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人物誌
  • 臺灣首位跑酷女教練林均禧:夢想,不要他人替你決定
1
臺灣首位跑酷女教練林均禧:夢想,不要他人替你決定
2
台北馬拉松:台灣年度最大馬拉松盛事
3
如何降低跑下坡對腳的傷害?這4點建議可以參考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臺灣首位跑酷女教練林均禧:夢想,不要他人替你決定

2018-01-11
人物誌 跑步 故事 心得分享 專訪

體育科班出身的林均禧,從小立志要當田徑選手,卻在念大學時因為上課訓練時發生意外,頸椎受嚴重衝擊,與死神擦身而過,醫生評估癱瘓機率高達99%;後來,憑藉永不放棄的精神不段努力克服身體限制,天生好動的她不僅重新站起,重拾最愛的運動,甚至參加馬拉松賽、爬百岳、更愛上跑酷,成為臺灣首位取得跑酷教練認證的女教練,更可能是全世界第一位通過跑酷教練考試的脊椎損傷患者。

台灣首位跑酷女教練-林均禧平日練習情形。

「學習跑酷要的不是無懼,而是因為恐懼,才會更渴望學習保護自己的方式。」一般人聽到跑酷,可能第一印象會聯想到是個充滿危險的極限運動,但其實最初跑酷的精神是為了保護自己與同伴,在遇到危險時,能更靈活、敏捷的逃生、躲避,安全地存活下來。

臺灣第一位取得國際教練證的女教練林均禧說,一開始會接觸到跑酷其實是因為當時電影YAMAKASI上映,片中YAMAKASI的成員們不倚靠吊鋼絲與替身,真槍實彈的做出翻滾、飛越的高難度動作讓她深受吸引,並夢想能和他們一樣厲害。然而,在她追夢的過程中,背後有著一段激勵人心、不向命運低頭的故事。

林均禧

大學訓練受傷造成脊椎損傷 不向命運低頭重新站起

學生時期體能就相當優異的林均禧,在沒有教練的指導下16歲就能跑出全國前幾名的成績,是當時澎湖路跑紀錄保持人。而她讀高中、離開澎湖進入台北教育大學體育系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為了未來想參加國際田徑錦標賽成為奧運的國際級選手。但在一次大學的體操課中林均禧發生意外,訓練中頭部落地摔傷了她的頸椎,也摔碎了她成為奧運國手的夢想。

送醫後,醫生說她能活著已經是奇蹟,並診斷她有99%的機率會癱瘓。幸運的是,經歷數次的手術後,老天並沒有讓林均禧完全癱瘓。術後經過持續努力的復健,均禧雖然無法回復到常人的身體狀態,但她開始逐漸可以行走。在傷後的限制下,她的行走方式與常人不同,是用股二頭肌與下腹的力量帶動腿來走路,一般人可能難以想像,至今均禧的左半身體仍是沒有什麼感覺的,她需要藉由其他部位的代償來完成許多動作。

大學時代受傷後的林均禧

從身障者到取得AFAA重訓教練證照

走過了這樣的經歷,均禧說她學習到只要努力,生命會找到出路,雖然必須放棄了成為奧運國手的夢,但均禧因緣際會下接觸到了跑酷,讓她有動力,堅持每天活動,嘗試讓自己能多點的恢復、完成夢想。約三年前,均禧也開始接觸重訓,還為自己訂下考取教練證照的不可能任務,於是每天花8小時練習肌肉控制,用大腦非常專注的連結動作,儘管邊哭邊練、相當辛苦,她仍不放棄,在全心全意的專注努力之下,最後順利通過了檢定考取AFAA的重訓教練證照。

跑酷不僅注重技術與體能 更重視精神

林均禧說,一開始她要接觸跑酷相當多人反對,認為她是在玩命,但她還是持續堅持,自己看影片謹慎地練習動作並持續接受治療,從一開始沒有平衡感、身體無力到後來慢慢地可以達成跑酷的動作,過程中經過非常多的努力,也於一年前考取國際跑酷教練證照,成為全球第一位考取跑酷證照的脊椎損傷患者,目前於各地開班授課,教導跑酷的技法與心法。

