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慢慢跑,跑更快! 川內優輝田徑教練的速度訓練基本功
1
慢慢跑,跑更快! 川內優輝田徑教練的速度訓練基本功
2
跑步遇瓶頸?用跑步機拉抬跑速的3大好處與8個提醒
3
英國「馬拉松教父」 人生目標是完賽1000場馬拉松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慢慢跑,跑更快! 川內優輝田徑教練的速度訓練基本功

2019-04-10
知識庫 跑步 跑步訓練 馬拉松 書摘

要怎麼跑才能像菁英選手們「看起來好像慢吞吞的,但其實跑得很快」﹖想在馬拉松賽場上達到目標速度、打破個人最佳成績,速度訓練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然而訓練速度就要一股腦兒跑快、練衝刺嗎﹖以下根據《市民跑者之王》作者津田誠一,也是日本知名馬拉松選手川內優輝在大學時期的田徑隊教練,提醒跑者如何養成掌握跑步節奏、減低膝蓋傷害等基礎習慣,讓你看似淡定地慢跑,其實跑很快!

慢慢跑,跑更快! 川內優輝田徑教練的速度訓練基本功 ©川内優輝選手応援プロジェクト久喜本部

提醒自己要「保護膝蓋」

要怎樣才能「不急不徐」、「慢條斯理」地跑完全程呢?無論是什麼樣的跑者,都有一個共通的重點,那就是要提醒自己「保護膝蓋」。

光說保護膝蓋,聽起來也令人摸不著頭緒,所以很難用文字表達。換個說法,就是邊跑邊保持「膝蓋的鬆弛」、「膝蓋的緩衝」。有聽沒有懂的人不妨試試相反的跑法,意即一口氣提升速度來跑。如果想跑得快一點,前腳就會伸直,無法保護到膝蓋。這麼一來,腳會因為著地衝擊增加而疲勞,無法跑太久。

不懂得保護膝蓋的人就算想跑得快一點,也無法順利提升速度,亦無法保持一定的速度。

在保護膝蓋的前提下慢慢跑,速度反而不會掉下來,可以長時間保持一定的速度跑完全程。尤其是全程馬拉松,保護膝蓋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藉由意識到要保護膝蓋,跑起來才會遊刃有餘。只要能跑得遊刃有餘,應該就能以一定的速度跑完全程。讓膝蓋的動作保持鬆弛,還能把膝蓋的緩衝性運用在跑步上。

不同於肯亞籍或衣索比亞籍的頂尖選手,日本人的腳踝比較沒有彈性。為了彌補這個弱點,在保護膝蓋的前提下跑完全程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只要養成這個習慣,就能在跑步時保持絕佳的節奏。

跑步時保持膝蓋的鬆弛、緩衝,避免前腳伸直

不要太拚! 輕輕鬆鬆也能跑得很快

可惜沒有「這麼一來就能保護膝蓋」這種直接的練習法或技巧,總之只能在平常的慢跑或重點練習中「提醒自己」保護膝蓋,而且跑姿也不能亂掉。

這麼一來,各位或許會覺得「差不多是這樣吧」,請不要忽視這種「差不多」的感覺,好好地養成這個習慣,從平常就意識到要保護膝蓋,跑步的速度應該會愈來愈快。

另一方面,或許有人會覺得又要提醒自己保護膝蓋又要慢慢跑,速度可能會掉下來。這種人最好先利用慢跑來提醒自己保護膝蓋。

一旦掌握到這種感覺,上半身就不會那麼僵硬,上半身與下半身順利連動,就能跑出平衡的跑姿。

最終的理想是「看起來好像慢吞吞的,但其實跑得很快」。而且因為跑起來遊刃有餘,如果是習慣比賽的選手,很容易就能在關鍵時刻加速。

看到肯亞籍或衣索比亞籍的頂尖選手在馬拉松電視轉播裡的英姿時,不覺得「看起來跑得好慢」嗎?就算其實是以每公里低於3分鐘(100公尺18秒)的超快速在跑,也因為他們跑起來遊刃有餘,看起來就像慢慢跑。

