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者想要享受退休後的樂齡生活、保持老當益壯的秘訣是養成運動的好習慣,搭配健康飲食與良好的生活型態,才能遠離疾病。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在 COVID-19 新冠肺炎疫情下,要預防長輩因運動頻率減少等原因而導致肌少症的發生,國健署提供 6 個生活化動作,讓高齡者從起床開始,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遠離肌少症。
6 個動作包括:「向上伸、左右彎、刷刷牙、洗洗臉、梳梳頭、舉高高」,鼓勵長者將日常起居的活動,融入在居家運動的一環。
動作1. 往上伸懶腰:早起最重要的一個動作,舒展上肢筋骨,作為起始動作;雙手上舉時大拇指朝上,手往上舉避免肩關節夾擠。
動作2. 向左右彎腰:一手高舉過頭向對側彎,分別向左邊及右邊彎腰,伸展腰部,預防腰痠背痛。
動作3. 拿牙刷刷牙:刷牙動作以訓練維持日常生活功能,口腔保持清潔,避免手部關節攣縮。
動作4. 雙手洗洗臉:洗臉動作以訓練前臂及肩膀運動,延緩肩關節老化。
動作5. 往上梳梳頭:梳頭動作可增進肩膀活動度,還能舒緩肩頸痠痛。
動作6. 水壺往上舉:水壺如啞鈴一般,雙手各拿一瓶水壺上舉,可訓練三角肌、 斜方肌、肱三頭肌。
國民健康署提醒,防疫期間不論在室內或室外運動,都要記得維持個人防護、保持社交距離、適時配戴口罩、勤洗手,建立良好的衛生安全習慣。
除了上面介紹的 6 個動作之外,為維護長者日常生活功能,看似平常的洗碗、洗衣或掃地等家務,都是增加身體活動的選擇之一,只要適度增加動作的幅度、力道及時間,不但可以協助肌力提升,還可以降低長者衰弱風險,搭配均衡飲食(尤其蛋白質的補充)及充足的睡眠等,減少肌少症的發生。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責任編輯/Dama
肌少症是指因年齡增長,所出現的肌肉量減少加上肌力減退及體能下降的現象,已被認定是老化有關的肌肉疾病,容易造成跌倒與骨折的風險,甚至會增加死亡率。營養師提醒,肌肉悄悄流失,可能導致長者失能、行動力降低,及早透過飲食與運動介入,有助於延緩肌肉流失、維持身體機能與生活品質。
2016年肌少症正式納入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診斷碼62.84,表示肌少症具有疾病意涵。而身體肌肉量不足常與骨質疏鬆症同時存在,容易造成跌倒與骨折的風險,出現失能與生活品質不佳的問題,需要長期照顧,甚至會增加死亡率。
郭綜合醫院營養師袁如鳳表示,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老人肌少症盛行率男性為23.6%、女性為18.6%,推估可能達46萬人。導致肌少症的原因可分為:
原發性:是指找不到特定原因,僅因年齡老化造成的肌肉流失。
次發性: 長期臥床、失能造成的行動力下降。
疾病:如癌症、內分泌疾病、骨關節炎。 營養不良或藥物引起厭食等。
袁如鳳說明,根據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AWGS)建議,初步篩檢肌少症的項目有:
小腿圍測量:小腿肌肉是肌肉消耗最明顯的部位,也是判斷罹患肌少症重要指標之一。測量方法為:以軟皮尺來測量小腿最粗處的小腿圍長度,若男性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或是用雙手食指和拇指將小腿最粗處包圍,若小腿圍等於或小於指環圍,即懷疑可能有肌少症。
肌少症風險評估問卷(SARC-F):大於等於4分,內容包含肌力、步行、起身、上台階、跌倒5個項目。
肌少症自我評量問卷(SARC-CalF):大於等於11分,此項多了小腿圍測量多加10分。
此外,袁如鳳提醒,民眾至基層醫療或社區篩檢時,若出現握力或5次起立坐下未達標準,即可診斷可能肌少症,應給予營養與運動之生活型態調整,並轉介到醫療院所做進一步評估與診斷。
肌少症的症狀包括了肌肉量的減少,如肌肉鬆散、手臂或大腿變細、肌力下降、行走速度非常緩慢,對健康造成的影響分3大方面:
