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身體螺旋線的重要性及修復方式
1
身體螺旋線的重要性及修復方式
2
臺灣街頭健身推手Bobby李毓仁:街頭健身帶給我全世界
3
什麼是變動阻力 (Accommodating Resistance)?
凃俐雯
凃俐雯

身體螺旋線的重要性及修復方式

2018-01-05
知識庫 健身 書摘 訓練動作 伸展

螺旋線從頸部後側的頭夾肌與頸夾肌開始,交叉到對側上背部的菱形肌,連接到前鋸肌,再繞到身體前方接到腹外斜肌。接著,交叉到對側的腹內斜肌,連接到骨盆的髂前上棘之後,開始往下到髖部的闊筋膜張肌,大腿外側的髂脛束,與小腿前側的脛前肌,經過第一蹠骨基部,從足底轉到小腿外側的腓骨長肌,往上則走到大腿後外側的股二頭肌。最後,經過坐骨粗隆後,連接到薦粗隆韌帶,再往上交叉到對側的腰薦筋膜與豎脊肌。

身體螺旋線的重要性及修復方式

螺旋線的功能

淺前線、淺背線與側線已經把身體的前、後、左、右用縱向的筋膜包覆起來,而螺旋線則是將身體以「雙重螺旋」的方式纏繞起來,這樣螺旋纏繞身體的方式,包在淺前線、淺背線與側線的肌筋膜線之上,等於是第二重的加強固定,目的是為了讓身體能順暢地做出旋轉的動作。
 
此外,整條螺旋線的肌筋膜中,有很多部分與其他的筋膜線重疊,包括淺背線、淺前線、側線與深背手臂線。因為螺旋線與許多筋膜線共享筋膜,所以,螺旋線可以藉著與其他筋膜線重疊的部分,去影響其他筋膜線的運作,並且協調其他筋膜線的張力,而其他筋膜線的張力,也可以經由螺旋線互相傳遞。
 
所以,靜態上來看,螺旋線不僅可以維持軀幹旋轉的穩定度,也可以幫助其他筋膜線的穩定。而在動態上,螺旋線主控著任何軀幹旋轉的動作,並協助其他的筋膜線產生動作。

 1  最強大的旋轉爆發力來源

人類從四足演化到直立,雖然犧牲了奔跑的速度,卻換來了旋轉身體的力量。
 
四足的動物,它們的動作力量來源,比較多是來自淺前線與淺背線的力量,鮮少有旋轉軀幹的動作,反之,雙足站立的人類,則是以利用螺旋線之力的動作最多。至於可以站起來的四足動物,例如猩猩或熊,因為骨盆到下肢的螺旋線穩定度較差,所以也沒辦法充分的利用螺旋線的力量。反觀人類若想將物體投、拋或踢得很遠,只要充分利用旋轉身體的力量即可,所以,最古老的人類體能競賽,除了跑與跳之外,都是在比螺旋線的爆發力,例如:鉛球、鐵餅或標槍。由此可見,螺旋線是人類輸出「爆發力」最大、最有效率的方式。
 
換句話說,有好的螺旋線功能,就會有好的旋轉爆發力,因此,所有的投擲類、球拍類或者踢球的運動,都需要良好的螺旋線功能。想像一下網球的揮拍、棒球的揮棒、高爾夫球的揮杆動作等,皆需要螺旋線的幫忙。
 
此外,技擊類中的許多動作更是旋轉力量最單純、直接的展現,例如出拳或旋踢等,這些動作中都可以看到很漂亮的身體旋轉軌跡。而螺旋線的訓練不只是練力量,也需要高度的技巧,因為在運動競賽中旋轉的動作不僅要有力量,還要能精準無誤,這通常需要很時間的反覆練習,技巧才能純熟。

 2  提供抗旋轉的力量,穩定身體

因為人類是靠雙腳走路,當單腳著地負重時,地面的反作用力會經由下肢往上傳到骨盆,藉由螺旋線再往上傳到對側的軀幹,如此,才能保持骨盆與腳步的相對穩定,不會有過多的相對扭轉。為此,有穩定的骨盆才能讓整個上半身穩定,否則每走一步路,上半身就會往反方向旋轉扭動,除了會浪費許多能量之外,身體的晃動也會讓頭部的視線無法維持水平。
 
因此,螺旋線除了讓旋轉身體之外,另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抗旋轉—維持軀幹的穩定;這對人類的直立活動模式而言,非常重要。