正因為這是川內的強項,我才得不厭其煩地提醒他「不要太拚」、「不要太拚」,以免上半身的動作變得太僵硬。尤其是如果上半身的動作從比賽的前半段就很僵硬,速度將無法持續到最後。

很難在速度練習的同時兼顧到保護膝蓋,所以我的練習菜單裡幾乎沒有200公尺或400公尺的間歇短跑。

就結果來說,比起加快速度,以動作變得僵硬的跑姿來跑,即使速度不快,跑的時候要同時注意保護膝蓋的練習還比較有效率。

川內優輝的大學田徑教練常不厭其煩地提醒他「不要太拚」 © IAAF

以一定的節奏輕鬆跑

為了保護膝蓋,「跑步的節奏」也很重要。我經常要提醒在大學一、二年級打下基礎的選手「節奏」、「節奏」。

提醒自己要保護膝蓋,跑姿也穩定到一定的程度後,就能逐漸掌握住自己的跑步節奏。請一面意識到上述的節奏,讓身體牢牢記住這個節奏。

只要能跟上節奏,即使不用拚命跑,也能在保護膝蓋的前提下迎頭趕上。

首先透過平常的慢跑來習慣節奏。慢慢來也無所謂,請以一定的節奏輕鬆跑。理想的情況是「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為此最好也以「時間」而非「距離」做為慢跑的標準。

不管是有彈性的人,還是沒有彈性的人,只要學會以一定的節奏一直往前跑,就能打下穩固的基礎。跑在沒有高低起伏的平地當然不用說,利用上下坡的練習來讓自己的身體記住節奏也很重要。

上坡請以重心稍微往前傾,用手臂把身體拉起來的感覺來跑。說得極端一點,不妨想成是透過手臂的擺動把身體不斷地往前拉。

下坡時請放鬆手臂,秉持著不擺動手臂也無所謂的概念,感覺上光是讓身體配合坡度稍微往前傾就會自動前進。「收腳」也會成為很大的重點。

上坡必須靠自己的力量提起雙腳,下坡則要小心別因為收腳太快,導致腳步落在後方。下坡時要意識到骨盤以下的「腳的回轉」,以免同時用前腳踩煞車,導致身體往前衝。這麼一來,即使很放鬆,下坡的速度也會自然提升,可以「邊跑邊休息」。

請特別注意上下坡都不要失去平衡。

順帶一提,大家都希望在平坦的跑道上比賽,但是也有一些選手在有點高低起伏的路段比較能跟上節奏,跑得好又快。

只要讓選手跑一趟需要上上下下的越野賽道,馬上就能看出節奏好壞。沒有節奏感的人無法因應高低起伏的地形,會跑得綁手綁腳。

只要讓選手跑一趟需要上上下下的越野賽道,馬上就能看出節奏好壞

記住速度淡定地跑

週三的速度練習和週六的長跑都要不急不徐地保持一定的速度,重視「節奏」更勝於時間。反過來說,在意識到速度的情況下來跑,慢慢地就能掌握每公里跑5分鐘的節奏或每公里跑4分30秒的節奏。

頂尖的選手有辦法以正負1秒鐘為單位,掌握跑田徑場1圈的速度,如果是「以72秒跑完」,即是以72正負1秒跑完的意思,即使掉到76秒,也能在正負1秒內跑完。

之所以能像這樣掌握住速度,是因為身體已經記住那個速度的節奏了。一旦抓到速度,接下來只要用那種節奏迎頭趕上即可。這點重要到選手經常把「一旦掌握不到節奏感就完蛋了」掛在嘴邊。

只要能以一定的速度來跑,就不需要思考太多有的沒有的,只要淡定地跑完即可。說是淡定地跑才能培養節奏感也不為過。

起初只是淡定地持續慢跑,就能逐漸掌握到節奏感。之所以主張慢跑的標準在於時間而非距離,也是因為「倘若能以一定的節奏慢跑,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是最理想的狀態。

