最佳方法之一。
瑜伽和冥想對大腦的作用與慢性疼痛正好相反,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指出,瑜伽放鬆動作可以預防或逆轉慢性疼痛對大腦的影響,一般來說精神憂鬱的人可能由於慢性疼痛減少大腦中的灰質,因此,就會導致記憶力減退、情緒問題、疼痛耐受性變差以及認知功能下降等問題。而經常練習瑜伽的人,在與疼痛調節有關的區域大腦中的灰質水平會提高,這也意謂著瑜伽對某些類型的憂鬱症有緩解的作用,另外,瑜伽甚至對易患抑鬱症的孕婦具有天然抗抑鬱作用,2012年發表在《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Clinical Practice》中的一項研究發現,冥想瑜伽可以顯著減少女性高危險的憂鬱症狀。
1.快樂嬰兒式
步驟1:輕鬆躺在瑜伽墊上,雙腿彎曲做準備。
步驟2:提起膝蓋,讓膝蓋朝向身體,雙手抱住膝蓋。
步驟3:雙手抓住腳掌外緣,讓雙腿自然張開。背部保持貼住地面,可以嘗試左右搖晃身體,並維持3-5個呼吸。
2.鱷魚式
步驟1:呈俯臥姿,雙腿打開約與臀同寬,足背貼地、腳掌朝天、腳趾朝後。
步驟2:雙手手背交疊於額頭下方,讓身體放鬆,專注於呼吸,感覺呼氣與吸氣時腹部下方空間大小、形狀的變化。
步驟3:吸氣,慢慢地依序抬起頭部、肩膀、胸部,雙肘著地,手臂打開與肩膀同寬。
步驟4:雙手托住臉腮幫子,緩慢深長呼吸,放鬆全身,閉上眼睛,停留5-8個呼吸。
3.俯臥攤屍式
步驟1:趴在瑜伽墊上,將雙手彎曲頭靠在手肘上(放置身體兩側也可)。
步驟2:將身體完全放鬆,專注在呼吸上。
步驟3:停留5-10分鐘後起身。
瑜伽可能是對抗焦慮症最重要的運動方式,這要歸功於其獨特的呼吸、冥想和伸展運動,儘管瑜伽的形式、種類和派別有各式各樣,但建議你從教為柔和的瑜珈開始,並從中尋找出最適合你自己的瑜珈類型。多項醫學研究也告訴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瑜伽改變大腦的穩定性,這些包含提升GABA的鎮定功能,並在使我們能夠忍受疼痛的大腦區域積聚灰質,當你想試著吞用止痛藥的同時,不如試著做幾組瑜珈動作,讓大腦能獲得安定的作用。
資料參考/Yoga International、Nurture restorative yoga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