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女孩上半年最矚目的賽事之一「2019 Taishin Women Run Taipei」將於4月14日登場,今(11日)賽事倒數3天,New Balance在華山文創園區打造「New Balance 姊無畏互動展」,不只讓領物資的選手們有得拍夢幻美照打卡,現場還推出限量客製化T-shirt服務 、賽事明星商品,跑者名人講座等活動,並開放給一般民眾也能進場參觀。
「New Balance 姊無畏互動展」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內西1.2館舉行,大會打造五大展區,提供參賽跑者現場領物資、寫滿這次參賽選手的姓名牆、PACER配速區、商品展售區以及跑向世界區等。
其中最吸睛也是最「好拍」的跑向世界區,打造New Balance贊助的亞洲三大女子馬拉松賽事﹕Taishin Women Run Taipei、名古屋女子馬拉松以及上海女子半馬的立體意象,參觀者可和自己喜歡城市拍照留念,一旁還有準備多款信心喊話的告示牌供人作為拍照小道具,讓人一走進來相機快門就停不下來。
商品展售區以New Balance的Fresh Foam全新科技為核心,推出賽事系列跑鞋 Fresh Foam Zante Pursuit蜂行者、Lazr v2酷型者、1080v9,Hanzo RST影武者全系列。可現場體驗鞋款,還能享展場限定全面8折優惠。此外,現場引進全台唯一手工噴印機,提供10秒內即可完成客製化T-shirt的快速噴印服務,現場限量1,300件發售,不限參賽選手,一般民眾也可付費購買,讓跑者能穿上印有自己名字的專屬戰袍。
受邀參賽的混血跑者姐妹花雷理莎、雷達達趁展覽開幕搶先來體驗,兩人分別參加21及10公里組,日前帶傷身體狀況不佳的雷理莎堅持參加半馬組比賽,她表示希望自己能盡力跑完、體驗全程。
活動期間,New Balance開啟跑者名人講堂,邀請肌力女神Annie老師、鐵人主播侯以理、長跑甜心張芷瑄、世大運國手陳秉豐、森林跑站創辦人蔡宜玫等,為運動愛好者不藏私傳授跑步心法。
此外,參賽者只要完成展場3項體驗關卡,就有機會獲得2020名古屋馬拉松賽事名額。現場則貼心為女性設置最夯的Instagram列印機,拍照上傳IG、Hashtag#NewBalance#RunYou#姊無畏,就能列印獨一無二的專屬美照。
展覽期間行程表:
資料來源/New Balance
採訪攝影/Dama
膝蓋是跑者和鐵人最容易發生運動傷害的部位,但它的傷害風險卻常常被忽略。有大量證據顯示,加強臀肌、股四頭肌和腹部肌群可改善跑步功能,另有研究發現,有膝蓋疼痛困擾的運動員常見臀肌較弱。雖然目前沒有足夠證據支持強化這些肌群能防止膝蓋疼痛,但美國明尼蘇達州物理治療師Jake Foley指出,加強這些肌群是保護膝蓋、預防傷害的低成本好方法。以下5種動作可挑選其中3項或5項都做,每周3次,幫助你的膝蓋遠離疼痛和傷害。
訓練目標﹕髖外展肌群
步驟1:側面躺地,雙腿伸直,腳趾頭朝前方。
步驟2:縮腹保持骨盆穩定,只有離天花板近的腿需慢慢往天花板方向上抬,抬至角度低於45度。若要更進步可加強腳踝重量,或做3組30次沒有額外重量。
步驟3:身體兩側各做3組,每組10次。
訓練目標﹕髖外展肌群及腹部肌群
步驟1:前臂貼地,手肘在肩膀正下方。
步驟2:以前臂與足底外側支撐身體重量,雙腿伸直,抬高軀幹和肩膀,胸部挺起不駝背。使頭、肩、臀、膝蓋與腳踝呈一直線。
步驟3:縮緊腹肌,保持這個姿勢30-60秒,做3次。
訓練目標﹕髖關節伸展與髖部外旋
步驟1:平躺地面,雙腿彎曲腳掌踩地。
步驟2:臀部離開地面,抬向天花板,同時收縮腹肌和臀肌。
步驟3:將一條腿伸直與大腿平行,穩定住。
步驟4:每條腿30次,做3組。
訓練目標﹕臀肌、股四頭肌
步驟1:單腳站立,雙臂向前伸展以維持平衡。
步驟2:維持單腳往下半蹲(不需要深蹲)時臀部向後,軀幹打直,保持臀部、膝蓋與腳齊平(如果太容易可增加負重)。
步驟3:每條腿8-12次,做3組。
步驟1:單腳站立,膝蓋微彎。
步驟2:軀幹打直往前傾、另一條腿伸直往後抬,使背部、軀幹和抬起的腿呈一直線,並與站立腳垂直,讓身體呈一個T字型。
步驟3:縮緊腹部,保持骨盆穩定,雙手握啞鈴並朝下地面。
步驟4:每條腿12次,做3組。
資料來源/triathlete.com、山姆伯伯工作坊
責任編輯/Dama
世界六大馬拉松之一「波士頓馬拉松(Boston Marathon)」,無疑是全球跑者心目中的至高殿堂。今年波馬4月16日開跑在即,如果你是參賽選手,那麼趁比賽倒數惡補一下波馬知識;如果你還未達BQ(Boston Qualify波馬參賽資格),沒關係,把它當作目標努力訓練吧!
