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給新手滑雪者的9個必備常識
1
給新手滑雪者的9個必備常識
2
4月底來台東看鐵人! 萬人齊聚台東力挺Challenge Taiwana三鐵盛會
3
騎公路車什麼坡都難不倒的訓練技巧

給新手滑雪者的9個必備常識

2018-01-26
知識庫 戶外運動 滑雪 觀念

滑雪不是一個很單純的運動,也是一種生活型態lifestyle。滑雪不只需要準備很多東西及衣服,心理上也需要有準備。以下是滑雪教練陳明秀常被問到的滑雪相關問題和專業小常識,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應該選擇 ski 還是snowboard?

這是我最常被問到問題,這兩者都叫「滑雪」也令人混淆,聊天都在聊滑雪,但腦子裡一個想ski,一個想snowboard。中文稱ski 是雙板,snowboard是單板。我也聽過有人稱ski 或ski的雪板為「雪橇」,這個說法其實是錯的,聖誕老公公坐的那種才是雪橇。

ski的特徵

●站姿和動作比較自然,滑行時面向前方
●某些動作與溜冰類似
●較容易找到重心並維持重心
●適合9歲左右以下、頭重腳輕的小小孩
●初階的動作比較容易上手,進階卻比較難

SKI ©whitestorm.fr

snowboard的特徵

●有滑板、蛇板或衝浪經驗的人會比較容易上手
●雪板比較好拿
●學會基礎落葉飄之後,高難度的地方也能滑得下來
●上手相對較難,但卻容易進階

snowboard

一般的滑雪器材

●ski 雪鞋(ski boots)
滑雪最重要的器材不是雪板,而是雪鞋。雪鞋外殼非常硬,必須用三、四個扣子扣緊,把腳掌、腳踝和小腿固定好。
雪鞋一定要合腳,太緊對血液循環不好,太鬆則無法控制雪板,而且腳在鞋內動來動去,大拇趾的趾甲容易瘀血。

●ski 雪板(skis)
板頭圓弧形微翹離地,各個雪板兩側有銳利的鋼邊微微往內凹,使得雪板有腰身。

●ski 固定器(ski binding)
近二十年演化最多的就是固定器。通常死死的鎖在雪板上。雪鞋鞋底前後的凸版是為了能卡進固定器的凹槽。固定器的鬆緊度可以調整讓它在使用者嚴重跌倒的時候自動解開,防止關節扭傷。

●雪杖(poles)
雪杖不是滑雪的必備品,但它對平衡和轉彎節奏有幫助,越野滑雪時也是加速的方式之一。

●snowboard 雪鞋(snowboard boots)
雖然不是塑膠硬殼,但也不軟。它的拉繩有很多種,依功能、牌子及價格而改變,但不論哪一種拉繩,都必須綁緊且固定住腳掌、腳踝和小腿。

●snowboard 雪板(snowboard)
板頭、板尾是圓弧形且微翹離地,兩側銳利的鋼邊微微往內凹,使得雪板有腰身。

●snowboard 固定器(snowboard binding)
固定器的設計也有非常多種,但原則上它的功能是把雪鞋固定住及提供支撐。

明秀姐姐滑雪小教室
●如何知道雪鞋大小正確?鞋子綁緊後站起來,腳趾頭應該輕輕的碰到前面。
●如果穿了雪鞋,腳背或脛骨不舒服,記得檢查鞋舌是否歪了,或跑到外層。
●如何脫雪鞋?將鞋帶鞋扣放鬆後,站起來,手壓住雪鞋後側,膝蓋往下跪就解脫了。
●雪鞋脫下後,建議綁起並扣回原形,防止雪鞋變形。
●雪鞋濕了要烘乾,但不能離暖氣或吹風機靠太近,不然會有融化變形的風險。
●穿ski雪板前,確認固定器有壓下去,不然會穿不上雪板。
●穿snowboard時,確認固定器的帶子長度及位置正確。
●雪杖的正確握法?
手腕穿過帶子後,手掌由上往下,虎口握住帶子與雪杖。這種方式能抓得最穩。

