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2019波士頓馬拉松必知5大關注焦點
1
2019波士頓馬拉松必知5大關注焦點
2
好賽再回歸!第二屆烏來峽谷馬拉松 8/21開始報名
3
超馬好手陳彥博:世界冠軍之後,還有更重要的事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2019波士頓馬拉松必知5大關注焦點

2019-04-10
話題 跑步 六大馬 馬拉松 賽事 路跑 波士頓馬拉松

跑者最高聖殿「波士頓馬拉松」將於美東時間4月15日上午(台灣時間15日晚間)開跑!將邁入123屆的波馬有去年男女冠軍強勢回歸,戰況空前激烈,加上去年狂風暴雨嚴峻天氣的「洗禮」,讓主辦單位有如禦敵般嚴正以待。趁波馬開跑之前,看看今年這場盛事刺激的、趣味的、以及實用的關注焦點!

2019波士頓馬拉松必知5大關注焦點

1. 川內優輝、林登回歸賽場捍衛冠軍寶座

2018波士頓馬拉松在狂風暴雨下出乎眾人意料,男子組冠軍由日本「最強市民跑者」川內優輝奪下(2:15:58),成為波馬近31年第一個奪冠的日本人;女子組冠軍則由美國馬拉松女將林登(Desiree Linden)封后(2:39:54),成為33年來第一位在波馬摘冠的美國人。

兩人在去年波馬賽後備受矚目,波馬主辦單位波士頓體育協會(B.A.A.)已於去年12月宣布,包括川內優輝、林登在內得多名菁英將重返2019波馬,兩人將強勢回歸捍衛冠軍衛冕者寶座。這也成為川內今年4月轉為職業選手後的代表之戰。

2. 40年前波馬女子冠軍瓊·班諾特回歸賽場

美國退役馬拉松奧運選手瓊·班諾特(Joan Benoit )是第一位獲得奧運金牌的美國馬拉松女子選手。1979年,21歲的她創下波士頓馬拉松的美國女子最速紀錄2小時35分15秒,並成為該項紀錄保持人28年之久。今年是瓊·班諾特在波馬獲勝的40周年,現年 62歲的她將出賽2019波馬,並將目標設定在不超過40年前成績的40分鐘內。這是瓊·班諾特締造歷史性勝利的40周年慶祝,也讓眾人拭目以待。

瓊·班諾特(Joan Benoit ) ©GETTY IMAGES

3. 錄取條件創新高  競爭度大增

波士頓馬拉松以嚴苛的錄取資格(Boston Qualify,簡稱BQ)聞名,BQ指全馬成績的最低標準,依據不同年齡層與性別訂定,然而不是符合BQ就能保證拿到波馬門票,因為這只是成績「門檻」,超過BQ成績越多的跑者越能優先錄取,而根據官方公告,2019波馬共 30,458 位跑者有達BQ申請報名,卻只有23,074位順利拿到波馬門票,也就是其中7,384名跑者雖然已BQ仍不能參賽。仔細看錄取低標,參加2019波馬的選手成績至少要比所屬的年齡組別的BQ快4分52秒,創下近年波馬錄取低標資格的新高,也代表賽事競爭度越來越高。

男子組BQ與錄取最低標準 ©B.A.A.
女子組BQ與錄取最低標準 ©B.A.A.

4. 預測比賽日低溫多雨  主辦單位擴增8座庇護所

歷經去年被稱為30年來最冷的波士頓馬拉松,在低溫暴雨下使大量跑者受傷、棄賽,比賽日天氣成為主辦單位和波馬選手們的關注焦點。2019波馬倒數不到1周,依目前氣象預報,比賽日波士頓市最高溫度攝氏12度、最低6度;起跑溫度攝氏7度、濕度74%,風速10mph東北風,甚至可能有暴雨發展(去年比賽日最高溫度攝氏10度、最低2度;起跑溫度5.5度, 風速2-5 mph),今年恐怕又是個低溫多雨的糟糕天氣。

為了防止選手受傷,主辦單位在賽道沿線擴增至少8座庇護所,每個庇護所可容納數百人,而每個帳棚都配備了各種醫療專業人員,為有需要的跑者或觀眾提供基本急救。

2018波士頓馬拉松比賽日當天的低溫暴雨天氣 ©GETTY IMAGES

5. 衝過終點線的新禮物-海鹽香菜口味啤酒

26.2 Brew這款啤酒是為了跑馬拉松完賽的跑者而生,過去7年都有在波馬比賽中推出。而3月份新發表的新版26.2 Brew,由喜馬拉雅海鹽和香菜製成,口感清爽,含有9克碳水化合物、120卡路里,可作為低熱量的運動後燃料。跑者在完賽後可嘗試小酌,把它當作衝過終點線的獎勵吧!(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The Washington Post, B.A.A., FindMyMarathon.com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好賽再回歸!第二屆烏來峽谷馬拉松 8/21開始報名