螺旋線如果發生問題,就會產生過度扭轉或扭轉角度受限的情形。一般而言,長時間維持旋轉姿勢,例如:電腦放在身體的側面,或者工作檯面在身體側面;反覆單手勞動工作者,例如:油漆工等;單方向旋轉運動的項目,例如:標槍、高爾夫球、棒球等;習慣不良者;以及習慣翹腳坐、躺著看電視等,都容易造成螺旋線的功能受損。此時,會出現腳踝旋前或旋後、足弓太高或太低、膝部錯位扭轉、骨盆扭轉、肋骨扭轉、肩膀聳高、肩胛向前偏移、頭部傾斜扭轉等問題。除此之外,對運動員或一般人而言,還會出現以下幾種常見症狀:

 1  打、投、踢都不準

螺旋線與球類揮拍、投擲運動、踢擊運動等動作有關,因此,如果要讓這些動作做得更快速或更準確,就必須讓螺旋線保持健康有彈性。當螺旋線有任何的損傷、粘黏或者僵硬時,就會影響上述動作的正常發揮。然而,螺旋線的路徑非常長且複雜,並與其他許多肌筋膜線交會,所以螺旋線的問題,是最難發現與矯正的。也正因為螺旋線與其他筋膜線環環箱扣,因此當螺旋線路徑上的任何一個點出問題,整個動作都會歪斜跑掉。
 
投手失憶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投球是一個非常需要準度的運動,需要全身的協調,尤其是螺旋線。如果投手的腳踝曾經嚴重受傷,就會影響螺旋線繞過足部的肌筋膜,可能會導致脛前肌過度活化,或者腓骨肌的無力,甚至是筋膜粘黏關節卡住等。像腳踝這樣一個看似無關的地方受傷,就可能因為螺旋線而影響到整個投球的動作,讓投球的動作變得有一點點不太一樣,而這「一點點」的不一樣,就會讓整個投球的準度大大的偏差掉了。
 
因此,當螺旋線出問題時,不只是旋轉的力量會變差,同時也會影響運動表現的精準度,尤其越需要高技巧的運動,其偏差就會越大。

 2  腹斜肌拉傷

「腹外斜肌」與「腹內斜肌」是螺旋線中產生旋轉力量最主要的肌群,也是螺旋線中最容易發生肌肉拉傷的部位,舉凡需要旋轉身體的動作都有可能會造成腹斜肌的拉傷,例如:轉身去拿身後東西、拉行李箱、旋轉身體將東西拋出、用力推東西或者出拳等。但是最容易發生腹斜肌拉傷的,還是需要快速強力旋轉身體的運動項目,例如:網球、棒球、高爾夫球等,因此,經常可以看到報章雜誌上棒球投手腹斜肌拉傷的新聞。

 3  髖關節損傷

螺旋線的另一個功能,就是在身體直立移動的過程之中,產生穩定身體的力量,去對抗因為移動產生的額外旋轉,尤其是骨盆相對於足部的扭轉。如果螺旋線的力量不足或功能不佳,在走路或跑步的時候,就會產生多餘的扭轉。這些扭力中很大一部分力量會由髖關節來吸收,長時間下來就會造成髖關節受損,進而產生髖關節夾擠、髖關節唇破損或關節軟骨磨損等問題。

 4  足弓塌陷

螺旋線亦是支撐足弓非常重要的筋膜線,因為螺旋線的脛前肌走到足弓上方,作用是從上方把足弓懸吊起來;繞過腳底之後,螺旋線則接到腓骨肌。因此,當螺旋線功能異常的時候,就容易產生足弓塌陷的問題。

 5  脊椎關節容易退化

兩側螺旋線的張力如果不對稱,軀幹就會順著張力比較強的那一側旋轉,如此,即使在靜止狀態下,脊椎也會像是扭毛巾一樣,呈現一個扭轉的狀態,這樣會造成脊椎關節間持續有一個壓力。如果扭轉的力量太大,就有可能會造成椎弓裂開。即便扭轉的力量不大但長時間續時間很久的話,也會形成骨刺或者椎間盤的退化,而這正就是脊椎關節的磨損老化。