雪杖正確握法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商周出版,陳明秀 著作《我20歲,在日本開滑雪學校》一書。陳明秀的爸爸是台灣人、媽媽是波蘭人的混血女孩,能說流利的中文、波蘭語、英語。從小喜歡滑雪,不怕速度和高度。

明秀自幼跟著波蘭媽媽和台灣爸爸在波蘭的家、台灣的家學習,看似沒有學校規範的自由學習之路,這一路走來,她其實學得更寬更廣,除了媽媽在家為她安排的基本知識與智識教育,才藝課也沒少過,從雲門舞蹈教室、音樂教室學樂器、美術教室學畫,到直排輪、花式溜冰……,波蘭媽媽和台灣爸爸認為,上才藝班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讓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與專長。

於是明秀從這些多樣的學習中,逐漸篩選與發現自己對滑冰滑雪的興趣與熱情。她3歲第一次踏上雪地時,就喜歡上滑雪,然後開始學滑冰,期間雖然也曾因練習太辛苦而中斷過,但沒多久又忍不住那股想在冰上雪地滑行的衝動,又開始找教練上課;同時也去雲門雲集學舞蹈,因為這可幫助她在花式滑冰時做動作的藝術表現。在2011年還代表台灣參加在曼谷舉行的亞洲盃花式滑冰錦標賽,並贏得冠軍。

在這本書中,明秀這位20歲的年輕女孩將分享她從小如何從興趣中培養能力,依價值觀選擇職業的成長故事。讓我們一起進入明秀的自學、運動、創業之路。

•更多商周出版《我20歲,在日本開滑雪學校》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4月底來台東看鐵人! 萬人齊聚台東力挺Challenge Taiwana三鐵盛會

2019-04-09
賽事鐵人三項游泳單車跑步戶外運動話題

Challenge Taiwan鐵人三項賽事滿7歲了!今年賽事於4月27、28日在鐵花新聚落舉辦,屆時將有超過4,800位運動員加上4萬5,000民觀眾,近5萬人齊聚台東共襄盛舉。運動員中超過700名226K選手、1600名113K選手、1800名51.5K選手,以及近700位小鐵人,如此龐大的鐵人陣容,將展開為期四天的鐵人三項嘉年華!

4月底來台東看鐵人! 萬人齊聚台東力挺Challenge Taiwana三鐵盛會

由台灣鐵人三項運動發展協會主辦、台東縣政府協辦、台灣賓士冠名贊助、域峰表(Favre-Leuba)主要贊助的Challenge Taiwan國際鐵人三項,今年賽道一如以往在美麗清澈的活水湖拉開序幕;銜接台11線海岸線風景,一路來到寬闊的台東森林公園和國際地標;終點則設在台東市文青最愛的鐵花新聚落(鐵花村),賽道全程美景目不暇給。

比賽自活水湖拉開序幕 ©Challenge Taiwan

Challenge Taiwan不僅是Challenge Family 亞太區最大規模賽事,世界排名僅次於德國歷史著名賽事Challenge Roth.,亞太區執行長Jovi於2018年接手CHALLENGE ASIA至今,亞太區已有9場CHALLENGE賽事在進行,CHALLENGE TAIWAN團隊也將賽事成功的經驗分享到亞太各地,代表台灣鐵人三項運動的成長備受肯定。

2019 Challenge Taiwan以『Balance your life』為主軸,提倡鐵人三項不只是對成績目標的追求,能夠將訓練、工作、家庭等所有生活達到平衡,才是讓人欽羨、成功的代表!賽事大使TVBS當家主播夏嘉璐表示,自己有3個小孩,還得同時兼顧忙碌的事業,但只要保持動力,就能持續鐵人三項運動,今年她也將帶著老公小孩參與Challenge Taiwan比賽,全家一起同樂。另一名賽事大使「鐵人主播」侯以理則說,無論工作多忙碌,如果每天早上6點能逼自己起床出門運動,這一天一定能成功地撐完!

