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神級越野跑者鏑木毅來台4天進行越野跑集訓,並應The North Face品牌之邀,與台灣越野好手台灣越野跑好手、TNF100專業教練團黃崇華、劉治昀、陳仲仁、江晏慶以及雷理莎進行台日越野跑者交流。鏑木毅因創辦世界級賽事UTMF環富士山超級越野賽而聞名,更曾在全球越野跑界最具影響力的賽事「UTMB環白朗峰超級越野耐力賽」榮獲季軍,今年他將以50歲之姿六度挑戰UTMB。是什麼力量讓他不受年齡限制、50歲仍勇敢追夢﹖在這篇文章中,大神鏑木毅的不藏私分享。
鏑木毅1968年生於日本群馬縣,學生時代是田徑隊成員,然而大學時期因受傷而離開田徑隊。畢業後,他考上人人羨慕的公務員,在群馬縣政府工作,這時期工作、跑步兩頭忙,讓他延宕到28歲才參加第一場越野賽,並在初試啼聲就意外獲得勝利。之後幾年,他的榮獲包括山田昇紀念盃七連霸、2005年稱霸日本三大賽事(日本山岳耐力賽、富士登山競走、北丹澤12小時山岳耐力賽)、TNF100北京國際越野跑挑戰賽冠軍、美國超馬西部100英里耐力賽亞軍…等,戰績輝煌,更曾歷經5屆UTMB環白朗峰超級越野耐力賽(其中2009年跑出最佳成績第三名)。
現年50歲的鏑木毅對著現場觀眾與攝影鏡頭講起話來,仍帶有禮貌謙遜的靦腆感。他坦言﹕「我不是一個喜歡跟人競爭的人,小時候甚至常被人欺負、考試也不好,人生的前半段經歷很多挫敗,更在大學時代離開了自己喜歡的田徑。」然而,小時候的挫敗反而轉化成往後的能量!鏑木毅說﹕「雖然我在短距離競賽中跑不快,可能連前幾名都進不了,但在UTMB這種超過100公里的賽事能獲得第三名的肯定,主因不是腳步快,而是過去的挫敗成為我現在的能量,是挫敗支持我一步步往前。」
鏑木毅從2007年正式參加國外賽事後就深深著迷,更在2009年4月後辭掉公務員工作,專心成為職業跑者。在此之前都一邊工作一邊練跑的他表示,當時每天只有工作、跑步、睡覺,時間被分割地非常細,但如果問為什麼工作這麼累卻不斷想參賽﹖他的答案是:「是夢想推動著我、支持著我」。
當初為何決定成為職業跑者﹖鏑木毅心中動念原因是「希望能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想要率直地活著」。他相信,人不管幾歲都應該有夢,夢想不會被年齡阻斷!或許很多旁觀者會認為他活到50歲了,為什麼要苦毒自己、忍著訓練造成的傷害也堅持練跑﹖鏑木毅強調「因為這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快樂最重要!」他透過持續跑步,在美麗的山道中獲得體能和各方面重新恢復的力量,正因為這療癒的過程,能讓他在原野中忘記工作、家庭、人際關係上的煩憂,同時能挑戰自己的極限,他認為在做這件自己喜歡的事時,其實是人生一大享受。
鏑木毅也指出﹕「雖然身為職業跑者若沒達到一定成績,會有贊助品牌帶來的壓力,但在我參加過30多國賽事,跑步過程我都不會去想要得第幾名,反而是享受當地山區的美。賽事對我來說是另類的旅行,沉浸在當中非常喜樂。」
「UTMB環白朗峰超級越野耐力賽」是全球最頂級極限的越野跑賽事,賽道穿過法國、瑞士和義大利三國,環繞白朗峰整整一周,總長度168公里,累計海拔高差9,600+公尺。鏑木毅從2007年第一次參加UTMB(當時成績第12名)就愛上國際越野賽,並在2009年榮獲UTMB季軍後,把再次參加UTMB當成是50歲夢想目標,這期間更5度參與同一賽事。
「長距離賽是內心足夠強大的人才能勝出,越野跑本身能帶給我的,是不斷地超越自己!」鏑木毅表示,所謂挑戰成功的定義,不僅是比賽結果,而是追求的努力過程。以他目前的體能無法和年輕人爭奪冠軍,但仍不斷想追求更好的自己,即使因為年齡和體能不一定能夠達到以前的高度,但即便不爭奪第一名,也同樣能在這條賽道上享受與大家共同的經歷、一起感受越野跑帶來的樂趣。
鏑木毅身為一名亞洲人,當他見識到國際級賽事後,希望亞洲越野跑的能見度能在其發源地歐洲提升,於是創辦了「UTMF環富士山超級越野賽」,主要是希望把類似UTMB的活動辦在世界著名的富士山,讓全世界越野跑者認識富士山的另一種美。
而今年將第六度挑戰UTMB的鏑木毅,特地安排來台4天進行越野跑集訓。訓練路線從北台灣啟程,穿過曲折蜿蜒的山路到棲蘭神木區群,再到五峰旗的南湖北山;之後從畢祿羊頭縱走、清境到武嶺,再攻奇萊南峰與南華山,沿途都是台灣絕美風光。亞洲國家這麼多,為何鏑木毅特選來台進行集訓第一站﹖他表示,除著獨特極美的自然環境,相比日本超過3,000公尺高山只有十餘座,台灣則有70%面積是高山,不到3.6萬平方公里上分佈超過268座海拔超過3,000公尺高峰,地形和地貌多樣性特殊,具有絕佳的天然環境優勢發展越野跑活動。
鏑木毅更進一步大讚「台灣的自然環境是越野賽事的瑰寶」,雖然台灣的越野跑賽事近三、四年才開始起飛,但他認為,台灣舉辦國際越野賽事的可能性非常高,且條件不亞於其他國家。他更進一步舉例,日本在10年前發展越野跑活動,從剛開始的一、兩萬,到目前約有30萬越野跑愛好者,而台灣或許會成為超越日本越野跑人口的國家。
資料來源/The North Face
採訪撰稿/Dama
攝影/Mo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