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小心腦中風,許多中風患者生活無法自理,還要當心中風後肢體痙攣造成失能。鍾先生在33歲時,體重達133公斤,某日上班途中出現嚴重頭暈症狀,說話、走路嘴巴歪斜,左半身中風失去知覺,緊急送醫後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無法自己翻身、上下床,爸媽、妹妹輪流照顧他,讓家人工作、照護兩頭燒。
所幸,經醫療團隊安排,一週6天的密集復健訓練下,3個月後鍾先生已能自行拄著拐杖出院,獨立搭公車回診復健,後續也成功重返職場。然而,中風後引發的肢體痙攣導致左手無法伸直,讓他自嘲是「單手超人」,只能靠右手處理生活事務。直到接受肉毒桿菌素治療,並搭配規律復健下,左手已經能拿起水杯、輔助右手工作。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中風中心主任連立明表示,根據台灣中風登錄資料,患者中風後1個月內失能比例為61.2%,半年內失能比率達51.72%。其中造成中風後失能的最大主因就是「肢體痙攣」,不僅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照護者的工作和生活也受到明顯影響。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周中興表示,每年台灣至少新增3萬名中風患者,患者中風後有9成會出現肢體痙攣相關症狀,但實際上卻只有約6成8患者確診,這是由於肢體痙攣並非在中風後馬上出現,而是1個月到半年之間都有可能發生,且發生時間、嚴重程度及對患者的生活功能影響程度不一。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公布最新「腦中風患者與照護者生活大調查」回收345份有效問卷,結果顯示,僅3成7患者在中風後可自行進食,2成5能自行洗澡及更衣,生活大小事都需依賴家屬或照護者協助;同時,有6成照護者工作、身心及生涯規劃受影響,造成「一人中風,全家發瘋」的負擔極重。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欣熹表示,中風患者失能比例高,有4成患者會在中風後6個月內出現肢體痙攣,是導致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中風後肢體痙攣最常見的部位包括:
手肘彎曲
手腕緊繃
腳踝
肩膀內收
蔡欣熹說明,當腦細胞壞死時,運動神經的興奮和抑制失衡,會出現肩膀內收、手肘屈曲等情況,常見拳頭緊握的姿勢猶如「小叮噹手」,通常中風時間拉長,發生肢體痙攣的比例會升高,但其中僅不到4成患者持續復健超過半年。
蔡欣熹說:「中風後6個月至1年是治療關鍵期,這段期間內運動能力恢復最快,建議患者盡快實行高強度的密集復健。」但患者及照護者常誤以為在復健過程中,所產生的肢體疼痛、緊繃症狀是痙攣加重情形,進而降低持續復健的意願,事實上,停止復健可能造成永久性關節攣縮,形成永久失能。
蔡欣熹提醒,規律復健運動至關重要,完整的復健計畫及藥物治療應並行,目前已有口服肌肉鬆弛劑等抗痙攣藥物,若治療效果不佳,也可選擇近年新興的肉毒桿菌素治療,能抑制神經傳導物質釋放,達到抑制肌肉收縮的效果。
蔡欣熹解釋,醫師會評估患者各部位張力及關節活動度,調整所需的肉毒桿菌劑量,每3~4個月局部注射1次,可對張力過大的上下肢肌肉達到放鬆效果、避免攣縮,且沒有全身性的副作用,待肌肉張力減緩後,再搭配積極復健訓練,有助於減緩疼痛、改善痙攣和增加行動能力,也能較恢復正常肢體外觀。
蔡欣熹補充,肉毒桿菌治療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治療約3週就有肌肉鬆弛效果;若中風後初期肌肉張力太大,也可考慮自費使用。肉毒桿菌治療也成為台灣神經學學會、台灣復健醫學會與台灣腦中風學會之「腦中風後痙攣治療指引」建議的優先治療方式。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推拿、指壓、按摩是不少人忙碌之後消除疲憊的好方法,但醫師提醒,如果按摩後發現脊椎異常痠麻,要留意可能是傷到脊椎了!一名年僅21歲的搬家工人林男,某次在按摩師按壓下背時,突感右腳痠麻,過幾天竟軟腳,連油門也踩不了,就醫才發現椎間盤突出已嚴重壓迫神經,所幸經神經外科醫師開刀治療後改善,恢復健康。
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許詠鈞表示,患者前來就診時,自述因工作性質,經常需彎腰負重而腰痠背痛,每月定期按摩2到3次。某次在一輪按壓推拿過後,師傅加碼為他整脊,按壓下背過程中,林男忽然感覺右腳一陣痠麻,「像是有電流流過」。
林男原本不以為意,沒想到隔天彎腰搬重物時,下背感覺異常、無法伸展,右腳也軟腳無力,右腳盤沒辦法抬起。就近到醫院檢查,發現是椎間盤嚴重壓迫腰椎神經,但因林男擔心開刀會有副作用,決定尋求中醫保守治療。
怎料過了幾天後,林男發現右下肢無力症狀加劇,連開車都無力踩油門、煞車,經轉介來到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外科門診就醫。經過檢查後才確診為腰椎第5節周邊的椎間盤突出、脊椎神經壓迫導致右下肢無力。
許詠鈞表示,椎間盤是人體一節節脊椎間如橡膠般的緩衝物,富有彈性,可緩衝外力對脊柱的震盪,也可增加脊柱的運動幅度。檢查發現林男的椎間盤並未滑脫,椎間盤突出或破裂,透過椎間盤切除減壓手術即可改善,不需要打鋼釘或是放置其他植入物。
在醫療團隊建議下,林男以微創顯微鏡做椎間盤切除與神經減壓手術,術後當天下午即可正常下床走路,右腳無力症狀也完全改善。
許詠鈞提及:「不少病患非常擔心脊椎神經開刀會導致癱瘓,但其實,現今脊椎神經手術已非常發達且安全,成功率接近百分之百。」手術前透過核磁共振與神經傳導檢查,可正確找出脊椎病兆位置,術中全程神經監測,以及高精密度顯微鏡、內視鏡等設備的應用,大大增加手術對於脊椎神經的保護與安全性。
許詠鈞提醒,即使中醫針對脊椎疾病有許多傳統治療手法,如針灸、推拿、中藥、熱敷等,號稱不必開刀的治療方式,但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人,尤其本身脊椎問題嚴重者,若推拿、整骨不慎,可能導致無力甚至癱瘓。
許詠鈞建議,若因推拿或外力造成脊椎不適,切勿迷信脊椎手術會導致癱瘓而不開刀,拖延治療恐造成脊椎神經永久性損傷,應積極就醫藉由準確的核磁共振掃描找出病因,並與醫師討論治療方法對症下藥,別一時輕忽把小病拖成了大病。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