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高度矚目的世界級運動盛事即將起跑,各國運動員如火如荼準備以最佳狀態迎戰。為致敬運動員強大意志,並透過運動傳遞正面能量、看見每一種可能,adidas打造全新Tokyo Pack系列運動裝備,推出包含男女訓練、網球服飾、訓練跑鞋等風格運動單品。以世界團結一致、重新出發為設計靈感,運用adidas品牌代表白、黑色象徵嶄新起點,並以搶眼橘紅色點綴,猶如黎明升起的太陽所散發的溫暖光芒,開啟運動賽事全新篇章,鼓勵運動愛好者透過運動挑戰極限,打破不可能!
adidas專為夏天設計的HEAT.RDY運動服飾推出Tokyo Pack全新配色上衣採用HEAT.RDY科技面料,內層吸濕、外層透氣排汗,炎夏訓練也能時保透氣乾爽;上衣兩側的360度抗撕拉彈性網布,即使動作再大也不受限;背部使用TPU顆粒貼片,解決選手在高強度訓練中,因劇烈動作造成的上捲困擾。下身穿著HEAT.RDY運動短褲,臀部延伸至大腿兩側的拼接網布,可有效加速散熱;內搭高強度緊身褲完整包覆雙腿,更於膝上增加TPU貼片加強支撐效果,助選手專注於每個起跑瞬間。
女款HEAT.RDY寬版運動上衣在下襬處拼接網格透膚面料,讓運動時產生的熱氣能更快排出,修身俐落的剪裁,拉長整體線條比例。下身緊身褲則推出五分及全長兩種款式,高壓縮、高支撐設計適合高強度運動,兩側的鏤空設計則為運動穿搭增加變化性。
為慶祝即將到來的世界級運動盛事,adidas最新革命性跑鞋adidas 4DFWD、旗艦跑鞋Ultraboost 21同時披上Tokyo Pack限定配色,全白鞋身搭配鞋側黑色三線標誌,簡單俐落且百搭,鞋後側一抹太陽紅點綴,象徵運動員們澆不息的熱情與堅定意志。
獨創4DFWD中底科技,特殊幾何網格結構可完整吸收垂直衝擊力並轉化為前進動能,較前一代4D Futurecraft提升300%的推進力;全白Primeknit襪套式針織鞋面,則帶來兼具包覆與支撐的舒適腳感,搭配特殊菱格紋大底,提供良好的耐磨性與抓地力,全力推動跑者向前,再次締造傳奇時刻。
而強勢升級增量26%BOOST中底科技(與第一代Ultraboost相較)的Ultraboost 21,提供跑者卓越舒適的腳感與緩震效果;全新Torsion系統加倍穩定支撐,帶來豐富且靈敏的能量回饋;搭配兼具絕佳抓地力與耐磨性的STRETHWEB 360大底,讓跑者輕鬆上腳、整裝待發。
adidas Tokyo Pack系列,將於7月6日起於adidas官網及門市上市。
資料提供/adidas
責任編輯/David
運動減重方式數不完,然而不是每項運動都適合全部減重者,例如肥胖者和有關節疾病困擾者常不敢運動,或是平時沒運動習慣,突然為了減重而運動恐怕很難維持。這時,健走會是個最初階、簡易,且適合多數人的入門運動。如果你是上述這些人,或是你身旁有朋友想瘦身又懶得動起來,穿上舒適合腳的鞋,去健走吧!
健走可有效燃燒體內脂肪!不過走路也有分強度,而強度影響消耗的熱量。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資料,一般走路每小時速率約4公里,消耗熱量以50公斤成人計算,每半小時消耗77.4大卡、60公斤則消耗約93大卡。快走則會感覺心跳加速、微喘、流汗,每小時速率約6公里;消耗熱量以體重50公斤的人計算,每走半小時約消耗112大卡、60公斤消耗135大卡。
許多人把健走與強度較高的慢跑相比,若以15-30分鐘運動時間計算,健走與跑步同樣都是消耗掉體內的碳水化合物,然而減重主要目標是「減脂肪」。如果健走持續半小時以上,這時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降低,脂肪的燃燒率急劇提高;跑步消耗的熱量則以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消耗掉肌肉熱量)較高,跑步後的體內脂肪消耗率較健走少,反而較低強度的健走能在減重上小兵立大功。但必須注意的是,健走不是隨便走10分鐘就有效,長時間運動才能燃燒更多脂肪!
以下是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列出的健走好處﹕
1. 健走對腳部關節的耗損比跑步、爬山等其他運動少。走路時,腳關節承受的荷重約體重的1-2倍;跑步約3-4倍。
2. 預防及改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疾病。
3. 預防骨質疏鬆、預防跌倒。
4. 提升心肺功能。
5. 紓解壓力。
6. 以步代車,經濟又環保!
全身:身體打直同時放鬆,從心裡感覺你的耳朵、肩膀、臀部、膝蓋到腳踝都成一直線,並謹記「抬頭、挺胸、縮腹、不聳肩」。
頭部:頭頸放鬆,頭部和視線都朝正前方,下巴與地面平行,眼睛避免往下看,將視線落在你的正前方約6公尺處。
雙手:肩膀放鬆,手掌微握但避免握拳過緊,手臂彎曲呈90度角,上臂貼近身體,手肘約在腰部位置,搖擺幅度隨著步伐自然擺動。(手臂的擺動有助於健走的速度,快速的手臂擺動可帶動增加步頻)
核心:維持正確姿勢的關鍵在核心力量。健走時,使用從身體中央肚臍周圍到後背脊柱之間的腹部肌群,並隨時檢查下背部(腰部),如果它開始彎曲不正,重新使用核心力量讓骨盆回到自然的位置。簡單來說,縮小腹、夾臀以保持直立。
雙腿:跨步距離依個人舒適度而定,前腳腳掌落下時腳後跟先著地,此時地面、腳後跟與腳趾呈45度角;隨著每一步的著地點都從腳後跟移到腳趾,在下一步開始前,運用前腳來轉換身體重量。記住走路時腿部必須打直,但別鎖住膝蓋。
速度﹕每小時5-6公里(若以每小時4公里的速度則屬於散步)。
時間﹕扣除暖身與緩和時間,每次最好30分鐘。
建議時機﹕飯後半小時到1小時後,另建議睡前2小時內不要激烈運動,避免刺激交感神經影響睡眠。
地點﹕針對膝蓋關節安全考量,在室外選擇PU跑道最安全,室內使則可使用跑步機。以外在環境因素考量,室外缺點是有空氣汙染,夏天容易中暑、冬天太冷容易使血管急速收縮導致血壓飆高,有心臟疾病者不建議此時到室外。相反的,在室外運動好處是可吸收維生素D,研究證實骨密度的維持必須運動、日曬、鈣質補充及維他命D三管齊下,建議每週3-4天早晨或傍晚到室外運動,約15-20分鐘即可。
注意﹕「我每天吃完飯後都散步30分鐘,這樣算運動到了嗎﹖」事實上,時速每小時3-4公里的散步不是運動,只能算是「活動」,比起吃飽就睡或坐著看電視,這樣的活動促進血液循環、肢體活動,但散步既不能增加心肺功能、沒有增加耗能,也較少訓練到肌力或肌耐力。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財團法人全民健康基金會、i-care健康促進服務雲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