賽事大使夏嘉璐與侯以理

主辦單位表示,Challenge Family不只是一場鐵人三項賽,更能影響周遭在乎鐵人們的生活。Challenge 包含比賽、訓練、工作、目標,Family代表對自己愛的人關心、付出、陪伴,而Challenge Family 想傳遞的正是「平衡的生活」。

「熱愛CT鐵人的家」 Show Room

記者會中,Challenge Taiwan秉持著『Balance Your Life』精神,佈置了「熱愛CT鐵人的家」 Show Room,將鐵人生活概念傳達給與會貴賓﹕不論三鐵衣、比賽時人身部品、自行車訓練台、日常生活中運動的配件、飲食甚至外出用的裝備都一一呈現,讓人深深感受加入鐵人三項運動生活的魅力。

資料來源/社團法人台灣鐵人三項發展協會   
採訪撰稿/Dama

分享文章

騎公路車什麼坡都難不倒的訓練技巧

2017-07-31
呼吸訓練觀念單車書摘戶外運動知識庫

公路車各家好手會到處找尋合適地點,進行短程卻極度陡上的計時爬坡賽,而他們針對騎乘技巧的經驗談以及建議,正好可幫助一般玩家做好爬坡前的準備,在團騎或是大型長距離活動都能游刃有餘。

騎公路車什麼坡都難不倒

轉速取勝

公路車各家好手會到處找尋合適地點, 進行短程卻極度陡上的計時爬坡賽,而 他們針對騎乘技巧的經驗談及建議,正好可以幫助我們這些一般玩家做好爬坡前的準備,進而在團騎或是大型長距離活動都能游刃有餘。根據2008年英國爬坡賽冠軍麥特‧柯林頓(Matt Clinton)的 說法,輕齒比、高踏頻(指踩踏速度)是爬坡的不二法門。「現在已經不流行重踩爬坡了,」柯林頓說,「輕快上坡,比起咬牙切齒地重踩加蛇行,來得更有效率。」 長距離爬坡時,要盡量以輕齒比、坐姿踩踏。《自行車手訓練手冊》(The Cyclist's Training Manual, 暫譯)作者蓋‧安德魯斯(Guy Andrews)說,「我們不要求你得像環法選手每分鐘轉速(rpm)達120 下,只要齒比運用得當,就可輕鬆將踏頻維持在85到95rpm之間,關鍵在於如何配合坡度作調 整。建議出發前先研究路線,起碼對距離與坡度有個概念。」 安德魯斯建議,「如果為了克服坡度或舒緩肌肉痠痛,不得不起身抽車,可將重心放在踏板 上,把齒比加重,以維持速度及動能。」

坐下吧

五屆爬坡賽冠軍史都華‧丹吉菲爾(Sturart Dangerfield)表示,若非必要,其實坐騎的效率比站姿抽車還高。因為抽車相當費力,得一邊支撐體重,一邊把身體往上推。「如果每次爬坡都得站起來抽車,表示你的齒比可能選錯了,或者還需多訓練肌力。」 丹吉菲爾的觀點獲得法國弗朗什-孔泰大學與美國猶他州立大學證 實:法國研究人員發現,當人體最大攝氧量(VO2 max,運動時身體可 利用的氧氣含量)低於75%時,抽車的效率反而更低;美國的研究則顯示,坡度為5%的時候,坐騎的速度比抽車還要快上3.7%,輸出功率更高達400瓦。不過,同一份報告也指出,當坡度高於15%時,兩者的速 度差微不足道。對此,《自行車超群表現》(Elite Performance: Cycling,暫譯)作者理查‧艾倫 (Richard Allen)大表同意,「站起來抽車很耗體力,比坐騎更容易累。但團騎有時必須進入氧氣負 債,好跟上高速行進的隊伍,等車速帶起來後,大幅節省體力。」

Tips:立即見效
爬坡時,抽車其實不 比坐騎來得有效率, 因為會耗費更多氧 氣,尤其在最大攝氧 量低於75%的狀態下。

循序漸進

「爬坡時,心理因素占了絕大部分,」另一位五屆爬坡賽冠軍吉姆‧韓德森(Jim Henderson)說,「尤其 長距離時,最好把一座山拆成好幾段,將爬坡視為一連串階段性的勝利,才不會被漫漫長路擊倒。」韓德森建議,每遇到轉彎處,就試著轉移注意力,預測前方10公尺(不是10公里)會發生什麼事,「我學會邊踩踏,邊默數迴轉數,讓我保持前進的動力與專注。」但眼光看得太遠也不好。運動心理學家傑米‧艾德華茲(Jamie Edwards) 說,「面對眼前沉重的任務,容易使體內寶貴的肝醣大量燃燒,無法心平氣和。然而,平心靜氣正是達到最佳表現的前提,因此當專注在太遙遠的事情時,後果就是無法把握當下。」