2017-08-07
賽事路跑馬拉松跑步話題

獲網路票選第一的「烏來峽谷馬拉松」,睽違兩年將於明年(107)年1月7日(日)新北市烏來區舉辦,限額5,000人;賽事獎牌及跑衣等由設計大師蕭青陽操刀製作,本屆加碼申請賽道丈量國際認證,更以「台灣大人會做的3件事」為號召,鼓勵完成「登玉山、游日月潭、跑烏峽馬」壯舉,以運動旅遊推廣烏來觀光。

好賽再回歸!第二屆烏來峽谷馬拉松 8月21日開始報名 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提供

觀旅局陳國君局長表示,由於烏峽馬的「高、富、帥」,亦即高人氣、豐富的負離子及帥破表的完賽禮,甚至有外國跑者老早網路留言詢問報名事宜,為維持賽事品質,全馬名額1500人、半馬3500人,現在已開放預填資料至8/20,8/21開始報名;本賽事也與多家旅行社合作推廣,募集國外跑者到烏來跑馬拉松,一起體驗媲美太魯閣峽谷風景、台灣洗肺聖地及溫泉美湯的旅跑行程。

網紅跑者組成「配速列車」 共同見證烏來的美好

多位高人氣網紅跑者,Emma的倒立Yoga、空姐愛七桃、空姐Shelly及正義帥警Ryan等,組成「配速列車」帶領初馬的選手,完成「出發的人能得到下一個夢想」大會標語;明星瑜珈老師Emma表示,賽事當日在峽谷、瀑布及櫻花樹前等地標用倒立Yoga記憶烏來;空姐愛七桃及Shelly表示,更希望跑者賽前或賽後善用大會提供的消費劵,活絡在地經濟。

多位高人氣網紅跑者,Emma的倒立Yoga、空姐愛七桃、空姐Shelly及正義帥警Ryan等,組成「配速列車」帶領初馬的選手 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提供

國際大師蕭青陽操刀 獎牌控的最愛

「台灣之光」蕭青陽,本身就是在地新北人,也是馬拉松跑者,多次操刀金馬獎、金曲獎等視覺設計,跑友最關注的大會跑衣、毛巾、獎牌、紀念衣皆出自大師之手,首屆完賽獎牌即讓跑友愛不釋手,大呼賺到了,堪稱最有設計感的馬拉松賽事。

新年第一場申請認證馬拉松賽事 盼跑者配合多項減碳友善環境

烏峽馬是2018年第一場賽道國際認證馬拉松,途經烏來峽谷、櫻花林道、瀑布奔流、泰雅藝術等,如此得天獨厚的大自然高規格賽道,是2018年不容錯過的賽事之一,為安全及環境考量,跑者一律搭乘大會接駁車,本次賽事水站不提供拋棄式紙杯及賽後網路下載完賽證明。

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提供

烏來是台灣洗肺聖地

PM2.5空汙在秋冬季節較為嚴重,因此「烏來空氣三寶」—豐沛的活氧、負離子、芬多精成為跑步或旅遊的首選,若以每人一分鐘呼吸20次計算,待在烏來一天等於進行2萬8,000次的洗肺,相較其他於都會型馬拉松賽會,更具有吸引力。

台灣大人會做的3件事 

半世紀前台灣推出第一組(4枚)風景郵票,引起當時集郵搶購熱潮,烏來為其中名勝之一,且烏來、玉山及日月潭被選為「台灣八景十二勝二別格」,已有90年歷史;現在挑戰登玉山、渡日月潭等蔚為風潮,馬拉松更是最夯的休閒運動,故推出「台灣大人會做的3件事」—登玉山、游日月潭、跑烏峽馬,推廣國內外人士到台灣代表性名勝,完成人生挑戰,再度擦亮烏來國際觀光景點招牌。

更多烏來峽谷路跑資訊請上報名網站及官方臉書:

報名網站:活動咖

官方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runntpc/?fref=ts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超馬好手陳彥博:世界冠軍之後,還有更重要的事

2017-02-17
陳彥博名人錄越野跑超馬跑步人物誌

只因為要送給自己大學畢業禮物的一個純粹想法而挑戰了2008年650公里磁北極橫越賽開始,陳彥博的人生就不再只是為了運動而戰鬥。

超馬好手陳彥博

在宇宙中找到平靜的力量

身為台灣極地超級馬拉松運動員,在2016年底,完成四大極地系列挑戰賽,並成為第一位亞洲大滿貫總冠軍的創立者,在這個過程之中,除了堅毅、勇敢、冒險之外,彥博更感受到世界的宏觀和渺小;因為在比賽之中,需要很多的情緒起伏去面對每一天的賽況與戰術調整,到了夜晚,當自己睡在銀河下的那一霎那,透過冥想的練習,才能讓自己的思緒與身體分開。
 