波士頓馬拉松是世界上最受矚目的馬拉松賽事之一,參賽人數從第一屆1897年只有15名跑者,到1996年滿百周年時,參賽者一度超過38,000人;之後至2013年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各年約2萬多人參賽;到了2014年,也就是波馬爆炸案的隔年,參賽人數大幅增至36,000人,2015年至今4年都維持30,000人規模,其中約80%是達到BQ的參賽者,約20%慈善參賽者。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即便波馬在1972年才正式開放女性報名,但現在的男女比例幾乎相當,2015年女性參賽比例達46%。
想參加波馬可不是報名抽中籤就能拿到入場券,波馬最具特色的正是它的速度門檻限制,也就是跑友常講的「BQ」(Boston Qualify)。BQ指全馬成績的最低標準,根據不同年齡層與男女分別制定,年齡越小門檻也愈高,男女各年齡層門檻差30分鐘。今年波馬的各組成績門檻延續自2013年,18-34歲男性3:05、女性3:35,之後隨年齡增長限制越寬;若80歲以上參賽,男性4:55、女性5:25。
準備報名的跑友,必須趁報名時間的前一年在國際馬拉松路跑協會(AIMS)的認證賽事中獲得成績證明,以2019年波馬來說,資格賽時間必須在2017年9月16日之後舉行的,才算符合參賽資格。
不過,BQ只是最基本門檻,不代表拿到波馬入場券,因為你還必須通過輪番式的報名機制。簡單來說,入場機率取決於所屬組別的報名人數和報名者成績,個人成績超過門檻越多,越能先拿到波馬入場券。像是2018年波馬18-34歲男子組的最低標3小時01分37秒,整整比門檻快上3分多鐘;共28,260名報名者達BQ,其中卻有5,062名跑者不能參賽。因此,如果你拿到波馬的入場券,代表你具備著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辦不到的超強實力。
波馬的賽道路線經過8個城鎮,其中賽道16至21英里(25.7至33.8公里)之間,被評為任何馬拉松賽事中最具挑戰性的一段,這一系列爬升和下降位處牛頓鎮山丘間,其中最艱鉅的挑戰就是著名的心碎坡(Heartbreak Hill),心碎坡位在牛頓鎮四座山丘的最後一座,也就是20.5英里(33公里)處,長約600公尺,也是全程最後一個長距離上坡,因為正處於超過30公里後撞牆期,許多選手在這兒功虧一簣。
此外,賽道總下降459英尺(約140公尺),全馬前半段和最後5英里(約8公里)主要是下坡,所以波馬的訓練必須包含上坡和下坡,在參賽時必須保留足夠戰鬥力給牛頓鎮山丘。
波士頓馬拉松的主辦單位波士頓體育協會(Boston Athletic Association,以下簡稱B.A.A.)有個驕傲的傳統,就是將馬拉松活動參賽資格擴展至身障人士。回溯到1975年,當第一名輪椅跑者在波馬完賽剎那,改變了大眾對身障者跑馬拉松的看法,也增加更多身障運動員的機會。演變至今,波馬開設有手推輪椅組、視障/全盲組,以及行動不便組。
依據分組規定,手推輪椅組跟一般跑者一樣有速度門檻限制,波馬也是除了奧運與殘奧以外,唯一訂有參賽門檻的賽事。視障/全盲組與行動不便組從1980年代中期建立至今,已依照障礙類別、等級分別確立了相關競賽標準。現在,每年有超過一千名各種障別人士參加波馬的手推輪椅組,其他兩組參賽名額也逐年增加中。身障參賽者的出發時間在所有跑者之前,當天am8:40-9:25分四梯次出發,參賽者別忘了提早到會場,為身障選手們加油打氣!
回溯歷史,波士頓馬拉松每年於愛國者日(四月的第三個星期一),在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舉行。189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成功催生了於1897年創立的波士頓馬拉松,今年邁入第122屆的波馬,也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馬拉松賽事、世界馬拉松大滿貫賽事之一。
B.A.A.成員從第一屆波馬就是賽事組織者,原本他們規劃了一條從麻薩諸塞州阿什蘭到波士頓市中心的24.5英里路線,到了1924年,全馬距離標準化為26.385英里,起跑線向西移動到霍普金頓,之後儘管路線移動過4次,終點站永遠在波士頓。
資料來源/B.A.A.、Runner's World
責任編輯/Dama