跑酷不僅注重技術、體能、意志,林均禧也強調跑酷精神的重要。最原始的跑酷是沒有競賽的,因為每個人有的專長不同,大家講求彼此交換、互助分享,一同躲避危險,這也是跑酷注重的三大要素:體能、意志和精神中最重要的一個。均禧說,能保有跑酷的合作、互助精神,就算沒有再持續進行跑酷訓練,也還是一生受用。均禧平常在教學指導上,一開始不論是大人、小孩都會先以體能訓練開始,等學員們在身體與心理有良好的控制後,才會開始教導如控制、擺盪、翻滾、護身、平衡、攀爬等技巧。而場地部分,平時上課的地點較常在樓梯、花壇、表演看臺、公園殘障步道等地練習。她表示,其實練習跑酷的場域並不受限、到處都可以練,但臺灣因為地形的關係,主要以跳躍的練習較多,能練撐越與擺盪的場地並不多,因此撐越與擺盪的技巧相較弱一些。均禧也提到,教學時最常遇到、不論大人小孩都有的問題是容易自大、不相信專業。為了改善這樣的問題,林均禧設計了團隊合作的遊戲來擊破每個人的自大,要求互助合作讓他們體會跑酷的精神。

林均禧練習跑酷情形

遊戲化增加趣味元素 以精神營隊深耕跑酷文化

跑酷在臺灣算較新的運動項目,目前全臺只有三家跑酷健身房,還有待未來更多的推廣,因此大家對跑酷的觀念還是把它當成極限運動,這也是目前遇到最大的阻礙。訓練方式上,林均禧說一般體能訓練講求組數、次數,如此一來會相對枯燥;而跑酷的體能訓練則以遊戲的方式進行,雖然同樣辛苦但更為有趣,比較不會像在訓練。均禧在教學中會將此遊戲化的訓練方式帶入教學中,以烏賊跳 、鯨魚跳、螃蟹走、貓走等方式帶領學員們訓練體能,也以直線翻跟斗等方式加強小孩們的自律與專注力。

面對未來的計畫,林均禧除了會繼續考取國際跑酷的進階(LEVEL 2)證照外,也打算於各公部門、學校、企業辦理跑酷的精神營隊與活動,不僅推廣跑酷運動,也帶大家認識跑酷的精神、生活態度。

林均禧指導小朋友練習情形

採訪撰文/林恩麒
圖片提供/林均禧
審稿/Oliver Wu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台北馬拉松:台灣年度最大馬拉松盛事

2018-12-07
賽事話題路跑精選賽事馬拉松跑步

最後更新:2019/9/5

台北馬拉松(Taipei Marathon)是台灣規模最大的國際城市馬拉松賽事,也是一年一度的跑步界盛事。每年12月中旬,台北馬以首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馬拉松之姿,搭配賽事週邊的博覽會、訓練營、課程等活動,吸引兩萬七千名海內外跑者共襄盛舉,也成為許多台灣跑者每年的目標賽事。2019台北馬拉松將邁入23屆,今年更以「銅標籤賽事」身分亮相,成為台灣第一、也是唯一取得國際田徑總會(IAAF)認證的市區馬拉松,今年也特別優化賽道,減少幅度較大及難度較高的彎道數量,相當適合成為跑者破PB的選擇。

台北馬拉松:台灣年度最大馬拉松盛事 ©交通部觀光局

 特色  1 跑經古城門、多項城市地標
自2017年起,賽事路線以「古城巡禮」為概念基礎,納入承恩門(北門)、麗正門(南門)、重熙門(小南門)和景福門(東門)等歷史古城門,此外,沿途還可見忠烈祠、圓山大飯店、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故事館、光點台北、台北車站、總統府、台北101、仁愛路林蔭大道、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美麗華、大直橋及河濱公園等地標性景點,充分呈現台北市古今融合的城市風貌。