肌肉力量流失,增加跌倒、失能風險。
增加胰島素阻抗及血糖異常。
肥胖型肌少症:是指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質量流失伴隨脂肪增加的情況,容易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代謝症候群等。
對於肌少症的介入與治療,袁如鳳說,研究目前以飲食與運動介入較有效:
飲食攝取:
均衡飲食為原則,從飲食中攝取天然的抗氧化物質,如維生素A、C、E、茄紅素、花青素等,維生素D的攝取對肌少症與骨質疏鬆有益。
建議攝取含油脂較豐富的魚類,如鮪魚、鮭魚、秋刀魚,以及牛奶、起司、蛋黃、乾香菇等,並維持充足日照,幫助皮膚合成維生素D。
運動介入:
可按照個人體力保持規律運動訓練,建議老人或體弱者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保持每週2~3次、每次20~30分鐘的漸進性阻抗運動,如走路時腳綁沙包增加負重、手拿啞鈴做舉高手的動作等。
袁如鳳提醒,肌少症是目前全世界被重視的疾病,在人口快速老化的社會,除了適時評估篩檢出潛在的肌少症病患,提供適切的照護,預防肌少症也是刻不容緩的議題,平常除了飲食均衡外,配合適當的負重及增加平衡感的運動來鍛鍊肌肉,以預防及延緩肌少症的發生。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今天要來談談足底筋膜炎,臨床中總是有許多五花八門的 「足底筋膜炎」患者上門求診,仔細一看,其實真正的足底筋膜炎只佔這些足底痛患者的三成左右。
咦咦咦?那另外七成的患者發生了什麼事呢?原來,裡面摻了許多也是足底痛,但卻不是足底筋膜炎的苦主,因為誤把其他病症當成足底筋膜炎來治療。可是每種足部疼痛的成因與治療方向也大不相同…想當然爾,治療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治了超久也無濟於事。
所以啊…正確分辨自己的足痛類型非常重要!本篇就先讓我們來了解常見被誤認第一名:跟骨炎。
由於疼痛的位置大多位於足跟正下方,與常見的足底筋膜炎的跟骨內前側疼痛相當接近,所以常常會被混淆而當成足底筋膜炎治療。
事實上,相較於足底筋膜炎,跟骨炎的治療是相對簡單的。跟骨炎的主要成因有兩種:
1. 有明確的外力撞擊事件造成
此類型的跟骨炎就像跌倒撞到小腿前方的脛骨一樣,會有明顯的觸壓痛,要先以X光確診排除是否有跟骨骨裂的情形。如果沒有骨裂,只要暫時以足跟軟墊進行保護,大多數的患者在1~2週內即有明顯改善。
2. 足底脂肪墊退化
足底脂肪墊是位於跟骨正下方的天然避震墊。
這類患者大多會抱怨跟骨的正下方有觸壓痛,穿硬的鞋子或是足跟直接踩在地板上會很不舒服,但不至於痛到無法走路,這時會發現按壓足跟正下方會有種皮包骨的觸感,被壓到的時候心裡會有「矮額」的被侵犯的感覺。
此時仔細一看,足跟看起來會比同體型年輕的人來得寬大許多。沒錯!足跟外擴變寬了!而且會伴隨著跟骨周遭去不完的角質。
這也成為許多全職中高年媽媽們的困擾!由於在家的時間長,常常會穿著薄底的室內拖,或是喜歡赤腳踩在乾淨的地板上 這時足底的脂肪墊就會因為缺乏鞋子的保護而遭受跟骨與地板無情的擠壓,久而久之,脂肪墊就會像被正拳打中中心的麵糰一樣,擴散成甜甜圈狀;而跟骨缺乏足底脂肪墊的保護,就會跟地板硬碰硬,久而久之便發炎了。
首先要更換成足底有避震軟墊保護的鞋具,然後請治療師利用治療性的貼紮,將跟骨四散的脂肪墊往中間集中。
自己也可以常常用虎口扣住外擴的足跟將脂肪墊擠向跟骨正下方,並停留15秒鐘,每回重複3~5次,每天數回,就能有自行保養的功效。
以上簡單的介紹常見混淆的問題之一「跟骨炎」,可以嘗試處理看看,但若是狀況較為嚴重,建議還是要先尋求醫療協助,釐清問題方向。
(部分取材自阿瘦足健康俱樂部FB社團影片、網路)
動晰物理治療所的核心理念為「全人、科技、預防」,期望結合不同領域專長的治療師,建構最完整的治療方案。由不同治療師從不同面向解析問題,找尋各種解決問題的可能與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