而學來的這份宇宙觀,也運用到他比賽結束後的生活。雖然達到了10年努力目標,卻失去了所有重心,就好像終於買到喜歡的東西,卻在半路上消失的感覺,他冷靜下來回憶在智利阿他加馬的高原那種單純的日子,沒有太多的文明與建設,知道自己離家很遠,心情卻格外平靜; 以前在跑馬拉松的時候,是追求維持高巔峰的靈魂速度,而對現在在跑過極地超馬的彥博而言,這份沉靜就是找到前所未有心靈的平靜,而不再只是準備好去接受那高強度的碰撞,因為運動已經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尊重專業,為台灣運動文化奠定基礎

然而運動終歸究底是個人行為,成績只是一個測驗的結果,現在的彥博除了在往下個目標努力之外,也想將自己的故事分享給更多朋友或是年輕人。彥博認為關於台灣的運動產業與文化,一直沒有被建立完全,因而造成目前台灣運動遇到的許多困難。
 
所謂運動文化則是來自於國內土生土長的運動員流傳的各種故事去做連接以及一種創造價值,各行各業都有其專業與價值,這些價值應該在所有的社會體制下所被尊崇,即便是一位清潔員,他們一定最了解垃圾分解及垃圾再造的過程。但在華人的思維及體制下來說,這些都還需要加強,若非自己專業的領域,我們都不該用任何的觀點訴加任何的評語,所以彥博認為台灣運動文化缺乏被尊重就是因為大家對於運動文化的價值不了解進而傷害到很多人。

所以他希望透過言語與實際行動的分享,進而讓更多人去體會,在一直不斷地嘗試建立運動團隊模式之中,讓運動價值在台灣能被奠定更良好的基礎。

若要有良好的基礎,就需建立制度。為什麼制度很重要?彥博表示:台灣的國高中以及大學時期接軌的很好,但當畢業之後,卻整個斷掉,並未再有相關科系或是企業結合所帶動出的一種教學接軌,造成許多的專業與社會層面是完全不同或是不實用的,也不完全符合台灣的現況,所以接下來,彥博希望能夠把台灣的高山做制度化,針對特定的運動員,開放山徑做訓練,唯有這樣才能帶動更多的運動風氣,吸引更多外國登山愛好者來到台灣,推廣更多的運動。
 

改變觀念,重新定義冒險的意義

但想要做一件事,並非靠一個人就能完成,除了時間的等待與實際的行動,更需要的是大家的支持。正在籌備冒險營的彥博表示:若確定要前往山林辦相關訓練活動,所受到的阻礙並非山林本身,而是與民眾之間的溝通;過去的教育教導我們不要到危險的地方冒險,而這些也包含了不熟悉的山林,也因為這樣,台灣很多的山便不再是山。
 
舉例來說:國外的山徑普遍是將樹枝裁掉之後,剩下的自然景觀得待你爬過後才能見著,相較於台灣的圓山,全部都是人工的石階軌道。彥博說:「自古以來人類就是來冒險的,但是冒險是指降低意外的風險才能把冒險的活動做好,也才有冒險的意義。」

如果真的想做,先從不抱怨開始

經長年累月於各國比賽以及與不同國籍的選手接觸,過去的彥博曾抱怨台灣資源不夠,但現在的他則認為是自己的努力不夠。他認為若要有好的資源,則不該有體育班的設置;一個運動員所要兼顧的不光只是專項本身,他觀察到日本的運動員,除了自己本身的專業之外,還會重視自己的儀態、走路的姿勢…等細節部分,但在我們的體育班之中卻沒有教導這些,殊不知這些都是相當重要的。
 
幸運的是路途上遇到了自己的恩師潘瑞根教練,他所給彥博的不只有訓練,從打掃到簡報到報告,這都不是台灣的運動教育所告訴我們的,若要好,就必須更努力充實自己,當我們期待資源降臨前,先回頭看看自己準備了多少、學習的足不足夠。
 

抱怨之前,先檢視自己的努力是否足夠

彥博經常問潘教練:「我現在做的這些事情有意義嗎?」教練回答:「你所做的事情,不會在你這個世代改變,但也許會發生在你的下一個世代或是下下個世代,但如果你現在不做,誰做?」因著這樣的鼓勵與支持,彥博內心更堅決的發誓有一天運動員們的工作不再只有教練的選擇,即便退休後,依然有更多的潛力發揮於各行各業上。

冒險不是冒生命危險,而是一種心靈的探險

冒險不是冒生命危險,而是一種心靈的探險。在世界冠軍之後,極地對現在的彥博來說是一種修行,包含身體與心靈,將所有的力量依附在自己身上,無論喘氣、挫折或是社會上所面臨的困境,都要自己想辦法解決。他表示從以前到現在,家人一直是他最重要的依靠,比起其他行業,運動員更需要家人的支持與認同,因為競技運動本身就很孤獨了,每天做重複的訓練,如果沒有親人的支持,很難想像自己是否能走到這一步?

他慶幸自己依然走到現在,且還持續往前著,也要利用這股力量來幫助台灣還有很多值得被看重的運動員或項目,也希望未來有更多的陳彥博,一起為台灣的運動文化努力,讓更多人能從不同的角度看見運動的美好。

撰文/瀅瀅
攝影/鄧穎謙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