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灣最好康的馬拉松!不管休閒組還是馬拉松組都可以拿到一瓶免費的高檔高粱紀念酒,而且健康休閒組還免費參加、一開報就秒殺的第十一屆的2018金門馬拉松將於明年的元月13、14二日於金門大學舉行,競賽組限7200人,(全程馬拉松、半程馬拉松及11.2公里),及健康5公里休閒組限13000人,全球網路報名將於10/30下午14:00開放,意者請務必算好時間上中華民國路跑協會網站報名,以免向隅。
為推廣全民運動也兼顧金門離島的觀光效益,2018年活動特色如下:
(一) 將休閒組於馬拉松前一天舉行即元月13日,元月14日則舉辦全程及半程馬拉松、11.2公里組專業賽事,讓一天的馬拉松能持續到二天的嘉年華,讓選手在空餘時間能細細品嚐金門的美景。
(二) 十年有成、有你真好,連續報名2008-2017金門馬拉松競賽組(不分項目)之選手,大會保障2018金門馬拉松參賽名額與該選手(限競賽組,不分項目,需繳報名費),需於2017年10月23日前提供報名表及報名費等相關資料。
(三) 因莫蘭帝颱風造成金門樹木大量損毀,為響應植樹守護金門活動,歡迎選手可於報名時一併選擇認捐樹苗每株$300元,將由金門縣政府於2018年植樹節時將選手所認捐的每一株樹苗種下,讓金門的綠化永續經營。
(四) 鼓勵選手可以將以各路跑活動未穿過之新賽衣,無論是背心或T恤款式皆可帶至活動現場交給回收攤位,將由大會交由專業單位負責整合有需求機構團體,並將募集之賽衣依機構團體需求發送,將物資能更妥善的運用。
(五) 361°提供專業快速排汗賽衣於競賽組選手,今年採迷彩色系,且首次分男、女兩種版型,依照選手性別發放,讓每位選手都能穿到時尚與實用性兼具的專業賽衣。
(六) 降低馬拉松路線爬太武山高度,重新規畫新路線並已取取得國際(AIMS)認證新賽道,供選手創出更好成績。
2018的金門馬拉松嘉年華饗宴,除了欣賞並可與各國選手共同奔馳於國際馬拉松總會(AIMS)及國際田徑總會(IAAF)認證的美麗賽道外,大會特別為完賽競賽選手,除了膾炙人口的紀念酒、361度專業快速排汗賽衣,紀念浴巾,全馬、半馬專屬的完成獎牌、金門特產麵線,風味餐、現場音樂表演節目及啦啦隊定讓與會跑者身心健康,禮品「滿滿」快樂賦歸。原有抽選手體重相等之金門高粱酒及其他摸彩、戰地特色、音效等活動仍將繼續舉辦。
金門馬拉松10年的成果與每屆秒殺已在國際享有高知名度,讓更多企業也願意持續贊助,例如金門酒廠股份有限公司、維他露公司,昇恒昌、王大夫等,其餘國內品牌正陸續增加中,大陸方面361度公司、廈門廣電集團、咕咚網、廈門建發旅遊集團亦持續贊助與協辦,並透過他們的企業影響力及網路媒體讓金門馬拉松在亞洲成為標竿活動。
資訊、圖片、影片提供/主辦單位
責任編輯/Oliver Wu
台灣夏天炎熱潮濕,對於進行各項戶外訓練、比賽的運動都是一種挑戰。近年隨著天氣暖化,冬天不酷寒,冬季的時間也逐漸變短,夏日的時間越來越長,選手或是特定運動的愛好者,越來越不太可能避免夏天的訓練,因此對於熱天適應的策略就會越來越重要。
夏天到了,認真的跑者、鐵人們在難熬的酷暑仍能堅持逆境開鍊,甚至運用炎熱天氣做耐熱訓練。那麼你知道耐熱訓練如何運用、在科學研究下哪些策略幫助較大?陳柏長醫師清楚解析4種策略與其運用方式,在大太陽下出門運動之前,先參考一下吧!
