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inda Carfrae,暱稱Rinny,一名來自澳洲的世界頂尖鐵人三項女子選手。她在賽場上比任何人都強悍,曾在IRONMAN鐵人三項世界錦標賽中拿下三次女子冠軍;而回到家中,她是最溫柔的鐵人媽媽,與同為三鐵職業選手的老公Timothy O’Donnell育有一女,更打破多數家庭「有小孩沒時間」詛咒,在生產後1年內積極復出,同時總把女兒擺第一。Rinny一家三口日前因2018 CHALLENGE FAMILY亞太錦標賽應邀來台,一家和樂融融的畫面羨煞不少參賽者,且看這位鐵人媽媽熱血的三鐵生涯。
1981年生、現年37歲的Rinny,在澳洲「陽光之州」昆士蘭省洛根市(Logan City)長大,從小就愛運動的她,小時候主攻籃球,直到高中遇上一位鐵人三項教練,她真正的運動潛能從此被開啟,教練在球場上注意到Rinny的速度,並建議她轉向多項運動發展。
19歲時,Rinny第一次參加鐵人三項賽事,不久之後,她在沒有游泳、自行車與跑步背景下,2001年進入澳洲青少年菁英隊,接著代表澳洲參加2001-2005的ITU國際鐵人三項世界錦標賽,其中兩次(2002、2003)獲得銀牌。同時,她漸漸轉向長距離比賽,2004和2005年分別在法國尼斯長距離賽、ITU長距離世錦賽中獲得銀牌;直到2007,26歲的Rinny在鐵人三項70.3世界錦標賽(Ironman 70.3 World Championship)中獲得世界冠軍,也證明了她在長距離鐵人賽上的天賦異稟。
70.3世錦賽的勝利,讓Rinny爭取到夏威夷超鐵世界錦標賽的門票。2009年,她首度參加歷史悠久且享負盛名、於夏威夷科納(KONA)舉辦的鐵人三項世界錦標賽,並獲得第二;2010年,她終於摘下KONA世錦賽的冠軍寶座,接著又於2013、2014年在同一賽事獲得冠軍。
對Rinny而言,2013年的禮物不只有世界冠軍,Rinny和Timothy O’Donnell(暱稱Tim,唯一226km破8小時內完賽美國籍選手)更在2013年12月結為連理,開啟了新的人生篇章。而在職業上,她將冠軍視野拓展到歐洲,在德國一場代表性超級鐵人三項賽事Challenge Roth中贏得勝利,並把焦點再次轉回KONA世錦賽。
然而2015年,Rinny在夏威夷為KONA世錦賽做最後的自行車訓練時發生車禍,讓她被迫取消參賽;下一年她復出同場賽事雪恥,以第二名扳回一城。接著,在Rinny和Tim的期待下,很快地有了愛的結晶﹕Izzy,而懷孕也讓Rinny在2017整年暫停了所有賽事。
Rinny在產後三個月就開始依序進行游泳、騎自行車及跑步訓練,雖然她坦言,有了孩子後訓練時間稍微變少,但在產後5個月內,她非常小心翼翼、緩慢地做訓練,直到產後5-6個月,身體狀況已恢復地很好,她就對自己說「OK,我可以再參加鐵人三項賽了!」。
女兒出世後,Rinny如何平衡家庭和運動﹖她表示﹕「女兒在我心中永遠是第一位,比賽是第二位」。為了練習,他們僱用了全職保母每周40小時照顧Izzy,而Rinny和Tim就能趁此機會專注於訓練,其他時間則盡力陪伴小孩。他們不因為照顧小孩覺得累,甚至未來還計畫多生幾個孩子。
自今年4月起,Rinny強勢回歸鐵人三項賽場,更在7月份Ironman 70.3 Santa Rosa封后,9月份夫妻兩人在Ironman Augusta 70.3包辦男女冠軍,不過她在10月與老公重返KONA世錦賽未能上凸台。對於這場賽事,她表示明年一定會再次挑戰,並希望和老公都能獲得前三名甚至冠軍。
參考資料/mirindacarfrae.com, Mirinda "Rinny" Carfrae FB, ESPN
採訪編輯/Dama