 1  手臂平舉左右扭轉

4 ∼ 6 次/組,2 組
 
1. 站姿,膝蓋微彎。雙手平舉與肩同高,右手向前伸直,左手屈肘在後。
 

2. 左手向後拉,扭轉上半身。接著,換右手向後拉,扭轉上半身至右側。左右手前後交替,重複進行。

Point
注意,進行時只有上半身扭轉,且頭部要隨著上半身轉動,下半身則要保持朝向正前方,才能旋轉到最大的幅度。

 2  弓箭步胸部扭轉

4 ∼ 6 次/組,左右各1 組
 
1. 左腳往前跨一步,呈弓箭步姿勢。

Point
動作時盡可能扭轉上半身,上手盡量往背側旋轉,視線隨著上手移動,下手則盡量靠近腳部。

2. 右手碰地,放在左腳內側,左手往上延伸,扭轉胸部。

3. 左右腳前後交換,以相同方式重複進行。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采實文化出版,  凃俐雯 著作《筋膜線身體地圖》一書。長庚大學中醫系畢業,中醫、西醫雙主修,並取得復健專科醫師執照,專長是運動醫學、復健醫學和針灸。熱愛各種運動,在大學時期因為運動傷害導致肩關節脫臼之後,下定決心走向運動醫學的領域。致力於推廣各種運動治療和運動恢復的概念,深信運動傷害最終須以運動訓練來治療和預防。希望越來越多人能夠了解,很多運動傷害其實能夠不藥而癒,而正確的運動訓練才是關鍵。

■ 人體全身8條筋膜線,各司其職缺一不可

  (1)淺背線 負責維持人體「直立姿勢」,將身體像「帆船的桅」一樣垂直地拉起來。
  (2)淺前線位於身體前側,與淺背線互相平衡,一起提供人體直立姿態的支撐力。
  (3)側線 位於人體的左、右兩側,負責維持身體左右平衡,避免傾斜。
  (4)螺旋線 以「雙重螺旋」的方式纏繞身體,讓人體做出「軀幹旋轉」的動作。
  (5)前手臂線 將手臂前側與軀幹連接起來,負責手指、手肘、肩膀所有「彎曲」與「內收」動作。
  (6)背手臂線 將手臂背側與軀幹連接起來,負責手指、手肘、肩膀所有「伸直」與「外展」動作。
  (7)功能線多是淺層肌肉,與靜態的的直立姿態維持無關,與動態的動作平衡關係較密切。
  (8)深前線 支撐身體的中軸骨架,與深層核心肌群的穩定度關係密切。

一般健康的人,8條筋膜線各司其職,身體運作順暢。然而,大多數人因為生活習慣不良、姿勢不佳、意外或運動傷害,或者老化等各種原因,都有可能使得某些筋膜線出現緊繃沾黏等各種損傷。一旦發生這種情形,不僅身體運作的順暢度、靈活度必定大打折扣,甚至還可能出 現各種令人苦惱的「痛症」。

•更多采實文化出版《筋膜線身體地圖》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瀅瀅

/ 關於凃俐雯 /
凃俐雯

大學時代因為打網球時發生肩關節脫臼,即使後來陸續發生打排球脫臼.打羽毛球脫臼等等,還是無法放棄熱愛的各種運動,因此決定成為一個專攻運動傷害與復健的醫「孫」,希望能用最健康的方式預防和治療運動傷害,幫助所有熱愛運動的人重返場上。

部落格 堅持鍛鍊

FB Sports Dr. Tu 運動醫學-凃俐雯醫師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臺灣街頭健身推手Bobby李毓仁:街頭健身帶給我全世界

2017-07-05
街頭健身名人錄故事健身人物誌

「我認為一個運動體系之中有三個角色:一個是運動員、另一個是教練,還有一個則是經營者的角色。」今年45歲的Bobby李毓仁,是臺灣極限街頭健身運動協會的理事長。接受採訪的這天,Bobby和團隊正在高雄大魯閣草衙道購物中心,舉辦一年一度的世界盃街頭健身大賽臺灣站賽事。

賽事蓄勢待發,選手們在場邊熱身,圍觀的群眾越來越多,現場更架起了網路直播鏡頭,要讓整個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感受到街頭健身運動的魅力。看著團隊一步步搭建起賽事器材,Bobby的眼神中閃爍著火花,「我希望我能做好經營者的角色,提供教練和選手一個更好的舞台!」