賽道行經圓山大飯店 ©TAIPEI MARATHON
賽道行經總統府 ©TAIPEI MARATHON

 特色  2 全馬限時嚴格  挑戰性高
全程馬拉松限時330分鐘(5.5小時),半程馬拉松限時180分鐘(3小時)。一般全馬關門時間有6小時、更有較寬鬆的7-8小時(世界六大馬拉松的關門時間都在6-8小時之間,但其中波士頓馬拉松設有參賽資格門檻),台北馬的5.5小時關門時間,相較許多馬拉松賽事嚴格,也增加全馬的挑戰性。而2019年更開放指定賽事有達到一定完賽時間的優秀選手免抽籤報名,將激勵更多優秀跑者共襄盛舉。

 特色  3 越來越好玩的台北馬EXPO
國際間許多較具規模的馬拉松賽事,都會在賽前規劃馬拉松博覽會,讓跑者現場報到、領取物資之餘,能參觀或購買各式運動產品,或參加馬拉松相關活動與講座。
 
台灣的馬拉松EXPO發展較國外晚,台北馬在2015年首創「adidas Running EXPO跑步博覽會」,算是台灣馬拉松博覽會的先驅,之後規模一年比一年盛大。2018年台北馬EXPO於12月6-8日在世貿三館舉辦(2019年資訊尚待公布),除了報到處,另有國際賽事區、路跑用品區、形象展示區、祈福牆、拍照區,以及講座區安排名人分享經驗。此外,賽前搭配訓練營、課程等多樣活動,讓台北馬不只一天比賽,更像路跑界的年度嘉年華會。

起、終點:台北市政府前市民廣場

台北市市民廣場是台北馬拉松的固定起、終點站,也是許多台北城市路跑的活動場地。起跑後,沿著仁愛路林蔭大道一路像總統府前進,5K之後進入台北市西區,也是能欣賞最多名勝古蹟的賽道路段。

起終點站:台北市政府前市民廣場 ©交通部觀光局

6-12K:台北古城區巡禮

跑至仁愛路一段,首先會看到東門(景福門),接著轉至信義路繞行中正紀念堂,並經過總統府、小南門、南門、北門等歷史古城門。

台北馬自2017年起將北門、南門、小南門和東門等歷史古城門納入賽道 ©TAIPEI MARATHON

16-36K:河濱美景

台北市的河濱公園、運動場林立,綠地遍布,是民眾練跑、做各類運動最熱門且舒適的空間。賽道約16公里處自基16美堤疏散門進入河濱,沿途經美堤河濱公園(往南港方向)→彩虹河濱公園→成美右岸河濱公園→南湖右岸河濱公園,接著出水門轉至安康路、上成功橋到左岸續接河濱路段,從南湖左岸河濱公園→成美左岸河濱公園→觀山河濱公園→迎風河濱公園,再由原線折返迎風河濱公園→觀山河濱公園,從基6塔悠疏散門離開河濱。

河濱賽段行經彩虹河濱公園 ©TAIPEI MARATHON

約40K處:基隆路地下道

約40K左右,賽道下基隆路匝道並進入基隆路地下道,跑在黑暗的地下道中,路面轟隆隆的車聲不絕於耳,是相當特殊的經驗,這也代表終點就在不遠處。出地下道後轉至信義路,待跑回市府路,就可以迎接終點的來臨。

 賽事歷史 

1986第一屆
台北馬拉松從1986年3月9日舉辦首屆,當時由台北市政府主辦、中華民國田徑協會協辦,從總統府前廣場起跑,全馬42.195公里的限制資格,現在看起來相當嚴格,參賽者須有4小時完賽的成績才能參賽。除了台灣本地選手,也有日本、澳洲、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與香港等地共計2,269名選手參加。
 

1990停辦
1990-2000年台北市在進行捷運施工,在市區道路舉辦的台北馬因而停辦,期間主辦單位中華民國田徑協會也祭出因應措施,包括在台北馬停辦兩屆後,於1992年移師國道,命名「台北國際國道馬拉松比賽」,也成為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將馬拉松賽事移到高速公路上的比賽。