耐力運動的選手或是愛好者,會選擇在早上或晚上天氣較舒適的時候訓練,或許像是網球球員就必須培養出整天的熱適應能力。目前對於熱適應的一些策略,也有不少研究進行過不少的實驗,像是比較昂貴的主動式熱適應,或是相對便宜的被動式熱適應,都被認為可以降低悶熱天氣對運動表現的影響。
科學家會研究這些議題,主要是為了每4年舉辦一次的奧運,舉辦時天氣通常相當悶熱,溫度往往大於攝氏25度,濕度超過70%,一般認為這樣的天氣條件下,會降低運動表現以及耐力運動的持久性,因此熱適應的策略因而被重視。
就算在亞熱帶的台灣,長期處在悶熱環境下,對於熱適應也沒有我們自身想像的好。2018的倫敦馬拉松,溫度是史上最高的一次(23度),看起來以台灣動輒30度以上的天氣似乎沒什麼,但是起跑在10點之後,非台灣常見的6-7點起跑,加上城市在陽光照射下的熱輻射,跑起來感覺一點都不輸給台灣的天氣。
主動的熱適應像是在運動場館裡,把溫度調到攝氏30-40度,濕度70度以上,在這樣的設施內進行為期約2週的運動;被動的熱適應則是進行30分鐘以上的運動後,浸泡30度以上的熱水或是進入蒸氣室。經歷這樣的過程後,可以對於悶熱天氣產生一定程度的抵抗。
除了主被動的熱適應外,比賽前的cooling、合適的水分補充、更好的代謝能力都被認為可以降低身體的核心溫度,更可以抵抗悶熱的環境。這4種策略都值得嘗試,但是身為運動員或是愛好者,應該都會想知道孰優孰劣,各自的優缺點或是對於個人可能值得先做哪種嘗試。
先說結論,以耐力運動員來說,可能幫助的優劣排名:
1. 有氧耐力
2. 主被動熱適應(2週以上為優)
3. 賽前cooling
4. 合適的補水策略
對於耐力運動員來說,有氧能力的訓練是這項運動最核心的能力之一,沒有好的有氧能力還來跟人玩什麼耐力運動。因此整個訓練的核心項目,也是為了培養更好的有氧能力。
經過訓練後的運動員,在擁有更好的有氧能力後,排汗的速度及皮膚血管的擴張,都可以進一步降低身體的核心溫度,進而達到對抗悶熱天氣的好處。同時經由這樣的訓練,耐力運動員可以忍受較高的核心溫度完成比賽,但這是一個雙面刃,可以忍受更高的溫度,但也可能在事後產生較大的傷害,善泳者溺,善跑者也是最容易產生意外的一群。不過在馬拉松比賽當「步兵」除了畫面難看外,很難有很大的意外。
在經由不斷的濕熱環境刺激後,身體會對悶熱的環境產生適應。心血管及核心溫度可以在熱刺激後7天產生適應,有氧耐力及體溫調節能力則要14天以上的適應時間。經由熱適應後,可以發現在賽前有較低的核心體溫、較低的心律、較大的心輸出量及血液流量。同時經由皮膚的血流量也增加,進而增加身體熱能排出的能力。
然而,這些熱適應產生的好處,對於長期處在亞熱帶或熱帶國家的居民來說,可能已經長期接受這樣的刺激,去進行熱適應的策略並無法再帶來進一步的好處。同時也因為現代化的生活,讓身處這些國家的居民,因為使用空調而可能破壞身體調控溫度的能力。
熱適應策略所帶來的好處,很難很明確跟有氧耐力訓練所帶來的好處做清楚的切割,兩者帶來的好處機制類似,所以無法區分清楚是兩者加成抑或是單獨創造出好處。
利用cooling來降低運動時的核心溫度,可以延緩核心溫度的上升時間,藉由這樣的方式來達到延遲運動的疲勞或是能量消耗。Cooling的方式包含浸冷水、穿冰背心、吹冷風、喝冷飲等方式。
這些方式都可以有效地降低身體核心溫度,但是有研究發現cooling可能會破壞身體體溫調節的能力,也有可能造成運動員的不適,而無法進行這樣的策略。同時cooling也可能會讓運動員無法在比賽達到理想的身體運動溫度,進而無法達到最佳表現。
Cooling對於馬拉松、鐵人三項等大型比賽,有設備上取得不易的問題。除了菁英選手外,多數人都要提前進場排隊,不太有可能持續吹冷風、浸冰水的機會。所以現實上,cooling存在著不小的限制。
耐力運動中補充水分是一再被強調的觀念,要盡量維持身體體液的平衡,才能避免降低運動表現。同時體液在身體裡流動,可以藉由汗水蒸發來降低體溫,進而維持運動表現。一般認為體液流失2%可能會造成4%的運動表現下降。而過度飲水可能會造成電解質不平衡,進而產生其他問題,同時我們也不想因為過度飲水上廁所而損失比賽時間吧?
理想上,我們應該在比賽前就將身體保持在充足水分的狀態,並且在比賽時適當的補充水分。過與不及都不是我們所想要的。
夏天持續在相對悶熱的天氣中保持運動習慣,可以讓身體的有氧耐力持續進步,更可藉由熱刺激來達到熱適應的效果。身處在台灣,應該是不必為了熱適應而去特別浸熱水、進烤箱,走出室外一切都是免錢的熱刺激。
Cooling相對較有爭議,但是在長距離課表時備涼的運動飲料,是可以稍微降低點核心溫度,同時可以補充電解質避免過度補充水分帶來的電解質不平衡。關於補水補能量的文章,我已寫過不少篇,就放在延伸閱讀中讓大家做參考吧!
經歷
Pose Method® Level 1 認證教練
Garmin 亞太區跑步教練培訓
RAD 自我肌筋膜放鬆國際指導員
醫師高考及格
衛生福利部署定專科醫師
部落格 陳柏長醫師的跑步筆記
FB 陳柏長醫師 跑步讀書室
| 馬達能力 | 1.5HP/最高馬力 3.0HPP |
| 速度範圍 | 1~14 公里/小時 |
| 跑帶面積 | 130x48cm |
| 跑帶規格 | 1.6T跑帶 |
| 屏幕顯示 | 6.5吋 LCD藍背光螢幕 |
| 內建程式 | 12組內建程式/1組手動程式/3組自定義程式/體脂肪測試 |
| 速度快速鍵 | 3/6/9 km/hr |
| 跑步機尺寸 | 145.5 x 74.8 x 134 cm(未收合) |
| 垂直收合尺寸 | 145.5 x 74.8 x 28.5 cm |
| 螢幕顯示 | 時間、速度、距離、卡路里、體脂肪、心率 |
| 機台重量 | 54kg |
| 其他 | 風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