深呼吸

對抗緊繃神經,不妨好好練習腹式呼吸法:手臂微張,握住煞把,讓胸腔打開,容納更多空氣。 接著以鼻子吸氣,數到三暫停,用嘴巴慢慢吐氣,默數到四。艾德華茲解釋,「呼吸太急促時, 體內容易產生過多的二氧化碳,表示腦部與其他部位的肌肉供氧量不足,無法正常運作。深呼 吸會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緩和心跳,有助於維持正常呼吸。」

深呼吸秘訣大公開
深呼吸會啟動副交感 神經系統,也可緩和 心跳、排出體內過多 的二氧化碳,增加肌 肉含氧量。

騎士的各種藉口

很多人以「住家附近沒有山」或「每天都要上全天班」作為逃避爬坡練習的藉口。但兩屆爬坡賽 冠軍詹姆士‧多賓(James Dobbin)可不這麼認為,他天天通勤往返英國巴斯和布里斯托,「重點其實在輸出功率,只要有心,就算是平路也能練成。我會在通勤途中做短暫但密集的間歇訓練,以接近時速50公里的速度,連續踩踏30秒,然後休息,再重複。晚上則在家踩訓練台。我比較重視練習的強度,時間長短倒是其次。」 教練安迪‧華德森(Andy Wadsworth)建議,練習深蹲跳以提升輸出功率,「深蹲跳結合增強式 訓練的爆發強度,以及健力的力道控制。」首先,拿一對啞鈴,重量加起來是深蹲可舉重量的30%。接著,雙腳打開與髖骨同寬,手握啞鈴,垂放大腿外側。然後抬頭挺胸,原地蹲下,將臀部向後推,膝蓋呈90度彎曲。就定位後吐氣,猛力向上蹬,將身體直直向上拉開,保持雙臂在 身體兩側,舉起啞鈴。落下時吸氣,臀部向後推,膝蓋彎曲,輕輕著地後回到起始姿勢。「稍作休息,再重複一次動作,讓肌肉快速熱起來。」華德森說,「試著一次連續跳五到八下,注意每一下都要跳到最高點,著地時則盡量輕緩。」期刊《體能及狀態研究》(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發現,從事深蹲跳練習的運動員, 其立定垂直跳的高度在八周內進步了大約17%,而20公尺衝刺項目的速度也有差不多幅度的進步。

舉例來說,有一位車手體重90公斤,身高155公分,平路輸出功率200瓦,平均時速約32公 里。如果他減到73公斤,輸出功率相同,時速就會增加至33.7公里。套用到坡度10%的山路, 爬坡速度會從原本每小時約6.8公里,進步到8.2公里。「減重的關鍵在於循序漸進,以健康為主。」《吃得強壯》(Food for Fitness,暫譯)作者安妮塔‧ 畢茵(Anita Bean)說。例如慢慢調整飲食習慣,增加堅果類的攝取。加州希望之城國家醫療中心 (City of Hope National Medical Centre)曾進行一項實驗:受試者每人每天食用70顆堅果,為期六個 月,目標減重8%。畢茵說,「堅果營養含量高,富含單一不飽和脂肪、蛋白質、纖維,而且容易 產生飽足感。」嘴饞時抓一把來吃,正餐時也比較不會吃太多。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研究發現,把原本一速到底的練習方式改成間歇訓練,也有助於減重。在 一項針對男性、歷時15周的實驗中,受試者每周騎車三次,每次20分鐘,搭配8秒重踩與12秒 輕踩交替的間歇訓練,結果每人體重平均減少2.72公斤,比單純輕踩40分鐘的人多減了足足三倍。簡單來說,爬坡的祕訣是:轉速、坐騎、衝刺、飲食控制,接著一路飆速攻頂。