自從發現動物肌纖維的顏色有深有淺,早期便根據肌纖維的顏色分為紅肌(red muscle)與白肌(white muscle)兩類;後來又按肌纖維的生理特點而分為慢縮肌(slow twitch 或 Type I)及快縮肌(fast twitch 或 Type II);更有人把快縮肌再分為 Type IIA、Type IIB 及 Type IIC。然而,在每一個運動單位內的肌纖維都只會屬於同一類形,亦即是說,「快」運動單位內只包含有快肌纖維,「慢」運動單位內則只有慢肌纖維。只是在同一塊肌肉之內,可以由不同數量的「快」和「慢」運動單位所組成。
按照肌纖維在結構與功能上的分別,白肌纖維目前被分為五種,紅肌纖維為兩種。紅肌纖維具有非常高的有氧能力與疲勞阻力,但是糖酵解(無氧)能力差、收縮速度慢、以及運動單位肌力較低,屬於低強度、長時間運動的肌肉類型。白肌則具有最高的糖酵解能力與運動單位肌力,但是,在有氧能力、收縮速度、以及疲勞阻力方面較差,屬於高強度、短時間運動的肌肉類型。
在人體肌肉中,紅、白肌纖維的比例往往都會受遺傳基因影響,因此有的人白肌纖維比例大,有的人則紅肌纖維比例大,但每一個人身體不同部位的肌肉中紅白肌纖維的比例也不盡相同,導致在不同負荷、不同動作、不同速度等運動條件下,肌肉收縮的肌纖維類型也不同。一般來說,在一定負荷強度下用較慢的速度完成動作,就是紅肌纖維起主導作用,如果要快速完成動作,則是白肌纖維起主導作用。
當嬰兒出生後第五個月時就已經確定紅肌與白肌的多寡,然後再過一年,就會形塑肌纖維的數量以及紅、白肌纖維的比例。這些肌纖維的組成就算透過後天的鍛鍊仍是無法改變的 ; 也就是說,如果你自身的紅肌纖維數量比例高,你有成為優秀長跑運動員的潛力;如果你自身的白肌纖維比例數高,你有成為優秀舉重選手或短跑運動員的潛力,這就是先天上的肌肉纖維比例,影響人們在不同運動所呈現的不同天賦。
訓練者鍛鍊肌肉時想要增長肌肉,也就是讓肌肉肥大的意思,要讓肌肉肥大主要是鍛鍊白肌。然而白肌會很快產生疲勞,因此在鍛鍊時,慢慢做很多次的訓練,是不會幫助肌肉增大的,要讓白肌成長,就是需要高強度配合更快的速度來進行,就像是舉重、衝刺等高強度、短時間、低次數,甚至需要爆發力來完成的運動。另一方面,長時間的進行有氧運動、低強度以及低重量高次數的訓練,主要用以鍛鍊紅肌纖維,讓紅肌纖維起作用 ,比如長跑、競走、騎車、跳舞、有氧等。
研究結果還顯示速度性項目運動員主要運動肌肉內,快縮肌纖維的比例較高。例如,世界級優秀運動員小腿肌內的快縮肌可佔到 70 至 90%。反過來說,耐力性項目運動員主要運動肌肉內,慢縮肌纖維的百分比較高,一些頂級長跑運動員小腿肌內慢縮肌的比例可以高達 90%。當然,一般認為這種現象便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以奧運等級的運動員來說,研究顯示短跑選手普遍擁有較多的白肌,馬拉松選手則紅肌比較多,研究說明肌肉中紅肌與白肌的比例是由遺傳決定,也就是一出生下來,就己決定一個人的體質是屬於短跑健將、舉重選手,或是一般人的體質。研究也發現,兄弟、雙胞胎的肌肉類型比例具有顯著的相關,因此我們常見家族性的運動團隊。非洲黑人的快縮肌比例,顯著高於北美白人,因此黑人選手能夠在爆發性的運動項目中展現優異的表現,顯然與骨骼肌纖維的比例有關。因此,是否擁有特殊的肌纖維比例,是判斷一個人運動潛能的重要參考因素。
雖然大部分學者都認為每塊肌肉內兩種肌纖維的比例是遺傳決定的,訓練並不會改變肌肉內慢縮肌和快縮肌的百分比組成,但是有許多研究顯示,訓練會使得各種肌纖維無論在大小和功能上均有所增長,這也是人們強調利用訓練與活動狀況的改變,增大骨骼中纖維肌類型比例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