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微笑隊長蕭湘凌現身臺北市運動熱區 分享運動疲勞恢復術防止運動傷害
1
微笑隊長蕭湘凌現身臺北市運動熱區 分享運動疲勞恢復術防止運動傷害
2
訓練馬拉松,你需要幾周?
3
「台灣雲豹」羅維銘:跑步讓我不會失去人生的方向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微笑隊長蕭湘凌現身臺北市運動熱區 分享運動疲勞恢復術防止運動傷害

2018-10-31
話題 跑步 運動傷害 新聞

臺北市政府體育局配合體育署運動運動i臺灣計畫,於定點規劃多元體育活動,辦理一系列運動指導課程以增加市民參與運動機會,並規畫不同項目靜態課程,指導其正確運動知識與技能及運動傷害防護,有效推展全民運動交流及培養市民規律運動習慣。今年以「舞跑俱熱部」為主題,將核心課程─街「舞」、「跑」步訓練課程為名稱,「俱樂部」的形式更代表邀請民眾一起參與團體運動課程,透過呼朋引伴的效果,讓全民運動推廣更加彰顯實質效果。

2018臺北市運動熱區運動疲勞恢復課程。

10月30日運動疲勞恢復課程,特別邀請今年亞運排球國手蕭湘凌到現場,與民眾分享不管在國家訓練中心或是企業隊長期比賽過程中,強度訓練、比賽間、比賽後後如何迅速解除疲勞,微笑隊長蕭湘凌提到:「備戰國際賽期間幾乎沒有放假,通常在訓練後會先使用滾筒放鬆緊張的肌肉,再利用冰桶緩解肌肉痠痛。如果沒有讓身體緩解疲勞,隔天練球可能就會變成瞇眼隊長了。」

亞運排球隊長蕭湘凌與市民一同分享按摩滾筒使用方法。

課程講師李利晨也表示:「競技型的激烈運動對身體負擔是很大的,需要休息恢復的時間也較長,若身體一直處於疲態,不但生理機能會變差,也會影響心理層面,甚至降低活動意願,因此不管是競技選手或是一般愛運動的民眾,都要注意運動後的休息,要確實讓身體緩解疲勞。」活動現場除了授課及經驗分享外,蕭湘凌也與現場學員一起實作滾筒放鬆,透過競技選手及專業講師的引導,加強學員對運動傷害防護的實作認知。

蕭湘凌與李利晨老師一同傳授按摩心法。
活動現場透過競技選手及專業講師的引導,加強學員對運動傷害防護的實作認知。

臺北市政府體育局表示,運動熱區結合地方和熱愛運動的民眾們,除了培養運動習慣同時也要學習正確的運動知識,愛運動之餘也要好好放鬆身體恢復運動疲勞。

資料來源/體育署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訓練馬拉松,你需要幾周?

2017-07-11
全馬訓練觀念跑步訓練馬拉松跑步知識庫

馬拉松帶來的挑戰是無庸置疑的,在42.195公里的距離中,它被認為是最難的公路賽。這樣的距離容易造成肌肉的傷害(包括心臟!),如果在疲憊的情況下打這場硬仗,對內分泌系統的傷害更大。不過,這一切都是暫時的,像馬拉松這樣富有挑戰性的比賽,應該要以有條不紊、戰略性的方式進行,以確保受傷的機率保持在最低限度,將成功的機會提升至最高頂點。

訓練馬拉松,你需要幾周?

不幸的是,許多跑者由於時間的緊迫而以快速訓練代替有戰略性的方式,因此提升了整體的風險並對於過去的努力功虧一簣。所以,根據你的體能程度、目標和能力,你需要12到20週的時間來準備42.195公里的挑戰。現在,讓我們一起找出你的位置範圍。

初學者:專注完賽

不只是初學者,體能程度較低的人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訓練馬拉松,即使是一位訓練有素的選手,如果他們想要讓跑步的時間更長,亦需要更多的心力來準備42.195公里。
 
假設你一次能跑8-10英里,那麼你需要18-20週的時間來充分準備馬拉松賽。這個週期確保了有足夠的時間,仔細把你的總里程和距離練到一個能在比賽當天持續完成馬拉松的程度。這個級別的跑者應該專注於完成比賽勝過在特定的時間目標上完賽。
 
但是如果你一周的訓練中的最長距離低於8英里的話,這樣,你還不適合參加馬拉松比賽。建議專注於半程馬拉松,到了4-5個月之後,再進階到馬拉松。

中級跑者:有目標的練習法

一個中級程度的跑者,如果每周的舒適跑量約有25-35英里,那麼你只需要在14-18週之間專做馬拉松訓練。
中級跑者並不擔心在比賽前的跑量達到20英里左右,或者是否有足夠的時間練習。相反,他們的目標也變成了績效,換句話說,就是一定要有一個具體的時間目標。這些跑者首先將目標設定在達20英里左右的距離,但在實踐中會以18-20英里目標做交替距離跑可的練習。
 
下面是中級程度的選手在馬拉松訓練最後四周的長距離練習例子:

•20英里:輕鬆配速跑
•16英里:前12英里是輕鬆配速跑,最後4英里以馬拉松的目標配速跑。
•20英里:輕鬆配速跑
•18英里:前13英里輕鬆配速跑,最後5英里以馬拉松的目標配速跑。
這種方法是根據一般耐力和馬拉松專項耐力而設定的,它將幫助你在比賽當天盡量以最快速度跑至終點。

進階跑者:具體目標訓練

一個進階程度的跑者,如果每周的舒適跑量超過40英里,每次約12-15英里。既然他們的程度已經很好了,那麼便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專做馬拉松訓練。這一類型的選手最有效訓練方法包括12~16週時的具體馬拉松訓練,訓練計劃的前半部分將有助運選手的跑步距離長達20英里,後半部分將包括更多具體的長跑項目練習。

下面是進階跑者馬拉松訓練最後6周長距離訓練的例子:

•20英里:輕鬆配速跑
•18英里:前14英里是輕配速鬆跑,再以馬拉松速度前進了4英里。
•21英里:輕鬆配速跑
•20英里:前15英里是輕配速鬆跑,再以馬拉松速度前進了5英里。
•18英里:前10英里是輕配速鬆跑,再以馬拉松速度前進了8英里。

你會發現,在能力、水平,目標一致的情況之下,隨著目標速度的增加,跑者程度越高,他們所能掌握的里程和目標速度就越大。最後,他們會跑得越快。
 
不管你是什麼類型的馬拉松選手,如果你持續在長距離的能力中努力,雖然可能會加重你的計劃,但是這對你的比賽時間,也會有最直接的影響,現在穿起鞋子,開始跑步,一定能看到效果。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台灣雲豹」羅維銘:跑步讓我不會失去人生的方向

2016-10-07
人物誌專訪故事馬拉松跑步

自號「亞洲最會跑的男人」,羅維銘自2005年首次參加100公里賽後,陸續挑戰了2009年希臘7日賽、2010年希臘1,000英哩賽、2011年希臘1,000公里賽、2012年匈牙利6日賽、2014年美國紐約10日賽(240小時極限超馬)、2015年斯巴達超級馬拉松賽等國內外比賽,也多次奪得佳績。

「亞洲最會跑的男人」羅維銘

目標超馬賽 自然跑法印證氣的存在

在2014年美國紐約10日賽中,羅維銘以總成績1024公里(640哩)完賽,排名第四,是亞洲與50~59歲分組第一名,也是首位完成10日賽的亞洲跑者。在2015年斯巴達超級馬拉松賽中,他則以34小時58分02秒跑完全程246公里,是少數完成比賽的選手之一。

接下來,羅維銘還將參加拉丁美洲1500英哩賽、美國紐約3100英哩賽。他的夢想是完成全世界所有的超馬正規賽,用他的「不強調心肺的自然跑法」印證「氣」的存在。

丹田吐納 輕鬆跑超馬

羅維銘自特種部隊退伍後,曾擔任大企業老闆的隨扈。另一方面,他從33歲開始玩鐵膽練「氣」,還曾以此技能考取街頭藝人執照。由於隨扈工作有空檔,他便參加跑步社團,在朋友的鼓吹下,挑戰了100公里賽。在這之後,他想,「氣」夠強的話,或許可以輕鬆完成超馬,於是開始全心練跑,期望自己能夠無傷無痛的持續參加比賽。

羅維銘認為,跑步時,一旦用到心肺,就會喘、會累,無法跑太遠,馬拉松比賽的距離就是極限了;同時跑者也容易因傷退休。而運用丹田,也就是核心肌群,跑步距離就可以無限拉長。他採用「吐納」呼吸法,以吐氣來帶動吸氣,全身放鬆,丹田用力,維持在宛如打坐的狀態,也就是「動太極,意丹念,下接地,仰天照,氣萬千」,就可以輕鬆往前跑。

速度有限 里程無限

羅維銘說,速度是有限可能,里程是無限可能。一旦比速度,身體只是機器,容易造成運動傷害。如果以里程為目標,只要完成就是勝利。對他來說,沒有七老八老不能跑步這件事,超馬是沒有盡頭的,下次還有更遠的距離可挑戰,而且越跑越遠越自在。過程中,是在跟自己比賽,而其他參加比賽的人全是同行者。

此外,他認為不能為了跑步而犧牲健康,只要跑者開始依賴止痛藥等藥物,就算是病人。他會盡力延長自己的運動壽命,來證明自己的理念是正確的。

如今,羅維銘每天練跑超過一個馬拉松的距離。他提醒,現在有很多人喜歡湊熱鬧參加馬拉松比賽,卻忽略了平時的鍛鍊,很容易因此受傷,希望大家能夠正視跑步的專業性。

十年來,羅維銘不顧家人反對,堅持練跑,直到跑出成績,家人才逐漸認同。他說,必須要淡泊名利,才有可能長時間投入這件事。如今,跑步仍是他不變的目標,讓他不會失去人生的方向。

撰文/洪禎璐
攝影/楊仁渤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