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107年國光體育獎章頒獎典禮體壇菁英聚一堂星光閃耀
1
107年國光體育獎章頒獎典禮體壇菁英聚一堂星光閃耀
2
2020東京五輪音頭 用演歌詮釋奧運精神
3
奧運獎牌製作大公開!過程嘆為觀止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107年國光體育獎章頒獎典禮體壇菁英聚一堂星光閃耀

2018-11-30
話題 綜合 新聞

教育部體育署今(30)日舉辦「107年度國光體育獎章暨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頒獎典禮」,公開表揚2018雅加達-巨港亞運會、2018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2018年世界中學生運動會及各單項國際錦標賽獲獎之選手,以及今年績優運動科學研究得獎者,共有35個綜合暨單項運動錦標賽事的選手及教練為國爭光,總計有698人次,包括選手377位與教練80位榮獲國光體育獎章的榮耀;體育署預計發出新臺幣4億5,895萬元的獎助學金。

教育部葉俊榮部長(左)頒發國光體育獎章予亞運女子舉重金牌選手郭婞淳。

教育部葉俊榮部長親自到場勉勵獲獎選手,並激勵我國好手在國際競賽能夠發光發熱,持續為國爭取光榮;而政府各部門教育部、體育署及國訓中心皆應提供強力的後勤支援及行政協助,也期許教練及選手透過一次次的國際賽會,不斷的精進與強化。葉部長表示,本屆亞運亮眼的成績受到國人高度肯定與讚揚,不僅獲得國際友誼,且每位選手皆是最佳的臺灣代言人,也感謝教練團的努力耕耘與支持,期勉選手們展現企圖心,在2020東京奧運進一步爭取佳績。

教育部葉俊榮部長(左)頒發國光體育獎章予亞運鞍馬金牌選手李智凱。

我國運動選手在2018雅加達-巨港亞運會共計獲得17金19銀31銅,在45個參賽國中排名第7名,成績僅次於我國在1998年曼谷亞運會,不僅超越賽前所定的參賽目標,更重要的是帶給國人無可取代的感動;本屆亞運選手即獲頒了310面國光體育獎章,獲獎人次最多是傳統划船龍舟項目,共計獲得122面獎章,其中殷琬婷、何佳霖、吳俊傑、吳陳柏、周智偉、林聖儒、陳周岳弘、簡證嚴等8位選手各囊括了7面國光體育獎章,今天皆親自出席頒獎典禮。

在本屆亞運女子舉重奪金的郭婞淳、改寫我國體操史以「湯瑪士迴旋」勇奪鞍馬金牌的李智凱、男子單槓及地板項目分別摘金奪銀的唐嘉鴻均親自出席領獎。本次獲獎者的未來表現值得期待,期盼這些優秀選手在邁向「更快、更高、更強」的階段中實現自我,象徵著我國競技運動榮耀的延續與未來希望。

教育部葉俊榮部長(第二排左3)、體育署高俊雄署長(第二排中)及體總王金平首席總顧問(第二排左2)與國光獎章獲獎選手合影。

本次頒獎典禮除表揚國光獲獎選手的優異表現外,體育署同時也利用這次難得的場合,公開鼓勵肯定投身運動科學研究與發展,且有優異成就的運科研究人員,藉由渠等逐步建構更完善的運動科學支援機制,強化及提升我國選手訓練質量,進而在國際運動賽會中有良好的表現,以締造卓越的成績。體育署期望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運科研究的領域,帶動我國運動訓練的新思維,進一步提升國際運動競賽的競爭力。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2020東京五輪音頭 用演歌詮釋奧運精神

2017-08-10
綜合奧運新聞話題

當台灣還籠罩在日前新版世大運主題影片的振奮之餘,日本已經用高出好幾段的手法來示範什麼叫做泱泱大國的文化力。2020東京奧運組委會日前推出了主題曲《2020東京五輪音頭》,以日本傳統演歌型式,找來石川小百合、加山雄三與竹原和生三位知名歌手詮釋,傳遞快樂與和平(happy & peace)的核心理念,為三年後的奧運盛會再次掀起話題。

新版2020東京五輪音頭由三位藝人詮釋不同風格。 ©twitter/Tokyo 2020

此外,大會特地修改了原曲當中的一些歌詞來配合2020奧運的條件。例如1964年的奧運會是在秋天舉行,原曲裡「秋天的天空」以及「紅蜻蜓」當然就被改成「夏季的天空」及「蟬鳴」等等。

日本知名演歌歌手石川小百合詮釋原版風格。 翻攝Youtube
日本知名歌手加山雄三詮釋流行風格。 翻攝Youtube
日本新生代作曲家、歌手竹原和生演繹藍調風格。 翻攝Youtube

影片內容策劃得相當講究,舞蹈不僅融入棒球、空手道、衝浪等技術動作,也凸顯這三項運動是此次東京奧運新增加的項目,這些為運動選手應援的舞蹈,在輕鬆歡樂之中達到宣傳奧運的目的。

最厲害的是,日本自古以來一向很擅長運用幾何圖形來做設計,此次2020東京奧運與殘奧會的LOGO就是以方塊所組成的圖案,組委會直接將它放在浴衣上面,看起來真是一點也不違和呢!