臺灣極限街頭健身運動協會理事長Bobby李毓仁 嘎西/攝影

一手推廣街頭健身 他讓臺灣成為亞洲先驅

「與其說是比賽,其實它更像是一場精彩的表演!」Bobby解釋道,街頭健身的賽事呈現,是透過一系列的健身動作組合、搭配音樂與道具而成,選手們要在規定的時間內,以用各種槓上動作表現力量,也要有花式組合串接與變化,更重要的是表達出屬於自己的風格與態度,「越厲害的選手,越能鼓動現場觀眾的情緒;能讓在場的觀眾歡呼,才是街健選手最享受的事情!」街頭健身,在臺灣或許還是一個相對小眾的運動;但你可能不知道,臺灣早在2013年,就成為「世界街頭健身與健美體操協會(WSWCF)」的第一個亞洲會員組織,並在過去四年,陸續派出六位選手到俄羅斯莫斯科、挪威奧斯陸、中國北京等地,參加世界盃街頭健身決賽。這次的臺灣站街頭健身大賽,主辦單位更將一口氣送出三位選手,代表臺灣前進全球最高的街頭健身殿堂。

如此盛大的賽事,背後全靠Bobby和一群年輕的同好,多年埋頭耕耘才有的成果。

Bobby極力推廣街頭健身運動。

孑然一身胖業務 甘願砸上百萬推廣街頭健身

「我都45歲了,到現在還是孑然一身,街頭健身就是我的所有!」說起與街頭健身運動的淵源,Bobby直言,只是因為過去的他,「實在是太胖了!」Bobby曾在中國天津,從事電子產業業務行銷工作,但由於應酬繁多、作息不正常,才三十幾歲的他,就已經養出了「傲視群倫」的臃腫身型。為了減重,他才透過朋友輾轉接觸到當時剛發源的街頭健身運動。

「這實在是太帥了!」 那年38歲的Bobby,因為YouTube上一段《Hannibal for King》的影片,一眼就愛上了街頭健身運動,並下定決心要結合自己的業務行銷長才,將這項流行於東歐與美國的新興運動,介紹給臺灣人。回到臺灣的他到處求才,從臺大、體大找來了一群一樣充滿熱血的年輕人,憑一股「相信這項運動一定會成功」的傻勁,開辦了全亞洲第一次的街頭健身賽事。

憶起首屆賽事,Bobby表示,當時只能克難地在臺大醉月湖畔的戶外單槓場舉辦,屈指可數的八位參賽選手中,還有三名是外國人,足見當時在臺灣,街頭健身的風氣並不興盛。但Bobby並未因此退卻,五年來,他砸下上百萬的資金,不但將賽事舉辦得越見盛大,更是透過持續地推廣串連,成功打造出上看十萬人口的街頭健身社群,大幅提升這項運動在臺灣的能見度。

Bobby有空還是會勤練健身。

朝規模化、專業化發展 盼運動員不再「沒頭路」

「街頭健身是鼓勵人們,隨時隨地都能做運動的一種方式,但很多人誤解我們,以為我們是『猴子』、自己練好玩的而已。」Bobby說,雖然街頭健身運動是一項21世紀才出現的新興運動,但今年,他獲得國際街頭健身組織的專業證照認證中文代理權,也將旗下子弟兵送出國,接受種子教練培訓。「我希望讓大家知道,街頭健身運動可以透過科學的方法進行訓練,」不甘心被看成「猴子」的Bobby,未來要更進一步,將街頭健身運動朝專業化發展。

Bobby提攜後進不遺餘力。

而超越國界、打破階級的街頭健身運動,讓Bobby看到許多動人的故事,「在社會邊緣、曾經迷失的人,都因為街頭健身,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這些感動,讓他發願,要把街頭健身打造成一項茁壯的事業,期盼能打破傳統觀念中「運動員沒頭路」的印象,讓更多選手和教練,能有長久的運動生涯來實踐自我。

左起協會理事謝芠脩、協會理事鄭凱方、協會秘書長楊祚奇、協會理事長李毓仁、協會副理事長邱仁政、協會副理事長夫賴。 Bobby提供

「街頭健身是我的全部,更帶給我全世界!」

「街頭健身是我的全部,更帶給我全世界!」雖年紀一把還一無所有,Bobby卻因為街頭投入健身運動,擁有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鍛鍊出更強大的心靈,更獲得了嶄新的人生視野。就算家人尚不能諒解這份「熱情」,但一路走來,他從不後悔。

比賽場上,年輕小伙子舉重若輕地上翻下轉;坐在評審席後的Bobby,也和場邊第一次看到街頭健身的群眾一樣看直了眼,忍不住拍手歡呼了起來。就是這樣簡單直接的震撼與悸動,讓他從電子廠胖業務,蛻變成臺灣街頭健身推手,Bobby李毓仁用自身例子鼓勵所有人,當全心投入一件好的事情,不管有多困難,絕對不會失敗!