一旦掌握到節奏感,如果環境許可,就能在田徑跑道上做速度練習,讓身體記住一圈400公尺的節奏。這麼一來在馬路上長跑也沒問題。

在田徑跑道上做速度練習,讓身體記住一圈400公尺的節奏

書籍資訊
◎ 以上文章摘自一心文化出版,津田誠一
著作、賴惠鈴譯《市民跑者之王:波士頓馬拉松冠軍川內優輝打破常識的跑步訓練法》一書。

本書特色 
川內高中時期曾受過傷,並且有1年無法好好跑步。畢業後沒有成為職業跑者,反而是當起上班族,利用業餘時間訓練、週末和假期去比賽。個人馬拉松最佳成績跑出2小時08分14秒,擠身世界一流菁英之列。截至目前創下世界金氏紀錄,累積了85場全馬完賽時間2小時20分以內,他也參加過兩屆世錦賽和一屆奧運會,所以日本國內都稱他為「最強公務員」或「市民跑者」,是跑者勵志代表人物。因為曾經受過傷,並且是市民跑者的身分,使用了本書的練習法讓他找回自信與成就,而這樣的練習法也適用於廣大的一般跑者。

「川內訓練法」打破跑界常識:
  1.速度練習及長跑都必須從一開始就保持固定的速度跑到最後。
  2.重點練習一週只要兩次,其他天都以慢跑來消除疲勞。
  3.減少練習量反而能刷新紀錄。
  4.不做短距離的間歇跑,直接做1000公尺或2000公尺的間歇訓練。
  5.以參加比賽來代替重點訓練。
  6.間歇跑的休息區間要縮短,讓身體和呼吸還沒完全恢復下就繼續下一趟衝刺。
  7.需要工作的平日就算只慢跑30分鐘也無所謂。
  8.長距離的跑步,維持膝蓋彈性、保護膝蓋才是關鍵。
  9.練習時,狀態越好越不要拚命跑,練習只要八分飽就好。
  10.LSD中間用走的也沒關係,只要能在3小時內慢慢走完即可。

◎ 更多一心文化出版《市民跑者之王:波士頓馬拉松冠軍川內優輝打破常識的跑步訓練法》一書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跑步遇瓶頸?用跑步機拉抬跑速的3大好處與8個提醒

2018-05-08
跑步訓練跑步機運動器材觀念跑步知識庫

熱愛跑步的你天氣不好時怎麼辦?冒著颳風下雨去跑?中斷訓練?雖有許多跑步愛好者偏愛在戶外練跑,暨親近自然又能轉換風景,但戶外跑步限制多,天氣差、障礙物阻饒、既有地形讓訓練強度停滯不前…這些限制可能使你在跑速上遇到瓶頸,而最理想的解決方案非跑步機莫屬。以下介紹跑步機的好處與使用時注意事項,讓你聰明運用跑步機拉抬跑步成績。

跑步遇瓶頸?用跑步機拉抬跑步成績的3大好處與8個提醒

跑步機訓練的好處

 好處  1:排除不確定因素
每個人練跑場所的地形不同,且難以改變,遇到交叉路口還得中斷跑步,甚至要原地等5分鐘才能從車流中安全通過;偶遇路上行人也可能成爲障礙,迫使你放慢腳步繞道而行。跑步機能排除以上所有不確定因素,還能改善一成不變的跑步、提高强度。
 
 好處  2:鍛鍊強度
如果你經常跑步且每次路線都相同,身體最終會習慣這種活動的難度,除非提高活動强度,否則你的健康水平將進入瓶頸期,無法繼續提高,也不會减輕體重(如果减重是你跑步的目標之一)。現在許多跑步機可選擇預設的地形或間歇式訓練課程,按一下按鈕,就能創造屬於自己的鍛煉難度、改變鍛煉方式和强度。
 