影片內容加入棒球等動作,為選手應援。 翻攝Youtube

生動有趣的舞蹈教學 融入殘奧主題

「音頭」是日本傳統在夏季「盆踴」祭典時所唱誦的歌曲,通常會伴隨著舞蹈,因此為了推廣這首歌曲,組委會同時還製作了兩種教學影片,以極其淺顯易懂的圖解方式,讓人一看就能記住,還融入現代奧運與殘奧會一起舉辦的方式,請來一位身障人士一同做示範,並在動作中加入手語的動作,可說是非常用心。

2020東京五輪音頭特別製作教學影片,這是其一奧運/殘奧版。 翻攝Youtube
影片以極其詳盡的方式做解說。 翻攝Youtube
加入手語動作示範「殘奧會」的手語比法。 翻攝Youtube

原汁原味不打折 濃濃日本味任誰都不會認錯

當台灣思考國際賽會形象宣傳要不斷向國際化靠攏的同時,做出來的影片雖然已經跳脫窠臼,不過還是不離一般國家會運用的宣傳手法,看起來套用在任何一個國家都適用;日本完全無視奧運這種國際賽會形象的牽絆,反過來把本國文化元素直接放進奧運的做法,塑造出任誰都不會認錯國家的品牌形象,值得相關人士深思參考。

翻攝Youtube

資料來源/Tokyo 2020、EZONE、維基百科
責任編輯/Oliver Wu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奧運獎牌製作大公開!過程嘆為觀止

2016-08-06
綜合奧運里約奧運新聞話題

就在奧運會開幕時,我們不僅關心運動員的成績,也來看看這些價值不凡的獎牌到底怎麼生成的。

一支大約100人的團隊最近一直在巴西鑄幣廠內秘密工作,趕在奧運會開幕之前生產5000多枚里約奧運會和殘奧會獎牌,其中2488枚為奧運會獎牌,2642枚為殘奧會獎牌。

從 1912 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辦的夏季奧運最後一次以純金打造金牌後,國際奧運委員會(IOC)就以成本考量為由,明定奧運金牌內純銀至少佔 92.5%,而純金至少要有 6 公克。

發展理念

依據奧運以往的慣例,獎牌一側以帕那辛納克體育場和衛城背景,以及象徵勝利的女神尼姬(Nike)的圖案。設計將可持續的發展理念貫穿始終,延續奧運的精神。

象徵勝利的女神尼姬(Nike)的圖案 ©bitofnews.com

無限延續環保概念

這一次,里約奧運獎牌更是奧運史上最環保的獎牌。這次奧運金牌中的純金在提煉時並沒有使用水銀,過去人們常常用水銀將黃金從金礦中提煉出來,但水銀如果沒有處理好會對生態系造成破壞。

銀牌和銅牌也大多由回收物製成,銀牌部分原料來自回收的鏡子和 X 光片,而銅牌原料跟巴西鑄幣廠拿來做銅幣的原料相同。此外,連接獎牌的飾帶中塑膠的部分也來自回收原料。獎牌製作團隊負責人貝爾伯茲以此為傲,他說永續發展是整個獎牌製作團隊重要的目標。

©bitofnews.com

為里約奧運會獎牌製作模具的雕刻家卡內羅(Nelson Neto Carneiro)說:“看到獎牌出現在頒獎台上,我知道是我製作了那些獎牌。我會覺得自己也應該要獲得一枚獎牌。”

儘管可以使用計算機製作獎牌模具,不過卡內羅仍花了兩週時間,使用精密工具,手工製作了模具。手工雕刻的模具隨後被掃描進計算機,數控雕刻機就會雕刻出獎牌。

©bitofnews.com

獎牌製作過程

奧運獎牌雕刻師卡內羅(Nelson Neto Carneiro)用自己的雙手小心翼翼地刻著獎牌模型上正面的勝利女神圖像。

©bitofnews.com

奧運金牌的正面圖案在機器的鑄刻下慢慢浮出,散發著令人著迷的金色光芒。

©bitofnews.com

巴西鑄幣廠的工作人員,正在為獎牌做最後的修整。

©bitofnews.com

製作獎牌的工作人員戴上手套,小心翼翼的把 2016 里約奧運金牌從液體中拿出來。

©bitofnews.com

完成好的獎牌,旁都有註明比賽項目。

©bitofnews.com
2016里約奧運獎牌 ©modia.com.hk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