另外,1995年為了配合高雄市舉辦台灣區運動會,加上北捷仍在施工期,籌辦馬拉松比賽的新單位中華民國路跑協會決定在區運會前兩周舉辦「1995年高雄國際暨區運馬拉松比賽(1995 Kaohsiung International Marathon)」,這項比賽成為台灣有史以來首度將國際級馬拉松比賽南移的例子。
 
2001強勢回歸
隨著台北捷運10年建設落成,台北馬強勢回歸,在2001年11月4日恢復舉辦,地點轉至台北市市民廣場,賽程分為全馬42.195公里組,半馬22公里組、11公里及3公里組,參加人數近5,000名。
 
2004-2008 ING台北馬拉松
ING安泰人壽冠名贊助台北國際馬拉松,此期間比賽冠名為「ING台北馬拉松」,並與ING紐約馬拉松成為系列賽,接軌國際。更率先引進晶片計時技術、首度於大量招募志工參與賽會行政工作,賽事專業化大幅提升。但2008年10月ING安泰人壽被富邦金控併購,「ING台北馬拉松」也走入歷史。
 

2009-2013富邦冠名
「富邦馬拉松」是許多跑者記憶猶新的台北馬名稱。2009至2012,因富邦金控合併ING安泰人壽,也同時承接對台北馬的贊助,賽事冠名為富邦台北馬拉松。2013年更名為「台北富邦馬拉松」,賽程分組多達6組,其中競賽組人數首度突破4萬人、健康組人數破6萬人,寫下路跑最輝煌的歷史。不過因為路線和台北市交通衝突,引來許多爭議和反思。

富邦冠名贊助台北馬拉松 ©交通部觀光局

2015 停止冠名-台北馬拉松
2015年是台北市長柯文哲執政第一次逢台北馬,一改過去號稱十萬人的大拜拜式賽制,開始精緻比賽人數,只保留全馬、半馬、10K三組(2016年刪除10K組別),人數銳減至2.7萬人;同時停止接受各單位冠名贊助,正式更名為「台北馬拉松」。
 
2017-2018 古城巡禮、向國際認證邁進
精緻化後的台北馬僅保留全馬與半馬組,全馬7千人、半馬2萬人。為了讓來自海內外各地的跑者體驗台北之美,2017年起,台北馬以「古城巡禮」為概念基礎,規劃具有人文歷史的路線(賽道沿途景點請見「賽事特色1.」),打造出其他城市無法複製的特色。
 
台北馬是台灣少數通過獲得AIMS(國際馬拉松暨長跑協會)賽道認證的賽事,2018年更以「邁向銅標認證」做為賽事主軸,設定為國際認證觀察年,依IAAF(國際田徑總會)路跑標籤認證規範進行賽務規劃,目標是成為台灣第一個取得IAAF認證的市區馬拉松。

2019 國際認證銅標籤賽事、邁向金標

今年台北馬拉松首度經國際田徑總會(IAAF)認證為銅標籤賽事,是台灣第一個通過銅標籤認證的市區馬拉松,選手們可透過台北馬拉松取得更多世界排名積分。台北馬主辦單位更在宣告記者會上喊話,未來將以通過IAAF金標籤認證為目標,希望能成為台灣跑者的驕傲、讓世界馬拉松好手聚焦台灣!