 好處  3:固定速度和強度
在戶外跑步時,因為感覺疲勞或因為環境分神,你可能會無意識地降低速度和强度。相反地,跑步機上預設的鍛煉課程讓跑帶以預期速度轉動,在體力能負荷轉動速度的情況下,能讓你以既定水平保持鍛煉,在跑步機上進行高強度間歇式有氧訓練能夠事半功倍。

跑步機能排除外界所有不確定因素,改善一成不變的跑步、提高强度 ©the FOUR PERCENT

拉抬跑速的方法

 方法  1:熱身後逐漸提高速度。每隔3-5分鐘以速度鍵增加一些步伐,直到跑速提高到每小時8-16公里( km/h),記住要提高到比平常稍快一些,强迫身體以超過舒適的速度奔跑。

 方法  2:後半程加速。即剛開始時保持體力,後半程跑步時加快速度。

 方法  3:增加跑步距離、保持穩定步幅,從而改變速度和間歇訓練天數。

漸進式增加步伐可提升跑步速度 ©ExeRcise is Medicine HongKong

使用跑步機8大注意事項

 1  開始暖身:輕鬆跑或步行5-10分鐘。

 2  輕微傾斜:以坡度切換鍵將跑步機傾斜度設定為1-2%,和緩上坡有助於模擬室外跑步。

 3  避免太過陡峭:別把坡度設到超過7%,並確保在跑步中混合一些平地路段,否則可能導致阿基里斯腱或小腿受傷。

 4  雙手不抓住扶手或控制台:扶手只是幫助你安全上下跑步機,雙手則像平時跑步一樣,保持90度屈曲擺動雙臂。

 5  不前傾、不往下看:跑步時打直身體,因為在跑步機上跑步時,你必需將腳從跑帶上拉起才不會被跑帶拉向後方,如果身體過度前傾,可能導致頸部和背部疼痛。另一方面,若你跑步時常常往下看時間或距離,這個動作會影響跑步姿勢;無論在跑步機或戶外,跑步時都應該向前看,絕不要盯著自己的腳跑,否則久了可能暈倒,或是造成頸部、背部疼痛。

 6  增加步伐數:每分鐘落下的步伐越多,跑步效率就越高,例如菁英跑者每分鐘可踏出約180步。透過計算一隻腳在一分鐘內觸碰到跑帶的次數,再將之乘以二,就能算出你的步伐數。在跑步過程中,試著縮短步伐、讓腳接近跑帶(若在戶外則是地面),藉此提高你的步伐數,這個練習不僅能防無聊,還能改善戶外跑步的表現。

 7  飲水:在跑步機上跑步所流失的水份比在戶外跑步多,放一瓶水在跑步機旁唾手可得的位置,隨時補充水份,並注意室內是否太過悶熱,否則小心在室內也可能跑到中暑暈倒。

 8  結束緩和:訓練尾聲,花5分鐘輕鬆跑或走路,讓你在下跑步機時保持心率低於每分鐘心跳100次(bpm)。緩和運動有助於防止頭暈,或是離開跑步機時錯覺自己仍在移動。

放一瓶水在跑步機旁,隨時補充水分以防水份過度流失 ©Well-Being Secrets

資料來源/ExeRcise is Medicine HongKong、Verywell fit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英國「馬拉松教父」 人生目標是完賽1000場馬拉松

2016-11-12
故事馬拉松跑步人物誌

2016年10月30日於英國牛頓阿伯特舉辦的Sibelco Dartmoor Vale Marathon上,人稱「馬拉松教父」的史帝夫·愛德華茲 (Steve Edwards) 完成了他人生第752場馬拉松。

這些年下來,憑藉他跑過的700多場馬拉松,現年54歲的史帝夫·愛德華茲已經打破了許多紀錄。雖然有其他堅強的跑者也累積了同樣甚至更多的馬拉松完賽紀錄,應該沒有人敢在他面前誇耀自己的平均完賽時間——史帝夫擁有驚人的3小時16分紀錄!