性情中人的Bobby在訪談中,談到推廣歷程,一度落淚。

知識便利貼|WSWCF 學院 ( WSWCF Academy) 
WSWCF 學院( WSWCF Academy) 是 WSWCF世界街頭健身與體操協會(World Street Workout and Calisthenics Federation)官方培訓街頭健身教練認證與提供公園/健身房認證符合街頭健身訓練要求的機構。

WSWCF 學院成立的主要目的是運用養成體育運動教練訓練的最高標準,打造專業且適當獨特的街頭健身教練教育體系。

WSWCF學院也將提供由WSWCF創建的街頭健身設備與運動場和體育館的認證標準,及街頭健身裁判認證和教育體系。
總部網站:http://www.wswcfacademy.com


中文版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wswcfacademychinese/

撰文/嘎西
責任編輯、攝影/Oliver Wu

分享文章
Eddie熊璟鴻

什麼是變動阻力 (Accommodating Resistance)?

2017-02-07
健身運動部落Eddie熊璟鴻專欄

「把變動阻力加入到肌力訓練課表中,藉此來增加最大肌力、爆發肌力、爆發力已經在運動員訓練中變得非常普遍了,對於有長時間訓練經驗、或是菁英運動員來說更是非常有效益的作法。」知名澳洲職業橄欖球體能教練Dan Baker說道。以深蹲來說,傳統的槓鈴訓練可以通過下蹲後上升的過程中,刺激力學來說最為劣勢的點 (Sticking Point),通常是在深蹲水平至位置,但通常會在上升至頂端(身體幾乎站直)最強壯的點 (Lockout) 產生刺激不足的問題。

什麼是變動阻力? ©HOOKGRIP

彈力帶 (Super bands) 或是鏈條 (Chains) 卻可以彌補這個劣勢,這兩種變動阻力懸掛在槓鈴的兩側,可以在槓鈴由下往上移動時,逐漸地增加負荷,在接近頂端時產生最大的阻力,也就是俗稱的變動阻力。當加上變動式阻力後,槓鈴在最低點時,負荷保持相等,但在逐漸往上移動時,隨著鏈條一節一節離開地面,或是彈力帶繃得越來越緊,這時阻力負荷逐漸的增加到槓鈴上,當上升到頂點時,變動阻力的額外重量會完全加在槓鈴的自帶重量上。兩個變動阻力不同的地方在於,使用鏈條當作變動阻力可以刺激更多姿勢肌群的參與(需要更多穩定性),因為鏈條會在離開地面的過程中,晃動的幅度會逐漸地加大。而彈力帶卻恰恰相反,就像是旁邊加掛了兩條繩子在錨點上,相比較之下會比較充滿穩定性。

鏈條加重槓鈴深蹲 ©warbirdacademy.com
彈力帶阻力槓鈴深蹲 ©YouTube/Iron Edge

研究已經證實,當鏈條和彈力帶的變動阻力佔總負荷的10%時,能夠給予肌力和爆發力增加更好的適應效果。當變動阻力增加至總負荷的15-20%時,會對訓練帶來最大的效益,因為在訓練過程中加入的額外的變動阻力,活化了激活後增益效應 (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PAP)。舉例來說,如果握推85%1RM+15% (變動阻力) 1RM=100%的總握推最大反覆次數。但是,當槓鈴下放置最低點時,彈力帶或鏈條的離地距離減少,阻力相對的也減少,這時候握推的總阻力會等於85%,這時候你會憑藉著過剩的神經驅動來移動阻力時,在最低點產生的初始力量會變得更有爆發力。

但要如何決定掛上多少變動阻力呢?Dan Baker提供了非常好的方式。

就是把變動阻力在頂點與底端所帶來的額外變動負荷相加後取平均值,什麼意思呢?舉例來說,一個運動員要操作5RM=100公斤的彈力帶臥推,彈力帶在底端時帶來的阻力是0,在頂端時可以產生22.5的阻力,平均下來會是 (22.5+0)/2=11.25。這時候運動員須把原本掛在槓鈴上的100公斤降至88.75,額外的9%負荷 (11.25) 就會來自彈力帶,如果你想得到本文一開始提到的變動阻力帶來的最大效益15-20%,譬如說外掛20%變動阻力,那就是80-85公斤的槓鈴重量外加15-20公斤的鏈條或者彈力帶。可以參考下表得到最常用的阻力帶或鏈條重量。
鏈條直徑 Kg/m Kg/m
8mm 1.35-1.5 kg 4.0-4.5 kg
10mm 2.1-2.3 kg 6.5-7.0 kg
13mm 3.8-4.0 kg 11.5-12.0 kg
16mm 5.5-5.7 kg 16.5-17.1 kg
1公尺 彈力帶 粗4.5 mm 粗5mm
#1 = 12.7 mm 寬 最多12.5 kg/彈力帶 最多15 kg/彈力帶
#2 = 20.6 mm 寬 最多20 kg/彈力帶 最多23 kg/彈力帶
#3 = 28.6 mm 寬 最多30 kg/彈力帶 最多35 kg/彈力帶
#4 = 44.4 mm 寬 最多50 kg/彈力帶 最多60 kg/彈力帶