2019台北馬拉松宣告記者會 ©中華民國路跑協會

 路線 

全程馬拉松
台北市政府市府路(起點)→市府路→信義路→松智路→松高路→逸仙路→仁愛路四至一段→中山南路→信義路→杭州南路→愛國東路→愛國西路→行經麗正門→小南門→中華路一段→北門廣場→忠孝西路一段→重慶南路→凱達格蘭大道→中山南路→中山北路一至三段→北安路→明水路→樂群一路→基16疏散門→美堤河濱公園→彩虹河濱公園→成美右岸河濱公園→南湖右岸河濱公園→基12長壽疏散門→安康路32巷→安康路→成功橋→向陽路196巷→重陽路57巷→松河路→基2成功疏散門→成美左岸河濱公園→觀山河濱公園→迎風河濱公園原線折返→觀山河濱公園→基6塔悠疏散門→塔悠路→塔悠路原線折返→延壽街→健康路325巷→健康匝道→環東高架→下基隆路匝道→基隆路地下道→信義路→市府路(終點)

2019台北馬拉松全馬組42.195KM路線 ©TAIPEI MARATHON

半程馬拉松
台北市政府-市府路→信義路→松智路→松高路→逸仙路→仁愛路→中山南路→中山北路→北安路→明水路→樂群一路→堤頂大道→麥帥二橋→環東高架→下基隆路匝道→基隆路地下道→信義路→市府路→終點:台北市政府

2019台北馬拉松半馬組21.0975KM路線 ©TAIPEI MARATHON

2019台北馬拉松相關資訊

Date 2018.12.15(日)
Start Time/Place 全馬6:30、半馬7:00|台北市市民廣場
Fee/Closing time
全馬:NT$1,800|限時330分鐘
半馬:NT$1,200|限時180分鐘

9月4日至9月30日17時開放登記報名,詳細資訊請上活動網站或台北馬拉松粉絲專頁查詢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體育局、維基百科、交通部觀光局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如何降低跑下坡對腳的傷害?這4點建議可以參考

2017-02-06
觀念運動傷害跑步訓練跑步知識庫

每當遇見上坡時,我們總是喘吁吁的期待下坡的到來,但如果你總是認為下坡跑比上坡跑容易,那可就錯了,除了心跳和呼吸的感覺外,其實下坡跑對你的腿而言是種很殘酷的考驗。

如何降低跑下坡對腳的傷害

跑下坡時,離心肌肉收縮(你的股四頭肌和小腿肌肉會試圖縮短,但卻在每次腳觸地時被迫伸長)會造成肌肉纖維明顯的微損傷,包括疲勞和最終的疼痛,然後在之後的日子裡還會發生延遲性肌肉酸痛(簡稱DOMS)。所以,下坡跑通常被用來在實驗室中研究DOMS。
 
來自法國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員在卡爾加里大學的紀堯姆‧小米(Guillaume Millet),近期發表了一篇論文在《歐洲應用生理學雜誌》和《運動醫學》雜誌上,針對下坡跑和上坡跑以及超越生理的疲勞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還提供了一些有趣的實用建議。
 
對初學者來說,不同斜坡上跑步進行的能量成本估計:

© SPORTS MEDICINE

有趣的一點是,當坡度小於20%時,下坡跑會使用更少的能量。但超過這個坡度,每一步又都需要更多的步伐移動並提供更少的加速,所以你會再次開始燃燒更多能量。
 
那麼,你要如何在最大限度之下享受下坡跑的好處並減低傷害呢?

 1  吸提升你的節奏

將步幅縮小一些,同時讓你的步伐頻率比正常狀態提升大約8%左右,這樣可以降低肌肉的損耗。

 2  吸改變腳觸地方式

在跑步下坡的時候,我們習慣性是腳尖先著地,但這會讓你的肌肉承受更多的壓力,從來帶來更嚴重的肌肉損傷。對此比較有效的方式是在跑步過程中不斷調整你腳步的觸地方式,這可以讓不同的肌肉群分擔你所承受的壓力,達到緩解疲勞的效果。

 3  吸減肥

體重較重的人在跑步下坡的時候意味著將承受更多的身體損害,如果你能夠找到一個有效的減肥方式,就表示你在跑步下坡的時候會變得容易很多。

目前還不知道到底需要進行多少或多久下坡跑,才足以將最大的限度發揮出好最好的表現。所以這將部分取決於你打算如何對待艱苦的比賽過程。若不想讓自己擁有不好的感受,用正確的方式反覆練習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