Steve Edwards完賽人生第752場馬拉松。 ©Facebook/Steve Edwards

每兩週就完成一場馬拉松

平均算下來,史帝夫在過去28年裡,每兩週就完成一場馬拉松。但儘管跑馬拉松於他來說看似輕鬆自在,他仍然為每一場比賽不遺餘力地在準備著。

「我們必須對每一場馬拉松比賽保持敬意,」史帝夫說。「我不對一場全馬的距離望而生畏,因為我對於過程已經非常熟悉,但我從來不因此而不尊敬每一場馬拉松。若你敢這麼做,那麼這天將是馬拉松反咬你一口的日子。我所有的準備都一絲不苟;每件事都要注意到最微小的細節才行。」

來看看史帝夫創下的紀錄吧。他在28歲時便已締造完成第100場馬拉松最年輕者的世界紀錄,然後接著在次年創造另一個世界紀錄,在他29歲時(1987)這一年裡完成了100場馬拉松比賽,也繼續成為完成200場馬拉松比賽最年輕的人,並擁有在連續10天裡以最快速度完跑10場馬拉松比賽的紀錄。

當他在回憶自己的第一次馬拉松是早在1981年時,我們發現史帝夫對於馬拉松的喜愛並非忽然而來的。「我跑到大約14或15英里時,對自己想『這似乎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嘛。』」史蒂夫回憶道。在這場比賽之前,他最長只參加過5英里距離的賽事。「我本來打算用穩定的速度來跑,並希望可以用約3小時30分完賽,不過接著再跑了一英里之後我的雙腿變得…… - 我不知道怎麼了 - 我只是不想再往前跑了!我當時不知道什麼是撞牆期,​​身體狀況變得很糟,所以我只能走一段接著跑一段,然後又用走的完成這場馬拉松。這真是最不應該做的事,因為你的雙腳會變得越來越硬。」

正如許多其他的初馬跑者一樣,在這次痛苦折磨的經歷之後,史帝夫非常堅決地認為他永遠再也不會跑這種距離,讓他的腳「黑青腫痛」的賽事,但他隔年又報名參加了一次這場考文垂馬拉松(Coventry Marathon)。雖然他第二回跑得稍慢一點,但是馬場上參賽群眾的互相打氣和感染的跑步氛圍把他一再拉回起跑線。直到1988年,他在自己的第四次馬拉松比賽跑出3:16的成績,他才開始對跑步認真起來。當時他遇見一位「百馬俱樂部」成員並有了簡短的對話,不過這段談話竟成為他跑馬的啟蒙語。誠如其所言,史帝夫在那年完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20場馬拉松。

©Facebook/Steve Edwards

人生目標是1,000場馬拉松

打破記錄、達成目標的渴望是絕不是一種簡單的魅惑。展望未來,史帝夫的長遠目標是完成1,000場馬拉松。他說:「也許之前不敢想,但我現在認為這是可能的,」這位勇者相信他可以在60歲出頭時在這個目標旁邊打上勾勾。

儘管史帝夫並沒有受到太多嚴重的傷,他承認,「我跑過完全沒受傷馬拉松的數目應該可以用一隻手的手指頭數出來。」史帝夫平均每星期跑超過50英里,但他將他跑步的持續性和耐力—與相對健康的身體—歸因於多項因素,包括良好的營養和水分補充、大量的核心運動、重量訓練和交叉訓練。「交叉訓練對於身體整體肌力的提升非常重要,我認為它這麼多年以來幫助了我,」史帝夫說。

談到他的動機,史帝夫認為自己是由成就一些無人匹敵的壯舉來驅動。但同時他也知道,人體是一個隨時容易出錯而停擺的機器。

「另一件激勵我的事情是,只要上路跑,你永遠離你的下一次傷害不會太遠,你永遠不知道運動傷害什麼時候會出現,」他說。「我會這麼想:是的,這可能是你最後一場馬拉松了,那麼你要不要出門?」

Steve Edwards 近日也將700馬經歷出書。 ©Facebook/Steve Edwards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