最大肌力:70-90%/1RM,加上10-25%變動阻力X1-5下,最大努力(Maximal Effort)、接近最大努力(Near Maximal Effort)。
爆發肌力:50-70%/1RM,加上10-25%變動阻力X2-5下。
 
  Week1 Week2 Week3 Week4 Week5 Week6 Week7 Week8
Set x Reps 3 x 10, 67% 3 x 5 + #2彈力帶 >5RM 3 x 3 + #2彈力帶 >3RM 3 x 5 + #2鏈條 >5RM 3 x 5 + #2鏈條 >3RM 3 x 5
>5RM
3 x 3
>3RM
測試
新1RM
槓鈴總重(KG)%1RM 96.2 kg
66.9%
110.4 kg
76.8%
118.6 kg
82.5%
113.6 kg
79.1%
122.1 kg
85.0%
128.8 kg
89.6%
135.4kg
94.2%
145.4 kg
101.2%
最高點阻力、%1RM 96.2 kg
66.9%
132.9 kg
82.5%
141.1 kg
98.2%
131.1 kg
91.2%
139.6 kg
97.1%
128.8 kg
89.6%
135.4kg
94.2%
 
中間值阻力、%1RM 96.2 kg
66.9%
121.7 kg
83.7%
129.9 kg
89.3%
122.4 kg
84.1%
130.9 kg
90.0%
128.8 kg
89.6%
135.4kg
94.2%
 

在使用變動阻力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他的阻力訓練資歷必須是中-菁英水平的運動員,有著非常好的訓練技術。而且最好將變動阻力放在最大肌力、爆發肌力期。在訓練爆發力時,可以用增強式訓練、丟藥球等等運動代替。

©stack.com

一般線性的肌力訓練計畫也應該擺在加入變動阻力訓練計畫之前操作。而且在設計課表之前最好要先測出他的3RM、5RM(如果要評估1RM的話),要直接量測1RM也可以。

參考資料: Mark Verstegen. High Performance Training for Sports. South Australia: Human Kinetics, 2014. Print.

關於Eddie熊璟鴻Eddie熊璟鴻,目前於Springfield College就讀肌力與體能研究所,從事運動訓練相關知識文章撰寫分享與教學影片拍攝製作,並轉譯國外專業文章。

相關證照                                                                        
◎ NSCA-CSCS 肌力與體能訓練專家 (Certified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Specialist)
◎ 美國舉重協會舉重證照 (USA Weightlifting Sport Performance Coach) 
◎ 台灣運動教練學會:肌力與體能認證教練 (Taiwan Sports Coach Association(TPCA),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Coach Certificate) 
◎ 台灣肌力與體能協力:肌力與體能專業教練 (Taiwan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TSCA), Level III Certified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Professional, CSCP III)
◎ 美國有氧體適能協會:個人體適能教練 (Aerobics and Fitness Association of America(AFAA), Personal Fitness Trainer(PFT)) 
◎ 台灣紅十字會總會:CPR+AED

部落格 Epmact Performance
粉絲頁 Epmact Performance

/ 關於Eddie熊璟鴻 /
Eddie熊璟鴻

Eddie熊璟鴻,目前於Springfield College就讀肌力與體能研究所,從事運動訓練相關知識文章撰寫分享與教學影片拍攝製作,並轉譯國外專業文章。

相關證照

NSCA-CSCS 肌力與體能訓練專家 (Certified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Specialist)

美國舉重協會舉重證照 (USA Weightlifting Sport Performance Coach)

台灣運動教練學會:肌力與體能認證教練 (Taiwan Sports Coach Association(TPCA),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Coach Certificate)

美國有氧體適能協會:個人體適能教練 (Aerobics and Fitness Association of America(AFAA), Personal Fitness Trainer(PFT))

部落格 Epmact Performance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