輕握手把

有意識地讓雙手不要緊抓握把,釋放手臂及肩膀的緊繃感。身體一旦僵硬就容易受車子震動影響,使凹凸不平的路面感覺更加顛簸。此外,由於人體比車身重很多,慣性又大,必須一直調整回正,會很吃力。肢體僵硬也容易讓人心生恐懼。建議把大部分重量維持在踏板上,屁股微微離開座墊,任由車身自然彈跳。如果遇到路面突起,雙腿就成了避震器。或者直線下滑時將踏板保持水平位置,也能達到同樣效果。

踩踏不要停

下坡前,幾乎都得先經過一段艱苦的爬坡,此時如果突然放鬆,停止踩踏,反而會讓雙腿僵掉。 尤其當你原本若呈低趴姿勢,更是如此。下坡時,請仍不時踩踏,就算不是大幅加速也沒關係。 這樣一來,當前方又有上坡出現時,至少還可保有腿力。

保持安全距離

別忘了,不管是你或前方車友,都沒人有煞車燈,因此如果有人突然煞車或轉彎,根本毫無預 警。切記,視線不光只是盯著前方車友的後輪,一定還要能涵蓋遠處的道路,才能保持安全距離,讓你有時間反應。但是多遠的距離才算安全呢?何不善用公路的「兩秒鐘原則」?至於超車時,也請靜待對向無來車的空檔。

隨時注意路況

要正確預知路面變化、積水、前後方車友以及兩側車輛等危險,就必須隨時觀察周遭環境。如果路標顯示前方有岔路、當心行人或路障,代表轉彎處可能有視線死角;如果發現頭頂上枝葉茂密,小心下方路面可能相當溼滑;如果觀察到路面的白色標線磨損,顯示可能常有汽車違規轉彎;如果看到柏油路面凹凸不平,表示車輛可能時常在此急煞,也有可能是前方有急彎或人孔蓋,造成彎道突然緊縮;如果出現交叉路口,則得留意其他駕駛。簡單來說,專注前方路況,餘光留意四周,並隨時以手指輕含車把(就算只用食指),有助於緊急應變。

夾緊趴低會更快

身體趴得越低,手臂夾得越緊,就能縮小迎風面,降低風阻,也就更容易讓地心引力帶著你下 滑。肢體夠靈活的話,還可保持抬頭,看向前方。如果想提高車速,可改握下把,身體趴向上管,並選擇適合的大齒比,才不會踩空。此外,使用前方大盤可讓鏈條保持一定張力,避免因路面顛簸而落鏈。

挺胸坐正慢下來

降低風阻可讓下坡速度更快;反之,如果想減速,但又不想因長時間煞車磨損輪圈,請將身體坐正,增加受風面積。改握變把或上把也有助於增加風阻,或試著將手肘及膝蓋外張,亦有同樣效 果。利用身體作為最原始的煞車,有助於控車,打滑時也較容易穩住車身。急煞時,坐挺的姿勢較能支撐你的體重。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紅樹林出版, Cycling Plus Magazine著作《公路車技術指南:從新手到選手的基礎概念、騎乘技巧、體能訓練、清洗維修、飲食計畫全手冊》一書。英國暢銷公路車雜誌,由Immediate Media出版集團發行,其內容涵蓋的主題多元。不僅針對初學者,以精美的圖文深度解析體能訓練、騎乘技巧、運動後恢復、營養補給等知識,為甫入門的新手提供最專業的指導;亦有蒐羅自資深教練、冠軍車手、運動生理學家及營養學家等各方專家的第一手資訊,為專注競速或追求體能卓越的資深玩家,開啟更進階、嶄新的運動視野。

這是一本深入淺出、選材多元的全方位公路車指南。翻開它吧!不論你是首次跨上公路車的菜鳥,或是準備解開塵封已久的愛駒,重出江湖。

人類代步工具發展的速度之快,不下奔馬,然而其中有這麼一匹鐵馬,風馳電掣,如同光一般,飛掠文明所及的通衢。它,就是追風者的車,公路車。

公路車不僅是一門講求速度、功率的運動,同時考驗個人絕佳的體能與專注度。

自古以來,公路車始終領著人們旅行他方,冒險啟程,穿梭腳力無法抵達之境。此刻,我們再次攬轡跨鞍……

•書籍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